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动驾驶车辆轨迹跟踪避撞的扩散强化学习方法研究
1
作者 赵俊杰 王以诺 +6 位作者 吴江 吴思潮 邹昌迪 王洪达 李升波 马飞 段京良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0-1500,共11页
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化是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其中轨迹跟踪避撞技术对确保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现有强化学习型控制方法探索不充分问题,提出了一种扩散型强化学习算法。通过将扩散模型与强化学习框架相结合... 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化是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其中轨迹跟踪避撞技术对确保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现有强化学习型控制方法探索不充分问题,提出了一种扩散型强化学习算法。通过将扩散模型与强化学习框架相结合,把传统策略网络替换为扩散式生成策略网络,将扩散模型的多模态分布匹配能力引入强化学习中,并与值分布柔性执行-评价算法结合,提出了扩散型值分布执行-评价算法。仿真与实车试验表明,所提算法展现出较高的探索效率,实车横向平均跟踪误差小于0.03 m,速度平均跟踪误差小于0.05 m/s,验证了算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迹跟踪 主动避撞 值分布强化学习 扩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可拓展式车辆队列控制方法与实车验证
2
作者 朱洧震 杨皓宇 +2 位作者 刘畅 罗禹贡 孔伟伟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48,共9页
为解决现有车辆队列控制方法可拓展性差、难以应对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各种队列行为及较少开展实车道路测试的问题,提出一种行为可拓展的车辆队列控制方法,同时设计通信丢包条件下的头车加速度预测方法,并搭建队列实车试验平台,将所提出... 为解决现有车辆队列控制方法可拓展性差、难以应对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各种队列行为及较少开展实车道路测试的问题,提出一种行为可拓展的车辆队列控制方法,同时设计通信丢包条件下的头车加速度预测方法,并搭建队列实车试验平台,将所提出方法应用于实车平台,最后在通信丢包条件下进行实车试验,对所提出方法进行验证。最高时速80 km/h、累计约1 000 km的道路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车辆队列控制方法可以安全有效处理多种队列行为并进行拓展,且稳定行驶过程中,跟随车速度平均误差小于分别为0.62 km/h和1.55 km/h,间距保持稳定,验证了控制方法和实车平台的有效性和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丢包 车辆队列控制 实车验证 行为可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到端的多任务车辆自动驾驶行为决策模型
3
作者 欧阳德霖 邱一凡 +4 位作者 王英臣 阳亮 闵海根 王文军 李国法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0-619,共10页
针对自动驾驶决策任务中时空特征处理和任务间依赖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三维窗口自注意力机制的端到端驾驶决策模型。通过窗口自注意力计算输入序列的时空特征,结合多任务学习和损失权重分配,提取驾驶视频特征并预测车速和转向角。... 针对自动驾驶决策任务中时空特征处理和任务间依赖性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三维窗口自注意力机制的端到端驾驶决策模型。通过窗口自注意力计算输入序列的时空特征,结合多任务学习和损失权重分配,提取驾驶视频特征并预测车速和转向角。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车辆转向角预测和速度预测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6.32%和85.36%,优于FMNet、Swin-Transformer和MobileT-DSM等模型,且计算量仅为57.48GFLOPs,展现出更优的时空特征提取及性能与计算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自动驾驶 决策控制 深度学习 多任务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多风格强化学习的车辆轨迹跟踪避撞控制 被引量:6
4
作者 肖礼明 张发旺 +4 位作者 陈良发 闫昊琪 马飞 李升波 段京良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5-955,共11页
轨迹跟踪避撞是车辆智能性的重要体现,针对现有控制方法面对同一场景的控制风格单一问题,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多风格型强化学习控制方法。为实现控制风格多样性,首次将风格指标引入值网络和策略网络,搭建了多风格跟踪避撞策略网络,并结合... 轨迹跟踪避撞是车辆智能性的重要体现,针对现有控制方法面对同一场景的控制风格单一问题,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多风格型强化学习控制方法。为实现控制风格多样性,首次将风格指标引入值网络和策略网络,搭建了多风格跟踪避撞策略网络,并结合值分布强化学习理论构建了多风格策略迭代框架,依托该框架推导提出了多风格值分布强化学习算法。仿真和实车试验表明:所提出方法可以多种驾驶风格(激进、中性、保守)完成轨迹跟踪避撞任务,实车稳态轨迹跟踪误差小于5cm,具备较高的控制精度,实车平均单步决策耗时仅为6.07ms,满足实时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风格 值分布强化学习 轨迹跟踪 主动避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车辆前馈NMPC路径跟踪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凯 李浩然 +3 位作者 许述财 孙川 郑四发 严运兵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9,共12页
在弯道等大曲率场景中,车辆转向系统的迟滞和车辆模型的线性化会导致转向不足和稳态误差,从而影响自主车辆路径跟踪精度和响应速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路径跟踪框架。该框架在弯道等大曲率场景,触发前馈控制控制器,输出理想... 在弯道等大曲率场景中,车辆转向系统的迟滞和车辆模型的线性化会导致转向不足和稳态误差,从而影响自主车辆路径跟踪精度和响应速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路径跟踪框架。该框架在弯道等大曲率场景,触发前馈控制控制器,输出理想转角序列,提前使转向机构到达最优转角附近;随后将引入排斥目标函数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优化求解出的最优控制序列作用于车辆,刷新理想转角序列。搭建自主车辆实验平台,在不同场景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忽略滞后的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相比,前馈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器跟踪精度和响应速度方面的性能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弯道等大曲率场景中,所提出的框架将横向均方根误差降低了近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车辆 转向迟滞 前馈控制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 路径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的轨道交通车辆数字孪生仿真系统 被引量:4
6
作者 肖罡 廖琴 +3 位作者 杨钦文 张蔚 赵斯杰 黄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39,共5页
[目的]为了提高轨道交通车辆仿真系统的可视化与交互性,依托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轨道交通车辆数字孪生仿真平台。[方法]通过轨道交通车辆数字孪生三维模型与机理模型的层级式构建方法,以及层级式关联映射方法,实现了三维模型与机理... [目的]为了提高轨道交通车辆仿真系统的可视化与交互性,依托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轨道交通车辆数字孪生仿真平台。[方法]通过轨道交通车辆数字孪生三维模型与机理模型的层级式构建方法,以及层级式关联映射方法,实现了三维模型与机理模型融合,耦合生成了轨道交通车辆数字孪生三维物理模型,并由此提出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数字孪生仿真系统以及系统的构建方法。以青岛某地铁车辆及其相应运行线路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的VR平台及车辆自动驾驶控制算法,对该仿真系统功能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及结论]试验表明,列车实际运行速度与控制运行速度误差均在±1.5 km/h内,证实了模型的有效性。轨道交通车辆数字孪生仿真平台的构建方法为提升轨道交通车辆仿真系统的可视化与交互性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车辆 数字孪生 仿真系统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智能体一致性的多车道车辆集群编队控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姬鹏霄 孔伟伟 +5 位作者 罗禹贡 于杰 刘彦斌 汪俊杰 朱洧震 梁伟铭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2-752,共11页
为安全、高效地控制智能网联汽车(CAV)编队,研究了基于多智能体系统(MAS)一致性的多车道、零散随机分布的车辆集群编队控制策略,并进行数值仿真验证。建立了基于交错式结构的车群期望几何拓扑,提出了包括间距调整阶段、变道控制阶段和... 为安全、高效地控制智能网联汽车(CAV)编队,研究了基于多智能体系统(MAS)一致性的多车道、零散随机分布的车辆集群编队控制策略,并进行数值仿真验证。建立了基于交错式结构的车群期望几何拓扑,提出了包括间距调整阶段、变道控制阶段和队形收敛阶段的3阶段式编队控制流程。基于一致性理论,设计了车群编队控制器,并进行稳定性论证。选取2种典型场景,对三车道场景中初始分布较为极端的车群开展编队研究。结果表明:在该策略的控制过程中,纵向车间距与期望间距误差在0.5 m以内,横向位置与期望位置误差在5 cm以内,且速度在变化后能快速收敛至期望值。因而,该策略能有效控制车群车辆安全、高效地达到车群期望队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CAV) 车辆集群编队控制 一致性控制 多智能体系统(MAS) 道路受限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强制换道场景下的车辆队列换道控制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皓宇 孔伟伟 +2 位作者 赵享 任晗啸 罗禹贡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共9页
为满足基于L1、L2级辅助驾驶技术的车辆队列在高速公路上整体强制性换道需求,首先,提出了分层架构的车辆队列控制系统;随后,针对其中的策略层设计了队列整体换道条件判断方法,并详细描述了队列整体换道过程的具体控制流程,弥补了现有研... 为满足基于L1、L2级辅助驾驶技术的车辆队列在高速公路上整体强制性换道需求,首先,提出了分层架构的车辆队列控制系统;随后,针对其中的策略层设计了队列整体换道条件判断方法,并详细描述了队列整体换道过程的具体控制流程,弥补了现有研究偏向理论而忽视实际应用的不足;最后,通过联合仿真平台与实体小车队列平台验证了所提策略的安全性、有效性与计算实时性。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可以在多种工况下判断合适的队列换道时机,并进行车辆队列整体换道流程的控制,且整套策略可以在实车嵌入式控制器上实时运行,具备面向实车产品开发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车辆队列 强制换道 高速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口车辆行为感知在线半监督混合方法
9
作者 张海伦 王广玮 +3 位作者 孟庆文 许庆 王建强 李克强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93-2004,共12页
自动驾驶感知系统须对目标车辆运动进行感知,以制定合理交互决策。针对行为感知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和数据中可能存在的波动和异常值导致感知准确率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在线半监督混合方法。首先,采用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和在线梯度下降... 自动驾驶感知系统须对目标车辆运动进行感知,以制定合理交互决策。针对行为感知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和数据中可能存在的波动和异常值导致感知准确率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在线半监督混合方法。首先,采用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和在线梯度下降优化器设计基于数据驱动的车辆运动状态在线预测算法。然后,构建基于微簇的初始模型,并以K近邻为基分类器建立集成学习策略,设计错误驱动代表性学习和指数衰减策略实现对初始模型的迭代更新。最后,基于驾驶模拟平台采集了验证所提算法有效性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对于车辆行为波动具有快速适应性,在线预测算法可准确预测车辆运动趋势,行为感知算法对于不同预测时间下的车辆行为均有较强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 行为预测 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 集成学习 半监督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轮轮毂驱动车辆横向稳定性的底盘协同控制
10
作者 俞志豪 罗荣康 +1 位作者 吴佩宝 侯之超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3-1743,共11页
为了改善四轮轮毂驱动车辆的横向稳定性,本文提出一种综合转矩协调和主动后轮转向的底盘协同控制策略。该策略旨在跟踪期望的车辆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同时,有效抑制车身侧倾。基于轮毂电机驱动产生的垂向反力特性,设计了车辆纵向... 为了改善四轮轮毂驱动车辆的横向稳定性,本文提出一种综合转矩协调和主动后轮转向的底盘协同控制策略。该策略旨在跟踪期望的车辆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同时,有效抑制车身侧倾。基于轮毂电机驱动产生的垂向反力特性,设计了车辆纵向、横摆和侧倾运动的转矩协调解耦控制策略。为降低车辆横向动力学建模时忽略的非线性因素及模型不确定性对控制性能的影响,面向底盘协同控制设计了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对非线性特性和不确定性进行估计和补偿。同时开展了硬件在环测试,通过双移线工况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底盘协同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提升车辆的横向稳定性,并减小车身侧倾运动;包含扰动观测的控制策略相比于无扰动观测补偿,对期望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跟踪误差分别降低了56.9%和27.3%,而车身侧倾角和侧倾角速度分别降低了8.9%和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毂驱动 横向稳定性 后轮转向 扰动观测器 转矩协调 模型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地面车辆补充采集的三维重构模型优化
11
作者 杨东辉 王昱昊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0-659,共10页
为解决无人机单独采集图像生成三维(3D)重构模型存在破损和孔洞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地面车辆补充采集的3D模型优化方法。该方法耦合基于模型分辨率、三角网格结构和人工选点3种方法提取待优化区域,生成3D包围框和法向量信息,并利... 为解决无人机单独采集图像生成三维(3D)重构模型存在破损和孔洞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地面车辆补充采集的3D模型优化方法。该方法耦合基于模型分辨率、三角网格结构和人工选点3种方法提取待优化区域,生成3D包围框和法向量信息,并利用3D重构质量启发式方法生成补充采集视点。结果表明:在该方法优化下,粗糙3D模型的低质量区域得到了显著改善,模型投影像素尺寸平均减少66%;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了3D模型重构质量,为室外大规模精细3D重构领域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3D)重构 模型优化 几何代理 视点规划 无人地面车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内燃机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帅石金 马骁 +5 位作者 李雁飞 齐运亮 张晓卿 陈清楚 王志 徐宏明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20,128,共14页
对国内外氢内燃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氢气和其混合气的理化特性及氢气射流扩散、火焰传播等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阐述了氢内燃机产业化关键技术如氢喷射、异常燃烧、NO_(x)排放、整机性能提升、润滑和安全等的研究现状。在全球碳中... 对国内外氢内燃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氢气和其混合气的理化特性及氢气射流扩散、火焰传播等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阐述了氢内燃机产业化关键技术如氢喷射、异常燃烧、NO_(x)排放、整机性能提升、润滑和安全等的研究现状。在全球碳中和及节能减排法规的驱动下,近年来氢内燃机的氢气喷射及混合气制备、早燃爆震、NO_(x)后处理、专用润滑油等关键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稀燃条件下氢内燃机有效热效率已经超过45%,可以实现NO_(x)近零排放。最后,对氢内燃机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展望,如氢内燃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急需提升,氢气缸内直喷和空气超高增压技术是提高氢内燃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氢内燃机 关键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驾驶循环制动工况下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葛蕴珊 谢汶峰 +4 位作者 李家琛 马尧 王宇 王亚超 王昌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2-408,共7页
为探究基于制动惯性实验台的不同驾驶循环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在密封采样仓内分别进行WLTC循环和US06循环等效制动排放试验,测量了10 nm~10μm粒径范围的刹车颗粒物排放.研究发现多次US06循环测试中,每次循环前四次工况排放的100 nm粒... 为探究基于制动惯性实验台的不同驾驶循环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在密封采样仓内分别进行WLTC循环和US06循环等效制动排放试验,测量了10 nm~10μm粒径范围的刹车颗粒物排放.研究发现多次US06循环测试中,每次循环前四次工况排放的100 nm粒径以上的颗粒物数量结果重复性差,且行程动力学参数(v·a)增大会导致所有粒径的颗粒物生成数量的稳定性变差;100 nm粒径以上颗粒物对刹车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大,而刹车颗粒物数量浓度排放则更多由10~100 nm小粒径颗粒物决定.研究还发现颗粒物的生成与工况的加速度和速度密切相关,在车辆实际驾驶中,较高的行驶速度以及较大的刹车加速度都会促进100 nm以下小粒径颗粒物生成,而100 nm以上大颗粒的生成主要受到较大刹车加速度的影响,保持车速低于100 km/h、加速度低于2 m/s^(2)生成的大、小粒径颗粒物较少.对比US06循环和WLTC循环的高速度段与超高速段颗粒物排放数据,制动工况更为激烈的US06循环倾向于生成更多大粒径颗粒物,而WLTC循环超高速度段在小粒径颗粒物生成上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颗粒物 驾驶循环制动工况 颗粒物数量 颗粒物质量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燃比对汽油/氨和乙醇/氨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刘尚 林哲龙 +3 位作者 齐运亮 陆国祥 王博 王志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1,共10页
基于一台自然吸气4缸火花点火发动机,在转速为2000r/min、平均指示压力为0.64~0.86 MPa下研究了不同过量空气系数φa下汽油掺氨和乙醇掺氨的燃烧和氮基污染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φa=1.0时汽油掺氨可有效抑制发动机的爆震并优化燃烧相位... 基于一台自然吸气4缸火花点火发动机,在转速为2000r/min、平均指示压力为0.64~0.86 MPa下研究了不同过量空气系数φa下汽油掺氨和乙醇掺氨的燃烧和氮基污染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φa=1.0时汽油掺氨可有效抑制发动机的爆震并优化燃烧相位,指示热效率可提升约3.4%;汽油/氨和乙醇/氨的氮基污染物排放规律相近,掺氨使NO_(x)排放大幅增加,在φa=1.0时NO_(x)排放随点火提前而降低,在φa为1.2和1.4时NO_(x)排放随点火提前而升高,化学动力学分析表明,燃料型NO_(x)与温度正相关,与压力负相关,且稀燃工况下温度对燃料型NO_(x)的影响有所增强;NH3排放受狭隙效应和体积淬熄效应控制,且体积淬熄效应的影响随φa增大而增强;N_(2)O排放受NH3低温氧化路径控制,随点火推迟和φa增大而增加;掺氨后,三效催化剂在化学计量比下对NO_(x)转化率降低,对CO的转化效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 稀薄燃烧 氮基排放 化学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的瞬态性能提升方法
15
作者 林程 徐垚 +2 位作者 张虹 邢济垒 李希宸 《汽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5-887,共13页
针对纯电动商用车转向助力油泵应用中的永磁同步电机瞬态响应不足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级联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转速环优化策略。设计了扩展卡尔曼滤波器作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基础,自适应设计避免了参数整定复杂、收敛速度慢的问题。通过内... 针对纯电动商用车转向助力油泵应用中的永磁同步电机瞬态响应不足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级联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转速环优化策略。设计了扩展卡尔曼滤波器作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基础,自适应设计避免了参数整定复杂、收敛速度慢的问题。通过内外扰动的级联观测,并采用线性反馈控制率替代传统PI控制器,提升了转速环的抗扰和跟踪能力。台架实验表明,本文所提无传感器控制架构在动态和稳态工况下显著降低了位置估计误差,稳态误差仅为1.4°;优化的转速环控制有效提升了系统抗扰能力和电机瞬态响应性能。实车可靠性测试显示,转向助力电机控制器运行稳定,无性能故障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扩展卡尔曼滤波 扩张状态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N 12299:2009的中国高铁乘坐舒适性评价研究
16
作者 马辉 牛留斌 +1 位作者 俞志豪 侯之超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70-2275,共6页
高速列车的舒适性评价对于改进高铁结构设计、提高乘客乘坐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应用欧洲标准EN 12299:2009对中国高铁的长时和瞬态乘坐舒适性进行评价,并探讨该标准的适用性。基于一款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开展了振动舒适性的客... 高速列车的舒适性评价对于改进高铁结构设计、提高乘客乘坐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应用欧洲标准EN 12299:2009对中国高铁的长时和瞬态乘坐舒适性进行评价,并探讨该标准的适用性。基于一款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开展了振动舒适性的客观测试与主观评价。简要介绍了EN 12299:2009标准推荐的平均舒适性评价指标和离散事件舒适性评价指标,并将二者分别用于高铁长时和瞬态舒适性评价。针对主观感受不同的三种路段,基于实测振动加速度数据,分别计算了长时和瞬态舒适性评价指标,据此对高铁乘坐舒适性与轨道质量进行分析。结合主观评价结果,对对应指标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舒适性 瞬态舒适性 高速列车 EN 12299:2009 中国高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润滑系统油膜爆破声研究
17
作者 刘文强 李勤华 +2 位作者 胡军峰 费龙盼 郭丰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6,共9页
在混合动力专用汽油发动机怠速大负荷充电工况下,发现曲轴第3主轴承座在1缸最大爆发压力时刻出现随机的宽频油膜爆破声。针对该问题,建立AVL Excite PU三维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噪声产生的工况和机制,分析温度... 在混合动力专用汽油发动机怠速大负荷充电工况下,发现曲轴第3主轴承座在1缸最大爆发压力时刻出现随机的宽频油膜爆破声。针对该问题,建立AVL Excite PU三维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噪声产生的工况和机制,分析温度、轴瓦间隙、供油压力及润滑系统结构对该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轴瓦表面大面积低压区及油膜压力持续地降低是空穴产生的前提条件,曲轴轴心轨迹突变时形成空穴,导致下瓦油膜压力快速降低,油膜压力变化率越大,易产生空穴噪声,油膜压力变化率可以用来评价空穴噪声大小;减小轴瓦间隙与增加供油量都可以改善油膜爆破声。从优化润滑系统的角度提出改善异响轴承座下轴瓦噪声的工程方案,并通过台架试验证明改善后油膜爆破噪声幅值降低61%,解决油膜爆破噪声问题,为后续混合动力机型类似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提供理论依据和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膜爆破声 润滑系统 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 怠速充电 三维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感知技术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新钰 卢毅果 +4 位作者 高鑫 黄雨宁 刘华平 王云鹏 李骏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8,共16页
随着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地位逐渐提升.自动驾驶感知从单车智能向车路协同迈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的协同感知技术与方法.本文旨在全面阐述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感知... 随着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地位逐渐提升.自动驾驶感知从单车智能向车路协同迈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的协同感知技术与方法.本文旨在全面阐述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感知技术,并总结相关可利用数据及该方向的发展趋势.首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协同感知策略进行划分,并总结了不同感知策略具备的优势与不足;其次,对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感知的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包括车路协同感知过程中的感知技术与通信技术;然后对车路协同感知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解决协同感知中感知融合(Perception fusion,PF)、感知信息选择与压缩(Perception selection and compression,SC)等问题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车路协同感知的大规模数据集进行整理,并对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感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车路协同 协同感知 安全通信 自动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极片涂布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曹巍 陈飞 +4 位作者 孔祥栋 朱志成 韩雪冰 卢兰光 郑岳久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3,共14页
锂离子电池极片涂布工艺在电池制造中占据核心地位,直接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安全性。目前随着新能源行业对电池需求的激增,如何在确保涂布质量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已成为电池制造厂商关注的焦点。面向电池制造数字化和产... 锂离子电池极片涂布工艺在电池制造中占据核心地位,直接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及安全性。目前随着新能源行业对电池需求的激增,如何在确保涂布质量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已成为电池制造厂商关注的焦点。面向电池制造数字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本文综合分析了锂离子电池极片涂布工艺的发展,对比分析了常见的涂布方法的特点,基于工艺仿真的手段,从内、外流场两个角度,明确了影响涂层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系统梳理了狭缝式挤压涂布的优化策略和方法,此外,本文还对比分析了产线中在线检测方法的特点,评估了实用性和局限性,并进一步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优化锂离子电池涂布工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涂布工艺 工艺仿真 狭缝式挤压涂布 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风影响下客车操纵稳定性控制方法及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罡 屠奇明 +3 位作者 李佳文 廖琴 黄晋 杨钦文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2-709,共8页
针对在侧向风影响下的客车侧滑与侧倾稳定性协同控制问题,构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客车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设计位移偏差和横向载荷转移率为目标函数,提出基于MPC的后轮主动转向控制决策方法。通过Truck... 针对在侧向风影响下的客车侧滑与侧倾稳定性协同控制问题,构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客车多自由度动力学模型,设计位移偏差和横向载荷转移率为目标函数,提出基于MPC的后轮主动转向控制决策方法。通过Trucksim-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车辆侧风环境行驶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轮转向 模型预测控制 主动后轮转向 侧风稳定性 横向载荷转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