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B淋巴细胞具有机械力感知功能,通过其表面表达的B细胞受体(BCR)识别抗原的理化特性。然而,BCR感知机械力的灵敏度及其活化机制仍然未知。方法使用机械力探针(TGT)系统,在其机械力范围内(12~56 p N)对B细胞进行研究,力图解决这一问...目的B淋巴细胞具有机械力感知功能,通过其表面表达的B细胞受体(BCR)识别抗原的理化特性。然而,BCR感知机械力的灵敏度及其活化机制仍然未知。方法使用机械力探针(TGT)系统,在其机械力范围内(12~56 p N)对B细胞进行研究,力图解决这一问题。实验中,利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M)成像系统,观察到的幼稚B细胞表达的Ig M型BCR的活化呈现对机械力敏感的活化趋势。结果和结论Ig M型BCR在较低机械力(12~16 p N)下会引发较弱的激活,23-43 p N机械力会启动中等程度的活化,而较高机械力(50~56 p N)产生的较强的激活,整体呈现一个明显的多阈值效应。对其机制进行研究,发现Ig M型BCR在高机械力阈值而非中级或较低的机械力阈值的活化,部分依赖于肌球蛋白IIA。最令惊奇的是,记忆性B细胞表达的Ig G型BCR,只需要小于12 p N的极低阈值便可活化,这为抗原刺激后细胞迅速的免疫应答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一系列突变体实验揭示Ig G型BCR的重链胞内区对其仅需非常小的机械力便可活化的特性而言,是充分且必要的。这些结果说明不同亚型的BCR对机械力的灵敏度和活化阈值是不同的。这些研究将为B细胞受体活化,记忆B细胞快速应答反应、疫苗设计和药物开发等方面提供初步的理论指导。展开更多
纳米二氧化钛(n Ti O2)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同时,其潜在的环境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深入探讨n Ti O2与环境中现有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生物效应,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受试生物,按照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和混合毒...纳米二氧化钛(n Ti O2)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同时,其潜在的环境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深入探讨n Ti O2与环境中现有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生物效应,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受试生物,按照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和混合毒性指数法,研究了n Ti O2与双酚A(BPA,一种常见的环境类雌激素)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显示,n Ti O2与BPA对S.obliquus生长的72 h半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28.7 mg·L-1与1.81 mg·L-1。而n Ti O2与BPA共存时,在不同毒性比(4:1,3:1,2:1,1:1,1:2和1:3)下,其联合毒性作用(以BPA计)的72 h EC50值分别为2.198,1.58,1.153,0.428,0.306和0.189 mg·L-1。两者的联合毒性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随着两者毒性比的变化,由拮抗作用转变为相加作用,继而转变为协同作用。这表明,n Ti O2进入环境后与现有污染物的毒性比(浓度比)可能是其联合毒性作用模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展开更多
清华大学李赛研究员与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领衔的科研攻关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断层成像(Cryo-electron tomography,Cryo-ET)和子断层平均重构技术(subtomogram averaging,STA)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从内到外的全病毒三维结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清华大学李赛研究员与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领衔的科研攻关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断层成像(Cryo-electron tomography,Cryo-ET)和子断层平均重构技术(subtomogram averaging,STA)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从内到外的全病毒三维结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于2020年9月15日以“新冠病毒的全分子结构”(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为题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对于新冠病毒组装与入侵宿主机制的了解,而且对疫苗及抗体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B淋巴细胞具有机械力感知功能,通过其表面表达的B细胞受体(BCR)识别抗原的理化特性。然而,BCR感知机械力的灵敏度及其活化机制仍然未知。方法使用机械力探针(TGT)系统,在其机械力范围内(12~56 p N)对B细胞进行研究,力图解决这一问题。实验中,利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M)成像系统,观察到的幼稚B细胞表达的Ig M型BCR的活化呈现对机械力敏感的活化趋势。结果和结论Ig M型BCR在较低机械力(12~16 p N)下会引发较弱的激活,23-43 p N机械力会启动中等程度的活化,而较高机械力(50~56 p N)产生的较强的激活,整体呈现一个明显的多阈值效应。对其机制进行研究,发现Ig M型BCR在高机械力阈值而非中级或较低的机械力阈值的活化,部分依赖于肌球蛋白IIA。最令惊奇的是,记忆性B细胞表达的Ig G型BCR,只需要小于12 p N的极低阈值便可活化,这为抗原刺激后细胞迅速的免疫应答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一系列突变体实验揭示Ig G型BCR的重链胞内区对其仅需非常小的机械力便可活化的特性而言,是充分且必要的。这些结果说明不同亚型的BCR对机械力的灵敏度和活化阈值是不同的。这些研究将为B细胞受体活化,记忆B细胞快速应答反应、疫苗设计和药物开发等方面提供初步的理论指导。
文摘纳米二氧化钛(n Ti O2)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同时,其潜在的环境影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深入探讨n Ti O2与环境中现有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生物效应,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受试生物,按照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和混合毒性指数法,研究了n Ti O2与双酚A(BPA,一种常见的环境类雌激素)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显示,n Ti O2与BPA对S.obliquus生长的72 h半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28.7 mg·L-1与1.81 mg·L-1。而n Ti O2与BPA共存时,在不同毒性比(4:1,3:1,2:1,1:1,1:2和1:3)下,其联合毒性作用(以BPA计)的72 h EC50值分别为2.198,1.58,1.153,0.428,0.306和0.189 mg·L-1。两者的联合毒性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随着两者毒性比的变化,由拮抗作用转变为相加作用,继而转变为协同作用。这表明,n Ti O2进入环境后与现有污染物的毒性比(浓度比)可能是其联合毒性作用模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文摘清华大学李赛研究员与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领衔的科研攻关团队利用冷冻电镜断层成像(Cryo-electron tomography,Cryo-ET)和子断层平均重构技术(subtomogram averaging,STA)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从内到外的全病毒三维结构,这一重大研究成果于2020年9月15日以“新冠病毒的全分子结构”(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为题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对于新冠病毒组装与入侵宿主机制的了解,而且对疫苗及抗体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