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尿路上皮癌患者HER2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联分析
1
作者 王珊珊 叶定伟 +6 位作者 杨立 程帆 杨铁军 章小平 余志贤 张庆云 杨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11-1019,共9页
背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与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的疗效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HER2是多种肿瘤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对HER2高表达的UC患者... 背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与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的疗效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HER2是多种肿瘤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对HER2高表达的UC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因此深入了解中国UC患者HER2表达及其特点,对于指导治疗决策、优化治疗方案和实现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充分探究中国UC患者的HER2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研究,回顾性纳入了中国5个地理区域(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北)共8个三甲医院的泌尿外科2023年1月—2024年3月采集组织样本的UC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以上;②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UC;③需有肿瘤原发灶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HER2表达的完整资料。排除标准:①已确诊合并其他部位肿瘤者;②医师评估其他不适合纳入本研究的情况。收集患者的HER2 IHC检测结果及疾病信息,根据《中国尿路上皮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的标准对HER2表达进行判读,将HER22+及3+定义为HER2高表达。分析HER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联。本研究已获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2301268-12),并于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编号:ChiCTR2300069746)。结果:共纳入1054例UC患者,其中以膀胱UC为主(n=807,76.6%),平均年龄为(66.8±10.5)岁,多数(78.5%)患者为男性。HER2高表达率为58.4%(n=616),此外还有23%的患者为HER21+表达(n=242),少数(n=196,18.6%)患者为HER2零表达。HER2表达与多种临床病理学特征存在显著关联,包括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心脑血管疾病病史、脂代谢病病史、吸烟史、UC疾病部位、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和肿瘤分期。结论:本多中心回顾性分析显示,中国UC患者中HER2表达普遍存在,高表达率达58.4%,并且HER2表达与多种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准确评估UC患者的HER2表达对于指导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路上皮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临床病理学特征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形式延续护理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0
2
作者 吴春燕 李萍 +4 位作者 李海燕 王晓微 洪晓思 潘悦 卢中秋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形式延续护理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焦虑情绪、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多形式延续护理。出院前及出院... 目的探讨多形式延续护理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焦虑情绪、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多形式延续护理。出院前及出院后不同时间测评患者焦虑程度、生活质量,并统计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出院后1、3、6个月观察组焦虑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出院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及术后尿失禁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出院后实施多形式延续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情绪,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根治术 出院指导 延续护理 焦虑 尿失禁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疲乏、疼痛及生活质量的纵向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萍 吴春燕 +3 位作者 金珍珍 胡颖颖 李海燕 卢中秋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7-29,40,共4页
目的调查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疲乏、疼痛和生活质量情况,并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明疲乏量表、简明疼痛量表及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分别于入组时,入组后2个月、4个月和6个月对127例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 目的调查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疲乏、疼痛和生活质量情况,并分析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明疲乏量表、简明疼痛量表及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分别于入组时,入组后2个月、4个月和6个月对127例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入组时,入组后2个月、4个月和6个月患者疲乏得分分别为2.20、2.46、2.20和2.80,疼痛得分为1.66、1.87、1.95和2.10,生活质量得分为90.58、90.23、89.22和88.88,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方式、体力状态评分、疲乏、疼痛和年龄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随着病程的进行,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疲乏和疼痛程度逐步加重,生活质量逐步下降。护理人员应早期关注及识别患者生活质量的受损情况,早期护理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去势治疗 生活质量 疲乏 疼痛 多西他赛 阿比特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4
作者 叶挺宇 卢湧湧 +2 位作者 潘悦 谢辉 肖家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2期2939-2941,共3页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本组87例老年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非那雄胺片治疗,治疗组在对...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本组87例老年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非那雄胺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两组治疗均以30 d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结果对比表明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74.42%),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前列腺体积(63.74±14.39)cm3显著小于对照组(80.57±12.65)cm3,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平均度数(1.52±0.64)显著低于对照组(2.11±0.62),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症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加减 老年性前列腺增生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甲状腺乳头状微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8
5
作者 郑克思 曾勇 +4 位作者 陈聪 吴元肇 陈碧 应文兵 郑克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36-743,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 (SEER)数据库资料,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癌(PTM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至2012年SEER数据库中共计31 017例PTMC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及Cox回归分析探索各因素与PTMC淋巴结转移... 目的通过分析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 (SEER)数据库资料,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癌(PTM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至2012年SEER数据库中共计31 017例PTMC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及Cox回归分析探索各因素与PTMC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关联性。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0. 673,95%CI=0. 605~0. 748,P=0. 001)、年龄<55岁(OR=0. 683,95%CI=0. 623~0. 749,P=0. 001)、肿瘤大小> 5 mm (OR=1. 172,95%CI=1. 153~1. 191,P=0. 001)、组织类型为滤泡型(OR=0. 641,95%CI=0. 574~0. 716,P=0. 001)、多灶性(OR=1. 662,95%CI=1. 516~1. 821,P=0. 001)和腺外侵犯(ETE)(包膜侵犯OR=1. 232,95%CI=1. 183~1. 543,P=0. 001,微小侵犯OR=2. 119,95%CI=1. 377~3. 263,P=0. 001,大体侵犯OR=2. 546,95%CI=2. 218~2. 921,P=0. 001)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5 mm (OR=1. 112,95%CI=1. 091~1. 133,P=0. 001)、男性(OR=0. 36,95%CI=0. 322~0. 401,P=0. 001)、年龄<55岁(OR=0. 503,95%CI=0. 453~0. 559,P=0. 001)、组织类型为滤泡型(OR=0. 625,95%CI=0. 549~0. 711,P=0. 001)、多灶性(OR=2. 265,95%CI=2. 039~2. 517,P=0. 001)、ETE (包膜侵犯OR=2. 105,95%CI=1. 681~2. 637,P=0. 001;微小侵犯OR=4. 601,95%CI=3. 994~5. 300,P=0. 001;大体侵犯OR=7. 093,95%CI=4. 910~10. 246,P=0. 001)及远处转移(OR=11. 948,95%CI=7. 523~18. 975,P=0. 001)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男性、年轻(<55岁)、肿瘤较大(> 5 mm)、滤泡型PTMC、ETE和多灶性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远处转移也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对高风险的PTMC患者,推荐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微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