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用豆类多糖提取纯化、结构特征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屈雅宁 吴子龙 +4 位作者 陈禅友 万何平 王亚珍 曾长立 王红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0-207,共8页
食用豆类是重要的食品资源。豆类多糖作为豆类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组分,成为豆类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豆类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免疫调节和抑菌等生物活性,具有良好的功能性食品开发价值。基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 食用豆类是重要的食品资源。豆类多糖作为豆类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组分,成为豆类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豆类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免疫调节和抑菌等生物活性,具有良好的功能性食品开发价值。基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从豆类多糖的提取纯化技术、结构特征表征和生物活性研究3个方面全面综述了豆类多糖的研究概况。豆类多糖种类多且结构复杂,导致其生物活性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豆类多糖生物活性与结构的构效关系是今后豆类多糖领域的研究重点。发酵和发芽等传统加工技术对豆类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影响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综述为豆类食品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豆类 豆类多糖 提取纯化 结构特征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A-seq和GWAS技术的豇豆花色基因定位分析
2
作者 胡格格 朱姝萌 +4 位作者 苏晓佳 康研 刘明慧 郭瑞 潘磊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59-1468,I0034-I0040,共17页
豇豆(Vigna unguiculata)是主要豆科农作物之一,广泛分布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各地均有种植。豇豆花色是一种重要农艺性状,在其繁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豇豆花色变异的分子遗传基础尚不清楚。为此,采用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 豇豆(Vigna unguiculata)是主要豆科农作物之一,广泛分布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各地均有种植。豇豆花色是一种重要农艺性状,在其繁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豇豆花色变异的分子遗传基础尚不清楚。为此,采用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花色的BSA-seq分析与豇豆自然群体(271份)花色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相结合,将控制花色的基因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31.9 Mb~32.3 Mb之间(0.4 Mb)。分析表明该区间包含30个基因,其中TRANSPARENT TESTA GLABRA 1(TTG1)基因位于SNP-index峰值附近,且在拟南芥中参与调控花青素的生物合成。进一步采用RT-qPCR分析发现,紫色和白色旗瓣的TTG1基因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该区域内筛选出2对多态性SSR引物,能够区分RILs群体中紫色和白色旗瓣个体。本研究结果可为豇豆花色遗传变异和分子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花色 BSA-seq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利川市金荞麦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保护 被引量:4
3
作者 董元火 高威 +1 位作者 荣一兵 王贵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0-191,共2页
采用α-多样性指数研究了湖北省利川市金荞麦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金荞麦种群面积约为9~10 m2,30株,为小种群;与金荞麦相伴生的物种主要为12科、15属、16种;金荞麦群落群丛名为石榴-金荞麦-野蔷薇;α-多样性指数分... 采用α-多样性指数研究了湖北省利川市金荞麦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金荞麦种群面积约为9~10 m2,30株,为小种群;与金荞麦相伴生的物种主要为12科、15属、16种;金荞麦群落群丛名为石榴-金荞麦-野蔷薇;α-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该群落辛普森指数(D)、香农威纳指数(H′)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917、2.438、1.361。人类活动对该种群的更新与繁衍有重要影响,过度采挖和生境的破坏与丧失是导致野生金荞麦资源日趋减少的主要原因,建立保护点是保护该金荞麦种群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 濒危 物种多样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主城区绿化植物滞尘效应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戴希刚 张振 +2 位作者 曾长立 蔡婵静 孙道俊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2279-2282,2286,共5页
对武汉市主城区常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植物种类、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段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异同,并估算了不同供试植物的饱和滞尘量以及武汉市主城区绿化植物每日总滞尘量。结果表明,在同一区域,不同植物种... 对武汉市主城区常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植物种类、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段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异同,并估算了不同供试植物的饱和滞尘量以及武汉市主城区绿化植物每日总滞尘量。结果表明,在同一区域,不同植物种类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同种植物在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滞尘能力;乔木中白玉兰与悬铃木的滞尘量较高,灌木中法国冬青与红花檵木的滞尘量较高;白玉兰的饱和滞尘量最大,达到27.77 g/m2;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与叶片表面粗糙度及是否有毛有一定关系,与是否革质关系不大;武汉市现有的树种滞尘能力治理降尘还远远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植物 滞尘能力 饱和滞尘量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γ-氨基丁酸豆类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红波 魏蜜 +2 位作者 徐媛 赵慧霞 陈禅友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0-192,197,共4页
豆类蛋白质营养丰富,且含有多种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营养因子。其中γ-氨基丁酸作为豆类中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降血压、改善糖尿病、改善脑机能、增强记忆和抗焦虑等生理功能。发芽和发酵加工过程能显著提高豆类中γ-氨基丁酸的... 豆类蛋白质营养丰富,且含有多种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营养因子。其中γ-氨基丁酸作为豆类中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降血压、改善糖尿病、改善脑机能、增强记忆和抗焦虑等生理功能。发芽和发酵加工过程能显著提高豆类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富含γ-氨基丁酸豆类功能食品的研究进展,对指导豆类功能食品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类 Γ-氨基丁酸 功能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豆类资源中酚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唐双庆 陈禅友 +1 位作者 王亚珍 王红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0-205,212,共7页
食用豆类资源中酚类化合物种类丰富。酚酸化合物主要通过莽草酸代谢途径和苯丙烷代谢途径生物合成。酚类化合物作为豆类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糖和抗炎等生理功能。微生物发酵、发芽、膨化挤压和蒸煮烘烤等不同加工方法能... 食用豆类资源中酚类化合物种类丰富。酚酸化合物主要通过莽草酸代谢途径和苯丙烷代谢途径生物合成。酚类化合物作为豆类中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糖和抗炎等生理功能。微生物发酵、发芽、膨化挤压和蒸煮烘烤等不同加工方法能够改变豆类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改良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文章综述了食用豆类资源中酚类化合物的结构、生物合成代谢、生理功能以及不同加工方法对酚类化合物的影响,为以酚类化合物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豆类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豆类资源 酚类化合物 生理功能 加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油菜组织高通量研磨技术及其在甘蓝型油菜镉吸收研究上的应用
7
作者 万何平 陈伦林 +2 位作者 钱佳丽 沈金雄 傅廷栋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3期208-211,共4页
镉(Cd)是对人类有毒害作用的重金属,同时也是对植物最具危害性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利用油菜水培技术对300份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进行苗期镉胁迫处理,并对300份甘蓝型油菜幼苗地上、地下组织中的Cd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5mg/LCd浓度... 镉(Cd)是对人类有毒害作用的重金属,同时也是对植物最具危害性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利用油菜水培技术对300份不同来源的甘蓝型油菜进行苗期镉胁迫处理,并对300份甘蓝型油菜幼苗地上、地下组织中的Cd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5mg/LCd浓度胁迫下,300份材料的地上部分Cd浓度平均值为244.78μg/g,最小值为142.44μg/g,最大值为430.00μg/g;地下部分Cd浓度平均值为1816.16μg/g,最小值为743.07μg/g,最大值为3323.30μg/g;植株Cd总吸收量的平均值为299.14μg,最小值为107.27μg,最大值为817.30μg。其中,13个材料的Cd吸收总量低于150μg,属于Cd低积累材料,43份材料的Cd吸收总量高于400μg,属于Cd高富集材料。此外,为了提升油菜组织Cd含量测定效率,对油菜干样研磨技术进行了改进,与传统研磨方法相比,该试验方法的研磨效率提升了50倍,大幅提升了样品研磨的通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镉吸收 高通量研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生产高品质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红波 吴华 +4 位作者 陈禅友 刘琴 潘磊 郭瑞 胡志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0,共4页
番茄红素是一种良好的抗氧剂,能减小活性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氧化损伤、预防癌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和医药领域,市场前景良好。该文综述了用重组大肠杆菌和三孢布拉霉菌体发酵生... 番茄红素是一种良好的抗氧剂,能减小活性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氧化损伤、预防癌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和医药领域,市场前景良好。该文综述了用重组大肠杆菌和三孢布拉霉菌体发酵生产天然高品质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并对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前景作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发酵 大肠杆菌 三孢布拉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豇豆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9
作者 潘磊 李依 +2 位作者 余晓露 李佳楠 陈禅友 《长江蔬菜》 2014年第24期1-13,共13页
重点总结归纳了豆科重要植物豇豆的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如豇豆种质资源基因库、种质资源的DNA分子标记评价、遗传图谱的构建、功能基因的发掘与鉴定、豇豆转基因发展概况以及豇豆的分子系统进化等研究进展,对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豇豆... 重点总结归纳了豆科重要植物豇豆的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如豇豆种质资源基因库、种质资源的DNA分子标记评价、遗传图谱的构建、功能基因的发掘与鉴定、豇豆转基因发展概况以及豇豆的分子系统进化等研究进展,对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豇豆种质资源的保护、发掘和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种质资源 分子标记 遗传图谱 功能基因 分子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前后不同品种原料豆和纳豆中主要生物胺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
10
作者 许梦粤 颜恩召 +4 位作者 李嘉豪 游伶慧 赵鑫 陈希坪 王红波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4-71,共8页
生物胺和亚硝酸盐是豆子及其制品中主要的食品安全风险因子。该研究以大豆、菜豆、豇豆、豌豆、扁豆、鹰嘴豆、红豆、赤小豆、黑豆和绿豆为原料制备了10种不同品种纳豆产品,比较分析了发酵前后10种原料豆和纳豆中色胺、苯乙胺、腐胺、... 生物胺和亚硝酸盐是豆子及其制品中主要的食品安全风险因子。该研究以大豆、菜豆、豇豆、豌豆、扁豆、鹰嘴豆、红豆、赤小豆、黑豆和绿豆为原料制备了10种不同品种纳豆产品,比较分析了发酵前后10种原料豆和纳豆中色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章鱼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9种生物胺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0种原料豆中总生物胺含量为117.80~300.91 mg/kg,10种纳豆中总生物胺含量为116.36~303.66 mg/kg。10种原料豆及其纳豆中组胺和酪胺均未检出,且均以尸胺为主,占总生物胺含量的91.66%~100%。10种纳豆中亚硝酸盐含量为1.71~5.22 mg/kg,扁豆纳豆亚硝酸盐含量最低,为(1.71±0.11)mg/kg,且均低于国家标准最大残留量(20 mg/kg)。该研究为纳豆新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 食品安全 生物胺 亚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豇豆叶绿体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其在近缘种的通用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潘磊 李依 +5 位作者 郭瑞 张凤银 曾长立 胡志辉 吴华 陈禅友 《长江蔬菜》 2014年第6期9-15,共7页
从公共数据库中下载豇豆叶绿体基因组,对其进行全序列分析,揭示豇豆cpSSR的分布特点和基序特征,进一步研究豇豆cpSSR在豆类植物中的通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豇豆叶绿体基因组上共有52个微卫星,主要分布于LSC区,且以A/T为单碱基重复基序的... 从公共数据库中下载豇豆叶绿体基因组,对其进行全序列分析,揭示豇豆cpSSR的分布特点和基序特征,进一步研究豇豆cpSSR在豆类植物中的通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豇豆叶绿体基因组上共有52个微卫星,主要分布于LSC区,且以A/T为单碱基重复基序的微卫星为主;从豇豆的52个叶绿体微卫星中筛选出8对多态性豇豆cpSSR引物,在豌豆、利马豆和菜豆中均成功扩增,表明这些豇豆cpSSR引物在其豆类近缘种中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叶绿体基因组 微卫星 近缘种 通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豇豆愈伤组织诱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高 陈禅友 +2 位作者 高志鹏 宋靖仪 吴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2380-2382,2395,共4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NAA、2,4-D)和细胞分裂素(6-BA、KT)对豇豆[Vigna unguiculata(Linn.)Walp.]花荣下胚轴和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叶较下胚轴更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子叶切片在MS+3.0 mg/L 2,4-D+0.5 mg/L KT中愈伤...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NAA、2,4-D)和细胞分裂素(6-BA、KT)对豇豆[Vigna unguiculata(Linn.)Walp.]花荣下胚轴和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叶较下胚轴更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子叶切片在MS+3.0 mg/L 2,4-D+0.5 mg/L KT中愈伤诱导率最高,为95.83%,下胚轴茎段在MS+3.0 mg/L2,4-D+0.1 mg/L 6-BA中愈伤诱导率最高,为88.89%。此外,2,4-D与KT组合可诱导子叶产生胚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Vigna unguiculata(Linn.)Walp.] 外植体 愈伤组织 诱导 生长素 细胞分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份菜用豌豆种质资源品质鉴定与评价
13
作者 马天天 孟俊瑛 +2 位作者 陈高 陈禅友 郭瑞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3-692,I0007-I0010,共14页
本研究鉴定了国内外100份菜用豌豆种质的3个商品品质性状和5个营养品质性状,分析了其特征数据、遗传变异和性状相关性,同时分析了依食用器官不同划分的青豌豆和荷兰豆两大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并开展了基于8个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及综... 本研究鉴定了国内外100份菜用豌豆种质的3个商品品质性状和5个营养品质性状,分析了其特征数据、遗传变异和性状相关性,同时分析了依食用器官不同划分的青豌豆和荷兰豆两大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并开展了基于8个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性状在种质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变异系数变幅为4.85%~95.04%,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异最大,含水量变异最小;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33~2.03之间,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多样性最丰富,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多样性偏低;广义遗传力变幅为90.38%~99.77%,均大于90%,说明性状差异中的大部分可由基因差异解释。两两性状间有12对达极显著相关水平,其中总氨基酸含量与含水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75,而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相关系数达-0.49。荷兰豆和青豌豆两大群体间8个性状的遗传分化系数在6.01%~92.45%之间,其中维生素C含量是分化最明显的性状,含水量分化不明显。聚类分析可将100份种质划分为3个品种群,青豌豆品种主要聚集在品种群Ⅱ,多数荷兰豆品种集聚在品种群I,5份性状特异的荷兰豆构成品种群Ⅲ。基于性状数据特征筛选出WD-123(中豌9号)、WD-135(蜜珍豌豆)、WD-147(奇珍76)等优质青豌豆品种,其中WD-123可溶性蛋白含量高达73.26 mg/g;筛选出WD-057(2015-11)、WD-072(麻皮豌豆)、WD-112(2015-44)等优质荷兰豆品种,其中WD-072的维生素C含量高达199.64 mg/kg。本研究揭示的豌豆品质性状遗传变异特征及种质间亲缘关系,可为菜用豌豆品种栽培应用及后续遗传育种提供优质种源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用豌豆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种子贮藏蛋白电泳的豌豆遗传多态性分析
14
作者 马天天 郭瑞 +3 位作者 陈高 兰红 陈禅友 潘磊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148,共9页
以100份豌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获取种子盐溶蛋白和水溶蛋白图谱,建立数据矩阵并进行遗传多态性、品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类蛋白均分离出3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0条。盐溶蛋白多态性条带平均显带次数为60.70、变异系... 以100份豌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获取种子盐溶蛋白和水溶蛋白图谱,建立数据矩阵并进行遗传多态性、品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类蛋白均分离出3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0条。盐溶蛋白多态性条带平均显带次数为60.70、变异系数为48.14%,供试品种平均显带数为18.21、变异系数为15.14%;水溶蛋白多态性条带平均显带次数为63.43、变异系数为39.22%,供试品种平均显带数为19.03、变异系数为15.65%。电泳条带数目及分布差异使品种间带型变异显著,表明豌豆种子贮藏蛋白具有丰富遗传多态性,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基于60条多态性条带信息进行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57处将100份豌豆划分为7个类群,81个品种聚于品种群Ⅰ,19个遗传差异大的品种分散于其他群,主成分分析二维散点图进一步印证了品种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 遗传多态性 盐溶蛋白 水溶蛋白 SDS-P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转基因检测体系PCR-CRISPR/Cas12b的创建
15
作者 陈珊珊 乾义柯 +2 位作者 牛蒙亮 胡广 王智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04-2113,共10页
为建立转基因大豆CV127、DP305423、FG72的快速准确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Cas12b(CRISPR/Cas12b)检测技术,根据转基因大豆CV127、DP305423、FG72三种元件及内源基因18S rRNA... 为建立转基因大豆CV127、DP305423、FG72的快速准确检测方法,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相关蛋白Cas12b(CRISPR/Cas12b)检测技术,根据转基因大豆CV127、DP305423、FG72三种元件及内源基因18S rRNA设计特异引物和CRISPR/Cas12b sgRNA,优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验证特异性、灵敏度,建立了PCR扩增结合CRISPR/Cas12b快速检测方法。通过PCR扩增反应35个循环后,取1μL扩增产物加入CRISPR/Cas12b体系中,45℃恒温条件下,15 min内即可观察到明显荧光信号;内源基因18S rRNA对应的sgRNA检测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均有荧光信号,CV127、DP305423、FG72对应的sgRNA仅在含有对应转基因元件的样品中检测到荧光信号,特异性较强;18S rRNA、CV127、DP305423、FG72对应检测体系最低检出限为10-1 pg·μL^(-1)、10-1 pg·μL^(-1)、1 fg·μL^(-1)和1 fg·μL^(-1),灵敏度较高;PCR-CRISPR/Cas12b检测法能快速准确鉴定CV127、DP305423、FG72三种转基因大豆。本研究为转基因作物提供了分子检测新方法,对提升转基因作物监管能力、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大豆 PCR CRISPR/Cas12b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编辑水稻RPA-CRISPR/Cas12b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16
作者 罗亮 牛蒙亮 +5 位作者 乾义柯 付伟 王智 王梦雨 赵文军 胡广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01-1208,共8页
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联合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12b的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用于基因编辑水稻S... 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联合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a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12b的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用于基因编辑水稻SWEET14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为基因编辑水稻检测提供技术支撑。通过优化反应体系确定了在温度为55℃、Cas12b与sgRNA浓度比例为1∶1、荧光报告分子终浓度为600 nmol/L的条件下,反应体系达到最优。在此条件下,反应36 min后可以在便携式蓝光仪下直接观察结果,检测灵敏度为1 pg/μL,且能够显著区分单碱基突变的基因编辑水稻和野生型水稻。研究所建立的RPA-CRISPR/Cas12b快速可视化检测体系不仅适用于单碱基突变的基因编辑水稻检测,而且可为其他基因编辑产品检测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A CRISPR/Cas12b 快速检测 基因编辑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豇豆属作物远缘杂交研究进展
17
作者 戴希刚 郭瑞 陈禅友 《长江蔬菜》 2015年第16期31-35,共5页
介绍了豇豆属作物遗传资源情况和远缘杂交的意义,综述了豇豆属栽培种及野生种远缘杂交的亲和性及幼胚培养的研究进展,为将豇豆属丰富的遗传资源应用于其属内各物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豇豆属 遗传资源 远缘杂交 幼胚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红小豆群落形态调查与利用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静 彭海 +3 位作者 魏传斌 许国权 周俊飞 陈禅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3-346,共4页
于2008年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发现了一个野生红小豆群落,通过连续3年实地考察,调查统计该野生红小豆群落性状,发现该群落形态多样、产量与抗性性状表现优异,育种与栽培利用价值都较高.
关键词 红小豆 野生群落 育种 有机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对豆类粗多糖结构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屈雅宁 许梦粤 +4 位作者 唐双庆 刘琴 陈禅友 王亚珍 王红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29-138,共10页
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8种常见食用豆子制备新型豆类多糖,37℃发酵7 d,比较分析了发酵前后豆粉粗多糖分子量、红外光谱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能有效去除多糖杂质、提高豆粉粗多糖纯度,总糖含量从发酵前的3.35%... 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8种常见食用豆子制备新型豆类多糖,37℃发酵7 d,比较分析了发酵前后豆粉粗多糖分子量、红外光谱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能有效去除多糖杂质、提高豆粉粗多糖纯度,总糖含量从发酵前的3.35%~35.63%增加至发酵后的16.61%~77.11%。发酵制备的豆粉粗多糖中糖醛酸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粗多糖分子量也从发酵前的0.45~14.80 kDa增加至发酵后的18.00~56.56 kDa。发酵前后豆粉粗多糖红外光谱均符合多糖分子的特征。发酵后的蚕豆粗多糖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提高(P<0.05)。发酵后的豇豆、红豆、绿豆、扁豆、蚕豆和菜豆粗多糖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效果显著增加(P<0.05)。8种发酵后的豆子粗多糖对铁离子还原能力均显著提高(P<0.05)。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增加了豆类粗多糖的分子量,影响了豆类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类 发酵 粗多糖 结构特征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酪乳杆菌发酵8种食用豆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唐双庆 屈雅宁 +4 位作者 刘琴 郭瑞 陈禅友 胡思前 王红波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9-124,共6页
该试验分析了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发酵8种食用豆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前豇豆总酚含量最高,为(5.53±0.18)mg没食子酸当量(GAE)/g干质量;红豆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1.55±0.16)mg芦丁... 该试验分析了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发酵8种食用豆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前豇豆总酚含量最高,为(5.53±0.18)mg没食子酸当量(GAE)/g干质量;红豆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1.55±0.16)mg芦丁当量(RE)/g干质量。发酵后绿豆总酚、总黄酮含量增加最高,分别为182.35%、27.84%;豇豆总酚含量、菜豆总黄酮含量下降最多,分别为43.40%、82.13%。发酵后豌豆提取物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上升最显著,菜豆提取物下降最显著;绿豆提取物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上升最显著,菜豆提取物下降最显著;豌豆提取物铁离子还原能力上升最显著,菜豆提取物下降最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酚、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均极显著相关(P<0.01)。发酵对食用豆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影响显著,为开发不同食用豆功能食品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乳杆菌 食用豆发酵 总酚 总黄酮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