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候因子框架的气候变化对能源系统的影响评估
1
作者 曲洋 王铭铭 +2 位作者 周方卓 黄俊灵 常世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3,共11页
长期变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对能源供给与需求产生显著影响,理解和评估气候变化对能源系统的影响对于降低能源转型风险至关重要。文中基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提出的“产生影响的气候因子”(CID)框架,采取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梳... 长期变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对能源供给与需求产生显著影响,理解和评估气候变化对能源系统的影响对于降低能源转型风险至关重要。文中基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提出的“产生影响的气候因子”(CID)框架,采取文献综述的方法,系统梳理了气候变化对能源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显示,CID框架有助于全面评估气候变化对能源系统的影响和风险。风、冷热、干湿、冰雪和其他CID类型对能源系统有较大影响。有必要将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纳入能源和电力系统的常规规划中,将气候变化引起的长期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以构建具有气候韧性的能源和电力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产生影响的气候因子(CID) 能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的经济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杜世龙 郝瀚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6,共11页
回收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是资源再生、避免污染的重要手段。本文构建了一个技术经济模型;提出了“理想折扣系数”的概念,用于评估回收定价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基于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过程,量化了回收成本的10类关键组成,定量分析了三元锂(N... 回收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是资源再生、避免污染的重要手段。本文构建了一个技术经济模型;提出了“理想折扣系数”的概念,用于评估回收定价体系的抗冲击能力。基于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过程,量化了回收成本的10类关键组成,定量分析了三元锂(NCM)和磷酸铁锂(LFP)电池湿法回收的成本和收益,讨论了市场、政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准金属价格水平下,NCM 811电池回收的净利润为3493元/t;除非提升锂价,湿法冶金回收LFP电池无法盈利。从而,若将锂纳入回收计价金属,则可降低回收折扣系数对电池关键原材料价格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锂离子电池 电池回收 三元锂(NCM)电池 磷酸铁锂(LFP)电池 技术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交通部门低碳排放措施和路径研究综述 被引量:70
3
作者 袁志逸 李振宇 +6 位作者 康利平 谭晓雨 周新军 李晓津 李超 彭天铎 欧训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5,共9页
为实现2℃全球温升控制目标,中国交通部门亟待低碳转型。分析了当前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已有减排措施的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探究中国交通部门未来低碳发展的可能路径。在未来若干年,中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将长期保... 为实现2℃全球温升控制目标,中国交通部门亟待低碳转型。分析了当前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已有减排措施的减排潜力和减排成本,探究中国交通部门未来低碳发展的可能路径。在未来若干年,中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将长期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道路运输在总排放中的占比仍然较高,而民航运输碳排放增速最快。现有减排措施主要可分为交通运输结构优化、颠覆性交通技术、替代燃料技术和交通工具能效提升四类。为实现交通部门低碳转型,需采用更加严格的燃料经济性标准,推广替代燃料技术,并引导交通运输向低碳运输方式转变,实现结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部门 低碳转型路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队视角的中国民航运输低碳发展情景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袁志逸 彭天铎 +1 位作者 任磊 欧训民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68-1076,共9页
为实现2060年民航运输近零排放的目标,通过建立机队视角下的中国民航运输碳排放分析模型,对民航运输低碳转型成本最低路径开展了情景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翻新技术、运行管理技术、替代燃料技术和自身能效进步技术综合运用下(综合减排... 为实现2060年民航运输近零排放的目标,通过建立机队视角下的中国民航运输碳排放分析模型,对民航运输低碳转型成本最低路径开展了情景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翻新技术、运行管理技术、替代燃料技术和自身能效进步技术综合运用下(综合减排情景)转型成本最低,其CO减排成本与仅采用生物质燃料的情景(基准情景)相比减少10.9%,若出现颠覆性技术将使成本进一步下降7.1%;为实现民航运输的低碳发展,短期内需发挥生物质燃料的即用性优势,中长期依靠氢能飞机并与高铁协同配合,同时强化创新性、颠覆性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助力民航运输深度脱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航运输 低碳发展 机队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思考与展望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姗姗 郭豪 +1 位作者 杨秀 李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中提出要将能耗双控过渡到碳排放双控,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已有研究大多关注目标制定、碳排放分配的方法学,或以制度体系设计为对象进行分析,缺乏对分解模式、不同责任主体协同、责任主体与排... 中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中提出要将能耗双控过渡到碳排放双控,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已有研究大多关注目标制定、碳排放分配的方法学,或以制度体系设计为对象进行分析,缺乏对分解模式、不同责任主体协同、责任主体与排放源匹配等制度关键问题的讨论。文中从制度实施角度着眼,梳理国内外控制碳排放的相关制度实践,提出构建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目标分解→出台政策→实施行动→评估调整”全流程管理和要素,并提出各个环节的具体建议:(1)目标分解采用“区域和行业分解相结合”的模式,将发电等纳入碳市场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按行业分解和管控,其他排放源(包括一般排放企业、建筑、交通等)按区域分解和管控;(2)政策工具要匹配责任主体的管理模式和排放源的减排重点,发挥不同责任主体间的协同作用,避免重复管理;(3)要建设相应的数据核算和支撑体系,并形成评估反馈和调整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总量控制 目标分解 碳达峰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5℃温控目标下生物质能结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BECCS) 被引量:21
6
作者 常世彦 郑丁乾 付萌 《全球能源互联网》 2019年第3期277-287,共11页
工业化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升温限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内,以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更严重的影响。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未来有望将全球升温稳定在低水平的... 工业化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日益显著。《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升温限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内,以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更严重的影响。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未来有望将全球升温稳定在低水平的关键技术。梳理了实现温升目标2℃/1.5℃下BECCS可能贡献的最新研究进展,对BECCS发展的四个重要不确定因素即资源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经济影响不确定性以及社会和生态影响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BECCS在未来电力能源系统中的可能作用,并对中国研究和发展BECCS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BECCS 生物质 生物质能 C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48
7
作者 翁宇威 蔡闻佳 王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5-222,共8页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是新一代气候变化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SSPs从提出至今已有10年的发展,对于推动气候变化预估与影响研究、支撑气候政策决策的作用逐渐凸显。文中基于179篇主题检索文献分析了SSPs...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是新一代气候变化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SSPs从提出至今已有10年的发展,对于推动气候变化预估与影响研究、支撑气候政策决策的作用逐渐凸显。文中基于179篇主题检索文献分析了SSPs发展和应用的进展,以及在当前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特点。研究发现,次国家和部门层面的SSPs故事线拓展开始兴起,水资源、土地和健康是影响评估领域的关注焦点,方法学上强调模型间耦合与多模型比较。当前SSPs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集中于基本要素的预估及气候影响评估,路径对各省间及城乡间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刻画有待加强。基于情景发展和应用的现状,最后从加强与气候建模团队的合作、支持影响与脆弱性研究、拓展全球情景、加强模型间比较、提高决策支持力5个方面讨论了SSPs的未来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情景应用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我国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潜力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郑丁乾 田善君 +1 位作者 马思宁 常世彦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5-43,共9页
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可以降低燃煤电厂CO_(2)排放,减少空气污染。考虑秸秆资源能量密度较低等特点,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应用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燃煤电厂与秸秆资源在空间上的匹配程度。因此,从空间分析角度,研究燃煤耦合生物质发... 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可以降低燃煤电厂CO_(2)排放,减少空气污染。考虑秸秆资源能量密度较低等特点,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应用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燃煤电厂与秸秆资源在空间上的匹配程度。因此,从空间分析角度,研究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分辨率燃煤电厂与秸秆资源数据,采用空间匹配方法对燃煤耦合发电的可能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燃煤电厂与秸秆资源空间匹配程度较高,约89%的可收集秸秆位于燃煤电厂半径100 km以内。燃煤电厂可掺混秸秆量受秸秆可能源化利用率和电厂秸秆可掺混比例影响。秸秆可能源化利用率越高且电厂秸秆可掺混比例越高时,燃煤电厂可掺混的秸秆量越多。在秸秆高能源化利用率与30%掺混比例的情景下,1066个电厂可以在半径100 km以内找到可掺混的秸秆资源,其中约52.6%电厂可满足30%掺混比例。该情景下,电厂可消纳秸秆3.84亿t,减排CO_(2)约5.11亿t。相关结论可为我国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支持政策以及秸秆能源化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 秸秆 掺混比例 运输距离 生物质可能源化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战略下供给侧减缓技术的综合成本效益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一冰 蔡闻佳 +6 位作者 丛建辉 宋欣珂 张雅欣 李明煜 李晋 翁宇威 王灿 《全球能源互联网》 2020年第4期319-327,共9页
实现低碳战略目标需要大规模应用若干关键减缓技术,可能会带来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反过来不利于实现低碳目标。提出了技术成熟度、经济影响、局地环境影响、生态影响、人群健康影响和公众接受度6个维度的综合成本效益分... 实现低碳战略目标需要大规模应用若干关键减缓技术,可能会带来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反过来不利于实现低碳目标。提出了技术成熟度、经济影响、局地环境影响、生态影响、人群健康影响和公众接受度6个维度的综合成本效益分析框架,筛选影响减缓气候变化的供给侧技术,识别出风电和光伏发电、碳捕集与封存、生物质能、氢能、核能5种关键技术,重点讨论了其综合成本效益分析维度,得出以下结论:一、传统仅考虑技术成本和减排潜力的成本效益分析难以支撑制定中长期减缓技术战略和部署方案;综合考虑技术的就业、局地环境、生态、健康影响及公众接受度等因素,可以改进技术的潜力、成本有效性和空间布局等评估维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促进实现碳减排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过程中的协同增效。二、相对于需求侧减缓技术及基于土地的减缓行为,供给侧减缓技术的综合成本效益分析不确定性更大且更为复杂。三、目前对供给侧减缓技术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影响的研究较多且结论较为确定,对局地环境影响和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加且方法趋于成熟,但对技术的生态影响和社会公众接受度的影响研究仍然较少且较难得出确定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本效益分析 减缓技术 生态环境影响 可再生能源发电 碳捕集与封存 生物质能 氢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