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螺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应雪萍 陈鸟 +2 位作者 华恩宠 付珞 王娴 《东海海洋》 2002年第3期24-31,共8页
随机选取不同发育阶段的泥螺 ,活体解剖 ,取出其生殖系统 ,切成若干小段 ,按常规组织学方法制成切片 ,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对其生殖系统的组织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泥螺生殖系统由生殖器本部 ,交媾器和卵精沟三部分组成。生殖器本... 随机选取不同发育阶段的泥螺 ,活体解剖 ,取出其生殖系统 ,切成若干小段 ,按常规组织学方法制成切片 ,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对其生殖系统的组织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泥螺生殖系统由生殖器本部 ,交媾器和卵精沟三部分组成。生殖器本部包括两性腺、两性管、精囊、蛋白腺、粘液腺、缠卵腺、交媾囊、摄护腺。卵巢位于两性腺周围 ,精巢位于中间 ,并先熟先形成精子。生殖细胞成熟后经由单层上皮细胞组织的两性管排出 ,两性管末端的交媾囊为精卵受精的部位。交媾囊一侧的蛋白腺、粘液腺分别分泌蛋白质及粘液包围卵。交媾器包括刺激器与阴茎两部分 ,两者均由多层肌肉细胞组成。外卵精沟由皮肤凹陷而成 ,沟壁具纤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生殖系统 组织学 软体动物门 雌雄同体 腹足纲 后鳃亚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黄镰玉螺消化系统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应雪萍 张永普 +1 位作者 倪秋云 杨万喜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5-78,82,共5页
微黄镰玉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食道、胃、肠及直肠;消化腺包括食道腺、肝胰腺和肛门腺,无唾液腺.在光学显微镜下,消化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结构构成.描述了消化道及消化腺的结构特征,... 微黄镰玉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食道、胃、肠及直肠;消化腺包括食道腺、肝胰腺和肛门腺,无唾液腺.在光学显微镜下,消化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结构构成.描述了消化道及消化腺的结构特征,并利用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消化腺细胞中的蛋白质和酶类.对各消化腺的功能作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黄镰玉螺 消化系统 组织化学 消化道 消化腺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拱棚防虫网覆盖时长对温州盘菜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加付 陶月良 +4 位作者 叶利勇 支巧力 郑莲英 杨程鹏 余昌宏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8-40,共3页
通过小拱棚防虫网覆盖不同时长温州盘菜主要品质差异的研究 ,探讨了温州盘菜防虫网覆盖的适宜时长。结果表明 ,以定植后覆盖防虫网 30d的盘菜品质最佳 ,不但可有效防治盘菜病毒病 ,而且盘菜各项品质与营养价值都比较高。
关键词 温州盘菜 品质 小拱棚 防虫网覆盖栽培 覆盖时长 蚜虫 芜菁花叶病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盘菜病毒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加付 陶月良 +1 位作者 叶利勇 杨程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132-135,共4页
1999年从温州市郊盘菜基地采集病毒病样本 ,得到病毒分离物S18和S2 8。经生物学测定、血清学试验及电镜观察 ,表现病毒病症状的样本均检测出芜菁花叶病毒 (TuMV) ,极少量样本中也检测出黄瓜叶病毒 (CMV) ,这是国内首次在温州盘菜上分离... 1999年从温州市郊盘菜基地采集病毒病样本 ,得到病毒分离物S18和S2 8。经生物学测定、血清学试验及电镜观察 ,表现病毒病症状的样本均检测出芜菁花叶病毒 (TuMV) ,极少量样本中也检测出黄瓜叶病毒 (CMV) ,这是国内首次在温州盘菜上分离到TuMV和C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盘菜 芜菁花叶病毒 黄瓜花叶病毒 病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盘菜感染芜菁花叶病毒后的生理生化性状变化 被引量:5
5
作者 陶月良 杨加付 +2 位作者 叶利勇 周双萍 林叶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1,共3页
本文以温州盘菜的健康株和感染芜菁花叶病毒 ( Tu MV)的感染株叶片为材料 ,比较了两者的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 ,温州盘菜感染 Tu MV后 ,叶片的电导率和游离氨基酸( TFAA)含量明显升高 ,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 ( Pro)含量明显下降 ,而过... 本文以温州盘菜的健康株和感染芜菁花叶病毒 ( Tu MV)的感染株叶片为材料 ,比较了两者的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 ,温州盘菜感染 Tu MV后 ,叶片的电导率和游离氨基酸( TFAA)含量明显升高 ,叶绿素和游离脯氨酸 ( Pro)含量明显下降 ,而过氧化物酶 ( POD)、多酚氧化酶 ( PPO)、超氧歧化酶 ( S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州盘菜 芜菁花叶病毒 生理生化性状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拱棚防虫网覆盖栽培对温州芜菁病毒病的防效 被引量:9
6
作者 叶利勇 陶月良 +3 位作者 杨加付 徐静 杨程鹏 余昌宏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小拱棚 防虫网 芜菁 病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芜菁早播防虫网短期覆盖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叶利勇 陶月良 +4 位作者 杨加付 杨程鹏 朱炳岳 余昌宏 何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5期833-834,共2页
在平原和高山地区 ,采用防虫网覆盖育苗和短期栽培 ,均可有效防止早播温州芜菁病毒病的发生 ,大幅度提高产量 ,提早上市 ,改善品质。从综合效益来分析 ,温州市海拔 65 0m左右的高山地区 ,温州芜菁可提早至 7月初播种育苗 ,而平原地区的... 在平原和高山地区 ,采用防虫网覆盖育苗和短期栽培 ,均可有效防止早播温州芜菁病毒病的发生 ,大幅度提高产量 ,提早上市 ,改善品质。从综合效益来分析 ,温州市海拔 65 0m左右的高山地区 ,温州芜菁可提早至 7月初播种育苗 ,而平原地区的播种期只能提早至 8月上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 早播 防虫网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果实过氧化物酶与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0
8
作者 陶月良 邱君正 +4 位作者 林华 章苏凤 叶茂宗 黄品湖 郭秀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4-67,共4页
针对板栗加工过程中的褐变问题,研究了沸水浴、pH值、缓冲液、维生素C、二硫苏糖醇等不同处理对板栗果实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关键词 板栗 过氧化物酶 多酚氧化酶 特性 褐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芜菁叶汁对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效应 被引量:20
9
作者 钱晓薇 朱睦元 +2 位作者 刘春蕾 倪向勇 陈晓群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1-414,共4页
用 KM小鼠作动物整体试验 ,研究芜菁叶汁对 60 Co- γ射线照射损伤的防护和修复效应 .测定了血象、白细胞分类计数、脾指数、胸腺指数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 (PCE)的微核试验等方法 .结果辐照前给叶汁组、辐照后给叶汁组和连续给叶汁... 用 KM小鼠作动物整体试验 ,研究芜菁叶汁对 60 Co- γ射线照射损伤的防护和修复效应 .测定了血象、白细胞分类计数、脾指数、胸腺指数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 (PCE)的微核试验等方法 .结果辐照前给叶汁组、辐照后给叶汁组和连续给叶汁组分别使小鼠体重、免疫器官指数、血象、PCE微核率等明显高于 60 Co- γ辐照组 ,其中免疫器官指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PCE微核率等数据与 60 Co- γ辐照组的差异极为显著 (P<0 .0 0 1) .表明芜菁叶汁对小鼠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受到电离辐射损伤时不仅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 叶汁 辐射损伤 防护效应 ^60Co-γ射线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薯蓣多酚氧化酶特性及褐变控制 被引量:33
10
作者 陈艳乐 申秀英 +1 位作者 丁炳扬 贾守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9-62,共4页
从薯蓣中提取多酚氧化酶,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酶最适作用pH为5.8,最适作用温度为20℃,Km=1.82mol/L,Vmax=1.11(ΔOD/min)。本文同时考察了抑制剂对薯蓣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关键词 薯蓣 多酚氧化酶 褐变控制 动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瓯柑愈伤组织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勇 陈娴婷 王君晖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7-201,共5页
采用玻璃化法对瓯柑愈伤组织进行超低温保存研究.瓯柑愈伤组织在含5%二甲亚砜(DMSO)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5d,室温下60%PVS2预处理20min,然后用100%PVS2于0℃处理40min,投入液氮(LN)保存,24h后在40℃水浴中迅速化冻,再用1.2mol/L蔗糖培养... 采用玻璃化法对瓯柑愈伤组织进行超低温保存研究.瓯柑愈伤组织在含5%二甲亚砜(DMSO)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5d,室温下60%PVS2预处理20min,然后用100%PVS2于0℃处理40min,投入液氮(LN)保存,24h后在40℃水浴中迅速化冻,再用1.2mol/L蔗糖培养液洗涤3次.用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法检测,其存活率可达85.62%.冻后的愈伤组织转移到MS+6-BA0.5mg/L继代培养基上,在黑暗中培养生长,存活率可达76.32%.分析讨论了瓯柑愈伤组织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意义,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柑 愈伤组织 超低温保存 玻璃化冻存法 芸香科 中药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pH值对乐清养殖泥蚶蛋白酶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孙建礼 张永普 高辉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9,共3页
应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了 pH值和温度对乐清养殖泥蚶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乐清养殖泥蚶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 2 6和 5 8,最适温度为 4
关键词 泥蚶 蛋白酶 pH值 温度 贝类养殖 酶活力 养殖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种质资源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勇 王君晖 黄纯农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6-438,共3页
对铁皮石斛的原生质体、原球茎进行了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研究 ,存活率分别达 4 8%和 88% .实验结果表明 :材料、预处理、化冻方法。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原生质体 原球茎 玻璃化法 超低温保存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耳滑龟幼体的热耐受性、体温和运动表现热依赖性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永普 潘志崇 计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48-1056,共9页
研究红耳滑龟 (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当年孵出幼体的热耐受性和运动表现热依赖性 ;设计具有和缺乏温度梯度两种热环境 ,研究幼龟体温昼夜变化和体温调节。高、低温耐受性分别用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表示 ,体温为泄殖腔温度 ,水温... 研究红耳滑龟 (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当年孵出幼体的热耐受性和运动表现热依赖性 ;设计具有和缺乏温度梯度两种热环境 ,研究幼龟体温昼夜变化和体温调节。高、低温耐受性分别用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表示 ,体温为泄殖腔温度 ,水温和气温分别是幼龟所处位置的水温和 1 cm高气温。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分别为 41 .9℃和 1 .6℃。在有温度梯度的热环境中 ,体温、水温和气温平均值有显著的昼夜差异 ,水温和体温的日平均值无显著差异 ,两者均大于气温的日平均值。在缺乏温度梯度的热环境中 ,体温、气温和水温平均值亦有显著的昼夜差异 ,但气温、水温和体温的日平均温度无显著差异。温度梯度是幼龟进行体温调节的必要条件 ,体温调定点 (选择体温 )有显著的昼夜变化 ,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 30 .4℃和 2 6.6℃。在0 0 :0 0~ 1 0 :0 0时间段内 ,幼龟选择体温明显较低 ,其它测定时刻的选择体温无显著差异。幼龟各测定时刻的平均体温与平均气温和水温均呈正相关。去除气温差异的影响后发现 ,处于温度梯度中幼龟的体温比处于缺乏温度梯度中的幼龟高 2 .0℃ ,这种差异是前者利用温度梯度进行体温调节的结果。去除水温差异的影响后发现 ,处于温度梯度中幼龟的体温比处于缺乏温度梯度中的幼龟高 1 .0℃。体温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耳滑龟 初生幼体 体温 选择体温 热耐受性 体温调节 运动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菌T-2对蒽醌染料的脱色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董新姣 林晓华 +1 位作者 李晓云 李红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0-32,共3页
从温州市上桥一家染料厂的污泥中筛选分离到一株染料脱色优势酵母菌T 2。经初步鉴定为红酵母属 (RhodotorulaHarri sonsp .)。并研究了该菌在不同温度、pH、培养时间、染料浓度、接种量等条件下对染料脱色的情况。同时 ,还研究了不同碳... 从温州市上桥一家染料厂的污泥中筛选分离到一株染料脱色优势酵母菌T 2。经初步鉴定为红酵母属 (RhodotorulaHarri sonsp .)。并研究了该菌在不同温度、pH、培养时间、染料浓度、接种量等条件下对染料脱色的情况。同时 ,还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等营养条件下对活性艳蓝KN R脱色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 :在 30℃~ 35℃温度范围内T 2菌对活性艳蓝KN R的脱色率为 89.9%~ 95.1 % ,最佳脱色温度为 35℃ ,pH值在 2 .0~ 7.0范围内T 2对活性艳蓝KN R的脱色率为 81 .7%~ 92 .6 % ,最佳脱色 pH为 3.0 ,碳源、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蒽醌染料 脱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熟蟹、抱卵蟹、流产蟹肝胰腺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应雪萍 张永普 +3 位作者 杨万喜 应雪萍 张永普 杨万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1-148,共8页
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不同生理阶段 (成熟、抱卵、流产 )肝胰腺内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含有 2 2种脂肪酸 ,其中饱和脂肪酸(SFA) 5种 ,单烯酸 (MUFA) 5种 ,多烯酸 (PUFA ) 12种 ;MUF... 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不同生理阶段 (成熟、抱卵、流产 )肝胰腺内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含有 2 2种脂肪酸 ,其中饱和脂肪酸(SFA) 5种 ,单烯酸 (MUFA) 5种 ,多烯酸 (PUFA ) 12种 ;MUFA的含量最高 ,占 5 2 4 7%—5 8 5 6 % ,SFA次之 ,为 2 3 17%— 2 9 2 0 % ,PUFA的含量较低 ,为 8 92 %— 2 1 11%。SFA、MUFA、PUFA的含量和Cn 3/Cn 6 值在不同生理阶段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差异极显著 ,油酸 (C18∶1)、棕榈酸 (C16∶0 )、棕榈油酸 (C16∶1)是肝胰腺中的主要脂肪酸 ,其含量分别为 35 2 1%—4 0 4 9%、17 97%— 2 1 97%和 11 6 9%— 14 90 % ,不同生理阶段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差异显著。比较研究温州本地抱卵蟹和太湖抱卵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酸 ,发现脂肪酸中SFA、MUFA、PUFA的含量和Cn 3/Cn 6 值差异极显著 ,除C14∶1、C18∶1、C2 0∶1及C2 0∶5外 ,其它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肝胰腺 脂肪酸 流产 甲壳动物 十足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流域地貌发育过程的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肖学年 崔灵周 +1 位作者 王春 李占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9-443,共5页
运用数字摄影测量与GIS技术对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小流域模型地貌发育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获得了小流域模型不同发育阶段地貌形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EM数据、等高线、纵横剖面等数据,计算出了流域模型各种地貌形态参数,并利用GIS技... 运用数字摄影测量与GIS技术对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小流域模型地貌发育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研究,获得了小流域模型不同发育阶段地貌形态高精度、高分辨率的DEM数据、等高线、纵横剖面等数据,计算出了流域模型各种地貌形态参数,并利用GIS技术进行流域发育过程的空间形态进行了可视化和空间分析。研究表明,数字摄影测量与GIS技术可准确快速获取流域地貌形态的相关参数及小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定量分布,对于黄土高原小流域降雨侵蚀产沙过程与地貌形态特征定量作用关系研究及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建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模型 地貌空间数据 发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As_2O_3)对蚕豆根尖毒性效应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钱晓薇 朱小春 +1 位作者 陈哲晓 林柳琴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05-309,共5页
本文以蚕豆根尖为材料 ,研究不同浓度As2 O3 在不同的处理时间内对蚕豆胚根根尖的细胞遗传学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As2 O3 在不同处理时间内均能诱发较高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 ,并能有效地积累中期分裂相 ,阻止其进入后期与... 本文以蚕豆根尖为材料 ,研究不同浓度As2 O3 在不同的处理时间内对蚕豆胚根根尖的细胞遗传学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的As2 O3 在不同处理时间内均能诱发较高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 ,并能有效地积累中期分裂相 ,阻止其进入后期与末期。结论是As2 O3 对蚕豆根尖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遗传学毒性效应 ,并具有积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二砷 蚕豆根尖 毒性效应 细胞遗传学 遗传学毒性 微核率 染色体畸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蝴蝶兰的快速繁殖和规模化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2
19
作者 陈勇 林开县 王君晖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4-87,97,共5页
以蝴蝶兰的花梗、幼叶、茎尖和根尖为外植体,对影响原球茎发生、增殖、分化、炼苗和规模化栽培等外部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幼叶与茎尖是蝴蝶兰原球茎诱导的较佳外植体;1/2MS+3mg/L6-BA+10%椰子汁+3%蔗糖是蝴蝶兰原球茎增殖... 以蝴蝶兰的花梗、幼叶、茎尖和根尖为外植体,对影响原球茎发生、增殖、分化、炼苗和规模化栽培等外部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幼叶与茎尖是蝴蝶兰原球茎诱导的较佳外植体;1/2MS+3mg/L6-BA+10%椰子汁+3%蔗糖是蝴蝶兰原球茎增殖的理想培养基;1/2MS+0.1mg/LNAA+2%蔗糖+15%椰子汁是原球茎分化的适宜培养基;活性炭可促进生根壮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兰 快速繁殖 规模化栽培 兰科 原球茎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果实褐变的生理因子初探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陶月良 徐象中 +3 位作者 叶茂宗 黄品湖 郭秀珠 吴圣潘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42-45,共4页
研究表明 ,板栗果实成熟后期 ,过氧化物酶 (POD)、多酚氧化酶 (PPO)的活性均明显上升 ,边果肉的POD远高于心果肉 ,POD与果实褐变强度有显著的相关性。总酚和单宁含量在边果肉和心果肉中的差异逐步增大。心果肉中抗坏血酸的上升明显快于... 研究表明 ,板栗果实成熟后期 ,过氧化物酶 (POD)、多酚氧化酶 (PPO)的活性均明显上升 ,边果肉的POD远高于心果肉 ,POD与果实褐变强度有显著的相关性。总酚和单宁含量在边果肉和心果肉中的差异逐步增大。心果肉中抗坏血酸的上升明显快于边果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果实褐变 生理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