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及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胡锦全 李贞艳 +1 位作者 刘勇 王云甫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7期919-922,共4页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欧洲卒中量表(...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对两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价,同时检测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尿儿茶酚胺、磷酸酯、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治疗前及治疗后对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状态和血液流变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7、14d后,观察组ESS和Fugl-meyer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A)、尿儿茶酚胺(CA)、磷酸酯(PA)、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凝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平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流速度(Vm)明显快于对照组,血管搏动指数(PI)明显高于对照组,阻力指数(RI)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血流供应,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2
作者 刘光健 王云甫 刘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658-663,共6页
目的通过对中国国内卒中医院感染相关文献的Meta分析,探讨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和病死率。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2009年4月)、万方数据库(1999年1月—2009年4月)和Medline-Pubmed(1965年1月—2009年4月)... 目的通过对中国国内卒中医院感染相关文献的Meta分析,探讨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和病死率。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2009年4月)、万方数据库(1999年1月—2009年4月)和Medline-Pubmed(1965年1月—2009年4月)为文献检索源,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共纳入29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其中,3篇为前瞻性研究,26篇为回顾性研究,均未设立病例对照。②出血性卒中(OR=1.93,95%CI:1.59~2.36)、老年(<60/≥60岁:OR=0.44,95%CI:0.40~0.49;≤60/>60岁:OR=0.52,95%CI:0.43~0.63)、吸烟史(OR=1.54,95%CI:1.25~1.90)、饮酒史(OR=1.43,95%CI:1.15~1.77)、心脏病史(OR=4.92,95%CI:3.54~7.01)、糖尿病史(OR=3.69,95%CI:2.86~4.76)、意识障碍(OR=6.21,95%CI:4.51~8.55)、吞咽障碍(OR=6.43,95%CI:3.34~12.35)、气管插管(OR=19.48,95%CI:9.84~38.56)、气管切开(OR=33.35,95%CI:14.46~76.96)、机械通气(OR=26.70,95%CI:8.53~83.60)、留置胃管(OR=5.84,95%CI:2.56~13.29)、留置尿管(OR=6.38,95%CI:1.82~22.37)、预防性应用抗生素(OR=5.93,95%CI:2.81~12.49)及H2受体拮抗剂(OR=4.34,95%CI:2.21~8.52)是影响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③有医院感染的卒中患者病死率较无感染者增加4.44倍。结论出血性卒中患者较缺血性卒中有更大的医院感染的风险;老年、既往有不良生活习惯和慢性疾病史,病程中有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行侵袭性操作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卒中患者,更易发生医院感染;有医院感染卒中患者的死亡风险较无感染者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交叉感染 危险因素 死亡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3
作者 范金金 丁立 +6 位作者 张跃亮 陈俊 张贝 李雪清 佟旭 王云甫 艾志兵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1期1289-1297,共9页
目的探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周细胞表达和神经功能变... 目的探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oinositide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周细胞表达和神经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D大鼠共72只,随机分组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干细胞组、干细胞+抑制剂组,每组18只。除假手术组外,剩余各组均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尾静脉注射0.1 mL的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干细胞组尾静脉注射0.1 mL含有2×106个hUCBMSCs的PBS,干细胞+抑制剂组尾静脉注射0.1 mL含2×106个hUCBMSCs的PBS及腹腔注射PI3K/Akt抑制剂LY294002(0.03 mg/100 g),LY294002每天给药1次,直至处死。术后1、3、7、14 d测定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术后7、14 d,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面积,尼氏染色检测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正常神经元细胞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β,PDGFRβ)阳性周细胞的数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脑皮质缺血半暗带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p-Akt及Akt的表达。结果术后7 d,4组各项指标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55.42±4.75)个vs.(8.50±1.64)个,P<0.001]和p-Akt/Akt(1.00±0.00 vs.0.47±0.06,P=0.002)均降低,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1.08±0.29)个vs.(13.67±2.47)个,P<0.001]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大鼠的mNSS评分[(6.33±0.71)分vs.(4.78±0.98)分,P<0.001]和脑梗死率(32.66%±1.76%vs.14.60%±0.52%,P<0.001)均降低,正常神经元细胞数[(8.50±1.64)个vs.(23.17±1.77)个,P<0.001]、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13.67±2.47)个vs.(28.50±3.19)个,P<0.001]和p-Akt/Akt(0.47±0.06 vs.0.83±0.18,P=0.017)均增加;与干细胞组比较,干细胞+抑制剂组的大鼠mNSS评分[(4.78±0.98)分vs.(6.11±0.78)分,P=0.002]和脑梗死率(14.60%±0.52%vs.27.85%±0.59%,P<0.001)均增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23.17±1.77)个vs.(11.83±0.88)个,P=0.003]、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28.50±3.19)个vs.(20.33±1.44)个,P=0.007]和p-Akt/Akt(0.83±0.18 vs.0.36±0.11,P=0.003)均降低。术后14 d,4组各项指标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57.08±3.79)个vs.(11.25±5.52)个,P<0.001]和p-Akt/Akt(1.00±0.00 vs.0.53±0.12,P=0.002)均降低,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2.00±0.25)个vs.(13.42±1.04)个,P<0.001]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干细胞组大鼠的mNSS评分[(4.89±0.78)分vs.(2.33±0.87)分,P<0.001]和脑梗死率(32.58%±1.96%vs.11.78%±1.92%,P<0.001)均降低,正常神经元细胞数[(11.25±5.52)个vs.(31.00±1.89)个,P<0.001]、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13.42±1.04)个vs.(31.42±3.66)个,P<0.001]和p-Akt/Akt(0.53±0.12 vs.0.93±0.12,P=0.004)均增加;与干细胞组比较,干细胞+抑制剂组大鼠的mNSS评分[(2.33±0.87)分vs.(4.44±0.53)分,P<0.001]和脑梗死率(11.78%±1.92%vs.25.25%±2.76%,P<0.001)均增加,正常神经元细胞数[(31.00±1.89)个vs.(13.83±1.04)个,P=0.002]、脑PDGFRβ+周细胞数量[(31.42±3.66)个vs.(20.67±1.42)个,P<0.001]和p-Akt/Akt(0.93±0.12 vs.0.53±0.09,P=0.005)均降低。结论hUCBMSCs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周细胞的存活募集,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进而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脑缺血再灌注 PI3K/AKT信号通路 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其与梗死类型和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4
作者 胡锦全 李贞艳 +1 位作者 刘永丽 刘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713-1715,1719,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类型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病患14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及MRI诊断结果分为急性...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脑梗死类型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病患14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及MRI诊断结果分为急性脑梗死组105例和非急性组42例,对比两组间的内皮细胞功能。再对急性组进行梗死类型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分组,探究梗死类型与斑块性质与RHI的相关性。结果:急性组的Fbg、HbA1c、LDL、VEGF、hs-CRP和big ET-1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急性组,RHI水平低于非急性组(均P〈0.05)。并且不同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中CE、SAA、SUE、LAA测得RHI水平逐渐上升,hs-CRP和big ET-1水平逐渐下降(均P〈0.05)。在对比不同斑块性质的病患发现无斑组、硬斑组、软斑组、混合斑组RHI水平逐渐降低、VEGF水平逐渐升高(均P〈0.05)。RHI与hs-CRP、big ET-1以及斑块性质均呈现负相关(r=-0.3,P〈0.05;r=-0.8,P〈0.05;r=-1.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病患出现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临床上可以借助对Fbg等水平的监测来指导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出现障碍,并且与梗死类型、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内皮功能 TOAST分型 颈动脉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华先平 胡锦全 +4 位作者 曹政 杨勇 陈彬 吴瑞霞 陈平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95-59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并发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CHF患者796例,收集其流行病学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进行心理评定,HAMD评分<8分为无抑郁,≥8分为抑郁,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并发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CHF患者796例,收集其流行病学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进行心理评定,HAMD评分<8分为无抑郁,≥8分为抑郁,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53例HAMD评分≥8分,抑郁患病率19.22%。抑郁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年龄≥65岁高于<65岁患者;病程≥24个月高于病程<24个月;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者高于工作和生活能力存在者;吸烟者低于不吸烟者(P<0.05,P<0.01)。女性、年龄≥65岁、病程≥24个月以及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者发生抑郁的风险增加,吸烟患者发生抑郁的风险降低。结论约1/5的CHF患者并发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女性、年龄≥65岁、病程≥24个月以及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的患者有更高的抑郁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抑郁 患病率 吸烟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组织病变部位的关系 被引量:26
6
作者 徐丽丽 王云甫 王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61-1063,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与脑组织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患者继发MCI,27例患者认知功能正常,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不同病变部位对于患者继发认...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与脑组织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患者继发MCI,27例患者认知功能正常,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不同病变部位对于患者继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背侧丘脑、左半球额叶、左半球枕叶、脑白质病变、多发病灶共5项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位于背侧丘脑、左半球额叶、左半球枕叶的脑组织病变及脑白质病变、多发病灶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继发MCI的危险因素,应及时予以临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脑组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酞普兰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华先平 吴瑞霞 +4 位作者 曹政 胡锦全 杨勇 陈彬 陈平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抑郁伴或不伴焦虑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CHF合并抑郁伴或不伴焦虑的患者1 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抑郁伴或不伴焦虑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CHF合并抑郁伴或不伴焦虑的患者1 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估治疗前后抑郁、焦虑及生活质量变化;评估心功能分级(NYHA)和6 min步行距离试验(6MWT)、监测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LVEF;采用副反应量表及心电图评估西酞普兰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时熙组治疗后第4、6、8周末抑郁和焦虑程度明显减轻,第8周末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除外第4周末LVEDD,第8周末NYHA、6MWT和LVEF明显增加,血浆NT-proBNP及LVEDD明显降低(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第2、4、6、8周末抑郁和焦虑程度明显改善,第8周末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第4、8周末NYHA、6MWT、LVEF明显增加,第8周末NT-proBNP明显下降(P<0.05)。结论西酞普兰能明显改善CHF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及生活质量,从而更显著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西酞普兰 抑郁 焦虑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华先平 陈彬 +4 位作者 曹政 吴瑞霞 胡锦全 杨勇 陈平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2815-2817,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并发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720例CHF患者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判断存在抑郁障碍的患者146例入选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变量),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并发抑郁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720例CHF患者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判断存在抑郁障碍的患者146例入选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变量),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对患者进行评分,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及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变量和HAMD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和关联度。结果 720例CHF患者抑郁发生率为20.28%;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的r2=0.848,HAMD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中病程(β=0.63,P=0.000)的影响占56.8%,丧失工作能力(β=0.31,P=0.007)占15.4%,家庭收入(β=-0.19,P=0.016)占8.6%,心功能分级(β=0.14,P=0.035)占4.0%。结论多个人口学、社会学以及临床因素与CHF并发的抑郁程度有关,CHF病程、丧失工作能力、家庭收入和心功能分级是HAMD评分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抑郁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防性应用尼莫地平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上)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光健 王正军 +4 位作者 王云甫 刘勇 汪晓玲 罗国君 朱飞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28-33,46,共7页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防性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1499例患者接受了不同指标的试验观察。与安慰剂组比较,尼莫地平组(所有病例)的完全康复率增加了64%[P=0.000 2,OR=1.64,95% CI:1.26~2.13;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1.048],完全康复或中等残疾率增加了79%(P=0.000 7,OR=1.79,95%CI:1.28~2.51;NNT=-5.889),死亡、严重残疾或植物状态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 3,OR=0.62,95%CI:0.48~0.80;NNT=1.529);脑血管痉挛(CVS病例)的病死率降低了74%(P=0.008,OR=0.26,95%CI:0.09~0.71;NNT=2.298);症状性CVS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I:0.42~0.69;NNT=1.952);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所有病例)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 1,OR=0.62,95%CI:0.50~0.78;NN=1.078);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I:0.42~0.69;NNT=1.079);经CT证实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8%(P=0.001,OR=0.58,95%CI:0.42~0.81;NNT=3.314);CVS病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35%(P=0.003,OR=0.35,95%CI:0.17~0.69;NNT=3.688),脑梗死(所有病例)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2%(P<0.00001,OR=0.52,95%CI:0.41~0.66;NNT=1.196);尼莫地平组与安慰剂组再出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P=0.15,OR=0.75,95%CI:0.50~1.11;不良反应:P=0.59,OR=1.13,95%CI:0.71~1.81)。结论与安慰剂比较,尼莫地平可显著改善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转归,可降低症状性CVS、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脑梗死的发生率,而再出血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坦洛新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25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兆雄 张建鄂 +2 位作者 肖厚勤 刘琴 杨二江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坦洛新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坦洛新0.2mg.d-1,po;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文拉法辛75mg.d-1,po,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3例因... 目的探讨坦洛新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坦洛新0.2mg.d-1,po;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文拉法辛75mg.d-1,po,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3例因恶心、嗜睡退出治疗,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2例。对照组2例因头晕退出治疗,显效、无效各9例,有效5例。结论坦洛新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疗效显著,优于坦洛新单药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洛新 文拉法辛 综合征 尿道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碱通过抑制β分泌酶的表达抑制Aβ产生的机理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飞奇 吴福军 +3 位作者 马英 刘光键 刘建祥 李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30-735,共6页
目的探讨小檗碱抑制Aβ产生的机理。方法稳定转染人淀粉样前体蛋白瑞典突变695的人胚胎肾293细胞(HEK293APPsw695)分别给与小檗碱(1μM,5μM,10μM和20μM)48 h、5μM小檗碱(8 h,24 h,48 h和72 h)、U0126(0.5μM)48 h以及小檗碱(5μM)+U... 目的探讨小檗碱抑制Aβ产生的机理。方法稳定转染人淀粉样前体蛋白瑞典突变695的人胚胎肾293细胞(HEK293APPsw695)分别给与小檗碱(1μM,5μM,10μM和20μM)48 h、5μM小檗碱(8 h,24 h,48 h和72 h)、U0126(0.5μM)48 h以及小檗碱(5μM)+U0126(0.5μM)48 h,然后分别通过噻唑蓝(MTT)技术和测定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研究以上各处理对HEK293APPsw695增殖和毒性的影响,通过ELISA方法检测各处理组对HEK293APPsw695产生Aβ40/42的影响,通过WB方法研究各处理组对β分泌酶和p-ERK1/2表达的影响。结果以上各处理对HEK293APPsw695细胞的增殖和毒性没有影响,小檗碱以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Aβ40/42的产生和β分泌酶的表达,以及促进p-ERK1/2的表达,U0126完全逆转小檗碱对Aβ40/42产生和β分泌酶表达的抑制,以及对p-ERK1/2表达的促进。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活化ERK1/2通路抑制β分泌酶的表达而抑制Aβ40/42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小檗碱 Β分泌酶 细胞外活化激酶通路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穿刺进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 被引量:3
12
作者 艾志兵 李龙倜 +2 位作者 张晓东 王云甫 何国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3-274,共2页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穿刺进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应和安全性。方法:11例经过脑血管造影确定为椎动脉狭窄并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经桡动脉穿刺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结果:11例患者均完成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术后狭窄均...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穿刺进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应和安全性。方法:11例经过脑血管造影确定为椎动脉狭窄并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进行经桡动脉穿刺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结果:11例患者均完成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术后狭窄均得到缓解,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进行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避免因动脉迂曲而导致的介入治疗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穿刺 椎动脉狭窄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防性应用尼莫地平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下)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光健 王正军 +4 位作者 王云甫 刘勇 汪晓玲 罗国君 朱飞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70-76,共7页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防性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8项研究符合纳人标准,1499例患者接受了不同指标的试验观察。与安慰剂组比较,尼莫地平组(所有病例)的完全康复率增加了64%P=0.000 2,OR=1.64,95%CI:1.26~2.13;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1.048],完全康复或中等残疾率增加了79%(P=0.000 7,OR=1.79,95%CI:1.28~2.51;NNT=-5.889),死亡、严重残疾或植物状态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 3,OR=0.62,95%CI:0.48~0.80;NNT=1.529);脑血管痉挛(CVS病例)的病死率降低了74%(P=0.008,OR=0.26,95%CI:0.09~0.71;NNT=2.298);症状性CVS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 01,OR=0.54,95%CI:0.42~0.69;NNT=1.952);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所有病例)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 1,OR=0.62,95%CI:0.50~0.78;NNT=1.078);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I:0.42~0.69;NNT=1.079);经CT证实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8%(P=0.001,OR=0.58,95%CI:0.42~0.81;NNT=3.314);CVS病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35%(P=0.003,OR=0.35,95%CI:0.17~0.69;NNT=3.688),脑梗死(所有病例)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2%(P<0.000 01,OR=0.52,95%CI:0.41~0.66;NNT=1.196);尼莫地平组与安慰剂组再出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P=0.15,OR=0.75,95%CI:0.50~1.11;不良反应:P=0.59,OR=1.13,95%CI:0.71~1.81)。结论与安慰剂比较,尼莫地平可显著改善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转归,可降低症状性CVS、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脑梗死的发生率,而再出血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颅内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调节性T细胞线粒体功能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钦 汪佩涵 +3 位作者 刘彤宇 吕晶 朱敬 王云甫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0-464,共5页
目的重症肌无力(MG)中调节性T细胞(Tregs)功能和数量受损的机制尚未阐明。文中旨在探讨MG Treg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变化。方法通过纯化的丁氏双鳍电鳐电器官乙酰胆碱受体(AChR)二次免疫雌性Lewis大鼠建造实验性重症肌无力(EAMG)模型(EAMG... 目的重症肌无力(MG)中调节性T细胞(Tregs)功能和数量受损的机制尚未阐明。文中旨在探讨MG Treg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变化。方法通过纯化的丁氏双鳍电鳐电器官乙酰胆碱受体(AChR)二次免疫雌性Lewis大鼠建造实验性重症肌无力(EAMG)模型(EAMG组),以健康雌性Lewis大鼠作为对照(对照组),取脾制备脾细胞悬液,以免疫磁珠分选法获得CD4+CD25+T细胞,鉴定纯度后,采用JC-10探针检测EAMG组和对照组Treg细胞线粒体膜电位,DCFH-DA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流式检测细胞色素c(Cyt c),试剂盒检测ATP水平,透射电镜观察Treg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EAMG组红绿色荧光强度比值[(59.97±12.91)%]高于对照组[(33.73±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MG组大鼠Treg细胞ATP水平(4.39±0.40)较对照组(5.56±0.29)明显降低(P<0.05),Cyt c表达(70.67%±13.32%)较对照组(100%)明显减少(P<0.05)。电子显微镜下可见EAMG组Treg细胞有受损线粒体积累,线粒体形态异常,线粒体嵴受损,而对照组多见正常线粒体。结论EAMG大鼠Treg细胞中线粒体功能发生异常,为以线粒体为靶点展开靶向治疗MG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TREG细胞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伟 陈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1期1075-1076,共2页
目的总结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老年人SAH的临床资料。结果 56.8%患者以头痛为主要症状,43.2%出现头晕或眩晕,40.1%出现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阴性比例为70.5%。病因以动脉瘤最常见。... 目的总结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老年人SAH的临床资料。结果 56.8%患者以头痛为主要症状,43.2%出现头晕或眩晕,40.1%出现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阴性比例为70.5%。病因以动脉瘤最常见。伴高血压者死亡率高。结论老年人SAH临床表现多样化,体征不明显,半数预后好,但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老年人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L13激活小胶质细胞参与瑞芬太尼诱发疼痛过敏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熙 王光杰 +1 位作者 张娟 薛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156-2159,2164,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CXCL13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中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SPF级)20只,随机分为4组:切口痛组(C组),瑞芬太尼组(R组),NC-si RNA慢病毒组(NC组)和CXCL13-si RNA慢病毒组(CX组)。大鼠行足跖底切口术后,I组:尾静脉泵注生理盐... 目的探讨脊髓CXCL13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中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D大鼠(SPF级)20只,随机分为4组:切口痛组(C组),瑞芬太尼组(R组),NC-si RNA慢病毒组(NC组)和CXCL13-si RNA慢病毒组(CX组)。大鼠行足跖底切口术后,I组:尾静脉泵注生理盐水10μg/(kg·min),持续1 h;R组:尾静脉泵注盐酸瑞芬太尼注射液10μg/(kg·min),持续1 h;NC组鞘内注射NC-si RNA慢病毒10μL(108TU/m L)半小时后,尾静脉泵注瑞芬太尼10μg/(kg·min),持续1 h;CX组:鞘内注射CXCL13-si RNA慢病毒10μL(108TU/m L)30 min后,尾静脉泵注瑞芬太尼10μg/(kg·min),持续1 h。采用von Frey法检测CXCL13敲除对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Westernblotting,RT-PCR法观察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进程中CXCL13对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R组、NC组术后6 h机械痛阈值随时间增加显著降低;而CX组较R组、NC组术后6 h机械痛阈值显著升高;R组、NC组较I组、CX组CXCL13表达增高,且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正相关。结论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可能与CXCL13激活小胶质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L13 瑞芬太尼 痛觉过敏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