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冬季极端低温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1
作者 陈笑笑 黄治勇 +3 位作者 夏智宏 戴朝 姚瑶 汪应琼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9-548,共10页
利用湖北省1971~2020年冬季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线性分析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湖北省冬季极端低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和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2024年2月湖北极端低温冻雨的环流特... 利用湖北省1971~2020年冬季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线性分析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湖北省冬季极端低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和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2024年2月湖北极端低温冻雨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湖北极端低温共出现460次,整体呈显著减小趋势,冬季季节尺度极端低温频次也逐月减少,12月减少趋势最快达-1.37(10a)-1。湖北极端低温事件强度呈西南—东北向递减,总体趋于减弱,但近10年来有所增强。500hPa中高纬环流距平呈“北高南低”,湖北处于槽前正涡度平流中,850hPa上西北风引导冷平流南下,有利于湖北12月出现极端低温;中层中高纬经向环流度的加大和冷涌的偏强,有利于冷空气南下,低层冷空气以偏东路径进入湖北,容易造成湖北1月极端低温事件;欧亚大陆“西高东低”的高度距平场配置,有利于加强乌拉尔山阻塞形势,大陆高压与鄂霍次克海高压对峙,在西北路+东路回流冷空气共同影响下,湖北2月极易发生极端低温。500hPa阻塞高压减弱引导冷空气南下,其中南支槽与异常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110°E附近交汇,低层西南暖湿气流沿锋区持续爬升,地面气压场呈东高西低的形势,使得冷空气路径偏东,造成了湖北2024年2月同时出现极端低温和雨雪冰冻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 大气环流 冻雨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地区一次夜间O_(3)污染过程特征及垂直传输影响
2
作者 严韬 孟德友 +5 位作者 林伟家 洪瑾 葛非凡 姚瑶 程思 王宏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4-921,共8页
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 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泉州近地面O_(3)浓度异常升高导致16日08:00即出现O_(3)-MDA8超二级标准限值。利用环境国控点污染物监测、气象地面观测、风廓线雷达探测等多源地基遥感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天气学诊断等方法,探究该过程泉州近地面受垂直传输影响出现O_(3)污染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此次O_(3)夜间污染主要分为两个影响阶段:第一阶段15日22:00-16日03:00,风矢量垂直廓线显示近地面风速陡升至18.3m·s^(-1),风切变使垂直方向产生湍流,大气残留层的高浓度污染气团随冷空气大风侵入地面,导致地面O_(3)迅速升高,各评价点的O_(3)浓度峰值为193-202μg·m^(-3)且PM_(2.5)、PM_(10)、CO、SO_(2)等其他污染物浓度也均有上升;第二阶段16日03:00-05:00,边界层高度稳定维持在1.2 km以上,混合层升高导致自由对流层中高浓度O_(3)气团垂直下沉向地面扩散,该气团较老气团更加干冷且富含O_(3),但其他污染物浓度则较低,入侵影响地面后气温(t)、相对湿度(RH)、CO、PM_(2.5)、PM_(10)、SO_(2)等要素同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夜间污染 垂直传输 风廓线雷达 边界层湍流 闽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山区烟草物候特征及预测分析
3
作者 鞠英芹 陈正洪 +3 位作者 马德栗 曾琦 谭静 祝传栋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44-54,共11页
利用2021年鄂西山区3个准垂直剖面25个烟草物候观测点的数据和订正后的1 km×1 km精细化大气实况分析产品,揭示鄂西山区烟草各生育期和生育期日数的垂直变化特征,通过相关分析探讨地理气候条件对烟草5个生育期日数的影响;采用多元... 利用2021年鄂西山区3个准垂直剖面25个烟草物候观测点的数据和订正后的1 km×1 km精细化大气实况分析产品,揭示鄂西山区烟草各生育期和生育期日数的垂直变化特征,通过相关分析探讨地理气候条件对烟草5个生育期日数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基于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的烟草生育期日数预测模型,并利用2022年观测数据验证。结果表明:(1)鄂西山区烟草大田期为5月7日移栽期到9月9日采收结束,期间团棵、现蕾、开始采烤平均日期分别为6月10日、7月4日、7月22日;随海拔高度升高各生育期均呈推后趋势,以鄂西北生育期高度递变率最大,随着生育进程推移,该递变率逐步增大。(2)大田期平均日数为112 d(鄂西南)至135 d(三峡地区),成熟前期最短(14~22 d),成熟后期最长(37~55 d);各生育期日数的高度递变率随生育进程推移也呈增大趋势,除鄂西南和三峡地区伸根期高度递变率为负外,其余均为正。(3)鄂西山区平均气温、活动积温和海拔高度与烟草生育期日数存在显著相关,成熟后期的气候条件对烟草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烟草各生育阶段的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逐渐降低;大田期活动积温几乎都在2 000℃以上,均能满足烟草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4)对5个生育期日数的建模和回代检验结果表明,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模型预报准确度更高。本研究可为烟草种植区划、农事安排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 生育期 生育期日数 鄂西山区 预测 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演变特征
4
作者 夏智宏 陈笑笑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5年第11期1-8,共8页
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复合灾害的发生,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基于长江流域1961—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百分位阈值法识别极端气候事件,并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构建4类主要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系统分析... 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复合灾害的发生,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基于长江流域1961—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百分位阈值法识别极端气候事件,并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构建4类主要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系统分析长江流域复合事件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热浪-干旱复合事件发生频次和年均日数空间分布总体呈“上游源区低、中下游大部高”,区域性热浪-干旱事件平均每年发生1.8~1.9次,单次事件平均持续日数9.6~9.9 d,最长持续日数53~59 d,近62 a来发生频次和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上游增加趋势更显著。②长江流域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上游低、中下游高”,上游发生频率约10 a 3遇,中下游约10 a 6遇,近62 a来发生频次总体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中中下游增速是上游的2倍。③长江流域雨涝-热浪复合事件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上游源区低、中下游大部高”,上游发生频率约10 a 5遇,中下游约10 a 7遇,近62 a来呈显著增加趋势。④长江上游雨涝-中下游雨涝复合事件每年均有发生,年均发生频次和日数分别为3.7次、25 d,近62 a来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整体而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呈趋多增强的趋势,长江上游与温度相关的极端事件加剧程度更突出,中下游地区与雨涝相关的极端事件加剧程度更突出,21世纪以来各类复合事件极端性显著增加,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极端气候事件 热浪-干旱事件 复合雨涝事件 旱涝急转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