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多种肿瘤标志物在鉴别良恶性胸水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栎江 张文辉 +3 位作者 唐恩燕 屠鸿翔 虞丹丹 吴莲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8-240,共3页
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探讨癌胚抗原(CEA)、鳞癌抗原(SCC)、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在鉴别良恶性胸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对24例肺癌患者... 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探讨癌胚抗原(CEA)、鳞癌抗原(SCC)、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在鉴别良恶性胸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对24例肺癌患者、32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的胸水标本进行4种肿瘤标志物测定,通过ROC曲线分析CEA、CYFRA21-1、NSE、SCC及各种Logistic回归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结果:肺癌患者-良性肺部疾病患者胸水中,除SCC外其余3种肿瘤标志物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CEA的AUC要高于CYFRA21-1,而CYFRA21-1的AUC要高于NSE,NSE的AUC要高于SCC,而CEA、CYFRA21-1、NSE三者联合诊断的AUC要高于其中任意单一检查的AUC。结论:检测CEA、CYFRA21-1和NSE3种肿瘤标志物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良、恶性肺部疾病有重要临床价值。作为一种统计手段,ROC分析中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简单有效,适用于多指标联合诊断试验的分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记 生物学 胸水 LOGISTIC回归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陆红 吴庆 +3 位作者 刘媚娜 朱丽青 刘庆中 周铁丽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I0003-I0005,共3页
目的分析本院近3年来血液真菌的分离率、菌种分布和耐药特性。方法收集自2004年8月~2007年7月3年间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经BacT/ALERT3D血培养仪培养,沙保罗培养基分离培养真菌,柯玛嘉显色培养基和VITEK-60YBC卡进行菌种鉴定,Rosco纸片... 目的分析本院近3年来血液真菌的分离率、菌种分布和耐药特性。方法收集自2004年8月~2007年7月3年间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经BacT/ALERT3D血培养仪培养,沙保罗培养基分离培养真菌,柯玛嘉显色培养基和VITEK-60YBC卡进行菌种鉴定,Rosco纸片扩散法测定药敏。结果8707份血液标本中共分离出93株真菌,分离率为1.07%,其中白念珠菌41株,占44.09%,热带念珠菌16株,占17.20%,光滑念珠菌13株,占13.98%,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4%、6.3%和23.1%,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均敏感。结论我院血液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次之,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抗菌活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真菌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卢雅敏 邹安庆 +3 位作者 侯佳惠 费静娴 郭美艳 曹建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2-874,共3页
目的了解药敏试验方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同配比头孢哌酮/舒巴坦制剂的体外敏感性差异。方法分别采用琼脂稀释法、E-test法、K-B纸片扩散法和仪器法检测2:1和1:1配比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E-test、K-B纸... 目的了解药敏试验方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同配比头孢哌酮/舒巴坦制剂的体外敏感性差异。方法分别采用琼脂稀释法、E-test法、K-B纸片扩散法和仪器法检测2:1和1:1配比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E-test、K-B纸片扩散法和仪器法的检测结果与琼脂稀释法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纸片扩散法的符合率最低;1:1配比头孢哌酮/舒巴坦制剂的体外抗菌活性高于2:1配比制剂。结论建议实验室报告头孢哌酮/舒巴坦药敏试验时,说明试验所用的两种药物比例和采用的检测方法,以便临床更好地利用体外药敏结果选择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头孢哌酮/舒巴坦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质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邹安庆 费静娴 +2 位作者 吴莲凤 谢瑶瑶 周铁丽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了解黏质沙雷菌的临床感染特点和耐药现状,分析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特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04年—2010年临床分离109株黏质沙雷菌的分布情况,VITEK-60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检测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琼脂稀释法测定其... 目的了解黏质沙雷菌的临床感染特点和耐药现状,分析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特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04年—2010年临床分离109株黏质沙雷菌的分布情况,VITEK-60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检测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琼脂稀释法测定其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临床分离黏质沙雷菌各年份分离数呈上升趋势。标本来源以痰液标本最多,占73.4%,其次为尿液标本,占12.8%、血液标本,占6.4%;黏质沙雷菌对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的敏感率均大于8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3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3%,5.5%和22.0%。结论临床分离的黏质沙雷菌对抗菌药物的总体敏感性较好,但出现较高比例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且不同种类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质沙雷菌 碳青霉烯类 耐药性 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通支原体在宫颈癌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的分离检出 被引量:10
5
作者 朱燕英 周丽萍 +2 位作者 张乾 胡燕 方周溪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37-539,543,共4页
目的探讨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分离检出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55例宫颈浸润癌、3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24例对照的宫颈组织、血液标本接种在改良的SP-4、Uu、Mh等液体培养基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可疑阳性菌株... 目的探讨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分离检出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55例宫颈浸润癌、3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24例对照的宫颈组织、血液标本接种在改良的SP-4、Uu、Mh等液体培养基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可疑阳性菌株用PCR予以证实。MpePCR阳性患者的组织和血液标本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Mpe颗粒的存在以及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55例宫颈浸润癌患者中共分离到Mpe25例,分离率为45.5%(25/55),37例宫颈CIN患者中共分离到Mpe9例,分离率为24.3%(9/37),24例对照组中有1例从血液和组织同时分离到Mpe(4.2%,1/24),各组Mpe分离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电镜下发现,Mpe阳性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血液、组织中均有典型葫芦状、三层膜结构的穿通支原体存在。结论宫颈浸润癌、宫颈CIN患者的组织、血液中Mpe分离阳性率高,提示Mpe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通支原体 宫颈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在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白永恒 陆红 +5 位作者 周琴 林成成 梁勇 洪炜龙 郑少玲 陈必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27-2232,共6页
目的:探讨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UUO模型组(n=24)和假手术组(n=24),梗阻术3、7和14 d后取其梗阻侧肾脏组织。用HE和Masson染色检测肾间质纤维化程... 目的:探讨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UUO模型组(n=24)和假手术组(n=24),梗阻术3、7和14 d后取其梗阻侧肾脏组织。用HE和Masson染色检测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hh通路分子Shh、Ptch1、Smo、Gli1及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肾组织中TGF-β1和Shh含量,real-time RT-PCR检测TGF-β1、I和Ⅲ型胶原及Shh通路分子mRNA表达。结果:HE和Masson染色显示,梗阻侧肾组织出现明显的纤维化病变,且随时间延长而加剧。TGF-β1、I和Ⅲ型胶原含量在梗阻肾中表达明显增高(P<0.05)。同时,Shh信号通路分子Shh、Smo和Gli mRNA和蛋白在梗阻肾中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Ptch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P<0.01),提示Shh信号被激活。相关分析表明,Shh信号起始信号Shh水平的升高与TGF-β1含量增加呈明显的相关。结论:UUO大鼠诱导肾间质纤维化发生过程中,Shh信号通路分子被激活,推测可能的机制是活化的Shh信号通路诱导TGF-β1表达和释放,导致肾间质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ic HEDGEHOG 单侧输尿管梗阻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小板及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虞丹丹 王明山 +1 位作者 吕美艳 徐春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70-1772,共3页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小板及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175例HUA患者(男101例,女74例),按性别分组统计及根据尿酸(UA)水平分为轻、中、重度3组,另选健康体检者87例(男46例,女4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小板数量(PLT)...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小板及红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175例HUA患者(男101例,女74例),按性别分组统计及根据尿酸(UA)水平分为轻、中、重度3组,另选健康体检者87例(男46例,女4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HUA组PLT明显高于各自正常对照组(P<0.05),而MPV明显降低(P<0.05),男性PDW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女性PDW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随着血UA水平的增加PLT逐渐增多(P<0.05),而MPV逐渐降低(P<0.05)。红细胞相关参数(RBC、Hb、MCV、RDW)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UA可导致PLT增多,是机体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的一大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血小板 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组织中GSTP1和DAPK基因异常甲基化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何晶晶 毛易捷 +6 位作者 许刚 吴伟 陶志华 沈默 吴秀玲 陈占国 周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62-1364,共3页
目的: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GSTP1和DAPK基因异常甲基化,探讨其甲基化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ested 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MSP)法对57例前列腺癌组织和35例良性前列... 目的: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GSTP1和DAPK基因异常甲基化,探讨其甲基化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ested 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MSP)法对57例前列腺癌组织和3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进行甲基化检测,分析其甲基化的发生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GSTP1和DAPK基因甲基化检出率显著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GSTP1:61.4%vs 2.9%;DAPK:43.9%vs 8.6%;均P<0.01)。GSTP1基因甲基化率在不同Gleason评分间具有明显差异(χ2=11.53,P=0.001),而在不同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临床分期之间差异却无显著性(χ2=0.111,1.662和1.975,均P>0.05);DAPK基因甲基化率在不同年龄、PSA、Gleason评分和不同临床分期之间均无明显差异(χ2=0.071、0.002、1.290和2.309,P均>0.05)。结论:GSTP1和DAPK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前列腺癌的发生与发展相关,可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GSTP1和DAPK基因 甲基化 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炎败血黄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吴庆 陆红 +3 位作者 刘媚娜 朱丽青 余方友 周铁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1815-1816,共2页
目的:了解我院脑膜炎败血黄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04年9月至2007年8月分离到的108株脑膜炎败血黄杆菌的耐药情况。结果:脑膜炎败血黄杆菌主要分布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重症监护病房(I... 目的:了解我院脑膜炎败血黄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04年9月至2007年8月分离到的108株脑膜炎败血黄杆菌的耐药情况。结果:脑膜炎败血黄杆菌主要分布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呼吸内科病房,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7%、6.8%、7.7%、8.6%。结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的多重耐药率高,治疗困难,应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黄杆菌属 药物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管巢式PCR结合熔解曲线分析检测乙肝病毒YMDD变异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建荣 戴利亚 陈占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95-198,共4页
目的:在建立针对乙肝病毒(HBV)聚合酶基因的单管巢式PCR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熔解曲线分析,提高HBV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方法:针对HBV聚合酶基因段设计两对熔解温度(Tm)差异较大的内、外引物,在一个封闭反应体系中进行二次扩增并结合熔... 目的:在建立针对乙肝病毒(HBV)聚合酶基因的单管巢式PCR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熔解曲线分析,提高HBV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方法:针对HBV聚合酶基因段设计两对熔解温度(Tm)差异较大的内、外引物,在一个封闭反应体系中进行二次扩增并结合熔解曲线分析法检测HBVYMDD变异。结果分别与单纯PCR结合熔解曲线分析和测序法进行比较,并对107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YMDD的自发变异进行分析。结果:建立在单管巢式PCR方法上的熔解曲线分析检测HBVYMDD变异灵敏度要高于单纯PCR结合熔解曲线分析的方法(P<0.001),与直接测序法的符合率为81.3%。在114例CHB标本中YMDD及其变异检出率为95.6%。用本方法在107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CHB病人中YMDD自发变异检出率为31.8%。结论:单管巢式PCR结合熔解曲线分析法提高了YMDD变异检测的灵敏度,而且是一种简便、特异性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聚合酶链反应 熔解曲线分析 YMDD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中穿通支原体的检出及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燕英 余志贤 周丽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探讨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的分离检出及意义。方法将55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膀胱组织标本、血液标本分别接种于改良SP-4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可疑阳性... 目的探讨穿通支原体(Mycoplasma penetrans,Mpe)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的分离检出及意义。方法将55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膀胱组织标本、血液标本分别接种于改良SP-4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支原体分离培养,可疑阳性菌株用PCR予以证实。结果55例患者的Mpe累计分离率为41.8%(23/55),对照组的分离率为11.1%(3/2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UICC-TNM标准进行分期,浸润癌(T2~T4)组Mpe分离率为69.0%(9/13),非浸润癌(Ta^T1)组为33.0%(14/42),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的膀胱组织、血液中Mpe分离阳性率高,且浸润性膀胱癌组较非浸润癌组高,提示Mpe感染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与肿瘤是否浸润也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通支原体 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肝YMDD变异患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瑜敏 陶志华 +1 位作者 朱燕英 林晓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74-176,共3页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CHB)发生YMDD变异后肝纤维化指标及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意义。检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285例CHB患者YMDD变异情况,根据结果分为无突变组和突变组;又各分为继续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组和未继续治疗组;并测定各组乙肝病毒拷贝数(HB...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CHB)发生YMDD变异后肝纤维化指标及血清标志物的变化意义。检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285例CHB患者YMDD变异情况,根据结果分为无突变组和突变组;又各分为继续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组和未继续治疗组;并测定各组乙肝病毒拷贝数(HBV-DNA)、乙肝两对半(HBV M)、常规肝功能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 IV)水平。结果显示285例患者中发生YMDD突变144例,以Y IDD型最常见;突变组HBeAg阳性率、HBV-DNA水平高于无突变组(P<0.01、P<0.05);无突变病例中继续治疗组C IV、PCⅢ、HBV-DNA水平比未继续治疗组出现下降(P<0.01、P<0.05)。YMDD突变组HBeAg阳性率、病毒拷贝数高于无突变组,而纤维化指标无差异;继续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可改善无突变组患者肝组织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肝 YMDD变异 肝纤维化 血清乙肝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Ⅻ基因多态性对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功能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耀盛 王明山 +1 位作者 谢海啸 金艳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74-1876,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其机体内抗凝状态及狼疮样抗凝物质(L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并采用一期凝固法...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其机体内抗凝状态及狼疮样抗凝物质(L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并采用一期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及血浆蝰蛇毒时间法分别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及血浆LA比值(LAC)等各项指标。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多态性46TT型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通过基因型单因素分析,TT基因型危险性约为46CC+CT基因型的2.2倍(P<0.05)。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6TT型的FⅫ:C、AT:A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及正常对照组(P<0.05),而46CT、46CC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各基因型LA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基因型之间LA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46TT基因型增多,且46TT基因型是患者抗凝血酶活性明显消耗性下降的潜在因素,对FⅫ46TT基因型患者及时监测抗凝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Ⅻ 多态性 抗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单核细胞体积及浆核比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美艳 王明山 +1 位作者 周武 金艳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362-2363,共2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过程中单核细胞体积(MOV)、浆核比(MO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技术,测定122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其中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40例、B级4... 目的:探讨肝硬化过程中单核细胞体积(MOV)、浆核比(MO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Gen.S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体积、高频传导、激光散射技术,测定122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其中按照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40例、B级45例、C级37例)及109例健康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白细胞(WBC)总数和MOV、MOC及它们各自的平均分布宽度(SD)。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患者WBC和MOC明显降低(P<0.01),MOV、MOV-SD及MOC-SD明显增大(P<0.01)。与Child-PughA级比较,Child-PughB级和C级的MOV、MOV-SD、MOC-SD均明显增大,MOC明显降低(P<0.05或P<0.01)。Child-PughB级和C级间各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肝硬化过程中MOV及MOC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变化的幅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关。检测MOV及MOC的相关参数,对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单核细胞体积 浆核比 CHILD-PUGH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病大鼠创伤弧菌攻击后肺损伤和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晓东 周丽萍 +3 位作者 余平安 方周溪 杜季梅 张文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68-970,974,共4页
目的:探讨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所致肝病大鼠肺损伤、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四氯化碳制备慢性肝病大鼠18只,分Vv攻击和肝病大鼠对照组,制备Vv致死性感染多器官损伤肝病大鼠模型(5.0×107cfu/只),在观察肺... 目的:探讨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所致肝病大鼠肺损伤、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四氯化碳制备慢性肝病大鼠18只,分Vv攻击和肝病大鼠对照组,制备Vv致死性感染多器官损伤肝病大鼠模型(5.0×107cfu/只),在观察肺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同时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1β和IL-10的含量变化,与接受相同菌量Vv攻击正常大鼠,正常大鼠、肝病大鼠阴性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n=9/组)相比较。结果:在接种Vv攻击4小时后肝病大鼠组仅存活1只,5小时后全部死亡(0/9,0%)。正常大鼠Vv攻击组5小时存活8只(8/9,88.9%)。肝病大鼠组存活率较Vv攻击正常大鼠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细胞因子的含量检测提示Vv攻击后肝病大鼠血清IL-10(32.5pg/ml)显著低于正常大鼠Vv攻击组(71.8pg/ml,P<0.05),而TNF-α(54.3pg/ml)、IL-1β(421.1pg/ml)则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大鼠Vv攻击组(40.7和255.4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病大鼠的肺II型上皮细胞严重空泡样改变,而正常大鼠以同样Vv菌量攻击后未见相应改变。结论:结果提示肝病大鼠的死亡率、血清IL-1β、TNF-α水平和肺组织的损伤程度均显著高于接受相同菌量的非肝病大鼠,而IL-10则相反,结果可为肝病病人感染Vv后快速进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高死亡率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 慢性肝病 超微结构 TNF-Α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细胞杀伤能力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浩 陈必成 +1 位作者 杨丽红 周蒙滔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5期2565-2567,共3页
目的:用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酶(CFSE)及碘化丙锭(propidium iodide,PI)两种荧光染料标记方法检测小鼠脾细胞杀伤能力,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FSE标记靶细胞,PI标记被杀伤细胞,并通过直接杀伤实验和双向杀伤实验验证方法... 目的:用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酶(CFSE)及碘化丙锭(propidium iodide,PI)两种荧光染料标记方法检测小鼠脾细胞杀伤能力,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FSE标记靶细胞,PI标记被杀伤细胞,并通过直接杀伤实验和双向杀伤实验验证方法可行性。分离各组C57BL/6小鼠脾细胞作为攻击细胞,Balb/c小鼠脾细胞经5μmol/LCFSE染色后作为靶细胞。将攻击细胞与靶细胞按20∶1的比例混合,培养6h后用PI染色10min,经流式细胞术分析。比较Balb/c小鼠脾细胞致敏C57BL/6小鼠组(免疫组)和地塞米松处理组的脾细胞杀伤能力。结果:CFSE及PI两种荧光染色细胞可以在流式细胞仪上明显区分。CFSE和PI双阳性细胞是被杀伤的靶细胞。免疫组与地塞米松处理组的杀伤能力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CFSE与PI两种荧光染料染色的杀伤实验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性试验 免疫 染色与标记 CFSE 碘化丙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VCS参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17
作者 金艳慧 王明山 +3 位作者 能国伟 杨丽红 谢耀盛 张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948-3950,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淋巴细胞(LY)VCS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Gen.S自动血液学分析仪的VCS技术,测定90例SLE患者(根据SLEDAI积分判断活动情况分为轻、中、重度3组)、83例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淋巴细胞(LY)VCS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Gen.S自动血液学分析仪的VCS技术,测定90例SLE患者(根据SLEDAI积分判断活动情况分为轻、中、重度3组)、83例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疾病对照组)及57名健康对照者的WBC、LY%和LY的体积(LYV)、电导率(LYC)、光散射性(LYS)及其平均分布宽度(LYVSD、LYCSD、LYSSD),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LYVSD、LYC、LYCSD、LYS在SLE组、疾病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SLE组的上述各参数变化最为显著;SLE患者疾病活动期各组的LYV、LYS、LYVSD、LYCSD、LYSSD明显升高,LY%和LYC显著下降,以重度活动组的LYVSD、LYCSD、LYS变化最为显著(P均<0.05);LYVSD(cut-off值≥15.9)在区分SLE和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80.7%)和特异度(71.4%)。结论:SLE患者的LY体积、细胞内部结构及胞浆复杂性等发生了明显变化,LYVCS在区分SLE和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淋巴细胞 白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18
作者 徐鹏飞 金艳慧 +1 位作者 郑芳秀 王明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100-3102,共3页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进行表型与基因型分析,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检测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对其FⅦ促凝活性(FⅦ:C)、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进行表型与基因型分析,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检测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对其FⅦ促凝活性(FⅦ:C)、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启动子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结果:患者的PT、FⅦ:C和FⅦ:Ag明显异常,分别为26.5s、6.0%和2.1%。患者FⅦ基因外显子1a存在27delCT杂合突变,引起读码框移位,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产生截短蛋白。结论:27delCT突变是影响该患者表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Ⅶ缺乏 临床表型 基因分析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