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魔芋专用微生物复合菌剂栽培效果研究
1
作者 黄开准 杨卫华 +3 位作者 郑倬 刘欋霄 舒昊 刘金龙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5期1-4,共4页
针对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软腐病严重、产量不稳、农残超标、产区不断萎缩等问题,研发出魔芋专用微生物复合菌剂,设置A(复合菌剂叶面喷施1次)、B(复合菌剂灌根1次)、C(复合菌剂叶面喷雾3次)、D(40%福尔马林200倍稀释液全田喷雾)... 针对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软腐病严重、产量不稳、农残超标、产区不断萎缩等问题,研发出魔芋专用微生物复合菌剂,设置A(复合菌剂叶面喷施1次)、B(复合菌剂灌根1次)、C(复合菌剂叶面喷雾3次)、D(40%福尔马林200倍稀释液全田喷雾)4个处理及CK1(不进行任何处理)、CK2(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叶面喷雾)2个对照,测定不同处理下魔芋的生育期、植株长势、产量、病害和化学成分含量等。结果表明,与CK1、CK2相比,叶面喷施该复合菌剂3次魔芋植株分别增粗0.25、0.25 cm,全生育期分别延长18 d和6 d,软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7.49、24.24个百分点,产量分别提高102.75%和89.58%。此外,该复合菌剂还明显提高了魔芋的干物质含量,降低了铅含量。该复合菌剂对魔芋软腐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提高魔芋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 微生物复合菌剂 软腐病 产量 施用效果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meta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吴举扬 朱江 +4 位作者 艾训儒 姚兰 郭秋菊 闫风辰 薛卫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122,共12页
【目的】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进行汇编与分析,获悉基于样地调查的植物名录中生物量模型现状,为研究者开展生物量计算与评估提供参考,从而为完善该类森林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的研究提供方向,为制定统一的生物量... 【目的】对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进行汇编与分析,获悉基于样地调查的植物名录中生物量模型现状,为研究者开展生物量计算与评估提供参考,从而为完善该类森林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的研究提供方向,为制定统一的生物量建模标准提供借鉴。【方法】根据在鄂西南3个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有林场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内的固定监测样地调查确定物种名录,检索、筛选和整理木本植物生物量模型,并对模型结构、参数和影响模型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167组665个生物量模型,涉及55科、110属、270种的植物,涵盖了物种名录中455种植物的60%,有182个物种未找到生物量模型;模型集中包含19种自变量形式(主要为胸径D、基径D_(B)、树高H等及其不同组合,如D^(2)H、D_(B)^(2)H)和5类函数形式(幂函数388个、线性函数121个、多项式函数73个、对数函数68个、指数函数15个);模型集中的568个模型(85.4%)标注了自变量取值范围,596个模型(89.6%)标注了建模标准木数量,样本数超过30株的生物量模型占比较低(22.3%);559个模型(84.1%)标注了相关系数或决定系数以表征模型准确性,该类系数介于0.17~0.99之间,平均值为0.91;模型自变量、样本量、函数类型、树木不同器官组分和生活型均会对模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结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木本植物的生物量模型仍存在较大的空缺,且已有的模型存在样本量不足、统计参数不完整等问题,模型的准确性需要考虑样本量、自变量、函数类型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木本植物 生物量 生物量模型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吩并[2,3-d]嘧啶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波 高慧 +2 位作者 张梦丹 杨平 宋新建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34-2540,共7页
以2-丁酮、丙二腈和单质硫为原料,通过改良的Gewald反应制备了2-氨基-3-氰基-4,5-二甲基噻吩(Ⅰ),Ⅰ再与三氯氧磷和三氟乙酸反应“一锅法”合成了5,6-二甲基-2-三氟甲基-4-氯噻吩并[2,3-d]嘧啶(Ⅱ),中间体Ⅱ分别与不同取代苄胺反应制得... 以2-丁酮、丙二腈和单质硫为原料,通过改良的Gewald反应制备了2-氨基-3-氰基-4,5-二甲基噻吩(Ⅰ),Ⅰ再与三氯氧磷和三氟乙酸反应“一锅法”合成了5,6-二甲基-2-三氟甲基-4-氯噻吩并[2,3-d]嘧啶(Ⅱ),中间体Ⅱ分别与不同取代苄胺反应制得了16种噻吩并[2,3-d]嘧啶类含氟衍生物(Ⅲa~Ⅲp)。通过^(1)HNMR、^(13)CNMR、FTIR、MS和元素分析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5,6-二甲基-2-三氟甲基-4-苄氨基噻吩并[2,3-d]嘧啶(Ⅲa)的晶体结构。对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Ⅲa、5,6-二甲基-2-三氟甲基-4-(3-氟苄氨基)噻吩并[2,3-d]嘧啶(Ⅲc)和5,6-二甲基-2-三氟甲基-4-(3-氯苄氨基)噻吩并[2,3-d]嘧啶(Ⅲf)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Ⅲa对MCF-7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2.01和2.44μmol/L,Ⅲc对MCF-7和HepG2细胞的IC50分别为1.44和1.47μmol/L,二者的活性均远优于对照组吉非替尼(Gefitini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吩并[2 3-d]嘧啶 含氟衍生物 晶体结构 抗肿瘤活性 合成 医药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珙桐叶绿体基因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罗永坚 王茹 +3 位作者 赵仁菲 卢新雄 尹广鹍 邓志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6,共9页
【目的】珙桐是蓝果树科珙桐属唯一现存的第三纪孑遗植物,是我国一级保护的特有濒危树种。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珙桐分子水平上的深入研究、物种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从NCBI在线... 【目的】珙桐是蓝果树科珙桐属唯一现存的第三纪孑遗植物,是我国一级保护的特有濒危树种。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珙桐分子水平上的深入研究、物种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从NCBI在线数据库下载完整的珙桐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并进行蛋白编码序列筛选,再利用CodonW软件计算各基因的有效密码子数(ENC)、密码子适应指数(CAI)、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SCU)和密码子中A、T、C、G这4种碱基的含量,最后利用R软件计算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并绘图。【结果】(1)从珙桐叶绿体基因组中共筛选出59条蛋白编码序列,总的鸟嘌呤和胞嘧啶碱基(GC)平均含量和密码子第3位碱基的GC平均含量分别为38.05%和30.63%,CAI平均值为0.18,ENC平均值为48.52,表明珙桐叶绿体基因组基因表达水平较低,且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2)ENC-plot、PR2-plot、中性绘图和对应性分析表明,影响珙桐叶绿体基因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最主要因素为选择压力。(3)共筛选出12个最优密码子。【结论】珙桐叶绿体基因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除了主要受选择压力影响外,还受到突变压力、碱基组成和基因表达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筛选出12个最优密码子,可用于未来珙桐的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研究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桐 同义密码子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叶绿体基因组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果实成熟过程中氨基酸、维生素E和脂质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牟蛟琳 卢杨 +2 位作者 张哲惠 叶俊丽 邓秀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3,共9页
为评价柑橘的抗氧化能力,利用GC-MS、UPLC和LC-MS/MS分别检测了6个柑橘品种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三类代谢物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柑橘果实以积累丝氨酸、脯氨酸和天冬氨酸为主,苏氨酸在柑橘青果时期的积累尤为丰富,且青果时期本地早橘汁胞... 为评价柑橘的抗氧化能力,利用GC-MS、UPLC和LC-MS/MS分别检测了6个柑橘品种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三类代谢物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柑橘果实以积累丝氨酸、脯氨酸和天冬氨酸为主,苏氨酸在柑橘青果时期的积累尤为丰富,且青果时期本地早橘汁胞中9种氨基酸的总含量最高;对维生素E而言,α-生育酚是柑橘中的主要异构形式,在成熟期柑橘的有色层中积累丰富;同时,柑橘不积累δ-生育酚且γ-生育酚只在柑橘有色层中积累;共鉴定到的8大类176种脂质,在柑橘果实中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且卵磷脂为柑橘的主要脂质形式。通过柑橘果实中三类物质含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部分氨基酸与脂质存在高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抗氧化活性 氨基酸 维生素E 脂质 积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空间结构对天然林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蕾 郭秋菊 +3 位作者 艾训儒 姚兰 朱江 刘西尧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为探究不同类型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与木本植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星斗山保护区参照CTFS样地标准建立马尾松、杉木和光叶水青冈3种天然林固定监测样地,基于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空间结构、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应用Pearso... 为探究不同类型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与木本植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星斗山保护区参照CTFS样地标准建立马尾松、杉木和光叶水青冈3种天然林固定监测样地,基于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空间结构、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对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3种林分的混交度、角尺度整体上无明显差异,杉木林、光叶水青冈林的大小分化程度均值存在一定差异,但3种林分均形成混交、聚集且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生长状态。各林分木本植物物种组成丰富,以杉木林乔木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物种数量为最高,但3种林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光叶水青冈林的Pielou指数值最高,各林分类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林灌木层的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值最高,光叶水青冈林灌木层Shannon-Weiner指数显著低于马尾松林(P<0.05),Simpson指数值也显著低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P<0.05),但光叶水青冈林Pielou指数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林分(P<0.05),物种数显著高于杉木林(P<0.05)。不同林分的空间结构指标对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混交度是主要影响因子,且混交度越强,物种多样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空间结构 木本植物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佳鑫 梁思琪 +1 位作者 肖强 崔令军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7-44,共8页
利用超声法提取黄精总黄酮,选取乙醇体积分数(A)、料液比(B)、超声时间(C)、超声温度(D)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应用DPPH、ABTS及还原力测定等分析各组分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黄精... 利用超声法提取黄精总黄酮,选取乙醇体积分数(A)、料液比(B)、超声时间(C)、超声温度(D)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应用DPPH、ABTS及还原力测定等分析各组分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黄精总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48.42 mL·g^(-1),提取时间50.00 min,乙醇浓度53.33%,温度54.66℃,在此条件下黄精总黄酮的提取率为30.12±0.03 mg·g^(-1),接近预测值,表明该响应面模型预测性较好;黄精总黄酮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在0.25~3.00 mg·mL^(-1)范围内呈递增趋势,具有剂量依赖性,且在质量浓度为2~3 mg·mL^(-1)时,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与维生素C效果相当,显示其抗氧化活性较好,可作为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总黄酮 超声提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典型林分空间结构综合评价
8
作者 袁梓馨 郭秋菊 +4 位作者 艾训儒 姚兰 朱江 王蕾 向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8-938,共11页
【目的】综合评价湖北省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林分的空间结构,确定影响该区域林分结构的主要因素,为精准提升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柳... 【目的】综合评价湖北省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林分的空间结构,确定影响该区域林分结构的主要因素,为精准提升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sinensis人工林和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人工林实测样地数据,选取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和密集度等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应用单位圆综合评价体系对4种典型林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林分中随机木个体的占比均为最高,不同大小比数等级林木比例整体上接近。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中林木整体呈现随机分布(角尺度均值为0.492),林分混交良好(混交度均值为0.747),但优势不明显(大小比数均值为0.497),林冠连续覆盖(密集度均值为0.941),资源利用率高。其他人工林分也呈现随机分布(角尺度均值为0.505~0.514)或轻微聚集分布(角尺度为均值0.529)的趋势,混交程度均较低。有部分林木表现出一定优势,在杉木林中最为明显。3种人工林中鹅掌楸人工林林木处于很密集(密集度均值为0.768)的状态,而杉木(密集度均值为0.557)和柳杉(密集度均值为0.563)人工林林分处于较密集状态,林木还有一定生长空间。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数显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0.600)林分状态优于杉木林(0.583)、柳杉林(0.521)和鹅掌楸林(0.487)。【结论】同一区域不同起源的林分结构存在差异,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的空间结构优于杉木、柳杉和鹅掌楸人工林。图2表6参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子山国有林场 林分空间结构 结构参数 单位圆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照时长处理对柚果皮有色层香豆素代谢的影响
9
作者 雷旭 黄迪捷 +3 位作者 周青青 邓志军 邓仕明 牟蛟琳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柚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水果,表皮富含大量的香豆素,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其光响应效果尚不明确。为探究香豆素在柚表皮中的光响应机制,通过设置12、24、36、48 h共4个不同光照时长处理来探究光照对柚果皮有色层香豆素代谢的影响... 柚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水果,表皮富含大量的香豆素,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其光响应效果尚不明确。为探究香豆素在柚表皮中的光响应机制,通过设置12、24、36、48 h共4个不同光照时长处理来探究光照对柚果皮有色层香豆素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贡水白柚和矮晚柚为试材,采用靶向代谢组学的检测方法共检测到21种香豆素,随后对贡水白柚、矮晚柚对照组和处理组果皮有色层中香豆素的代谢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贡水白柚和矮晚柚果皮有色层共同积累的21种香豆素中,相对含量较高且存在显著差异的香豆素为佛手柑素、橙皮油内酯、蛇床子素。不同光照时长处理对贡水白柚果皮有色层中佛手柑素、橙皮油内酯、蛇床子素、总香豆素的积累有显著影响,对矮晚柚果皮有色层中王草酚、佛手柑素、橙皮油内酯、蛇床子素、总香豆素的积累有显著影响。通过PCA分析显示,经过不同光照时长处理的贡水白柚和矮晚柚果皮有色层中总香豆素的相对含量被明显区分开。综上,光照处理会改变贡水白柚和矮晚柚果皮有色层中香豆素的积累特征,并且矮晚油相较贡水白柚大量积累王草酚和二氢欧山芹素。以上研究结果为揭示光照对柑橘香豆素代谢的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为提升柑橘药用品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皮 香豆素 光照时间 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10
作者 刘慧 汤弟伟 +1 位作者 刘澳 袁滈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2期69-74,共6页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2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恩施州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研究快速城镇化是否对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以及二者间发展关系可为其长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城镇化选取12个指标,对生态环境选取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2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恩施州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研究快速城镇化是否对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以及二者间发展关系可为其长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城镇化选取12个指标,对生态环境选取11个指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模型,对2010—2020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耦合度、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恩施州城镇化发展呈增长态势,但近年来出现小幅度下降趋势;恩施州生态环境水平呈起伏上升趋势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区域间仍存在不平衡现象;恩施州整体以及各县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耦合关系整体较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协调度相对较低,达到并稳定在中级耦合阶段,离优质耦合还有一定距离,为城镇化滞后型,且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如何加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二者间的协调性以及减轻各县市间的区域差异是该地区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水平 相互关系 耦合度模型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研究
11
作者 方朂锡 向丽 +4 位作者 蒲婕 张奇 陈虎 涂怡 孙毅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9期86-91,共6页
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科学评估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对制定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确保生态安全格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改进的ESV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土... 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进行科学评估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对制定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确保生态安全格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改进的ESV当量因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土地利用和ESV动态变化特征以及格网尺度下的ESV和ESV变化量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2000-2020年,林地是主要地类,平均占比80%以上,耕地面积增加量最多(255.84hm^(2)),林地面积减少量最大(-318.52hm^(2)),建设用地增加速度最快,动态度为9.32%;20年间ESV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态势,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ESV表现为林地>耕地>水体>草地>建设用地;ESV空间分布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局部分散”格局,减少量为0~100万元的格网面积最多,变化最剧烈的区域是恩施市城区和巴东县北部;各时期全局Moran′s I结果说明ESV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正向自相关性,并在时间上保持较高程度一致性,ESV高值、低值聚集特征明显;20年间ESV变化量“冷点区”和“热点区”均增加,2010-2015年ESV变化最显著,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来凤县、巴东县北部和利川市西部等区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恩施市中部、咸丰县西部以及各县市城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时空格局 土地利用 空间自相关 格网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江上游流域水源涵养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以2000—2020年为例
12
作者 向丽 方朂锡 +4 位作者 蒲婕 张奇 陈虎 涂怡 孙毅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0期62-67,共6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清江上游流域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的核心驱动因子、识别和保护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区域、水资源管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水源涵养数据与8个重要的驱动因子的空间关联,采用地... 本研究旨在分析清江上游流域水源涵养量时空变化的核心驱动因子、识别和保护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区域、水资源管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水源涵养数据与8个重要的驱动因子的空间关联,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量化了各驱动因子对清江上游流域水源涵养的影响力和相互作用,基于ArcGIS软件对清江上游流域水源涵养量进行冷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00—2020年清江上游流域水源涵养量增加,3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1375mm,空间上,清江上游流域水源涵养分布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2000—2020年清江上游流域水源涵养量冷热点变化较大,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清江上游流域东南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清江上游流域西部区域。各因子对水源涵养影响力最大为蒸散发;因子交互作用中蒸散发与NPP(净初始生产力)的协同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江上游流域 水源涵养 冷热点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秃杉中taiwanins E和H的分离鉴定及除草、细胞毒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毅峰 黄继光 +2 位作者 孔德宁 唐巧玉 周利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4期606-613,共8页
秃杉提取物除草活性筛选结果表明,100μg/mL的乙酸乙酯层萃取物对胜红蓟的根长和鲜重抑制率均达到100%。通过活性追踪,利用各种色谱和波谱学方法分离鉴定了2种化合物:taiwanin E(1)和taiwanin H(2)。进一步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 秃杉提取物除草活性筛选结果表明,100μg/mL的乙酸乙酯层萃取物对胜红蓟的根长和鲜重抑制率均达到100%。通过活性追踪,利用各种色谱和波谱学方法分离鉴定了2种化合物:taiwanin E(1)和taiwanin H(2)。进一步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对龙葵和胜红蓟具有优异的根长抑制活性,处理7天后的IC_(50)值分别为6.84和8.76μg/mL,化合物2对龙葵、马齿苋、薇甘菊、荷莲荳草的根长IC_(50)值均在10μg/mL以下;二者对胜红蓟的鲜重抑制活性最高,处理7天后的IC_(50)值分别为24.12和21.31μg/mL。细胞毒力研究发现taiwanin H能破坏烟草细胞核,并表现出良好的细胞毒性。化合物1、2的除草活性为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杉 taiwanin E taiwanin H 除草活性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水生蔬菜莼菜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雪珍 周毅峰 +2 位作者 唐巧玉 杨洋 周利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18-28,共11页
莼菜是一种传统的珍稀水生蔬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对莼菜进行综述,并对莼菜的研究和发展进行展望。从生长环境与分布、形态、解剖学、遗传学等4个方面阐述了莼菜的特性特征,以期为研... 莼菜是一种传统的珍稀水生蔬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对莼菜进行综述,并对莼菜的研究和发展进行展望。从生长环境与分布、形态、解剖学、遗传学等4个方面阐述了莼菜的特性特征,以期为研究莼菜与环境间的适应机理、保证莼菜引种扩种以及保护莼菜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对莼菜的营养价值与生物活性进行介绍,为深入研究莼菜应用价值、开发莼菜食品、抗菌抗肿瘤药物等新型莼菜产品提供依据;结合莼菜的生长环境、设施栽培、种苗的选育与定植和水肥管理对莼菜的栽培技术、生产机械进行介绍,以期指导田间莼菜生产工作,提高莼菜的产量和质量;介绍莼菜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措施,提出开发安全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易降解的植物源农药具有重要意义;对莼菜中农药残留现状进行概述,提出建立一种快速高效莼菜农残的检测方法对于加强田间管理、改善水体环境、保证莼菜高质量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莼菜 特性 生物活性 生产技术 病虫害防治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乳菇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向健伟 徐晓莹 +2 位作者 周志 黄建国 马琼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1期112-115,共4页
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是一类乳菇属外生菌根性食用菌,能够与松树形成外生菌根。由于松乳菇独特的共生生长方式,离体人工栽培松乳菇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松乳菇的生态需求、营养成分及生理活性、菌丝体培养条件、松乳菇的人工... 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是一类乳菇属外生菌根性食用菌,能够与松树形成外生菌根。由于松乳菇独特的共生生长方式,离体人工栽培松乳菇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松乳菇的生态需求、营养成分及生理活性、菌丝体培养条件、松乳菇的人工栽培现状及栽培难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松乳菇的离体人工栽培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 菌丝体培养 离体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南天然林主要乔木树种物种组成及林分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薛卫星 郭秋菊 +3 位作者 艾训儒 黄阳祥 李玮宜 罗西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1-1061,共11页
该研究以鄂西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森林内胸径≥5 cm的乔木个体为具体分析对象,通过乔木树种重要值及其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阐述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大小分化程度、林木混交... 该研究以鄂西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森林内胸径≥5 cm的乔木个体为具体分析对象,通过乔木树种重要值及其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一元分布,阐述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大小分化程度、林木混交程度及变化,并通过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参数的二元分布,探究各参数之间的联系,揭示5年间其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为该林分类型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准确的数据,以促进林分结构理想化,维持该区域物种多样性。结果显示:(1)2014年与2019年林分中主要建群种均为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该种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重要值提高0.63%,其在林分中的相对重要性超过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位居第二,说明在该群落中鹅耳枥具有稳定的种群结构。(2)林分整体依然处于轻微团状分布状态,且各树种强度混交,平均混交度增长0.02,大小比均值降低0.01,林分生长依然处于中庸状态,5年来林分整体空间结构变化较小,但处于由当前林分结构向理想结构的过渡阶段。(3)结构参数两两组合的各组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中,各参数不同取值等级的变化趋势基本不变,但大小比和混交度的二元分布结果显示林分中处于绝对劣势、劣势且零度混交、弱度混交的林木个体减少,林分稳定性得到提高。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天然林分空间结构动态变化虽不明显,但处于向更好、更稳定的结构发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角尺度 大小比 混交度 二元分布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空间结构与物种多样性随空间尺度变化的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向钦 郭秋菊 +6 位作者 艾训儒 姚兰 朱江 薛卫星 周云 赵奂敦 吴举扬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1-160,共10页
[目的]探究林分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随尺度变化的规律及林分空间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为鄂西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鄂西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和金子山国有林场3个研究区的典... [目的]探究林分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随尺度变化的规律及林分空间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为鄂西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鄂西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和金子山国有林场3个研究区的典型植被——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各研究区大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从20 m×20 m到200 m×200 m不同尺度下,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其随尺度变化的规律,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法解析尺度变化影响下的空间结构指标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结果]鄂西南地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物种丰富,常见优势乔木树种为川陕鹅耳枥、多脉青冈和锥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在尺度≥120 m×120 m后变化趋于稳定,整体表现出微聚集分布、大小分化中庸且混交良好的状态。不同尺度上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与林分物种多样性存在中度相关性(P<0.01),其他结构参数与林分多样性不存在相关性。[结论]鄂西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调查的最适尺度为120 m×120 m;不同研究尺度下,角尺度是林分空间结构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一个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一元分布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鹅掌楸的天然种群结构特征 被引量:24
18
作者 罗西 郭秋菊 +5 位作者 姚兰 艾训儒 朱江 黄阳祥 薛卫星 李玮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5-123,共9页
【目的】为进一步探究鹅掌楸种群的天然更新、稳定与演替机制,合理保护现有资源,对湖北鹤峰鹅掌楸天然种群进行调查。【方法】通过建立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描绘种群结构特征,利用种群数量动态量化分析方法和时间序列预测研究其未来... 【目的】为进一步探究鹅掌楸种群的天然更新、稳定与演替机制,合理保护现有资源,对湖北鹤峰鹅掌楸天然种群进行调查。【方法】通过建立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描绘种群结构特征,利用种群数量动态量化分析方法和时间序列预测研究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扩散系数判断物种在不同龄级的集聚与分散状态,分析鹅掌楸天然种群的年龄结构与数量动态及分布格局。【结果】1)种群Ⅰ~Ⅵ中小龄级个体占比88.4%,Ⅴ~Ⅶ大龄个体占比33.61%,Ⅶ~Ⅹ老龄个体占比11.62%,总体呈不规则的金字塔型,高度在第Ⅴ级(20~25 m)个体数量最多,总体呈单峰型;2)种群死亡率单调上升,在第Ⅷ龄级达最大值(q_(x)=75%),期望值在第Ⅰ龄级最高(e_(x)=4.43),随后逐渐降低,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动态指数显示种群为增长型,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敏感性。整个种群呈现前期缺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动态特征,种子发芽率低、幼苗成活率差是导致其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3)种群在不同径级均为集聚分布,聚集度随着龄级的增长逐渐下降。【结论】鹅掌楸天然种群中中小龄级个体数量相对较多,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发展良好,但幼龄与老龄个体严重缺乏,因此,提高种子萌发率与幼苗存活率是促进种群恢复更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掌楸 种群结构 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动态指数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掌楸天然林物种组成与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薛卫星 郭秋菊 +6 位作者 艾训儒 姚兰 朱江 黄阳祥 李玮宜 罗西 刘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6-173,共8页
[目的]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物种组成与林分空间结构,直观、精准的描述其林分结构特征,为我国珍稀植物鹅掌楸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两个鹅掌楸典... [目的]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物种组成与林分空间结构,直观、精准的描述其林分结构特征,为我国珍稀植物鹅掌楸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两个鹅掌楸典型分布区域共建立40个20 m×20 m调查样地,进行每木定位与检尺调查,利用Winkelmass软件与R 3.5.1计算胸径(DBH)≥5 cm的林木个体的角尺度(W)、大小比(U)、混交度(M)与密集度(C),分析其一元分布、二元分布及四元分布特征。[结果]群落中物种总计251种,其中乔木88种、灌木61种、草本77种、木质藤本25种,隶属于76科172属,鹅掌楸为该群落的优势种群,但优势不明显。鹅掌楸天然林林分角尺度均值为0.566,整体呈现轻微团状分布,林木生长处于中庸状态(U=0.508),各树种呈现高度混交状态(M=0.742),林分郁闭度较高,密集度均值为0.865。角尺度对大小比数、混交度与密集度均有一定影响,且林木混交状态与林分密集程度呈现相互促进的状态。[结论]研究区鹅掌楸天然林各树种高度混交,正处于森林自然演替的中后期阶段。森林经营过程中应调整林木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减少同种聚集现象,选择性地伐除处于绝对劣势且弱度混交的林木个体,改善林内环境,增加林下光照,促进鹅掌楸天然更新,以维持森林结构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 物种组成 一元分布 二元分布 四元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南利中盆地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森林健康评价 被引量:12
20
作者 徐来仙 姚兰 +2 位作者 郭秋菊 艾训儒 朱江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77,共9页
以鄂西南利中盆地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以群落稳定性、群落持续性和群落结构功能完备性为评价标准,在采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构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均方差决策综合分析法和评价指标分值法对马尾松天... 以鄂西南利中盆地马尾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以群落稳定性、群落持续性和群落结构功能完备性为评价标准,在采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构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均方差决策综合分析法和评价指标分值法对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总体为“健康”;在马尾松天然次生林的34块调查样地中,23个“健康”等级的样地占比达69.85%,16.18%的样地为“良好健康”,处于“亚健康”样地占总数的13.97%,无不健康林分。根据该区域林分实际情况以及考虑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均方差决策综合分析法为最优评价方法。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影响鄂西南利中盆地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森林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为腐殖层厚度、人为干扰指数、草本盖度、枯损率、优势种幼苗率、树高生长率、立地指数、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天然次生林 林分活力 健康指数 鄂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