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SPSS的洞头海岛羊栖菜晾晒气象指数研究
1
作者 张大川 刘雄杰 +1 位作者 曹哲铭 袁改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6期102-105,共4页
为了解影响羊栖菜晾晒的气象指数,以浙江温州洞头国家基本气象站2014—2019年经筛选的逐日观测数据为研究资料,以最高温度Tx与最低温度Tn之和、平均相对湿度RH、平均风速WS和太阳辐射的总云量TCC为主要影响因子,以蒸发量E为预报对象,应... 为了解影响羊栖菜晾晒的气象指数,以浙江温州洞头国家基本气象站2014—2019年经筛选的逐日观测数据为研究资料,以最高温度Tx与最低温度Tn之和、平均相对湿度RH、平均风速WS和太阳辐射的总云量TCC为主要影响因子,以蒸发量E为预报对象,应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子相关性分析,并建立预报模型,根据预报模型和指数分级编写预报程序,并对程序进行试用。结果显示,选取的Tx与Tn之和、RH、WS和TCC与E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的模型R=0.86,德宾—沃森值为1.193,模型建立成功,预报方程为E=3.509+0.092(Tx+Tn)-0.064RH+0.497WS-0.056TCC。根据预报模型和指数分级编写的预报程序,在2014—2019年的实测资料检验中和2022—2024年试运行中,均表现出较好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本研究建立的模型为羊栖菜养殖户的晾晒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栖菜 SPSS 预报方程 晾晒气象指数 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市蝶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袁改霞 张大川 +4 位作者 张国发 殷亚杰 张奕婷 李玥 徐太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5-855,共11页
为明确大庆市蝶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2016-2019年利用样线法对大庆市不同生境类型中的蝴蝶开展了调查研究。共观测到蝴蝶5780只,隶属6科29属36种。灰蝶科的个体数最多,蛱蝶科的物种数最多,是当地的优势类群;凤蝶科仅1种,是当地的稀有... 为明确大庆市蝶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2016-2019年利用样线法对大庆市不同生境类型中的蝴蝶开展了调查研究。共观测到蝴蝶5780只,隶属6科29属36种。灰蝶科的个体数最多,蛱蝶科的物种数最多,是当地的优势类群;凤蝶科仅1种,是当地的稀有类群。优势种7个,常见种5个,少见种4个,稀有种20个。不同的生境蝶类群落种类与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为干扰小、植物群落结构最为复杂的新华草原蝶类的属数和种数最多,而人为干扰较强、植物群落单一的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最少;新华草原的蝶类多样性指数最高,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最低;新华草原的丰富度指数最高,乘风湖岸边最低。蝶类物种数、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月度变化基本一致,且与月均温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月降水量无相关性。综上,蝶类多样性与植被类型、月均温有明显的相关性。而相同气象条件下,植被类型是影响蝶类分布的重要因素。为了保护与丰富蝶类资源,建议植被单一的区域,进行适度的植被异质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 多样性指数 人为干扰 气象因子 月动态 丰富度指数 数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11号台风“轩岚诺”路径和强度特征及机理分析
3
作者 邵建红 张大川 刘雄杰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2期160-162,共3页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2211号台风“轩岚诺”的路径和强度特征及其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轩岚诺”路径可以分为快速西行、南落回旋、偏北行与东北行路径四个阶段,台风路径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在台风快速西行后,西太平...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对2211号台风“轩岚诺”的路径和强度特征及其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轩岚诺”路径可以分为快速西行、南落回旋、偏北行与东北行路径四个阶段,台风路径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在台风快速西行后,西太平洋副高分裂出东、西两部分,分别影响台风“轩岚诺”的南落回旋阶段和偏北行、东北行路径。台风“轩岚诺”历经2个强度突变,弱(强)风垂直切变和高(较低)海表面温度为台风急剧增强(减弱)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在中国台湾岛东侧发生的双台风效应是“轩岚诺”急剧减弱的另一大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台风“轩岚诺” 双台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5月武汉市输入型沙尘污染案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芬娟 钟章雄 +4 位作者 吴舒婷 张婉春 李启杰 胡世祥 王建民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2-1140,共9页
结合地面颗粒质量浓度、金属元素含量、垂直消光系数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后轨迹模型及天气分析图,分析2014年5月25—26日湖北武汉市监测的沙尘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源起新疆南部塔卡拉玛干沙漠和内蒙巴丹吉林和腾格尔沙漠... 结合地面颗粒质量浓度、金属元素含量、垂直消光系数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后轨迹模型及天气分析图,分析2014年5月25—26日湖北武汉市监测的沙尘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源起新疆南部塔卡拉玛干沙漠和内蒙巴丹吉林和腾格尔沙漠,随着冷空气向东向南传输,兰州和银川PM10小时浓度分别超过2000μg/m^3和1000μg/m^3,武汉PM10小时浓度超过500μg/m^3,沙尘在传输过程中逐渐减弱。沙尘期间武汉市以粗颗粒污染为主,PM10浓度陡升,PM25占PM10的含量下降到约35%。沙漠粉尘示踪元素Ca,VBa和Fe浓度增加4倍以上,所占的总量百分比也增加一倍以上,As,Se,Cr,Cu,Zn和Pb等当地的人为污染源排放的金属元素浓度约为先前的1/5~2/5,所占总量百分比下降明显。激光雷达观测到两次明显的沙尘沉降过程,在近地面层(500m左右)存在均匀的消光系数大值区(最大0.086km^-1)。以此例说明结合气象和环境的多种观测手段综合分析输入型空气污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颗粒物浓度 消光系数 金属元素 天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