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湖平原罕见早稻结实障碍调查 被引量:5
1
作者 田小海 周恒多 +4 位作者 张宇飞 黄智敏 吴晨阳 罗海伟 王生银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57-2659,2692,共4页
2009年6月我国长江中游两湖平原部分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早稻结实障碍。为查清受害程度和原因,对该地区典型田块、典型品种的受害状况和气象条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早稻受害严重,不同田块的结实率为20%~70%,以40%~60%居多。估... 2009年6月我国长江中游两湖平原部分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早稻结实障碍。为查清受害程度和原因,对该地区典型田块、典型品种的受害状况和气象条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早稻受害严重,不同田块的结实率为20%~70%,以40%~60%居多。估计全域早稻受害面积达13万hm2,产量损失达30.1万t。对灾害发生期间的气象资料调查表明,两湖平原典型地区在5月23~29日均出现了日平均气温低于18℃的连续低温阴雨过程的所谓"五月寒"天气,而这一过程与受害早稻品种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基本重叠。结合田间受害分布和穗部植物学特征,综合判定此次早稻结实障碍,系该地区5月下旬发生的"五月寒"天气对早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形成的冷害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湖平原 早稻 减数分裂期 冷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优质米形成适宜栽培期初探 被引量:7
2
作者 田小海 黄永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94-96,共3页
采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优质米形成与气候条件关系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1954~1999年的气象资料,以平均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以水稻齐穗后15~20d为关键生育期对江汉平原水稻优质米形成的适宜栽培期初步研究结果表... 采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优质米形成与气候条件关系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1954~1999年的气象资料,以平均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以水稻齐穗后15~20d为关键生育期对江汉平原水稻优质米形成的适宜栽培期初步研究结果表明,8月25日~9月初齐穗为江汉平原优质米形成的最佳栽培期,8月22日~9月5日左右齐穗为适宜栽培期,8月10日前与9月8日后齐穗为易灾栽培期。指出江汉平原优质米栽培中应重点抓好品种改良、土壤环境改良以及农田小气候改善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优质米 气象条件 适宜栽培期 水稻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虾沟水温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青青 曾月 +3 位作者 邓艳君 高华东 张伦瑾 刘凯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4-199,共6页
利用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潜江市水产局水温资料和潜江市气象站的气温资料,分析了潜江市稻虾共作模式虾沟水温变化规律及其与气温的关系,同时利用相关分析,筛选出与水温关系密切的要素,建立水温预报模型,并分析模型误差,最后选取荆州市... 利用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潜江市水产局水温资料和潜江市气象站的气温资料,分析了潜江市稻虾共作模式虾沟水温变化规律及其与气温的关系,同时利用相关分析,筛选出与水温关系密切的要素,建立水温预报模型,并分析模型误差,最后选取荆州市智慧气象示范农场水温资料、荆州市气象站气温资料对水温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虾稻共作地虾沟水温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水温年变化幅度远低于气温,水温高于气温。水温日变化幅度较小,水温日较差远小于气温日较差,水温最高、最低值出现时间均滞后于气温。水温与气温和前1日水温、前1日气温相关系数较大,以平均气温、前1日平均水温和前1日平均气温为预报因子,建立最高水温、最低水温、平均水温预报模型,模型相关系数0.991~0.997,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018、0.639、0.551℃,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模拟效果较好。选取荆州水温和气温验证最高水温、最低水温、平均水温模型,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475、0.864、0.647℃,相关系数0.977~0.989,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报虾稻共作地水温,指导小龙虾科学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气温 虾稻共作 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冻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艾劲松 高金梅 王新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05-1406,共2页
分析了低温冻害对荆州油菜产量的影响,为今后的防冻救灾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冻害 油菜产量 影响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