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rTMS(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代谢物调节作用的影响,从代谢物层面探究该治疗方法的作用特点。方法招募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真实世界临床场景中患者实际接受...目的探讨rTMS(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代谢物调节作用的影响,从代谢物层面探究该治疗方法的作用特点。方法招募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真实世界临床场景中患者实际接受的治疗方式,分到暴露组(rTMS联合针刺治疗)和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两组患者每周6次治疗,持续2周。基于代谢组学平台,测定暴露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代谢组学,得到原始谱图与原始数据。观察暴露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前、两组治疗后是否存在差异。之后通过统计分析筛选出组间差异代谢物。结果筛选缺血性卒中患者53例,纳入43例,接受首次抽血11例,拒绝二次抽血5例,其中暴露组2例,对照组3例,最终暴露组3例,对照组3例,共6例纳入统计分析。暴露组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提示3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去甲氧胆酸、β-脱氧胆酸上调,3_甲基戊酸下调。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提示3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吡咯_2_羧酸上调,棕榈酸、吲哚_3_羧酸下调。对照组与暴露组治疗前差异不大,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提示11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葡萄糖6_磷酸、扁桃酸、吡啶甲酸、鸟苷酸、猪去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12_羟基硬脂酸、熊去氧胆酸、水杨酸上调,磷酸核糖、2,3_二氨基丙酸下调。结论与单纯针刺治疗后相比,rTMS联合针刺治疗后显示出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糖酵解、嘌呤代谢的主要生物标志物变化,提示rTMS联合针刺比单纯针刺治疗可能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发挥了更多的神经保护、炎症调节与免疫调节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rTMS(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代谢物调节作用的影响,从代谢物层面探究该治疗方法的作用特点。方法招募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真实世界临床场景中患者实际接受的治疗方式,分到暴露组(rTMS联合针刺治疗)和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两组患者每周6次治疗,持续2周。基于代谢组学平台,测定暴露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代谢组学,得到原始谱图与原始数据。观察暴露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前、两组治疗后是否存在差异。之后通过统计分析筛选出组间差异代谢物。结果筛选缺血性卒中患者53例,纳入43例,接受首次抽血11例,拒绝二次抽血5例,其中暴露组2例,对照组3例,最终暴露组3例,对照组3例,共6例纳入统计分析。暴露组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提示3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去甲氧胆酸、β-脱氧胆酸上调,3_甲基戊酸下调。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提示3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吡咯_2_羧酸上调,棕榈酸、吲哚_3_羧酸下调。对照组与暴露组治疗前差异不大,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提示11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葡萄糖6_磷酸、扁桃酸、吡啶甲酸、鸟苷酸、猪去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12_羟基硬脂酸、熊去氧胆酸、水杨酸上调,磷酸核糖、2,3_二氨基丙酸下调。结论与单纯针刺治疗后相比,rTMS联合针刺治疗后显示出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糖酵解、嘌呤代谢的主要生物标志物变化,提示rTMS联合针刺比单纯针刺治疗可能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发挥了更多的神经保护、炎症调节与免疫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