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国土空间变化的湖北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晓杰 张长城 黄隆杨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9-388,共10页
[目的]探究国土空间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响应机制,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评估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三生空间的视角研究了区域生境质量对国... [目的]探究国土空间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响应机制,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评估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三生空间的视角研究了区域生境质量对国土空间类型转变的响应程度。[结果](1)湖北省20年间国土空间利用强度逐年升高,国土空间类型转换中生产空间向生态空间转化面积最多,占比3.86%。(2)生境质量退化指数逐渐增长,生境退化度逐期升高;平均生境质量在时间分布上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波动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3)生境质量下降的国土空间类型主要发生在生态空间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转变,以及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的转变,即生态空间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区域生境质量,而生活空间的增多则会降低区域生境质量。[结论]2000-2020年湖北省生境质量受国土空间变化影响较大,关注国土空间类型转变,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可为合理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时空演变规律 生境退化度 生境质量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宜昌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布设技术
2
作者 余杰 俎全磊 吴迓玺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7期323-325,共3页
基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选取位移监测、裂缝监测等普适型设备,利用物联网等技术,采用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手段,对区域内36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群专结合监测预警设计,提高宜昌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基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选取位移监测、裂缝监测等普适型设备,利用物联网等技术,采用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手段,对区域内36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群专结合监测预警设计,提高宜昌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管理服务成效和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逐步实现自动化监测、智能化预警、信息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服务宜昌市地质灾害防治和社会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预警 地质灾害 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SA模型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30
3
作者 陈晓杰 张长城 +1 位作者 张金亭 王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261,共9页
为了揭示湖北省植被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基于CASA模型计算2000—2018年湖北省植被NPP,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重心模型、相关性分析和贡献指数等方法分析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湖... 为了揭示湖北省植被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基于CASA模型计算2000—2018年湖北省植被NPP,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重心模型、相关性分析和贡献指数等方法分析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湖北省植被NPP年均值介于532.19~656.49 g C/(m^(2)·a),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湖北省植被NPP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植被NPP重心迁移轨迹呈M型,西北地区的增量和增速较大高于东南地区。(3)湖北省植被NPP与年均气温呈正相关的区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4.49%,主要分布在荆门、荆州地区以及宜昌东南部地区;年均NPP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的面积高达87.65%,主要分布在随州、襄阳和孝感北部地区。(4)2000—2018年研究区域内NPP总量增加19.86×10^(-2)Tg C,在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NPP损益中,主要由其他土地类型向林地、耕地和草地转换引起;不同时期土地覆盖变化对NPP总量的贡献率有所差异,2000—2010年建设用地贡献率最高为53.81%,2010—2018年耕地贡献率最高为61.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气候变化 重心模型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断控体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规律
4
作者 江山 唐永建 +3 位作者 焦霞蓉 李文亮 黄成 王泽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4,共11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奥陶系断控体碳酸盐岩凝析气藏采出程度低,地层压力下降快。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奥陶系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并总结了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顺北油田... 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奥陶系断控体碳酸盐岩凝析气藏采出程度低,地层压力下降快。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奥陶系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并总结了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顺北油田发育各种各样的小尺度走滑断裂带,走滑断裂形成了断控型储层,埋深较大,有效储集空间以断层空腔、裂缝等为主。断控体储层沿走滑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垂直断裂带方向发育由基岩-裂缝带-洞穴带-裂缝带-基岩带有序排列构成的多组缝洞集合体,即栅簇结构。(2)研究区利用单井开发的储集体剩余气具有零星分布特征:当储集体2个断裂面不连通时,一块断裂面凝析气被动用,另一块断裂面则形成剩余气;当储集体为多个孤立的断控体时,剩余气呈块状分布;当储集体受底水影响强烈时,剩余气被底水封堵,分布于储集体顶部。多井开发的储集体剩余气具有成片分布特征:当储集体存在明显气驱高速通道时,通道侧缘存在大量滞留型剩余气;当注采井之间连通性较好时,注入气呈活塞式推进,剩余气连片分布于生产井周围。单井开发的剩余气分布主要受地质因素及水动力控制,多井开发的剩余气分布则主要受注采条件及地质因素控制。(3)研究区断控型凝析气藏剩余气分布具有两大类7种模式,分别为单井类的孤立型、构造控制型、致密封堵型、底水封堵型和多井类的孤立型、气驱通道附近滞留型、注采控制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凝析气藏 剩余气 断控体 奥陶系 顺北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非匀速变形过程中滑带土残余强度环剪试验研究
5
作者 宋琨 向舒畅 +3 位作者 陈健翔 阮迪 吕泓霖 闫巍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27-131,共5页
滑坡受降雨、库水位波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常呈现台阶状的非匀速变形,滑带土经受减速、加速等非匀速剪切循环状态,其抗剪强度可能是变量而非常量。以白家包滑坡滑带土为例,开展了一系列加速率和减速率阶梯式剪切环剪试验,并通过三维形貌... 滑坡受降雨、库水位波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常呈现台阶状的非匀速变形,滑带土经受减速、加速等非匀速剪切循环状态,其抗剪强度可能是变量而非常量。以白家包滑坡滑带土为例,开展了一系列加速率和减速率阶梯式剪切环剪试验,并通过三维形貌检测系统对不同速率条件下的剪切面进行宏观分析,研究滑带土残余强度在非匀速剪切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剪切速率为0.3~9.9 mm/min阶梯式加速剪切,滑带土残余强度随剪切速率呈递减趋势,相对降低3.0%~24.1%,残余强度随阶梯式减速剪切增加2.9%~34.6%;加速剪切时剪切面划痕逐渐加深,减速剪切时划痕形态趋于平滑和有序;滑带土强度的综合内摩擦角与剪切速率呈对数递减关系,满足φ_(e)=-1.56ln(v+0.15)+22.1的关系方程。揭示了滑坡在非匀速变形过程中滑带土残余强度变化规律,对滑坡稳定性评价与监测预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带土 残余强度 非匀速变形 速率效应 环剪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水泥基浆液粘度瞬变特性及倾角裂隙磁注浆机理研究
6
作者 黎照 鲍晓鹏 +3 位作者 刘杰 李政 杨渝南 乔志存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79-87,共9页
岩体中存在大量倾斜裂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滑移、坍塌等危害,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基于自主研制的水泥基磁性浆液材料,通过开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抗压强度试验等,从微观角度分析了... 岩体中存在大量倾斜裂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滑移、坍塌等危害,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基于自主研制的水泥基磁性浆液材料,通过开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抗压强度试验等,从微观角度分析了水性环氧树脂对磁性浆液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了梯度磁场下不同区域的磁感应强度变化和磁颗粒成链演化过程,揭示了磁场强度下浆液粘度骤变的内在影响机制。系统研究了磁场作用下磁性浆液在裂隙中的注浆扩散,建立了磁性浆液磁注浆扩散模型。结果表明:(1)浆液动力粘度随磁感应强度的增加呈指数型函数上升,当磁场强度达到1 000 Gs时,浆液粘度相较于初始动力粘度提高了17.26倍;(2)在磁场作用下磁颗粒间相互作用形成链式结构,随磁场强度增大,磁力链长度和浆液粘度均显著增加;(3)磁场强度的提升有助于增大磁性浆液的扩散面积,当磁场强度由6 000 Gs增加到12 000 Gs时,浆液扩散面积增长48.87%。将扩散模型理论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二者间误差值均较小。该研究成果对完善磁性浆液理论与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角裂隙 磁性浆液 磁场强度 粘度瞬变 磁注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倾顺层岩质滑坡机理研究——以广元市苍溪县中梁村滑坡为例
7
作者 朱志明 欧阳继胜 +2 位作者 张子龙 胡艺霏 葛云峰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43,共11页
近年来苍溪县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连续发生了多处缓倾顺层岩质滑坡,滑坡的倾角多在5°~15°之间,缓倾顺层岩质滑坡机理的研究对于苍溪县滑坡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现场调查和勘探等工作对中梁村滑坡机理进行分析研究,... 近年来苍溪县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连续发生了多处缓倾顺层岩质滑坡,滑坡的倾角多在5°~15°之间,缓倾顺层岩质滑坡机理的研究对于苍溪县滑坡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现场调查和勘探等工作对中梁村滑坡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根据苍溪县缓倾顺层岩质滑坡的形态特征对滑坡的演化过程进行推理,并选取该滑坡的4个剖面进行滑坡稳定性定量评价计算与模型模拟验算。结果表明:(1)中梁村岩质滑坡是由于滑坡表层岩土体结构松散、岩性软弱、易被水侵蚀,且滑坡后缘堰塘持续排水以及连续强降雨不断入渗,致使后缘拉陷槽扩大、滑带润滑、滑体重量增加而形成的;(2)根据滑坡发展历程,结合滑坡区气象水文、地质构造等因素,依据滑坡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特性的变化,可将中梁村滑坡演化过程分为6个阶段;(3)在天然工况下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暴雨饱和工况下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与模型模拟的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滑坡的研究与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滑坡 缓倾顺层 演化过程 数值模拟 现场调查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压缩条件下灰岩非贯通结构面渐进破坏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方健宇 李勇 黄晓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4-108,共5页
针对鄂西山区兴山县黑槽危岩体,通过室内力学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岩桥角度和长度对预制裂隙灰岩力学性能及单轴压缩下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桥角度小、长度长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较高;角度增大或长度减小时,强度和刚度降低;... 针对鄂西山区兴山县黑槽危岩体,通过室内力学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岩桥角度和长度对预制裂隙灰岩力学性能及单轴压缩下破坏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岩桥角度小、长度长时,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较高;角度增大或长度减小时,强度和刚度降低;小角度以拉伸破坏为主,大角度转为剪切或拉剪混合破坏;岩桥延长减缓裂纹扩展,使破坏更复杂,混合特征增强。总体以拉剪混合破坏为主,破坏面分为岩桥贯通和优势裂隙发育两类;断裂力学分析显示,岩桥小角度时|K_(Ⅰ)|占优,呈现拉伸破坏;岩桥大角度时|K_(Ⅱ)|占优,10 mm岩桥偏剪切破坏,20 mm岩桥因裂纹路径延长呈混合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危岩体 离散元数值模拟 单轴压缩试验 含裂隙灰岩 非贯通结构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技术的白云岩多级循环荷载损伤特性研究
9
作者 潘孝新 李勇 +2 位作者 易武 黄晓虎 何涛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40,共8页
为研究多级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演化规律及声学前兆响应特征,对白云岩试样开展不同加载波形的多级循环荷载单轴试验,以相同条件下的常规单轴试验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多级循环荷载作用下白云岩试样的变形特征和强度变化机制,同时结合声发... 为研究多级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演化规律及声学前兆响应特征,对白云岩试样开展不同加载波形的多级循环荷载单轴试验,以相同条件下的常规单轴试验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多级循环荷载作用下白云岩试样的变形特征和强度变化机制,同时结合声发射技术分析多级循环荷载过程中白云岩的损伤破坏特征.结果表明:在达到峰值强度之前,多级循环荷载并未改变白云岩应力-应变曲线的基本形态,多级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趋势与常规单轴加载时保持一致;与常规单轴试验相比,多级循环荷载会加重白云岩的损伤,增加其岩石内部微破裂事件的发生频率导致内部积聚的能量进一步增大,这种累积效应最终导致白云岩在破坏时释放出更大的能量;通过对比分析两种循环荷载试验下的Felicity比的下降速率以及岩样破坏时的Felicity值,结果表明正弦波多级循环荷载比三角波多级循环荷载对岩石的损伤破坏更为严重;在常规单轴试验中声发射振铃计数和能量表现出“频发期”可作为岩石即将失稳破坏的前兆预测信号.在正弦波多级循环荷载中声发射出现振铃计数和能量持续突增时可作为岩石破裂的前兆信息,可为工程岩体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多级循环荷载 损伤特性 声发射 Felicity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油田集中开采区地下水质量及健康风险评价
10
作者 柳晓晨 李姗姗 +3 位作者 蔡新毅 李红梅 张苑 鲁涛涛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共9页
在长期石油开采的背景下,江汉油田的主要开采区地下水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为评估该区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采用水化学分析、危险指数(HI)、水质指数(WQI)以及健康风险模型对江汉油田集中开采区地下水进行评价... 在长期石油开采的背景下,江汉油田的主要开采区地下水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为评估该区域地下水的水化学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采用水化学分析、危险指数(HI)、水质指数(WQI)以及健康风险模型对江汉油田集中开采区地下水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区域地下水呈弱碱性;总溶解性固体(TDS)和总硬度(TH)平均值分别为634.132、433.678 mg/L;水化学主要类型为Ca/Mg-HCO3型;主要超标微量元素包括As、Mn、Al、Fe和Pb,其平均值分别为0.038、0.518、0.238、16.821、0.018 mg/L;此外,检出4种多环芳烃(PAHs),总质量浓度平均值为0.225μg/L。影响水化学组成的因素主要包括岩石风化和人为活动。尽管生态风险评价显示中等生态风险,但地下水质量评价却表明其水质极差(WQI平均值高达481.95)。健康风险评估表明,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对居民构成非致癌健康风险,主要源自高含量As、Fe。因此,建议建立长期监测机制,确保当地居民及工人的饮用水安全。研究结果为石油开采区地下水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油田 集中开采区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某高速公路隧道衬砌混凝土腐蚀成因与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云安 朱敦铭 +2 位作者 田然 罗朝晖 黄惟琛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50,共13页
长期处于侵蚀性水环境中所引起的化学侵蚀是公路隧道混凝土的常见病害之一。这种侵蚀会导致混凝土耐久性下降,进而对隧道结构安全构成威胁并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养护。然而,现有研究普遍缺乏工程实例依托,试验和模拟参数设置与工程实际的... 长期处于侵蚀性水环境中所引起的化学侵蚀是公路隧道混凝土的常见病害之一。这种侵蚀会导致混凝土耐久性下降,进而对隧道结构安全构成威胁并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养护。然而,现有研究普遍缺乏工程实例依托,试验和模拟参数设置与工程实际的关联性较弱,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现实中复杂侵蚀水环境下混凝土腐蚀的机制。为此,选取我国广东某高速公路隧道为工程实例,采用原位和实验室水化学指标测试、XRF测试手段确定混凝土化学侵蚀来源,并以隧道地下水渗流模拟试验复现化学侵蚀过程,研究混凝土的腐蚀成因、化学侵蚀规律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隧道衬砌混凝土与低Ca^(2+)、高HCO_(3)^(-)浓度的地下水接触、混合后发生钙溶蚀,形成了高pH值、高饱和的CaCO_(3)溶液及过饱和沉淀,并在地下水经裂隙快速喷出进入隧道的过程中,CO_(2)分压下降促使CaCO_(3)进一步过饱和析出;(2)在隧道衬砌混凝土钙溶蚀初期,混凝土液相Ca(OH)_(2)与地下水Ca^(2+)浓度差较大,钙溶蚀速率较快,而随着钙溶蚀的进行,固相Ca(OH)_(2)持续被消耗且隧道排水中Ca^(2+)浓度持续升高,与地下水中Ca^(2+)浓度差缩小,钙溶蚀速率趋缓,最终在动水条件下达到动态平衡,隧道排水水化学特征维持相对稳定;(3)低Ca^(2+)、高HCO_(3)^(-)浓度的地下水有利于混凝土的钙溶蚀和CaCO_(3)过饱和析出沉淀,而过高或过低的地下水渗流流速(固液停留时间)均不利于相关化学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混凝土 腐蚀成因 控制因素 隧道地下水渗流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以上扬子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12
作者 陈浩 沈均均 +5 位作者 谭光超 王玉满 李姗姗 严佳凯 周林 刘计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2-1089,共18页
目前对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古环境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上升洋流活动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对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据此,以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基于岩心/露头、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探讨... 目前对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古环境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上升洋流活动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对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据此,以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基于岩心/露头、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探讨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研究表明,区内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等因素控制,但不同时期主控因素存在差异:鲁丹期(LM1-LM5沉积期),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共同控制有机质富集,TOC含量最高;埃隆早期(LM6沉积期),盆地进入挠曲—迁移期,构造活动增强,渝北地区障壁开口打开,上升洋流活动增强,保存条件变差是造成TOC含量降低的主因;埃隆中期(LM7沉积期),迁移作用增强,障壁开口进一步打开,上升洋流活动达到最强,保存条件变差和古生产力水平急剧升高是导致TOC含量与LM6沉积期差异不大的主因;埃隆晚期(LM8沉积期),障壁开口向西北方向迁移,TOC含量降低,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与LM1-LM5一致;特列奇早期(LM9沉积期),海平面降至最低,以富氧环境为主,TOC含量降至最低,保存条件是控制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研究区不同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变化与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沉积古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大陆边缘 渝北地区 黑色页岩 上升洋流 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区域生长算法在三维激光点云识别岩体结构面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志华 郭戈 +3 位作者 孙钱程 丰光亮 何钰铭 谢迪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交错分布的结构面构成了岩体中的薄弱部位,准确高效的岩体结构面识别和特征信息提取可为岩体稳定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结构面勘测效率和精度,但目前主流的点云分析算法存在结构面边缘识别模糊、点云分割... 交错分布的结构面构成了岩体中的薄弱部位,准确高效的岩体结构面识别和特征信息提取可为岩体稳定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结构面勘测效率和精度,但目前主流的点云分析算法存在结构面边缘识别模糊、点云分割准确性不能满足结构面特征信息提取精度等问题。因此,考虑岩体结构面点云位置与其邻域的空间关系,利用KD-tree数据结构进行最邻近搜索的体素下采样,在稳健随机Hough变换的基础上改进了区域生长算法,通过多特征值对区域生长分割参数进行修正,依据点云法向量差值和特征终值进行结构面分割,实现了结构面产状、间距、延展度信息的提取。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主成分分析法和随机抽样一致法相比,在室内块体模型组成的24个结构面中,该方法在相同区域具有更高的识别率和准确率,既能在复杂变化的平面区域保证数据的完整识别,也能在平面的尖锐位置较好地分割边缘点云。利用该方法可以将24个结构面分为6组,并在识别数据中获取对应的结构面特征信息,与实际测量结果相比,角度信息误差约为1°,距离信息误差1cm以内。利用该方法在长江干流蟒蛇寨斜坡岩体中成功识别出3组结构面同时计算各组结构面间距与延展度信息,并采用赤平投影图分析不同结构面组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所提出的方法在室内模型及现场斜坡验证效果良好,可以为岩体结构面识别分割提供稳定且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点云信息提取 区域生长算法 智能识别 岩体结构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中中新世—早上新世黏土矿物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飞 殷科 +6 位作者 姬凯鹏 刘钊 肖唐付 黄蔚 何翔 骆满生 张克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1309,共1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气候可能受控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局地地形变化的影响。为解析气候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西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古地磁年龄约束基础上,分析了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沉积物中黏土...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气候可能受控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局地地形变化的影响。为解析气候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西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古地磁年龄约束基础上,分析了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西沟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组成,其中伊利石含量最高,平均为59.3%;蒙脱石次之,平均为18.2%,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2.3%,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0.2%。根据剖面中黏土矿物含量和比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循化盆地西沟剖面的沉积速率、孢粉记录、有机质碳同位素和沉积岩地球化学比值,并与深海氧同位素值(δ^(18)O)变化曲线对比,将循化盆地14.6~5.0 Ma气候环境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4.6~12.7 Ma,气候干冷期,与北半球冰盖扩展引发的全球性降温事件有关;12.7~8.0 Ma,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期,可能与循化盆地周围山体隆升有关,即积石山在~12.7 Ma隆升至临界高度,成为西风带输送水汽的地形屏障,使得循化盆地内的降水增强;8.0~5.0 Ma,气候再次转向干冷期,该阶段气候的干旱化对应于青藏高原在8 Ma左右的快速隆升,高原进一步的隆升阻碍东亚季风西风带的暖湿气流向内陆的输送,从而引起区域干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中新世—早上新世 黏土矿物 循化盆地 干旱化 全球变冷 青藏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东德水库库区大坪地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凯元 邓华锋 +3 位作者 路永强 滕明明 王岚 刘子俊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2,共8页
鲹鱼河作为金沙江距离乌东德水电站最近的支流水系,大坪地滑坡是其右岸发育7个滑坡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其蓄水之后的稳定性及其后期发展演化趋势对乌东德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在野外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芯观察和监测资... 鲹鱼河作为金沙江距离乌东德水电站最近的支流水系,大坪地滑坡是其右岸发育7个滑坡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其蓄水之后的稳定性及其后期发展演化趋势对乌东德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在野外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芯观察和监测资料分析,对大坪地滑坡的形成机理和与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评价,结果表明:滑坡位于喇叭口向斜的南翼近核部,为斜顺向坡~顺向坡结构,该向斜的北翼对滑坡的运动起到了控制作用,限制了其向北延伸,并对大坪地滑坡形成侧向挤压.大坪地滑坡类型为一岩质滑坡,目前表现为蠕动变形,受库水影响滑坡前缘累计变形近2 m,特别是在库水位下降阶段,滑坡变形强烈,表明大坪地滑坡具有动水压型岩质滑坡属性.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大坪地滑坡在库水位下降工况下,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东德水电站 大坪地滑坡 岩土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板仑磁铁矿集区矽卡岩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16
作者 李睿昱 覃小锋 +5 位作者 王宗起 戴昱 戴翔 毕婧怡 李东任 赵钰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5-1230,共26页
位于华夏、扬子和印支板块交接部位的滇东南板仑磁铁矿集区属于个旧-文山-德保矽卡岩型锡钨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区矽卡岩型磁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等进行了少量的研究工作,但对矽卡岩的成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这... 位于华夏、扬子和印支板块交接部位的滇东南板仑磁铁矿集区属于个旧-文山-德保矽卡岩型锡钨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区矽卡岩型磁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等进行了少量的研究工作,但对矽卡岩的成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严重制约了对该矿集区内矽卡岩成因的认识及磁铁矿找矿潜力的准确评价。本文以矿集区内最为典型的坤洪和洞哈磁铁矿床的矽卡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矽卡岩及相关岩石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借助LA-ICP-MS和EPMA等方法手段,重点对矽卡岩及相关岩石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矽卡岩的成岩成矿演化过程可划分为早期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晚期退变质矽卡岩阶段和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等3个阶段;(岩浆)热液成因的硅质岩条带与晚二叠世OIB型基性杂岩体(即“半瓦型”岩体)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蜘蛛网图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与中三叠世岛弧型中-基性杂岩体(即“安定型”岩体)的模式曲线较为相似,均显示出Nb、Ta、P和Ti等元素明显亏损的特征;矽卡岩的模式曲线与硅质岩条带的模式曲线也较为相似,且含矿矽卡岩比无矿矽卡岩无论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还是模式曲线上均更加接近于硅质岩条带。矿物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世代石榴石属于钙铁-铁铝-钙铝榴石系列(And80-83Alm9-11Gro5-7),含较多的钙铝榴石(Gro);而第二世代石榴石属于钙铁-铁铝榴石系列(And86-93Alm6-12),基本上不含或仅含极少量的钙铝榴石(Gro);由早期辉石→晚期辉石,辉石端员组分中钙铁辉石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而透辉石的含量则具显著增加趋势。综合分析认为,形成矽卡岩的热液流体主要来源于中三叠世岛弧型中-基性杂岩体;矽卡岩型磁铁矿床的成岩成矿环境至少经历了从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早期相对还原环境→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晚期-退变质矽卡岩阶段相对氧化环境→后期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相对还原环境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 矿物学 地球化学 形成机制 板仑磁铁矿集区 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绿色葡萄石的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
17
作者 李灿 陈江军 +8 位作者 王文杰 殷科 郑海蓉 陆卓 刘振东 王一铭 杨云淇 韩文 王朝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38-2544,共7页
颜色是宝石重要的光学性质之一,也是影响宝石品质及价格的重要参数。黄绿色葡萄石作为一种常见的玉石品种,其结构、致色离子的种类、价态及配位的复杂性,导致前人关于其致色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采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可... 颜色是宝石重要的光学性质之一,也是影响宝石品质及价格的重要参数。黄绿色葡萄石作为一种常见的玉石品种,其结构、致色离子的种类、价态及配位的复杂性,导致前人关于其致色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采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分光光谱(UV-Vi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及穆斯堡尔谱(Mössbauer)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2个典型的黄绿色葡萄石样品(浅黄绿色样品LYG和深黄绿色样品DYG)的主要致色离子种类、价态及配位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黄绿色葡萄石的致色成因提供科学的解释。UV-Vis分析结果表明,样品LYG和样品DYG均出现明显的~425和~585nm处的吸收带,分别与Fe^(3+)oct的电子跃迁和Fe^(2+)ch-Fe^(3+)oct的电荷转移有关。Mössbauer超精细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样品LYG和样品DYG中Fe^(3+)的IS均为0.34mm·s^(-1),QS值分别为0.22和0.35mm·s^(-1),均符合葡萄石八面体配位中Fe^(3+)的特征。样品LYG(IS=1.08mm·s^(-1))和样品DYG(IS=1.07mm·s^(-1))的Fe^(2+)具有相近的IS值,均符合八面体配位中Fe^(2+)的特征。然而,样品DYG中Fe^(2+)的QS值(QS=2.78mm·s^(-1))明显高于样品LYG(QS=1.12mm·s^(-1)),说明前者结构中Fe^(2+)处于畸变的八面体中。样品DYG结构中Fe的含量和Fe^(2+)的比例(4.02wt%;11.88%)均高于样品LYG(3.55wt%;5.27%),表明黄绿色葡萄石的颜色可能与Fe的含量和Fe^(2+)的比例有关。样品LYG和样品DYG中V的含量分别为633和1810μg·g^(-1),指示V可能对黄绿色葡萄石的颜色有贡献,但含量明显低于Fe,所以V对颜色的贡献远低于Fe^(3+)和Fe^(2+)。该研究不仅查明了黄绿色葡萄石的主要致色离子种类(Fe),而且确定了致色离子的价态(Fe^(3+)和Fe^(2+))和配位状态(八面体配位),为黄绿色葡萄石颜色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基础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种类、价态 配位状态 致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变量自优化动态神经网络的“阶跃型”滑坡变形预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志华 杨旭 +3 位作者 孙钱程 何钰铭 张国栋 叶义成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2,共9页
传统累计变形预测方法在曲线结构分解和表征模型选择上具有多样性,由此引起了工作量大、预测精度低以及预测方法适用对象较局限等问题,为此考虑降雨量、库水位、库水位变化对滑坡累计变形的影响,基于非线性自回归模型建立了多变量自优... 传统累计变形预测方法在曲线结构分解和表征模型选择上具有多样性,由此引起了工作量大、预测精度低以及预测方法适用对象较局限等问题,为此考虑降雨量、库水位、库水位变化对滑坡累计变形的影响,基于非线性自回归模型建立了多变量自优化动态神经网络,并将其应用在三峡库区典型的“阶跃型”滑坡——白家包滑坡累计位移预测中。通过对滑坡变形累计曲线时间序列的分析,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全曲线模型进行求解,形成了非线性自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利用多种群遗传算法对神经网络的参数和结构进行优化训练,并将适应度函数均方误差作为预测模型误差偏离标准。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自优化动态神经网络对滑坡多个测点的累计位移拟合精度高,误差可控制在1%左右,预测过程减少了主观因素引起的误差,考虑了滑坡发展过程的动态性,可为“阶跃型”滑坡累计位移的实时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计位移预测 “阶跃型”滑坡 多因素影响 多变量自优化 动态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家村隧洞水化学特征分析及涌水水源判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欣静 李仲夏 +4 位作者 万军伟 成建梅 王志明 王玲 王铭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169,共12页
柳家村隧洞作为滇中引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挖过程中需穿越高水位富水地层,因而容易发生突涌水事故。隧址区地处红层,地下水作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因此揭示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构建涌水判别模型,对于当地地下水资源... 柳家村隧洞作为滇中引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挖过程中需穿越高水位富水地层,因而容易发生突涌水事故。隧址区地处红层,地下水作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因此揭示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构建涌水判别模型,对于当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3个不同含水层中采集了11组地下水水样以及2个施工支洞的2组涌水水样,运用Piper三线图、离子比例系数、水化学指标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以主成分分析法和Fisher判别法作为基础模型,构建了一种由R型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Fisher判别分析三者耦合的涌水水源快速判别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地适用于水样数据较少的地区;此外,利用柳家村隧洞的实际样本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与主成分分析、Fisher判别分析两者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离子成分主要来源于地层中的方解石、白云石、石膏、芒硝等矿物的溶解;利用本文提出的涌水水源快速判别模型判别涌水水源的精度相比于主成分分析、Fisher判别分析两者耦合的方法提高了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涌水水源判别 水化学特征 柳家村隧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印染企业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向鸿燕 马晓阳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6期170-174,共5页
为调查印染企业遗留地块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以典型印染企业为研究对象,采取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方式对地块历史生产情况及污染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出地块潜在污染物、污染途径、潜在污染区域,通过调查监测方案制定、现... 为调查印染企业遗留地块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以典型印染企业为研究对象,采取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方式对地块历史生产情况及污染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出地块潜在污染物、污染途径、潜在污染区域,通过调查监测方案制定、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工作得出结论。结果表明:本次采集的45个土壤样品、4个地下水样品中,各项检测指标检测结果均低于相应标准限值,表明该印染企业在历史生产过程中,对地块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影响较小,满足后期规划用地要求,无须继续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企业 污染状况 土壤 地下水 初步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