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百公里量子通信实验的可移动式一体化纠缠源 被引量:4
1
作者 周飞 曹原 +2 位作者 印娟 任继刚 彭承志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4-229,共6页
利用准相位匹配技术和Sagnac环结构设计研制了一套高亮度、高稳定性、小型化、可移动式的一体化纠缠源系统.此纠缠源基于周期极化磷酸钛氧钾(PPKTP)晶体参量下转换过程,亮度达到了13.8 Mcps,偏振对比度好于98%,纠缠度达到0.9 357,温度... 利用准相位匹配技术和Sagnac环结构设计研制了一套高亮度、高稳定性、小型化、可移动式的一体化纠缠源系统.此纠缠源基于周期极化磷酸钛氧钾(PPKTP)晶体参量下转换过程,亮度达到了13.8 Mcps,偏振对比度好于98%,纠缠度达到0.9 357,温度变化和机械振动测试引起的计数率抖动小于5%.此系统成功地应用到了外场百公里量子纠缠分发和连续长时间关联速度下限测量试验中,从而为进一步实现空间纠缠源载荷提供了良好的试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缠源 小型化 一体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隧道效应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宇轩 白玉明 +1 位作者 杨哲 李俊林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4年第7期48-58,共11页
从2000年开始,量子随机数发生器(Quantum Random Number Generator,QRNG)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与算法或经典物理系统随机数发生器相比,QRNG的量子随机源不由确定性的算法或方程描述,仅由波函数进行概率描述,具有内禀随机性。目前,QRNG方... 从2000年开始,量子随机数发生器(Quantum Random Number Generator,QRNG)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与算法或经典物理系统随机数发生器相比,QRNG的量子随机源不由确定性的算法或方程描述,仅由波函数进行概率描述,具有内禀随机性。目前,QRNG方案大多基于光子体系。近年来,基于电子体系的量子随机数发生器(electronic Quantum Random Number Generator,eQRNG)方案相继被提出。与光子QRNG相比,eQRNG没有电-光-电转换,有效避免了转换过程中经典噪声的影响,在随机性上具有更大优势,且结构简单、系统稳定,与半导体工艺兼容,具有可集成性。基于此,通过介绍基于量子隧道效应的eQRNG研究进展,包括基于隧道二极管的eQRNG、基于范德瓦尔斯异质结的eQRNG与基于雪崩光电二极管的eQRNG等,阐述了eQRNG在随机性与量子性上的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数 量子随机数发生器 量子隧道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散射式近场光学显微镜的研发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凡微 陈思丹 +4 位作者 张嘉未 陈欣中 毛寒青 黄思思 陈曦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27-633,共7页
散射式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是现代光学技术的重要分支。s-SNOM突破了衍射极限,在红外和太赫兹波段实现了纳米尺度成像。目前市面上商用的s-SNOM大多适合在常温常压环境下使用。而很多具有新奇物性的材料需要低温的测试环境。本... 散射式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是现代光学技术的重要分支。s-SNOM突破了衍射极限,在红外和太赫兹波段实现了纳米尺度成像。目前市面上商用的s-SNOM大多适合在常温常压环境下使用。而很多具有新奇物性的材料需要低温的测试环境。本文作者设计并搭建了一套采用液氦杜瓦维持低温环境的超高真空近场光学显微镜。该系统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可以同时获得样品的形貌和近场光学成像。自制的压电驱动电机用于探针、样品和抛物面镜的位移控制。作者用标准样品TGQ1评估了s-SNOM的性能,并对NdNiO_(3)薄膜的金属绝缘体相变(MIT)进行红外近场成像。测量结果展现了该系统在低温下的优异性能。低温s-SNOM技术能够为NdNiO_(3)等关联氧化物薄膜相变过程提供介观尺度的丰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光学显微镜 低温 超高真空 金属绝缘体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中化学成键对力的贡献(英文)
4
作者 李娜 陈曦 薛其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5-209,共5页
迄今非接触原子力显微镜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它不仅能够得到表面的原子周期结构,还能给出分子内部的化学键信息.针尖和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原子力显微镜的有效信号,主要包括三种,即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和化学键... 迄今非接触原子力显微镜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它不仅能够得到表面的原子周期结构,还能给出分子内部的化学键信息.针尖和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原子力显微镜的有效信号,主要包括三种,即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和化学键相互作用.本文在生长于Si(111)-7×7的铅薄膜上测量了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化学键相互作用.通过获取该相互作用随偏压的变化,并且利用抛物线拟合有效局域接触势的位置,我们发现它是随着针尖和样品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这种趋势来自于针尖和样品之间波函数的交叠.从而可以得到电子的衰减长度.我们还测量到了该衰减长度随着铅薄膜厚度的变化会发生振荡,这种振荡归因于平顶楔形铅岛内电子的量子尺寸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Q-plus传感器 局域接触势 化学键 量子尺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硅纳米线阵列肖特基结的自驱动式的可见-近红外光探测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洪清水 曹阳 +2 位作者 孙家林 万平玉 贺军辉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2-541,共10页
本文成功构筑了金/硅纳米线(Au/SiNWs)阵列自驱动式可见-近红外光探测器。探测器在暗态时表现出良好的二极管整流特性,在±1V偏压下,整流比达584。在可见-近红外光照下,光探测器具有明显的光生伏特效应。光探测性能研究表明:当无外... 本文成功构筑了金/硅纳米线(Au/SiNWs)阵列自驱动式可见-近红外光探测器。探测器在暗态时表现出良好的二极管整流特性,在±1V偏压下,整流比达584。在可见-近红外光照下,光探测器具有明显的光生伏特效应。光探测性能研究表明:当无外加偏压时,探测器对波长为405nm、532nm和1064nm的光源具有较高的响应率,并且响应快速、信号稳定,重现性良好;当给器件施加一个很小的正偏压时,通过暗态和照光的切换,探测器可使外电路中的电流快速地正负交替变化,从而实现一种快速、有效的二进制光响应。自驱动式Au/SiNWs阵列光探测器显示了高灵敏、快速、宽光谱响应特性,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驱动 可见-近红外光探测 肖特基结 硅纳米线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