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六郁”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理论与临床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童光东 孙屿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49-1953,共5页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纤维化/肝硬化与肝癌,常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其病理复杂,国内尚无新药上市。既往中医认识或从食,或从痰湿,或从湿热,或从肝郁脾虚等论治,但细致分析其疾病的病理...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纤维化/肝硬化与肝癌,常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其病理复杂,国内尚无新药上市。既往中医认识或从食,或从痰湿,或从湿热,或从肝郁脾虚等论治,但细致分析其疾病的病理过程与中医“六郁”理论相吻合。本文简要介绍了六郁致病理论的源流、导致脂肪肝的“六郁”病变特点,辨治要点与临床实践等,以期通过对代谢相关脂肪肝中医病机的深入认识,促进临床治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郁证 中医病因和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5例 被引量:5
2
作者 邢宇锋 童光东 +2 位作者 周大桥 魏春山 翟芬芬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38-1940,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其中对照组用水飞蓟宾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疏肝消脂方。两组治疗12周后观察患者临...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其中对照组用水飞蓟宾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疏肝消脂方。两组治疗12周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体重质量指数、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能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改善血脂、体重质量指数方面,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肝功能、血脂指标以及体重质量指数,其疗效优于单用水飞蓟宾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水飞蓟宾胶囊 肝功能 血脂指标 体重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皮酚通过上调miR-424-3p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新锋 韩志毅 +3 位作者 冯文杏 马文峰 张卫 周小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87-1492,共6页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肝癌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50、100、200和400 mg/L)的丹皮酚干预人肝细胞癌Hep3B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药物浓度。将Hep3B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丹皮酚组、miR-NC组、m...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肝癌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50、100、200和400 mg/L)的丹皮酚干预人肝细胞癌Hep3B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药物浓度。将Hep3B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丹皮酚组、miR-NC组、miR-424-3p组、丹皮酚+anti-miR-NC和丹皮酚+anti-miR-424-3p组。RT-qPCR法检测miR-424-3p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水平。结果:丹皮酚干预可抑制Hep3B细胞的活力(P<0.05),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选择200 mg/L的丹皮酚进行后续研究。丹皮酚干预可抑制Hep3B细胞MMP2和MMP9蛋白表达,抑制细胞迁移(P<0.05)。丹皮酚干预可促进Hep3B细胞miR-424-3p的表达(P<0.05)。过表达miR-424-3p可抑制Hep3B细胞cyclin D1、MMP2和MMP9的表达,抑制细胞的活力和迁移能力(P<0.05)。抑制miR-424-3p表达可逆转丹皮酚对Hep3B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的影响(P<0.05)。丹皮酚可抑制Hep3B细胞PI3K和AKT的磷酸化,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P<0.05)。抑制miR-424-3p表达可逆转丹皮酚对Hep3B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P<0.05)。结论:丹皮酚可上调miR-424-3p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肝癌细胞的活力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肝细胞癌 微小RNA-424-3p PI3K/AKT信号通路 细胞活力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玉膏抑制肝癌细胞HBxAg表达及对原发性肝癌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孝银 魏春山 +3 位作者 童光东 毛慧君 夏芳 江振友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观察琼玉膏对人肝癌细胞移植裸鼠HBxAg表达的影响,分析其通过影响HBxAg表达防治原发性肝癌的机制。方法:建立人肝癌细胞移植裸鼠模型,观察琼玉膏预防及治疗对小鼠体质量、癌组织质量的影响,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癌组织及肝脏中HB... 目的:观察琼玉膏对人肝癌细胞移植裸鼠HBxAg表达的影响,分析其通过影响HBxAg表达防治原发性肝癌的机制。方法:建立人肝癌细胞移植裸鼠模型,观察琼玉膏预防及治疗对小鼠体质量、癌组织质量的影响,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癌组织及肝脏中HBxAg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琼玉膏预防及治疗后,裸鼠的体质量增长迅速,癌组织质量偏低,癌组织及肝脏HBxAg低表达。琼玉膏预防与环磷酰胺治疗的效果相近。结论:琼玉膏能减缓肿瘤的生长,并抑制HBxAg的表达,后者可能是其防治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琼玉膏 HBX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下珠中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8
5
作者 魏春山 吴春 +3 位作者 胡辰 梁秋萍 童光东 周光雄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56-2062,共7页
利用色谱分离方法与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叶下珠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4"-O-乙酰基)-O-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1)、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2)、... 利用色谱分离方法与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叶下珠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4"-O-乙酰基)-O-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1)、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2)、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4)、芸香甙(5)、槲皮素(6)、山柰酚(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木犀草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0)、蒙花苷(11)、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12)、柚皮苷(13)、橙皮苷(14)。除5~7外的所有化合物均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9和10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所有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下珠 黄酮类化合物 细胞毒活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利湿养肝通过P2X7R调节ACLF mDC降低免疫炎症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韩志毅 张卫 +2 位作者 周小舟 孙新锋 马文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1083-1085,1120,共4页
目的:研究中药健脾利湿养肝通过P2X7R调节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模型大鼠肝脏树突状细胞(DC)的聚集,降低肝脏免疫炎症,探讨健脾养肝利湿方治疗ACLF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免疫法建立ACLF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 目的:研究中药健脾利湿养肝通过P2X7R调节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模型大鼠肝脏树突状细胞(DC)的聚集,降低肝脏免疫炎症,探讨健脾养肝利湿方治疗ACLF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免疫法建立ACLF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给予健脾利湿养肝方灌胃,治疗1周。10%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处死,留取肝脏标本行HE、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检测。结果:实验组较模型组可以降低ACLF模型大鼠AST、ALT、PT、INR,提高PT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实验组较模型组P2X7R、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在肝内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RT-PCR显示实验组较模型组P2X7R、m DC基因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药健脾利湿养肝方可以通过降低ACLF模型大鼠P2X7R的表达降低肝脏内mDC的表达,减少DC在肝脏的聚集,降低肝脏的免疫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利湿养肝方 ACLF MDC 免疫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法治疗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临床及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邢宇锋 韩志毅 +1 位作者 周大桥 童光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7-1273,共7页
慢性HBV感染是HBV自然史中的重要阶段,但对于该阶段的治疗存在一定的争议。中医药自古以来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具有优势,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圳市中医院团队根据慢性HBV感染的病理过程,认为慢性HBV感染中医核心病... 慢性HBV感染是HBV自然史中的重要阶段,但对于该阶段的治疗存在一定的争议。中医药自古以来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具有优势,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圳市中医院团队根据慢性HBV感染的病理过程,认为慢性HBV感染中医核心病机是“肾虚疫毒之邪伏于肝血”,并创立了补肾法治疗慢性HBV感染者;在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项目支持下,开展了慢性HBV感染者的证候规律研究和系列临床研究,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对照研究了补肾法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慢性HBV感染者进行了初步探索,探讨了其疗效机制,但慢性HBV感染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仍然存在较大的难点,随着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现代化,相信中医药能够为解决慢性HBV感染者的治疗提供可靠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 乙型肝炎病毒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油滴丸的制备工艺优化与质量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杜卓 刘正 +6 位作者 严宇枫 林洁诚 余小姚 周宝珠 陈灏文 郭嘉亮 彭立生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7-551,共5页
目的研究薄荷油滴丸的制备工艺并建立质量评价方法,筛选最优处方工艺。方法以滴丸成型、质量差异、脆碎度减重百分比、硬度大小、硬度差异为评价指标,采用L_(9)(3^(4))正交设计实验方法筛选制备滴丸的处方工艺。结果筛选出薄荷油滴丸的... 目的研究薄荷油滴丸的制备工艺并建立质量评价方法,筛选最优处方工艺。方法以滴丸成型、质量差异、脆碎度减重百分比、硬度大小、硬度差异为评价指标,采用L_(9)(3^(4))正交设计实验方法筛选制备滴丸的处方工艺。结果筛选出薄荷油滴丸的最优制备工艺:薄荷油含量百分比45%,滴制温度85℃,冷凝液高度8 cm,滴制距离6 cm。最优工艺所制滴丸中薄荷油含量为37.37%(RSD=1.45%,n=3);薄荷油浓度线性范围为0.09245~0.3698 mg·mL^(-1)(R^(2)=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8%(RSD=0.63%,n=3)。结论以最优工艺制得薄荷油滴丸外观圆整光洁,质量差异符合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制备滴丸的最优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油滴丸 制备工艺 正交设计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3
9
作者 钟伟超 周楚莹 +2 位作者 高磊 吕志平 黄少慧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75-2480,共6页
目的探讨大黄蛰虫丸(熟大黄、土鳖虫、水蛭,等)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C57BL/6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构建酒精性纤维化损伤模型,用大黄蛰虫丸进行干预。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介素6(I... 目的探讨大黄蛰虫丸(熟大黄、土鳖虫、水蛭,等)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以C57BL/6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构建酒精性纤维化损伤模型,用大黄蛰虫丸进行干预。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取肝组织做I型胶原蛋白(COL-1)荧光染色、TUNEL染色和切割半胱天冬酶-3(CC3)表达的测定。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大黄蛰虫丸组小鼠血清中ALT、AST、IL-6、IFN-γ、TNF-α水平均下降,IL-10水平升高。肝脏COL-1水平下降,肝细胞凋亡减少和CC3表达降低。结论大黄蛰虫丸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水平,减少COL-1的沉淀,抑制肝细胞的凋亡,从而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蛰虫丸 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杠柳甙元对人肝癌Hep3B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0
作者 吕敏玲 钟欣 +4 位作者 李静 黄琦 马梦情 孙嘉玲 周小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340-346,共7页
目的:观察杠柳甙元(Periplogenin,PPG)对人肝癌Hep3B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Hep3B细胞分为空白组、PPG组。空白组的Hep3B细胞未行PPG处理,PPG组的Hep3B细胞分别以2.5、5、12.5μmol/mL PPG干预48 h... 目的:观察杠柳甙元(Periplogenin,PPG)对人肝癌Hep3B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将Hep3B细胞分为空白组、PPG组。空白组的Hep3B细胞未行PPG处理,PPG组的Hep3B细胞分别以2.5、5、12.5μmol/mL PPG干预48 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DAPI/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状态;平板克隆法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划痕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leaved Caspase-3、Bcl-2以及细胞迁移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 9,MMP-9)。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PPG组细胞增殖水平降低,细胞数量减少且出现体积缩小、染色质固缩、核破裂等现象。PPG处理后,Hep3B细胞克隆形成水平降低,细胞迁移率降低。与空白组相比,Bcl-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Cleaved Caspase-3/Caspase-3蛋白比例增高;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杠柳甙元可有效抑制肝癌Hep3B细胞的增殖、迁移,促进其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Caspase信号通路、抑制MMP-9活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柳甙元 肝癌 凋亡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