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小麦籽粒品质评价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信志红 郭建平 +4 位作者 谭凯炎 刘凯文 杨荣光 张利华 孙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05-1217,共13页
选用南北方冬麦区主要推广品种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分期播种试验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冬小麦籽粒性状和内在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利用线性相关、二次曲线相关和逐步回归等方法,选择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绘制品质响应曲线,构建冬... 选用南北方冬麦区主要推广品种作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分期播种试验方法,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冬小麦籽粒性状和内在品质进行分析评价,利用线性相关、二次曲线相关和逐步回归等方法,选择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绘制品质响应曲线,构建冬小麦品质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各供试小麦品种均属中蛋白品种,其主要品质性状中,淀粉含量最高且变异程度最小,蛋白质含量次高变异程度居中,脂肪含量最低但变异程度最大;蛋白质、脂肪和产量区域差异显著,各品质含量地域分布总体呈北方较南方高而稳定的特点;蛋白质组分氨基酸品质可由3个主成分解释,一般非必需氨基酸谷氨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含量最低,北方麦区氨基酸品质优于南方麦区,表明北方气温日较差大更利于提高氨基酸含量;脂肪组分脂肪酸品质可由4个主成分解释,一般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含量最高,饱和脂肪酸十五碳一烯酸含量最低。温湿条件是影响冬小麦籽粒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可通过调整开花—成熟期气温日较差和降低土壤湿度的方式提高蛋白质或氨基酸品质,通过调节开花—成熟期最低气温和土壤湿度的方式提高脂肪或脂肪酸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南北方冬麦区 籽粒品质 氨基酸 脂肪酸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63年荆州市四季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耿一风 黄永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2期138-140,161,共4页
利用荆州站1955—2017年逐日气温资料,在研究四季长度和起始时间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季节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季长变化上,荆州夏季季长有极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秋、冬两季季长有极显著... 利用荆州站1955—2017年逐日气温资料,在研究四季长度和起始时间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季节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季长变化上,荆州夏季季长有极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秋、冬两季季长有极显著的缩短趋势(P<0.01),即夏季以延长为主,秋、冬季主要表现为缩短,而春季季长无明显变化。季节起始日上,冬秋两季起始日期有极显著的推后趋势(P<0.01),春、夏季则表现为极显著的提前趋势(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 MANN-KENDALL检验 季长 起始日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雨灌溉下不同施肥模式对机插稻稻田水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晏军 吴启侠 +1 位作者 朱建强 张露萍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63,共8页
【目的】探讨江汉平原地区适雨灌溉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对机插稻稻田水环境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当地机插稻水肥管理措施的改善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适雨灌溉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FFP)、70%控释掺混肥+30... 【目的】探讨江汉平原地区适雨灌溉条件下不同施肥模式对机插稻稻田水环境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当地机插稻水肥管理措施的改善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适雨灌溉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FFP)、70%控释掺混肥+30%尿素(70%CRF+30%N)和有机无机复混肥(OIF)对稻田降雨利用率、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的动态变化与径流流失量、干物质积累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适雨灌溉下,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的降雨利用率分别为17.5%、100%、100%和84.2%;基肥和分蘖肥施用过后,FFP、70%CRF+30%N和OIF处理田面水TN、NH4+-N和TP质量浓度迅速提高,在第1天达到峰值,水稻移栽后30 d内70%CRF+30%N处理田面水TN、NH4+-N和TP的平均质量浓度较FFP处理分别降低40.4%、47.4%和0.5%;稻田氮磷径流流失量的90%左右在返青期,10%左右在灌浆成熟期,70%CRF+30%N处理TN、NH4+-N和TP径流损失量较FFP处理分别降低31.4%、30.9%、1.9%;70%CRF+30%N处理在返青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FFP和OIF处理,移栽-返青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积累量比例表现为FFP处理>OIF处理>70%CRF+30%N处理,成熟期OIF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70%CRF+30%N和FFP处理,实际产量表现为OIF处理>70%CRF+30%N处理>FFP处理。【结论】适雨灌溉条件下,70%CRF+30%N处理有助于减少稻田氮素流失,OIF处理有助于机插稻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适雨灌溉 施肥模式 氮磷流失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引起地下水浅埋农田涝渍的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建强 刘会宁 耿显波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3,共4页
较多的降水往往会导致地下水浅埋区农田发生涝渍危害,结合湖北四湖流域实际,分析了可引起农田涝渍危害的降水过程特点,提出了致渍型、致涝型和涝渍相随型降水的概念。分析表明,50mm以上的降水过程多出现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平均2.... 较多的降水往往会导致地下水浅埋区农田发生涝渍危害,结合湖北四湖流域实际,分析了可引起农田涝渍危害的降水过程特点,提出了致渍型、致涝型和涝渍相随型降水的概念。分析表明,50mm以上的降水过程多出现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平均2.6~2.9年出现1次,降水持续时间主要在7d以内;致渍型降水3.8次/年,3~9月份均有可能发生,其中5、6月发生频率最高(80%左右);致涝型降水主要出现在6~8月份,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2.1%、37.7%和24.5%;致渍型降水出现的频次远大于致涝型降水,二者之比为2.63:1;导致农田涝渍相随现象的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一定重现期,春季约3年一遇,春夏过渡期约4.4年出现一次,夏季约3.5年一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浅埋区 降水过程 农田涝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排水条件下施氮水平对棉花生长、吸氮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吴倩 吴启侠 +3 位作者 邓超 刘凯文 漆栋良 朱建强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38,共7页
【目的】探究控制排水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生长、吸氮量和产量的影响,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稳产、增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晶华棉112”为供试作物,设置2种控制排水模式(控制排水和非控制排水,分别记为KS和FKS)和5个施氮水... 【目的】探究控制排水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生长、吸氮量和产量的影响,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稳产、增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晶华棉112”为供试作物,设置2种控制排水模式(控制排水和非控制排水,分别记为KS和FKS)和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360 kg/hm^(2),分别记为N0、N1、N2、N3、N4),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不同处理下的棉花关键生育期叶片SPAD、盛花期株高和成熟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吸氮量,籽棉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结果】与FKS排水模式下相比,KS排水模式下减氮处理(N1、N2和N3)的棉花蕾期—吐絮期叶片SPAD、盛花期株高、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吸氮量、单株铃数、单铃质量及衣分显著增加,进而促进了籽棉产量提升。与农民习惯施氮水平(N4)相比,FKS排水模式下的N1、N2、N3处理的籽棉产量显著下降,而KS排水模式下仅有N1处理和N2处理的籽棉产量显著下降。KSN3处理下的籽棉产量与KSN4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但蕾花铃的干物质量及吸氮量占总干物质量及总吸氮量的比例显著提高。【结论】控制排水条件下减氮25%有利于维持棉花生长,并促进干物质量积累和氮素吸收,有利于干物质量与氮素向棉花生殖器官的分配,从而获得较高的籽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排水 施氮 棉花产量 干物质 水氮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鸭同境共生技术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黄智敏 朱建强 黄玉铃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8-50,共3页
在江汉平原湿地农区,运用食物链加"效益环"的原理,实行鱼鸭共生技术,鸭的活动可以增加鱼塘水体活性、改善鱼塘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从而使成鱼较均匀地活动在溶氧量相对较高的水层,可有效防治鱼泛塘。鱼鸭混养可充分利用水面... 在江汉平原湿地农区,运用食物链加"效益环"的原理,实行鱼鸭共生技术,鸭的活动可以增加鱼塘水体活性、改善鱼塘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从而使成鱼较均匀地活动在溶氧量相对较高的水层,可有效防治鱼泛塘。鱼鸭混养可充分利用水面和土地,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高。但在鱼鸭共生塘的成鸭圈养比例上要适度,以避免数量过多而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技术 生态环境效应 溶氧量 生物增氧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涝易渍农田地下水动态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朱建强 刘会宁 +1 位作者 耿显波 黄智敏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共4页
地下水动态是评价易涝易渍农田生产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基于湖北四湖流域大量调查观测资料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易涝易渍农田地下水位存在明显的年、季差异,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水平年间波动幅度不大,绝对偏差一... 地下水动态是评价易涝易渍农田生产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基于湖北四湖流域大量调查观测资料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易涝易渍农田地下水位存在明显的年、季差异,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不同季节以及不同水平年间波动幅度不大,绝对偏差一般只有1 0~2 0 cm左右,最大不超过4 0 cm,地下水位呈现出在高水位上波动的特点;从微地形地貌看,沿江地势较高的农田其地下水平均埋深和地下水位波动与地势低洼的滨湖农田明显不同,前者明显大于后者。在较大尺度上当降水很接近时,农田地下水埋深随微地貌分异并不显著;对于水网密织的南方平原湖区,农田地下水位变化与周边水体相联系并受其影响,在农田涝渍防治中必须处理好农田与周边水体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 易涝易渍农田 湖北四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下双季稻田白天CO_2交换与叶面积、生物量的相互影响
8
作者 周志花 王斌 +6 位作者 李健陵 万运帆 干珠扎布 蔡威威 苏荣瑞 周守华 Muhammad Ahmed Waqas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43-2152,共10页
研究缓/控释氮肥、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_2净交换、群体叶面积和生物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几类新型氮肥对稻田碳同化的促进作用及增产效果。为此于2012—2013年在湖北荆州进行大田试... 研究缓/控释氮肥、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稻田生态系统白天CO_2净交换、群体叶面积和生物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几类新型氮肥对稻田碳同化的促进作用及增产效果。为此于2012—2013年在湖北荆州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五种氮肥处理:常规尿素(CK)、树脂包膜控释尿素(CRU)、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氯甲基吡啶(NU)、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尿素配施微生物菌剂(EM)。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观测双季稻生态系统白天的CO_2净交换通量,并在各生育期测定水稻群体的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分析不同氮肥处理下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稻田生态系统白天表现为CO_2的净吸收,净交换通量受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影响较大,在拔节-抽穗阶段出现较高值。相比普通尿素,新型氮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稻田CO_2净交换,在单个水稻生长季NU提高了13.2%~51.6%的平均CO_2净吸收通量,其次为CRU提高了9.8%~34.1%。在各生育期,新型氮肥对水稻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地上生物量表现出更高的促进效果,其中以CRU最为显著,其最大峰值相比CK分别提高了12.4%~18.6%和9.1%~18.8%。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水稻群体叶面积指数与CO_2净吸收通量为线性正相关关系,地上生物量与CO_2净吸收通量为抛物线型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水稻群体生长状况与稻田生态系统CO_2同化速率间的关系。包膜控释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添加微生物菌剂有助于提高水稻群体叶面积和生物量,促进稻田生态系统CO_2同化,其中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硝化抑制剂 EM菌 CO2净交换 叶面积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优质米形成适宜栽培期初探 被引量:7
9
作者 田小海 黄永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94-96,共3页
采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优质米形成与气候条件关系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1954~1999年的气象资料,以平均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以水稻齐穗后15~20d为关键生育期对江汉平原水稻优质米形成的适宜栽培期初步研究结果表... 采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优质米形成与气候条件关系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1954~1999年的气象资料,以平均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以水稻齐穗后15~20d为关键生育期对江汉平原水稻优质米形成的适宜栽培期初步研究结果表明,8月25日~9月初齐穗为江汉平原优质米形成的最佳栽培期,8月22日~9月5日左右齐穗为适宜栽培期,8月10日前与9月8日后齐穗为易灾栽培期。指出江汉平原优质米栽培中应重点抓好品种改良、土壤环境改良以及农田小气候改善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优质米 气象条件 适宜栽培期 水稻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冻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艾劲松 高金梅 王新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05-1406,共2页
分析了低温冻害对荆州油菜产量的影响,为今后的防冻救灾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冻害 油菜产量 影响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棉所29与国抗36对2003年梅雨期涝渍的耐性分析
11
作者 高金梅 汪孝清 +1 位作者 黄永平 耿显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70-1170,1199,共2页
江汉平原是我国主要产棉区,但在梅雨期间,因降水集中,强度大,极易对棉花造成涝渍灾害。2003年梅雨量达411mm,较历年同期偏多5成,导致全市皮棉大面积减产。通过对中棉所29与国抗36品种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试验,着重对2个品种在梅雨期涝渍危... 江汉平原是我国主要产棉区,但在梅雨期间,因降水集中,强度大,极易对棉花造成涝渍灾害。2003年梅雨量达411mm,较历年同期偏多5成,导致全市皮棉大面积减产。通过对中棉所29与国抗36品种的气候生态适应性试验,着重对2个品种在梅雨期涝渍危害后的恢复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中棉所29在梅雨期涝渍的气候条件下,比国抗36有着明显的增产优势,该品种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通过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抗避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梅雨 耐渍涝性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