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泉州近地面O_(3)浓度异常升高导致16日08:00即出现O_(3)-MDA8超二级标准限值。利用环境国控点污染物监测、气象地面观测、风廓线雷达探测等多源地基遥感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天气学诊断等方法,探究该过程泉州近地面受垂直传输影响出现O_(3)污染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此次O_(3)夜间污染主要分为两个影响阶段:第一阶段15日22:00-16日03:00,风矢量垂直廓线显示近地面风速陡升至18.3m·s^(-1),风切变使垂直方向产生湍流,大气残留层的高浓度污染气团随冷空气大风侵入地面,导致地面O_(3)迅速升高,各评价点的O_(3)浓度峰值为193-202μg·m^(-3)且PM_(2.5)、PM_(10)、CO、SO_(2)等其他污染物浓度也均有上升;第二阶段16日03:00-05:00,边界层高度稳定维持在1.2 km以上,混合层升高导致自由对流层中高浓度O_(3)气团垂直下沉向地面扩散,该气团较老气团更加干冷且富含O_(3),但其他污染物浓度则较低,入侵影响地面后气温(t)、相对湿度(RH)、CO、PM_(2.5)、PM_(10)、SO_(2)等要素同步下降。展开更多
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复合灾害的发生,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基于长江流域1961—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百分位阈值法识别极端气候事件,并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构建4类主要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系统分析...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复合灾害的发生,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基于长江流域1961—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百分位阈值法识别极端气候事件,并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构建4类主要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系统分析长江流域复合事件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热浪-干旱复合事件发生频次和年均日数空间分布总体呈“上游源区低、中下游大部高”,区域性热浪-干旱事件平均每年发生1.8~1.9次,单次事件平均持续日数9.6~9.9 d,最长持续日数53~59 d,近62 a来发生频次和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上游增加趋势更显著。②长江流域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上游低、中下游高”,上游发生频率约10 a 3遇,中下游约10 a 6遇,近62 a来发生频次总体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中中下游增速是上游的2倍。③长江流域雨涝-热浪复合事件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上游源区低、中下游大部高”,上游发生频率约10 a 5遇,中下游约10 a 7遇,近62 a来呈显著增加趋势。④长江上游雨涝-中下游雨涝复合事件每年均有发生,年均发生频次和日数分别为3.7次、25 d,近62 a来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整体而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呈趋多增强的趋势,长江上游与温度相关的极端事件加剧程度更突出,中下游地区与雨涝相关的极端事件加剧程度更突出,21世纪以来各类复合事件极端性显著增加,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2024年5月14-18日福建省连续5 d出现区域性O_(3)污染过程,闽南地区代表城市泉州在14-16日维持3 d O_(3)污染,历史出现概率0.64%。14-15日在晴热天气与偏北气流控制下,本地生成和区域输送是导致O_(3)污染的主要原因,但15日夜间-16日凌晨泉州近地面O_(3)浓度异常升高导致16日08:00即出现O_(3)-MDA8超二级标准限值。利用环境国控点污染物监测、气象地面观测、风廓线雷达探测等多源地基遥感数据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天气学诊断等方法,探究该过程泉州近地面受垂直传输影响出现O_(3)污染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此次O_(3)夜间污染主要分为两个影响阶段:第一阶段15日22:00-16日03:00,风矢量垂直廓线显示近地面风速陡升至18.3m·s^(-1),风切变使垂直方向产生湍流,大气残留层的高浓度污染气团随冷空气大风侵入地面,导致地面O_(3)迅速升高,各评价点的O_(3)浓度峰值为193-202μg·m^(-3)且PM_(2.5)、PM_(10)、CO、SO_(2)等其他污染物浓度也均有上升;第二阶段16日03:00-05:00,边界层高度稳定维持在1.2 km以上,混合层升高导致自由对流层中高浓度O_(3)气团垂直下沉向地面扩散,该气团较老气团更加干冷且富含O_(3),但其他污染物浓度则较低,入侵影响地面后气温(t)、相对湿度(RH)、CO、PM_(2.5)、PM_(10)、SO_(2)等要素同步下降。
文摘全球变暖加剧了极端气候事件及其复合灾害的发生,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基于长江流域1961—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百分位阈值法识别极端气候事件,并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构建4类主要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系统分析长江流域复合事件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热浪-干旱复合事件发生频次和年均日数空间分布总体呈“上游源区低、中下游大部高”,区域性热浪-干旱事件平均每年发生1.8~1.9次,单次事件平均持续日数9.6~9.9 d,最长持续日数53~59 d,近62 a来发生频次和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上游增加趋势更显著。②长江流域旱涝急转事件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上游低、中下游高”,上游发生频率约10 a 3遇,中下游约10 a 6遇,近62 a来发生频次总体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中中下游增速是上游的2倍。③长江流域雨涝-热浪复合事件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呈“上游源区低、中下游大部高”,上游发生频率约10 a 5遇,中下游约10 a 7遇,近62 a来呈显著增加趋势。④长江上游雨涝-中下游雨涝复合事件每年均有发生,年均发生频次和日数分别为3.7次、25 d,近62 a来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整体而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复合极端气候事件呈趋多增强的趋势,长江上游与温度相关的极端事件加剧程度更突出,中下游地区与雨涝相关的极端事件加剧程度更突出,21世纪以来各类复合事件极端性显著增加,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