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佩珍 应俊 +2 位作者 金晶 何超翔 楼哲丰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9-100,104,共3页
为提高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了"移液枪的使用""基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虚拟综合实验"等基础型、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可增强教学效果,为培... 为提高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了"移液枪的使用""基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虚拟综合实验"等基础型、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可增强教学效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黑火药烟雾所致吸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IL-1β、TNF-α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刘一凡 王正冠 +5 位作者 唐红卫 吴小利 谢尹晶 张洪瑞 李登清 王成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黑火药烟雾所致大鼠吸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吸入性肺损伤组(I组)、乌司...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黑火药烟雾所致大鼠吸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吸入性肺损伤组(I组)、乌司他丁高剂量组(UH组)、乌司他丁中剂量组(UM组)、乌司他丁低剂量组(UL组),每组6只。使用自制发烟装置建立大鼠吸入性肺损伤模型,UH组、UM组、UL组分别按100 000、50 000、20 000U/(kg.d)剂量给予UTI。处理40h后检测各组大鼠动脉血气、肺湿/干重比(W/D)、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血清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肺组织的大体及病理学改变。采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Toll样受体4(TLR-4)、IL-1β、TNF-αmRNA的表达。结果 UH、UM、UL组的PaO2高于I组(P<0.05),W/D、BALF中白细胞计数低于I组(P<0.05),UM、UL组IL-1β和BALF中蛋白含量低于I组(P<0.05),3组PaO2、PaCO2、W/D、BALF中蛋白含量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H组血清、肺组织MPO活性及肺组织MDA含量均低于I组(P<0.05),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H组IL-1β和TNF-αmRNA表达均低于I组(P<0.05),UH、UM、UL组IL-1βmRNA表达低于I组(P<0.05),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TLR-4 mRNA表达水平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观察可见UTI用药组大鼠肺泡腔渗出及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均较I组减轻。结论 UTI可通过抗炎、抗氧化对黑火药烟雾所致大鼠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高剂量UTI可有效抑制IL-1β、TNF-α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黑火药 烟雾吸入性肺损伤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Ⅰ类整合子的结构与功能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跃进 常清利 +6 位作者 汪倩 卢俊婉 王欢 李佩珍 应俊 包其郁 胡云良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3-610,共8页
为了探索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和播散的分子机制,文章对2002~2007年间179株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I 类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结构以及基因盒携带的耐药性基因进行分段克隆和耐药性功能测定。结果显示:65.9%(118/179)的肺... 为了探索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和播散的分子机制,文章对2002~2007年间179株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I 类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结构以及基因盒携带的耐药性基因进行分段克隆和耐药性功能测定。结果显示:65.9%(118/179)的肺炎克雷伯菌表现出对至少两种以上的抗生素(主要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36.3%(65/179)的菌株检出单条或者双条I类整合子基因盒条带;对整合子阳性组与阴性组的耐药率进行比较发现,除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的耐药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外,其余药物的差异不显著;共发现15种耐药基因构成形式的整合子基因盒,其中以dfrA17-aadA5最为多见,实验证明整合子可由接合转移耐药性质粒携带;对整合子基因盒(dhfr17-orfF-aadA2)分段克隆的耐药性功能研究发现,3个克隆重组子(pET28a-dhfr17、pET28a-dhfr17-orfF和 pET28a-dhfr17-orfF-aadA2)对复方新诺明的抗性(MIC值)均为256μg/mL,重组子pET28a-dhfr17-orfF与重组子pET28a-dhfr17对链霉素的抗性无明显区别,和受体菌一样MIC值均为8μg/mL,而pET28a-dhfr17-orfF-aadA2对链霉素的抗性则明显提高, MIC值为256μg/mL。结果表明, I类整合子在肺炎克雷伯菌中较常见,携带氨基糖苷类和甲氧苄啶类的耐药基因盒在数量上占优势,且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具有耐药性功能,位于可水平转移耐药性质粒的耐药性基因相关的整合子对病原菌耐药性播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类整合子 基因盒 克隆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morFisher CTC检测技术用于晚期肝细胞癌抗PD-1/PD-L1治疗决策和疗效评价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4
作者 田珊 范林洋 +3 位作者 罗聪 陈勇毅 胡志远 徐笑红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7-270,共4页
肝细胞癌(HC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正在逐年增长,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迅速发展,但对晚期HCC疗效有限。治疗中实时监测循环肿瘤细胞(CTC)PD-L1表达,是评估免疫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肝细胞癌(HC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正在逐年增长,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迅速发展,但对晚期HCC疗效有限。治疗中实时监测循环肿瘤细胞(CTC)PD-L1表达,是评估免疫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案例通过TumorFisher检测技术实时监测1例HCC患者免疫治疗前后总CTC数及PD-L1+CTC个数,结合影像学和血清学检查结果进一步评估患者免疫治疗疗效。患者治疗前总CTC数为5个/2 mL,PD-L1+CTC为5个/2 mL,PD-L1+CTC/总CTC为100%。用PD-1/PD-L1抑制剂行3周期免疫治疗后,PD-L1+CTC/总CTC逐渐降低,肿瘤缩小,血清AFP及PIVKA-Ⅱ逐渐下降,PD-L1+CTC/总CTC变化与肿瘤标志物、MRI检查结果一致。PD-L1+CTC/总CTC可作为HCC免疫治疗疗效评估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HCC) 液体活检 循环肿瘤细胞(CTC) PD-1/PD-L1抑制剂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4影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并调控膀胱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被引量:4
5
作者 化朝举 戴斐 +8 位作者 邓瑶 卢俊婉 周宁宁 李琬其 张叶 黄卡特 刘永章 吕斌 卫涛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7-327,共11页
延伸因子4(EF4)是一种非传统的线粒体延伸因子,参与调控线粒体蛋白质合成过程.在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其在膀胱癌中的作用机制.通过检测EF4在膀胱癌及邻近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发现EF4在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异常升高,并在T分期较高... 延伸因子4(EF4)是一种非传统的线粒体延伸因子,参与调控线粒体蛋白质合成过程.在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其在膀胱癌中的作用机制.通过检测EF4在膀胱癌及邻近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发现EF4在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异常升高,并在T分期较高的肿瘤中高表达.随后,通过在HTB-9和T-24膀胱癌细胞中敲低EF4的表达,进一步探索了EF4在膀胱癌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RNAi敲低EF4表达不仅可以抑制膀胱癌细胞HTB-9和T-24在体外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还显著降低了其迁移能力,这一结果主要归因于下调EF4表达阻碍了线粒体DNA编码的呼吸链复合物亚基的翻译,影响呼吸链复合物的组装,并最终导致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以上结果表明EF4通过维持线粒体重要复合物的翻译而影响膀胱癌细胞的细胞增殖迁移及膀胱癌发生发展,并提示EF4可能是治疗膀胱癌的潜在目标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4 肿瘤发生 线粒体翻译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膀胱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拉非尼诱导线粒体功能紊乱激活肝癌细胞氧化损伤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婉晔 袁晨 +3 位作者 胡嘉钰 王海瑞 李焕娟 王莹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1352-1359,共8页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sorafenib)是否能通过诱导线粒体的功能紊乱激活肝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最终导致肝癌细胞死亡。方法:不同浓度索拉非尼处理肝癌细胞Huh7、HCC-LM3,应用CCK-8法进行细胞活力测定;利用TMRM(tetramethylrhodamine)探针测...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sorafenib)是否能通过诱导线粒体的功能紊乱激活肝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最终导致肝癌细胞死亡。方法:不同浓度索拉非尼处理肝癌细胞Huh7、HCC-LM3,应用CCK-8法进行细胞活力测定;利用TMRM(tetramethylrhodamine)探针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MP)变化;利用Seahorse细胞能量代谢检测仪监测线粒体耗氧速率;采用MitoSOX(mitosox mitochondrial superoxide indicator)荧光探针测定线粒体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应用DCF-DA(dichloro-fluorescein diacetate)探针测定细胞内总ROS;通过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预处理,观察其对索拉非尼诱导的氧化损伤及细胞死亡的恢复。结果:随着索拉非尼浓度升高,肝癌细胞Huh7、HCC-LM3的活力逐渐降低,并且抑制线粒体氧呼吸,导致氧化磷酸化的减弱及MMP的下降,最终导致线粒体及细胞质中ROS堆积从而激发细胞氧化应激损伤。而非酶抗氧化剂GSH可有效逆转索拉非尼诱导的氧化损伤和细胞死亡。结论:索拉非尼可通过诱导肝癌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导致ROS累积,激活细胞氧化损伤,而GSH可恢复索拉非尼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因此,通过诱发肝癌细胞谷胱甘肽的缺乏可作为增强索拉非尼疗效的治疗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拉非尼 线粒体 氧化应激 铁死亡 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