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酒产地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
作者 吴浩 靳保辉 +4 位作者 陈波 郭婕敏 刘飞娜 谢丽琪 林光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06-314,共9页
由于葡萄酒产品有益健康并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进口到中国的葡萄酒产品数量剧增,但掺假现象严重,因此急需开发能够准确追溯葡萄酒产地的技术。本文介绍了世界主要葡萄酒产地信息,阐述了多元素分析与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葡萄酒产地... 由于葡萄酒产品有益健康并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进口到中国的葡萄酒产品数量剧增,但掺假现象严重,因此急需开发能够准确追溯葡萄酒产地的技术。本文介绍了世界主要葡萄酒产地信息,阐述了多元素分析与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葡萄酒产地溯源中的应用历史,综述了国内外葡萄酒产地溯源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我国葡萄酒产地溯源未来研究的一些重点,旨在推动我国葡萄酒安全追溯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保障葡萄酒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产地溯源 同位素 多元素分析 多元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污染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2
作者 钱伟 冯建祥 +3 位作者 宁存鑫 朱小山 王秋丽 蔡中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55-1866,共12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岸海域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严重影响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如何对受损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成为当前海洋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扼要阐述了海洋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并按生态系统不同...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岸海域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严重影响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如何对受损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成为当前海洋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扼要阐述了海洋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并按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梳理了当前主要的近海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及其研究现状;分析其在修复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可为控制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开展海洋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制定海洋生态保护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染 海洋生态 生态修复 海洋资源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人员传送技术及维修船运动响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海莹 郑向远 +2 位作者 黄一 高山 李邦华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80-594,共15页
随着众多大型风场陆续建成,海上风场维护问题日益突出。海上风场多选址于强风浅水海域,恶劣的海况导致维修船运动剧烈,维修人员登陆十分困难。目前国外已有研究单位针对海上风场的人员登陆问题开展研究,开发登陆船或登陆系统,旨在确保... 随着众多大型风场陆续建成,海上风场维护问题日益突出。海上风场多选址于强风浅水海域,恶劣的海况导致维修船运动剧烈,维修人员登陆十分困难。目前国外已有研究单位针对海上风场的人员登陆问题开展研究,开发登陆船或登陆系统,旨在确保维修人员安全登陆风机。而我国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基于此情况,文章对已有登陆系统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通过多体水动力的算例探究登陆风机时维修船的运动规律。通过文中的研究,可以得到结论:(1)有义波高仍是限制登陆系统工作和维修人员登陆的主要因素,其决定了海上维修的有效期窗口,我们国家有必要开发新技术和新系统来保证人员登陆风机。(2)不同波浪谱对维修船运动响应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实际工程中有必要根据海上风场的实际海况,选择合适的双峰谱来预报维修船的运动响应。(3)风机桩基础的存在与否对维修船的耐波性有影响,需要在水动力分析中考虑;但当二者间的相对距离在若干米内时,耐波性受此距离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人员运输 登陆系统 多体水动力 双峰谱 涌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的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淑文 宋俊廷 +2 位作者 类成龙 汪翔 蔡中华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91,共8页
自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在深圳湾布设了3个站位,对该海域进行了每季至少1次共7个航次的浮游细菌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1)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季节均值的变化范围为(4.90~86.90)×10^(-2)μg·mL^(-1),总均值为3.14×10^(... 自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在深圳湾布设了3个站位,对该海域进行了每季至少1次共7个航次的浮游细菌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1)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季节均值的变化范围为(4.90~86.90)×10^(-2)μg·mL^(-1),总均值为3.14×10^(-1)μg·mL^(-1);(2)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模式为:冬季(5.98×10^(-1)μg·mL^(-1))>秋季(3.02×10^(-1)μg·mL^(-1))>夏季(2.79×10^(-1)μg·mL^(-1))>春季(7.52×10^(-2)μg·mL^(-1));(3)从空间分布来看,浮游细菌生物量湾中含量最高,湾口其次,湾顶最低;(4)深圳湾浮游细菌生物量与亚硝氮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5)深圳湾水体中浮游细菌丰度季节均值变化范围为(2.45~43.50)×10~6个·mL^(-1),年均值达1.57×10~7个·mL^(-1);(6)从整体的细菌丰度及生物量来看,深圳湾海域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湾中最严重,湾口次之,湾顶最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湾 浮游细菌 生物量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资源三号的雷州半岛红树林种间分类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郑艺 林懿琼 +4 位作者 周建 甘伟修 林广旋 许方宏 林光辉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1-208,共8页
利用遥感技术对区域尺度红树林进行种间分类在红树林资源调查、合理利用与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资源三号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形状参数等信息,结合无人机实地采集的样本点,采用面向对象结合决策树和... 利用遥感技术对区域尺度红树林进行种间分类在红树林资源调查、合理利用与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资源三号高空间分辨率影像的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纹理特征、形状参数等信息,结合无人机实地采集的样本点,采用面向对象结合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红树林进行区域提取和种间分类。首次得到了广东省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物种分布图,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2014年保护区内现存红树林面积为5 949.3 hm^ 2 ,低于当前大部分文献报道的结果;红树林在廉江市(1 556.0 hm^ 2 )、雷州市(1 466.1 hm ^2 )、湛江市辖区(1 168.0 hm ^2 )、遂溪县(734.7 hm ^2 )、徐闻县(479.8 hm ^2 )、吴川市(544.7 hm ^2 )均有分布。各地红树林皆呈现由海向陆的地带性物种分布格局:天然林区由低潮位向高潮位优势种依次为白骨壤、桐花树、秋茄、红海榄和木榄;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在引种区主要邻白骨壤陆缘一侧分布。各优势种在雷州半岛分布面积比例依次为白骨壤(41.9%)、无瓣海桑(23.4%)、桐花树(20.9%)、秋茄(5.4%)、红海榄(4.8%)和木榄(3.6%)。这一结果表明,雷州市和湛江市辖区无瓣海桑人工林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其入侵和扩张风险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种间分类 高空间分辨率影像 面向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风场简化理论模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裴正南 李孙伟 李炜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5-275,286,共12页
台风风场模型的研究对于台风风场极值风速、巨浪的精确预报以及与之相关的灾害评估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系统介绍了Kepert提出的台风风场线性解析模型和Foster提出的基于相似理论求解的半解析模型。在Kepert解析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台风风场模型的研究对于台风风场极值风速、巨浪的精确预报以及与之相关的灾害评估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系统介绍了Kepert提出的台风风场线性解析模型和Foster提出的基于相似理论求解的半解析模型。在Kepert解析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引入沿高度变化湍流扩散系数模型和受速度影响的拖曳系数模型,用半解析的方法对风场进行求解。借助Dropsonde现场观测台风风速剖面数据对本文提出改进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利用三种理论模型对实测海上台风表面风场进行模拟,与H*wind风场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别,并定量分析不同模型对台风表面风场特性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台风 风场模型 风速分布 表面风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湿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 被引量:24
7
作者 冯建祥 朱小山 +4 位作者 宁存鑫 林起辉 吴浩 李银心 林光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62-2673,共12页
2014年08月以深圳海上田园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修复湿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生物群落结构及植物健康状况等方面,对3个不同修复年限(6,10和12a)样地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修复区水体和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含量显... 2014年08月以深圳海上田园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从修复湿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生物群落结构及植物健康状况等方面,对3个不同修复年限(6,10和12a)样地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修复区水体和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河道区,但各修复区池塘水质均未达到国家海水Ⅱ类水质标准,不能满足水产养殖用水要求;各修复区已修复红树林的生物群落结构,红树植物高度和胸径相比自然林修复比例低于35.5%,得分均处于"差"的等级;红树植物健康状况方面,叶片酶活含量和光合特征随修复年限呈现增大的趋势,但仍处于"差"的等级;6,10和12a修复样地综合评级得分为1.61、1.69和2.07,均为"中",表明修复工程并未对湿地退化生境带来显著恢复,仅适度改善了红树林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生态修复 水产养殖 灰色聚类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RFLP分析的冈比亚藻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吕意华 周进 +3 位作者 郑伟 高岩 俞志明 郑天凌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187,共6页
雪卡毒素作为一种脂溶性藻毒素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 spp.)是雪卡毒素的主要产生藻.不同的冈比亚藻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产毒性能,且存在地域差异性,因而对冈比亚藻的监测存在较大挑战.建立一种快速简单地... 雪卡毒素作为一种脂溶性藻毒素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冈比亚藻(Gambierdiscus spp.)是雪卡毒素的主要产生藻.不同的冈比亚藻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产毒性能,且存在地域差异性,因而对冈比亚藻的监测存在较大挑战.建立一种快速简单地鉴定冈比亚藻及其种群结构的方法,是基础科研和社会公众关心的共性问题.为此,以加勒比海的10种冈比亚藻为受试生物,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技术,通过生物软件分析发现受试藻的限制性内切酶Aci I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可有效区分目前已鉴定的10种冈比亚藻.验证实验中,通过与分离自野外环境的多株冈比亚藻进行酶切电泳和DNA测序,证实了Aci I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该Aci I分子具有检测自然环境中冈比亚藻属性和追踪其种群结构变化的潜力,对雪卡毒素的预判与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卡毒素 冈比亚藻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ACI I D1-D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及人工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殷萌清 冯建祥 +3 位作者 黄小芳 蔡中华 林光辉 周进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5期1-10,共10页
应用高通量测序和OTU分析法比较了红树植物人工修复区(Transplant-,TP)与天然区(Natural-,NA)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从群落组成来看,细菌在天然林和人工林主要由27个门类的菌群组成,优势菌群包括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 应用高通量测序和OTU分析法比较了红树植物人工修复区(Transplant-,TP)与天然区(Natural-,NA)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从群落组成来看,细菌在天然林和人工林主要由27个门类的菌群组成,优势菌群包括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绿弯菌(Chloroflexi)、酸杆菌(Acidobacteria)、浮霉菌(Planctomycetales)。古菌的组成在纲的水平上主要以盐杆菌(Halobacteria)、热原体(Thermoplasmata)和甲烷菌(甲烷微菌Methanomicrobia、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a、甲烷球菌Methanococci)为主,其中盐杆菌占的比重最大(约19%—37%)。从结构来看,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S_(chao))表明:天然林和人工林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均高于古菌,天然林多样性及丰度均高于人工林(NA>TP)。此外,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显示细菌聚成两大类:源自外周土壤的菌群聚成一类,源自根际土壤的菌群聚成另一类;古菌则按生境聚成三类:分别是天然林、人工林和采自非红树区的基围鱼塘。对细菌来说,经长时间修复的人工林与天然林的外周土壤群落结构差异不大,显示出了趋同性;但同一环境下的根际与外周土壤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体现了明显的根际效应。古菌结构受根际效应的影响较小,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人工林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根际效应 秋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偏振光散射方法检测癌细胞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翔宇 王勇 +2 位作者 廖然 孙树清 马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96-1201,共6页
血液中病变细胞的检测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在癌症的诊断过程中,血液中存在癌变细胞说明身体已经有癌变组织.因此,识别和检测这些细胞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偏振是光的固有属性,可以通过检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的偏振变化来检测物质... 血液中病变细胞的检测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在癌症的诊断过程中,血液中存在癌变细胞说明身体已经有癌变组织.因此,识别和检测这些细胞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偏振是光的固有属性,可以通过检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的偏振变化来检测物质的性质.本文首次利用偏振光散射方法对悬浮在磷酸缓冲液中的癌细胞进行研究,利用红细胞和癌细胞以及活着的癌细胞和死亡的癌细胞在偏振特征上的不同,对其进行了成功的分辨.该方法具有非侵入、无损伤、高灵敏、高分辨的特点.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细胞 偏振散射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陆地震动的时频域工程特性对比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琪 郑向远 李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8-45,共8页
海洋工程抗震几乎还沿用陆上土木工程的规范和成果,为了指出在海洋工程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估中使用海底地震动的重要性,选取多个地震事件,关注同一地震下震中距相似的海陆地震动记录.对比分析了传统地震动三要素,并且考虑到地震动属于非... 海洋工程抗震几乎还沿用陆上土木工程的规范和成果,为了指出在海洋工程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估中使用海底地震动的重要性,选取多个地震事件,关注同一地震下震中距相似的海陆地震动记录.对比分析了传统地震动三要素,并且考虑到地震动属于非平稳信号,利用希尔伯特-黄谱分析了海陆地震动的能量在时频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海底水平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陆地的大很多,总体上其持时也较长,同时其加速度反应谱向中低频偏移,这些特征会对海洋结构动力响应造成更不利的影响;对于时频谱,海底地震动的主要能量所对应的频率比陆地的低,而其最大能量所对应的频率更接近峰-谷频率,而不是傅里叶谱上的卓越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海底地震动 地震动三要素 希尔伯特-黄谱 峰-谷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状斯氏藻藻华期间群体感应信号菌株的动态变化
12
作者 吕浩 周进 蔡中华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4期23-30,共8页
群体感应信号(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的一种特殊交流方式,它具有调节种群密度、生物膜形成、毒素产生以及色素的形成等多种功能。藻菌关系是藻华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为了探求藻华过程中信号微生物的动态变化,我们以深圳大鹏湾的锥状斯... 群体感应信号(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的一种特殊交流方式,它具有调节种群密度、生物膜形成、毒素产生以及色素的形成等多种功能。藻菌关系是藻华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为了探求藻华过程中信号微生物的动态变化,我们以深圳大鹏湾的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藻华中的QS菌株为研究对象,应用报告菌株和环境微生物宏基因组方法,监测了藻华爆发期间信号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并构建了藻类、QS微生物与其它微生物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在筛选的QS菌株中经去冗余和重复后成功鉴定了7种不同的细菌,分别是冷杆菌Psychrobacter cryohalolentis、普罗维登斯菌Providencia sneebia、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sp.AT1b、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和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相关性分析发现P.sneebia的丰度与藻类数量变化呈正相关,而L.sphaericus和P.stutzeri的丰度与藻类数量变化呈负相关,其它QS微生物中未见显著相关性。综合实验的结果来看,QS微生物在藻际微生物的群体结构中扮演着一定的生态作用,它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藻华过程中QS微生物的丰度变化和网络关系,为认识藻菌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状斯氏藻藻华 菌藻关系 群体感应 藻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模拟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石油污染物在粗糙石英砂表面脱附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岩 祝新哲 +2 位作者 孟琪 田林青 吴国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932-4938,共7页
溶剂萃取法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萃取前后土壤微观结构的改变会影响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传递。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通过在石英砂表面上构造不同的凹槽代表矿物表面粗糙的结构,研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溶剂萃取法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萃取前后土壤微观结构的改变会影响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传递。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通过在石英砂表面上构造不同的凹槽代表矿物表面粗糙的结构,研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水溶液萃取石油污染物(正十二烷)的过程。结果表明:(1)脱附过程的主要驱动力为凹槽外的正十二烷和CTAB分子与凹槽内正十二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凹槽的宽度减小或者凹槽的深度增加,均会增加槽内正十二烷分子的脱附难度,同时还会影响CTAB分子的促进脱附效果;(3)CTAB分子对石油脱附的促进效果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减弱,当持续增加体系中CTAB的含量时(不同模拟体系中的CTAB分子数量分别为0、16、32),会抑制其促进脱附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石油污染物 石英砂 粗糙表面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溶剂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