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视阈下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1
作者 吴文劲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6-141,共6页
湖北坚定不移地走制造强省之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被列入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之一。但近年来我省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尽如人意,汽车产业整体地位下滑,问题症结在于我省传统燃油汽车优势导致新能源转型成本大,头部企业发展战略早期偏离国... 湖北坚定不移地走制造强省之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被列入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之一。但近年来我省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尽如人意,汽车产业整体地位下滑,问题症结在于我省传统燃油汽车优势导致新能源转型成本大,头部企业发展战略早期偏离国家政策方向,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很长一段时期偏冷,地方政策错过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好的时期。新能源浪潮改变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城市格局,“双碳”目标下,应充分发挥湖北碳市场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激发市场积极性,深入挖掘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新动能,以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后补贴时代,建议呼应国家政策号召探讨具有湖北特色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激励机制,基于“中国车谷”优势,推进我省赶上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浪潮,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新能源汽车 产业链 汽车产业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与碳强度 被引量:8
2
作者 刘习平 庄金苑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01-105,共5页
文章选取2005-2019年283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所发挥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第一,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存在绿色技术创新门限效应,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低于4.9053时,环境... 文章选取2005-2019年283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在其中所发挥的传导作用。研究发现:第一,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存在绿色技术创新门限效应,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低于4.9053时,环境规制不利于降低碳强度;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高于4.9053时,环境规制有利于降低碳强度。第二,从异质性检验来看,非省会城市和内陆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于门限值时显著为负。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限值时,环境规制对碳强度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而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高于门限值时显著为负。而且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中,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对数值超过门限值时,环境规制的影响系数变大且均显著为负。第三,中国城市碳强度存在一定的“时间惯性”,呈现“雪球效应”,且各城市碳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关系和空间集聚性。环境规制存在负空间溢出效应,即邻近城市环境规制越严格,越有助于促进该城市碳强度下降。碳强度滞后一期的空间滞后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相邻城市前一期碳强度对该城市本期的碳强度有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绿色技术创新 碳强度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滕泽伟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0-42,共13页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其次是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最低。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不同极化特征和“俱乐部收敛”趋势。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表现为正向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显著促进了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的研究对于识别不同区域之间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差异,实现服务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前沿 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差异 分布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生产力区域发展差异及驱动因素:广东省21个地级市实证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霄 李易熹 +3 位作者 许鸿伟 廖程浩 张永波 彭莎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022-2030,共9页
碳生产力的定义是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有机结合了低碳和经济两个目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考虑碳生产力因素,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选取城市发展差异较大的广东省作为样本,对碳生产力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研究,通过... 碳生产力的定义是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有机结合了低碳和经济两个目标,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考虑碳生产力因素,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选取城市发展差异较大的广东省作为样本,对碳生产力区域发展差异进行研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考察不同城市先进制造业产值、城镇化率、能源清洁化程度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对碳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9年广东省碳生产力分布呈现出珠三角地区较高并向周围辐射递减的态势,区域间和城市间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碳生产力排名前4位的城市与2010年保持一致,分别为深圳市、中山市、佛山市和广州市.②广东省各地级市交通用地碳生产力水平较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其他服务业用地碳生产力水平较高,不同地区工业用地碳生产力存在差异.③先进制造业和能源结构是对碳生产力影响较大的两个主要因素,深圳市、佛山市和东莞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驱动当地碳生产力提升,而能源结构改善驱动了中山市、深圳市和江门市的碳生产力提升.④相较于其他主要驱动因素,城镇化效应对碳生产力的影响较小.研究显示,碳生产力发展差异在广东省不同地区和城市间普遍存在,驱动碳生产力变化的主导因素在不同城市展现出的效果和强度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生产力 区域不平衡 驱动因素 国土空间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创新视角下中国关键矿产最优生产路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成金华 阮晟哲 宋益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共11页
确保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对于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巩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技术创新对关键矿产最优生产路径的多维度影响,具体涵盖调整资源可采储... 确保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对于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巩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战略性关键矿产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技术创新对关键矿产最优生产路径的多维度影响,具体涵盖调整资源可采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降低开采成本三大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通过拓宽可采储量边界,为关键矿产的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值得注意的是,资源利用效率的过度提升,虽短期效益显著,却可能加速资源枯竭,不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开采成本的降低虽能刺激短期产量增长,但也可能导致某些关键矿产,如铜等的快速耗竭。结合Hotelling模型,本文深入分析了技术创新如何改变不同关键矿产的最优生产路径,为可耗竭资源的优化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技术创新与关键矿产可持续生产之间关系的理解,也为国家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战略、确保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关键矿产 最优生产路径 HOTELLING模型 可耗竭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能源关键矿产资源供应安全评价与预警——以铜、锂、钴、镍为例
6
作者 成金华 周文潇 +2 位作者 沈鹏程 黄民 李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623,共13页
受国内储量不足、国际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能源关键矿产资源面临较大的供应风险.该文从资源安全、市场安全、竞争安全、国际环境安全、自然环境安全5个维度选取11项指标,构建供应安全评价体系.以铜、锂、钴、镍矿为例,运用SMAA-TR... 受国内储量不足、国际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能源关键矿产资源面临较大的供应风险.该文从资源安全、市场安全、竞争安全、国际环境安全、自然环境安全5个维度选取11项指标,构建供应安全评价体系.以铜、锂、钴、镍矿为例,运用SMAA-TRI方法对中国2005—2022年新能源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风险进行评价,并根据ARIMA预测模型实现2023—2035年新能源关键矿产资源的供应安全预警.研究发现:由于资源保障度和储采比等指标的下滑,2005—2035年铜的供应安全等级由中等安全度下降至低安全度,预计2035年供应安全水平相对紧张;由于面临进口依存度高、价格波动大等问题,2005—2035年锂的供应安全等级在中等安全度附近波动,预计2035年供应安全水平相对可控;2005—2035年钴的供应安全等级由中低安全度下降至低安全度,主要是因为储量的稀缺、高进口依存度以及进口来源国经济自由度低、政治稳定性差,预计2035年供应安全水平处在危险边缘;2005—2035年镍的供应安全等级由高安全度大幅下降至低安全度,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我国镍资源储量明显下降以及进口来源国政治稳定性的持续下滑,预计2035年供应安全水平仍十分低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 关键矿产资源 供应安全 SMAA-TRI方法 ARIM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ESG表现、金融错配与财务绩效
7
作者 刘钢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42-146,共5页
文章基于资源配置优化理论,选取2012─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企业ESG表现、金融错配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企业ESG表现显著提升了财务绩效,并有效缓解了企业面临的金融错配问题,其中,缓解金融错配是ESG... 文章基于资源配置优化理论,选取2012─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企业ESG表现、金融错配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企业ESG表现显著提升了财务绩效,并有效缓解了企业面临的金融错配问题,其中,缓解金融错配是ESG表现推动财务绩效增长的关键路径。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企业ESG表现促进财务绩效、缓解金融错配的效应以及金融错配的传导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而在国有企业未得到显著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ESG表现 金融错配 财务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评价与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刘坤 祁春节 +1 位作者 曾光 杨敬元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5-69,共5页
文章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以及莫兰指数对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1—2021年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呈现明显的“东... 文章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以及莫兰指数对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1—2021年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呈现明显的“东部沿海高-西部低”的格局,区域发展失衡;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且呈现差距扩大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较大;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效应,集聚现象出现在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H-H集聚)及以西部地区省份为中心的区域(L-L集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熵值法 变异系数法 莫兰指数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MODIS与VIIRS气溶胶遥感产品的性能评估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志高 何利杰 +3 位作者 钟洋 王伦澈 覃文敏 张翔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11-4229,共19页
基于气溶胶地基观测网络数据(AERONET),对MODIS与VIIRS的六种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在反演精度、空间覆盖范围、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反演频率以及对个例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反演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估,并从土地利用类型、气溶胶模态、季节变... 基于气溶胶地基观测网络数据(AERONET),对MODIS与VIIRS的六种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在反演精度、空间覆盖范围、空间分布特征、时间反演频率以及对个例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反演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估,并从土地利用类型、气溶胶模态、季节变化等角度分析其误差来源.结果表明:从与AERONET地基观测对比来看,MODIS AOD产品反演精度优于VIIRS AOD反演产品,其中以MAIAC AOD产品精度最高,其相关系数R值为0.83,落入期望误差(EE)内的比例达65.03%;从空间覆盖范围以及时间反演频率来看,VIIRS AOD产品显著优于MODIS;从对个例的极端天气事件反演性能来看,MODIS AOD产品对沙尘事件的反演性能优于VIIRS,但所有产品对森林火灾的反演性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类型、气溶胶模态和季节变化对AOD产品反演精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六种AOD产品在建设用地的反演精度较高,在农用地的反演精度则较低;六种AOD产品对粗模态气溶胶以低估为主,而对细模态气溶胶则以高估为主;六种AOD产品在秋冬季节反演精度最高,夏季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光学厚度 MODIS VIIRS AERONET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蒸汽喷射器喷嘴结构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汉时 方凯跃 +2 位作者 高洪辉 操正清 杨雪龙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2-618,共7页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对蒸汽喷射器喷嘴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效率。以同时优化喷嘴收缩段形状曲线、喉管长径比以及扩散段角度为目标,将喷射系数(ER)和临界背压(CBP)作为性能指标,建立L9(33)正交表,制定9组...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对蒸汽喷射器喷嘴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效率。以同时优化喷嘴收缩段形状曲线、喉管长径比以及扩散段角度为目标,将喷射系数(ER)和临界背压(CBP)作为性能指标,建立L9(33)正交表,制定9组试验方案,共77个案例。采用湿蒸汽模型计算蒸汽流动过程中的相变现象。通过极差分析得出了三个参数的重要性顺序并对整体以及喷嘴处的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蒸汽喷射器工作蒸汽流量、喷射系数和临界背压的主要因素为喷嘴收缩段形状曲线;影响被吸蒸汽流量主要因素为扩散段角度和喷嘴收缩段形状曲线;二次曲线、较小的喉管长径比和较大的扩张段角度有利于降低喷嘴阻力,提高工作蒸汽流量;湿蒸汽模型考虑了喷射器的冷凝现象,对喷射器内部流动的计算更为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湿蒸汽 喷嘴 正交实验 优化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梁子湖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2
11
作者 梅怡明 江立芸 +2 位作者 孙浩翔 胡颖 彭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7-66,共10页
特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对提升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22年各级政府公开与微观调研数据,对梁子湖流域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区梁子湖流域覆盖了湖北省4个行政区域,运用In... 特定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对提升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22年各级政府公开与微观调研数据,对梁子湖流域的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系统评估。研究区梁子湖流域覆盖了湖北省4个行政区域,运用InVEST模型系统评估研究区的水源供给、土壤保持、水产品生产、休闲娱乐、水质净化、物种保育、调蓄洪水和固碳价值。结果表明:(1)2022年梁子湖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价值量为420.11亿元,水源供给、水产品生产、休闲娱乐等直接使用价值为278.63亿元,土壤保持、物种保育、调蓄洪水等间接使用价值为141.48亿元。(2)各服务功能价值的顺序为水源供给(168.01亿元)>固碳(132亿元)>水产品生产(98.42亿元)>休闲娱乐(12.2亿元)>物种保育(5.1亿元)>调蓄洪水(2.77亿元)>水质净化(1.23亿元)>土壤保持(0.38亿元)。(3)梁子湖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构失衡,休闲娱乐价值仅占直接使用价值的4.3%,水生态旅游开发存在明显短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价值评估 梁子湖流域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干缩裂隙动态变化的优势流入渗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实 陈瑾 罗易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5,62,共10页
为解决定量评估干缩裂隙优势流的难题,基于双孔隙域入渗理论,将开裂土体分为裂隙两侧基质域、裂隙底部基质域与裂隙域三部分,结合Green-Ampt入渗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干缩裂隙动态变化的优势流入渗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探讨了降雨强度、裂... 为解决定量评估干缩裂隙优势流的难题,基于双孔隙域入渗理论,将开裂土体分为裂隙两侧基质域、裂隙底部基质域与裂隙域三部分,结合Green-Ampt入渗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干缩裂隙动态变化的优势流入渗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探讨了降雨强度、裂隙初始面积率及裂隙深度对土体两域积水时间、优势流入渗量及入渗深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干缩裂隙产生的优势流入渗量占总降水量的73.4%~91.4%,入渗深度为裂隙深度的3.1~7.2倍;降雨强度增大将缩短土体基质域积水时间,增大优势流入渗深度;降雨过程中干缩裂隙面积率减小使优势流入渗量减小;裂隙初始面积率增大使两侧基质域入渗量减小,优势流入渗量增大但入渗深度减小;裂隙深度增大使裂隙域积水时间延后,优势流入渗深度增大;模型计算结果与干缩裂隙实际入渗规律相符,同时避免了为裂隙域赋水力学参数带来的误差与不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缩裂隙 优势流 双孔隙域 GREEN-AMPT入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来自中国私营企业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4
13
作者 唐韬 李方静 夏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2-124,共13页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掀起了一波企业数字化浪潮,对企业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运用迭代主因子法构造企业数字化指数,深入研究企业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数...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掀起了一波企业数字化浪潮,对企业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运用迭代主因子法构造企业数字化指数,深入研究企业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存在“U型”非线性效应,即在企业数字化的影响下,劳动生产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组织变革和提高劳动力流动是企业数字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渠道。建议政府部门在大力倡议“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关注企业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促进数据要素与劳动力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数字化 劳动生产率 技术进步 组织变革 劳动力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