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静息态比率低频振幅探讨头针联合rTMS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神经影像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熊丹 朱盼 +4 位作者 谢海花 陆琳 李浩 谭洁 赵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14-2320,共7页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整体认知功能影响,同时运用静息态比率低频振幅(fALFF)探讨头针联合rTMS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潜在的静息态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将PSCI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头针联合rTMS组(联合组),...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整体认知功能影响,同时运用静息态比率低频振幅(fALFF)探讨头针联合rTMS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潜在的静息态神经影像学机制。方法将PSCI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头针联合rTMS组(联合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头针组选取患侧大脑顶颞前斜线干预,联合组在头针治疗的基础上,选择低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初级运动皮层(M1),两组均连续干预两周,每天1次,每周6次,每次20 min,总共12次。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及分测验的差值,同时运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结局指标进行趋势分析。采用fALFF检测患者局部脑区神经自发活动变化,将有统计学差异的fALFF差值与结局指标差值做偏相关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47例受试者,其中头针组25例、联合组22例。相对于头针组,联合组干预前后MoCA总分差值组间两两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914>0.05),但联合组在MoCA延迟记忆分维度的评分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0.05),同时趋势分析结果亦显示联合组对于延迟记忆的改善趋势明显优于头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ID=0.80,t=2.20,P=0.033<0.05)。干预2周后,联合组患者左侧楔前叶、右侧小脑、左侧梭状回、左侧顶上回相对于基线期fALFF值的增加幅度明显弱于头针组(GRF校正,voxel P<0.01,cluster 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干预前后左侧梭状回fALFF差值与MoCA延迟记忆分测验差值呈正相关关系(r=0.719,P<0.05),其余相关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头针联合rTMS干预对PSCI患者延迟记忆具有一定的疗效,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可能与左侧梭状回等参与认知加工的局部脑区神经元自发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障碍 头针 重复经颅磁刺激 比率低频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重依赖荧光寿命成像检测甘油-水混合物黏度
2
作者 罗腾 赵谊华 +2 位作者 陆原 严伟 屈军乐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1230,共10页
目的基于荧光寿命成像技术,提出一种黏度检测的新方法,并评估不同权重荧光寿命在区分甘油-水混合物黏度的能力,从而提供对黏度区分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方法采用电子学中的权重依赖原理,分别引入了振幅加权平均荧光寿命(τ_(m))和强度加... 目的基于荧光寿命成像技术,提出一种黏度检测的新方法,并评估不同权重荧光寿命在区分甘油-水混合物黏度的能力,从而提供对黏度区分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方法采用电子学中的权重依赖原理,分别引入了振幅加权平均荧光寿命(τ_(m))和强度加权平均荧光寿命(τ_(i))。通过τ_(m)和τ_(i)检测甘油-水混合物黏度变化。振幅加权平均荧光寿命反映了荧光信号振幅与时间的关系,而强度加权平均荧光寿命则关注荧光信号强度的时变特性。结果τ_(m)和τ_(i)两种结果相互佐证,这不仅提高了对甘油-水混合物黏度变化的可靠性,同时也揭示了τ_(m)和τ_(i)在检测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尽管τ_(m)在捕捉荧光信号振幅变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τ_(i)在考虑荧光信号强度的时变特性时表现出更高的黏度检测准确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τ_(i)更为敏感,微环境黏度检测可以直接利用τ_(i)进行分析。这为实时、高灵敏度的微流体黏度监测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通过对τ_(m)和τ_(i)的综合利用,不仅能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甘油-水混合物的黏度信息,而且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更为适用的参数进行深入分析。结论振幅加权和强度加权的结合可以在不同条件下更为灵敏地识别黏度的微小变化。这种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对多参数的同时关注,提高了对黏度变化的敏感性和可分辨性。因此,这种权重依赖的荧光寿命成像技术不仅为甘油-水混合物的黏度探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同时也为微流体、流变学以及新型功能材料研究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寿命 黏度 权重 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编码circRNA的鉴定与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少敏(译) 肖礼祖(校) +1 位作者 Cao D Jaijyan DK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1-562,共2页
在真核生物中,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重要的转录本。该研究证明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过程中可产生病毒来源的circRNA。该研究通过联合二代与三代深度circRNA测序,绘制了高分辨率的细胞和... 在真核生物中,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重要的转录本。该研究证明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过程中可产生病毒来源的circRNA。该研究通过联合二代与三代深度circRNA测序,绘制了高分辨率的细胞和病毒circRNA图谱。接着,在VZV感染的细胞以及带状疱疹病人组织样品中,通过多种实验技术手段进一步验证VZV感染可产生大量病毒circRNA。此外,该研究发现了许多与VZV潜伏相关转录本同源的circRNA(circVLTSlytic)。为了分析这些circVLTSlytic的生物学功能,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系统在基因组DNA水平,对circVLT进行突变。结果发现,circVLT是VZV复制的非必需分子,但circVLTsSlytic外显子5下游的突变可导致VZV对阿昔洛韦敏感性增加。该研究首次证明了VZV感染可产生具有生物学功能的病毒来源circRNA,这为带状疱疹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来源 带状疱疹病 细菌人工染色体 阿昔洛韦 感染过程 ZOSTER VZV 转录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评定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向云 刘家庆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0-965,共6页
目的:探究表面肌电评定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8年1月。使用Stata12.0及Getdata软件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分析,使用... 目的:探究表面肌电评定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到2018年1月。使用Stata12.0及Getdata软件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分析,使用GRADE软件对分析结果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提取19篇文献,597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肌与非痉挛肌相比:RMS值具有显著性差异[MD=0.98,(95%CI:0.7,1.26),P<0.05],且与MAS具有相关性[MD=10.7,(95%CI:4.25,17.15),P<0.05];IEMG值和CR值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MD=-1.29,(95%CI:-1.64,-0.94),P<0.05][MD=1.29,(95%CI:0.77,1.8),P<0.05]。结论:表面肌电可以有效评定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状态和严重程度,但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实验进一步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表面肌电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汗管瘤的皮肤镜表现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明 王霞 +1 位作者 钟萍 柴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3-325,共3页
患者男,20岁。主诉:颈部丘疹4余年。现病史:患者4年前颈部无明显诱因多发瓜子大丘疹,皮损渐增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夏季皮损明显,冬季减轻;晨起皮损颜色较淡,午后呈黄红色,未予诊治。为明确诊治,于2018年11月16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史、个... 患者男,20岁。主诉:颈部丘疹4余年。现病史:患者4年前颈部无明显诱因多发瓜子大丘疹,皮损渐增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夏季皮损明显,冬季减轻;晨起皮损颜色较淡,午后呈黄红色,未予诊治。为明确诊治,于2018年11月16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检查:颈部多发黄红色类圆形或椭圆形扁平丘疹,散在或密集分布,直径0.5~1.0cm,表面光滑,无明显融合(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管瘤 皮肤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龋影响牙本质折射系数变化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丁江峰 高青枫 陆敏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41-845,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分析龋影响牙本质折射系数变化。方法:选取4颗无龋坏和15颗颌面牙本质龋下颌第三磨牙。垂直牙冠长轴制备厚度为300~500μm的10个无龋和15个龋影响牙本质切片,分别纳入对照和研究组。使用micro-CT和自...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分析龋影响牙本质折射系数变化。方法:选取4颗无龋坏和15颗颌面牙本质龋下颌第三磨牙。垂直牙冠长轴制备厚度为300~500μm的10个无龋和15个龋影响牙本质切片,分别纳入对照和研究组。使用micro-CT和自建OCT扫描切片并重建其三维数字模型。应用基于改良canny边界提取技术的光程通路法分析无龋和龋影响牙本质切片折射系数;通过对比牙本质切片和参考体(K_2HPO_4液)的X线灰度值,计算龋影响牙本质矿化密度。结果:由参考中心点到釉牙本质界,无龋牙本质折射系数先增大而后减小,均值为1.578;龋影响牙本质折射系数无明显变化,均值为1.507,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龋影响牙本质折射系数和矿化密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趋势(P<0.001)。结论:龋引起牙本质折射系数发生改变。矿化密度是导致牙本质折射系数下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牙本质厚度 折射系数 龋影响牙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术中胼胝体下动脉保护与前交通动脉综合征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清平 魏强国 +6 位作者 李宝民 秦国强 谈山峰 刘欣民 罗杰 宋伟健 胡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6-300,共5页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术中保护胼胝体下动脉(SCA)与术后前交通动脉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介入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脑血管造影SCA显影与否,分为...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术中保护胼胝体下动脉(SCA)与术后前交通动脉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介入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脑血管造影SCA显影与否,分为显影组(n=20)和不显影组(n=18)。统计分析手术前后、随访时短期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测试(SOMCT)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术前和术后3个月SOM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3 d、15 d、6个月SOMC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显示术前SCA显影组SOMCT评分均高于术前不显影组(F=9.96,P=0.003)。SCA显影组、不显影组术后发生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分别为18例、8例,18例,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SCA显影与术后SOMCT评分升高密切相关,患者易发生高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术中保护SCA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胼胝体下动脉 介入栓塞术 短期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测试 水电解质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彭莉萍 张喜芝 +5 位作者 熊东林 樊碧发 廖小妹 刘青青 薛笑冬 赵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71-678,共8页
目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住院的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及PHN资料完整的病例627例,按照有无PHN分... 目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住院的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及PHN资料完整的病例627例,按照有无PHN分为PHN组和非PHN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PHN的危险因素,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PHN各因素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627例病人,按PHN发生情况分为PHN组(156例)和非PHN组(471例)。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性别、年龄、皮疹面积、急性期疼痛评分、感觉异常、糖尿病、癌症共6个危险因素。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性别、年龄、皮疹面积、急性期疼痛评分、感觉异常、糖尿病、癌症均对PHN有直接效应,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124、0.198、0.116、0.075、0.234、0.082、0.085;年龄、糖尿病对PHN具有直接与间接影响,其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238、0.128。结论:PHN受性别、年龄、皮疹面积、急性期疼痛评分、感觉异常、糖尿病、癌症因素的影响,年龄、糖尿病对PHN具有直接与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汗孔角化样小汗腺孔和真皮导管痣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明 王霞 +2 位作者 李清 陆原 柴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51-452,共2页
患者女,30岁。主诉:右手丘疹30年。现病史:患者出生后9个月时右手示指至拇指侧缘多发肤色角化性丘疹,呈带状分布,无自觉症状。一直按"湿疹"治疗,无明显好转,于2018年12月3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
关键词 汗孔角化样小汗腺孔和真皮导管痣 皮肤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技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13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清平 李宝民 +6 位作者 魏强国 秦国强 谈山峰 刘欣民 罗杰 宋伟健 胡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75-678,共4页
目的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2 月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 13 例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技术优势。 13 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 目的评价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2 月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 13 例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技术优势。 13 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 6 例,后交通动脉瘤 4 例,大脑中动脉瘤2 例,脉络膜前动脉瘤 1 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治疗成功 12 例,其中 10 例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 2 例大部分栓塞,载瘤动脉及其正常分支血管血流通畅;1 例栓塞失败,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6 个月复查造影显示 10 例动脉瘤完全治愈,2 例复发。结论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势,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双微导管技术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苦木注射液中7种生物碱含量 被引量:4
11
作者 赖正权 艾伟鹏 +7 位作者 廖慧君 廖祝元 丘金燕 蔡雨峰 杨婷婷 黄裕茵 廖醒环 苏子仁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8-502,共5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苦木注射液中1-甲酸-6-羟基-β-咔巴啉、1-甲酸-β-咔巴啉、1-丙酸基-β-咔巴啉、3-甲基-铁屎米-5,6-二酮、3-甲基-4-甲氧基-铁屎米-5,6-二酮、4-甲氧基-5-羟基铁屎米酮、4,5-二甲氧基-铁屎米酮共...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苦木注射液中1-甲酸-6-羟基-β-咔巴啉、1-甲酸-β-咔巴啉、1-丙酸基-β-咔巴啉、3-甲基-铁屎米-5,6-二酮、3-甲基-4-甲氧基-铁屎米-5,6-二酮、4-甲氧基-5-羟基铁屎米酮、4,5-二甲氧基-铁屎米酮共7种生物碱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甲醇-30 mmol·L^(-1)乙酸铵(冰醋酸调pH值4.5)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54 nm。结果7种生物碱浓度分别在1.00~30.00,5.10~153.00,0.76~22.80,0.38~11.40,0.24~7.20,0.40~12.00,0.10~3.00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精密度、重复性良好,RSD均小于3%;在室温条件下48 h内稳定;平均加样回收率99.22%~101.65%,RSD 0.82%~2.21%。结论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良好,可用于该品种的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木注射液 生物碱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β-咔巴啉类生物碱 铁屎米酮类生物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癌痛现状及病例报道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景 宁燕 +3 位作者 黄佳彬 吴晓君 黄铭杰 肖礼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76-781,共6页
随着癌症发病率与治愈率不断上升,癌症本身及其治疗带来的疼痛发病率也不断攀升。同时癌症病人生存期的延长,使癌痛成为康复和生活质量的一大阻碍,癌痛的治疗亟需更完善的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脊髓电刺激治疗癌痛的文献,以及3例脊... 随着癌症发病率与治愈率不断上升,癌症本身及其治疗带来的疼痛发病率也不断攀升。同时癌症病人生存期的延长,使癌痛成为康复和生活质量的一大阻碍,癌痛的治疗亟需更完善的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脊髓电刺激治疗癌痛的文献,以及3例脊髓电刺激治疗癌痛的病例报告,进一步阐述脊髓电刺激对于癌痛治疗的疗效,为癌痛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癌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清代谢组学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玉婷 杨娅婕 赵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327-4337,共11页
目的探讨rTMS(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代谢物调节作用的影响,从代谢物层面探究该治疗方法的作用特点。方法招募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真实世界临床场景中患者实际接受... 目的探讨rTMS(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代谢物调节作用的影响,从代谢物层面探究该治疗方法的作用特点。方法招募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真实世界临床场景中患者实际接受的治疗方式,分到暴露组(rTMS联合针刺治疗)和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两组患者每周6次治疗,持续2周。基于代谢组学平台,测定暴露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代谢组学,得到原始谱图与原始数据。观察暴露组治疗前后、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前、两组治疗后是否存在差异。之后通过统计分析筛选出组间差异代谢物。结果筛选缺血性卒中患者53例,纳入43例,接受首次抽血11例,拒绝二次抽血5例,其中暴露组2例,对照组3例,最终暴露组3例,对照组3例,共6例纳入统计分析。暴露组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提示3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去甲氧胆酸、β-脱氧胆酸上调,3_甲基戊酸下调。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提示3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吡咯_2_羧酸上调,棕榈酸、吲哚_3_羧酸下调。对照组与暴露组治疗前差异不大,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提示11种血清差异代谢物,其中葡萄糖6_磷酸、扁桃酸、吡啶甲酸、鸟苷酸、猪去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12_羟基硬脂酸、熊去氧胆酸、水杨酸上调,磷酸核糖、2,3_二氨基丙酸下调。结论与单纯针刺治疗后相比,rTMS联合针刺治疗后显示出磷酸戊糖途径、糖异生/糖酵解、嘌呤代谢的主要生物标志物变化,提示rTMS联合针刺比单纯针刺治疗可能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发挥了更多的神经保护、炎症调节与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经颅磁刺激 针刺 血清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皮下型环状肉芽肿1例
14
作者 王明 何雯 +2 位作者 王鹏 徐丽红 柴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102,共2页
1病历摘要患者男,20岁。因右肘部结节2年,于2018年7月17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2年前右肘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皮下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渐渐增多、增大,融合成质韧肿块。2年来皮损曾自行消退,近半年又复发,其他部位未见明显类似皮损,... 1病历摘要患者男,20岁。因右肘部结节2年,于2018年7月17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2年前右肘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皮下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渐渐增多、增大,融合成质韧肿块。2年来皮损曾自行消退,近半年又复发,其他部位未见明显类似皮损,未予诊治。既往体健,否认局部注射或者填充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肉芽肿 皮下型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与人体微生态研究的发展简史与未来趋势
15
作者 高玲琳 易积鹏 +2 位作者 向晓晨 郭智 王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5年第7期21-28,共8页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威胁,随着对人体微生态了解的逐渐深入,人们对肿瘤与人体微生态间的联系有了一定结论。本文对肿瘤与人体微生态研究的早期探索过程、现代科学奠基阶段以及多元化发展进行阐述,并从当前的研究热点和临...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威胁,随着对人体微生态了解的逐渐深入,人们对肿瘤与人体微生态间的联系有了一定结论。本文对肿瘤与人体微生态研究的早期探索过程、现代科学奠基阶段以及多元化发展进行阐述,并从当前的研究热点和临床应用两方面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讨论,从人体微生态角度为肿瘤防治研究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人体微生态 发展史 未来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