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荷叶衍生多孔碳的零电荷电位调节实现废水中电化学捕集镉离子
1
作者 叶萍 覃玲霜 +4 位作者 贺萌瑶 巫方方 陈增烨 梁明星 邓立波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76,共10页
随着电池、电镀和采矿业的发展,镉(Cd^(2+))等重金属离子被大量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废水中Cd^(2+)浓度低,传统的去除技术存在动力学慢、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微波热解和KOH活化工艺,制备了荷叶衍生碳,开发了基于生... 随着电池、电镀和采矿业的发展,镉(Cd^(2+))等重金属离子被大量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废水中Cd^(2+)浓度低,传统的去除技术存在动力学慢、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微波热解和KOH活化工艺,制备了荷叶衍生碳,开发了基于生物质衍生碳、不对称结构的电容性去离子(CDI)系统。结果表明,获得的纳米片状薄碳(NSTC-3)具有3705.0 m^(2)∙g^(−1)的超高比表面积,在0.5 A∙g^(−1)电流密度下展现了92.5 F∙g^(−1)的比电容(NSTC-3为工作电极,商业活性炭YP-50F为对电极)。分别以YP-50F、NSTC-3为阳极和阴极,在1.2 V电压下,实现了88.6 mgCd·gcathode−1的电吸附容量(Cd^(2+)的初始浓度为100 mg∙L^(−1)),比对称构型(NSTC-3//NSTC-3)的性能提高了36.3%。优异的去除性能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归因于电极表面电荷性质的调控和不对称电极结构的构建,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同离子排斥,调节了电极电势分布。本研究为设计生物炭基电化学水处理工艺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容去离子 荷叶衍生碳 不对称构型 零电荷电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中微/纳塑料的定量追踪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何晓杰 李菊英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5-1143,共9页
微/纳塑料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是国际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复杂环境介质中实现对微/纳塑料的精确量化分析对全面认识微/纳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生物富集与环境持留等行为和效应及其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鉴于此,该文... 微/纳塑料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是国际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复杂环境介质中实现对微/纳塑料的精确量化分析对全面认识微/纳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生物富集与环境持留等行为和效应及其安全性评价至关重要。鉴于此,该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复杂环境介质中微/纳塑料的定量追踪检测技术,包括金属探针标记法、荧光标记法及同位素标记法,同时从光谱法和质谱法的角度归纳了环境中微/纳塑料的仪器检测与分析方法,系统梳理了目前环境中微/纳塑料定量追踪检测技术和仪器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对未来的相关分析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建立微/纳塑料的标准检测方法和监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塑料 分析检测 追踪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茶氨酸与单糖模拟热反应挥发性成分分析
3
作者 郭向阳 宛晓春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14-222,共9页
为深入探究茶氨酸作为香气前体的潜力,借鉴美拉德反应原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L-茶氨酸与单糖在加热条件下的模拟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在120℃加热2 h的条件下,L-茶氨酸与4种茶叶中常见单糖(D-葡萄糖、D-半乳糖、D-... 为深入探究茶氨酸作为香气前体的潜力,借鉴美拉德反应原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L-茶氨酸与单糖在加热条件下的模拟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在120℃加热2 h的条件下,L-茶氨酸与4种茶叶中常见单糖(D-葡萄糖、D-半乳糖、D-阿拉伯糖及D-木糖)均能够反应并生成挥发性成分。L-茶氨酸与D-葡萄糖、D-半乳糖模拟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挥发性成分,分别鉴定出32个和21个化合物,其中含氮的化合物分别有17个和12个,且以含吡咯和酰胺类结构的杂环化合物为主,包括具烘烤香的4-乙基-2-甲基吡咯、4-乙基-2,3-二甲基-1H-吡咯、2-乙酰基吡咯及N-乙基琥珀酰胺。相比之下,L-茶氨酸与D-阿拉伯糖、D-木糖模拟反应中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数量较少,分别为6个和9个。L-茶氨酸与D-阿拉伯糖模拟反应中含吡咯结构的杂环化合物含量较高,如具烘烤香的2,3-二甲基-1H-吡咯;而D-木糖与L-茶氨酸模拟反应中主要生成含呋喃结构的杂环化合物。此外,L-茶氨酸单独加热到120℃时也能产生挥发性成分。在这些鉴定的挥发性成分中,含嘧啶结构的杂环化合物及烷烃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同时,对模拟反应中产生的部分化合物的香气生成机理进行推测,即加热条件下,以L-茶氨酸和糖作为反应底物,可能通过美拉德反应或斯特勒克降解反应生成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能够较好地将不同模拟反应进行区分,表明L-茶氨酸与不同单糖之间的热反应特性不同。本研究不仅为茶叶香气生成机理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茶叶加工工艺优化及品质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茶氨酸 茶叶单糖 挥发性成分 美拉德反应 茶叶香气生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降解多糖的作用表现、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进展
4
作者 郭向阳 王璐璐 +1 位作者 马景可 金珂婷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1,共11页
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相对分子质量密切相关,而具有简单、快速、环保、高效等优点的超声波法在降解多糖并增强其生物活性方面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近年来超声波降解多糖的作用表现、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进行综述,认为:超声波降解可有... 多糖的生物活性与其相对分子质量密切相关,而具有简单、快速、环保、高效等优点的超声波法在降解多糖并增强其生物活性方面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近年来超声波降解多糖的作用表现、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进行综述,认为:超声波降解可有效改变多糖的物化性质,降低其相对分子质量、溶液黏度及分子空间尺寸,提升其溶解度;还可引发单糖组成、单糖结构,以及分子空间构型、结晶状态等多糖结构的变化,增强多糖的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糖等生物活性。超声波降解多糖的机理涵盖机械断键、空穴效应及自由基氧化还原反应,且受多糖相对分子质量、温度、超声功率、超声频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多糖种类与需求优化参数,以调控降解过程。目前,超声波降解多糖的研究种类较单一,未来研究将集中在超声波降解多糖的构效关系与机理解析、同源类多糖降解条件与极限值探索、糖苷键定向裂解技术优化、多糖结构与生物活性关联性分析、降解条件系统拓展、动力学模型精准构建及工业化应用等方面,以促进超声波法在多糖降解中的应用,实现对多糖降解过程的精准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超声波降解 物化性质 生物活性 影响因素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藻暴发对湖泊病毒群落及其宿主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熊彦萱 谢勇超 叶寒兵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5期4-6,共3页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研究了中国太湖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病毒群落组成、潜在宿主和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尾噬菌体在病毒丰度中占比78.27%,占据绝对生态优势。蓝藻门和变形菌门是主要的宿主类群。主坐标轴分析表明,季节是病毒群落的...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研究了中国太湖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病毒群落组成、潜在宿主和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尾噬菌体在病毒丰度中占比78.27%,占据绝对生态优势。蓝藻门和变形菌门是主要的宿主类群。主坐标轴分析表明,季节是病毒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典范对应分析揭示了环境因子总磷、总氮对病毒群落结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病毒群落变化与细菌群落变化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表明环境因素和细菌宿主群落共同影响病毒群落的变化。此外,病毒群落中存在大量的感染蓝藻的噬藻体,其中,P2噬菌体丰度变化与蓝藻丰度呈现负相关,表明了噬藻体对蓝藻的生长可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阐释了太湖中蓝藻暴发阶段病毒群落、宿主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后续太湖水华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 水华 病毒群落 潜在宿主 宏基因组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化学法合成羟基磷灰石晶体及其表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巫剑波 秦草坪 +4 位作者 袁秋华 郭志威 刘家裕 邓庆威 张培新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5-472,共8页
采用湿化学法通过两种方案合成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晶体,一种方案是以Ca(NO3)2·4H:0和Na2HPO4作为原料,加入NaOH溶液调节pH值在10.5~11.0之间,不添加分散剂,在40℃水浴条件下合成羟基磷灰石;另一方案是在... 采用湿化学法通过两种方案合成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晶体,一种方案是以Ca(NO3)2·4H:0和Na2HPO4作为原料,加入NaOH溶液调节pH值在10.5~11.0之间,不添加分散剂,在40℃水浴条件下合成羟基磷灰石;另一方案是在室温下(25℃)进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以CaCl2·2H2O为钙源、乙醇胺作为分散剂合成羟基磷灰石.将两种方案合成的样品分别通过X射线衍射(X—raydiffraction,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spectroscopy,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X射线能量色散仪(energy-dispersiveX-rayspectroscopy,EDX)、热重.差热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XPS)进行表征.XRD和FTIR结果显示,合成的两种HA粉末都具有较高结晶度和纯度.SEM分析表明,第1种方案可合成直径为30—50nm,长50~150nm的棒状晶体;第2种方案则可制备粒径约100~150nm的球状(或椭球状)晶体.热分析表明,所制备的HA在1000℃范围内有显著的热稳定性.XPS和EDX分析则证实HA由Ca、P和O等元素组成,两种方案中钙和磷的摩尔比分别是1.60和1.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仿生材料 羟基磷灰石 湿化学法 水浴合成 常温合成 高结晶度和纯度 晶体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氧化去除污泥中化学需氧量的动力学 被引量:5
7
作者 马睿 闫江龙 +3 位作者 方琳 陶虎春 刘振华 周杨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7-624,共8页
以生活污水厂的生物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歇式反应装置,通过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生物污泥,建立处理过程中的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动力学模型.实验考察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停留时间及氧化剂含量等条件对生物污... 以生活污水厂的生物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歇式反应装置,通过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生物污泥,建立处理过程中的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动力学模型.实验考察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停留时间及氧化剂含量等条件对生物污泥COD去除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反应温度为400-440℃、反应压力为29 MPa、停留时间为300 s、氧化剂过氧比为300%的反应条件下,生物污泥的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通过超临界水氧化处理后的出水COD与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生物污泥过程中COD去除率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得到在26 MPa时,反应活化能为89.3 k J/mol、指前因子为2.84,该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对比偏差在±6%范围内,说明所建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不同反应条件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固废处理 生物污泥 超临界水氧化 化学需氧量 反应动力学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校企联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9
8
作者 周莉 朱虹 +1 位作者 胡惠媛 石春芝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3-196,共4页
为了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同时缓解学生就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时间冲突的矛盾,探索了本科毕业论文校企联合教学的新型培养模式。论述了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管理办法及其效果和作用。实践表明:在该培养模式下本科毕... 为了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同时缓解学生就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时间冲突的矛盾,探索了本科毕业论文校企联合教学的新型培养模式。论述了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管理办法及其效果和作用。实践表明:在该培养模式下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毕业论文优良率达89. 7%,大大超过平均水平;同时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面向社会、面向科研和生产实践,充分利用社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途径。毕业论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方式的补充和丰富,进一步完善了本科生培养教育体系,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毕业论文 校企联合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典型道路原位模拟雨水生物毒性评价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安 李玉清 +4 位作者 郭奇聪 程芹 詹宇婷 洪念 杨梦婷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5-361,共7页
为探索城市道路雨水的生物毒性,保证雨水回用的安全性,以道路雨水径流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为例,综合解析道路雨水径流的毒性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究毒性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的适宜性.通过对深圳市12条典型道路进行原位模拟道路雨水... 为探索城市道路雨水的生物毒性,保证雨水回用的安全性,以道路雨水径流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为例,综合解析道路雨水径流的毒性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究毒性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的适宜性.通过对深圳市12条典型道路进行原位模拟道路雨水径流样品的采集和检测发现,城市路面累积的颗粒物负荷与其表面附着的重金属和总有机碳负荷并不呈现正相关.而从道路雨水径流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来看,颗粒物、重金属以及总有机碳的负荷与表现出的毒性也没有呈明显正相关,证实了传统的海绵城市雨水回用研究中以某种(类)污染物为主要关注点的研究方法是不合适的,应将多种污染物联合表达出的毒性作为指征雨水径流能否安全回用的重要指标.另外,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道路周边工业区用地类型是影响城市雨水径流毒性的最主要因素.相比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对城市雨水径流的毒性贡献更大.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回用目标,遵循“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原则,对毒性较高的雨水径流进行适宜性回用,同时应更关注重金属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雨水径流 道路雨水 雨水回用 海绵城市 生物毒性 水资源短缺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生态效率——基于2006—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飞 文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19,共5页
文章选取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环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费用型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呈倒“U”型关系,投资型环境规... 文章选取2006—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环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费用型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呈倒“U”型关系,投资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无明显影响。技术创新有利于提升生态效率,但是在投资型环境规制不能提升生态效率的情况下,加强技术创新并不能对生态效率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而同时提高费用型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并对周边区域的资源产生了挤占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实施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战略、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生态效率提升的外溢效应等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生态效率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技术创新 生态效率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硫电池硫-碳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钟彩云 林海飞 王芳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8-211,257,共5页
以碳化树脂微球的方法制备了孔径小于0.6 nm的微孔碳球,通过热处理的方式制备了微孔碳球负载小硫分子的A-MRF/S复合材料。S EM、EDS和XRD结果表明硫以小硫分子S2-4的形式均匀存在于微孔碳球中。充放电测试表明:在0.2 C电流密度下,A-MRF/... 以碳化树脂微球的方法制备了孔径小于0.6 nm的微孔碳球,通过热处理的方式制备了微孔碳球负载小硫分子的A-MRF/S复合材料。S EM、EDS和XRD结果表明硫以小硫分子S2-4的形式均匀存在于微孔碳球中。充放电测试表明:在0.2 C电流密度下,A-MRF/S正极首次放电比容量为847.1 mAh/g,1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630.5 mAh/g,且每圈的库仑效率均接近100%;在2 C电流密度下,A-MRF/S正极的放电比容量仍有539.7 mAh/g。A-MRF/S正极优异的循环性能、库仑效率和倍率性能,主要得益于小硫分子固-固转变的电化学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小硫分子 微孔碳球 正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环境下析氧反应Ir、Ru贵金属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钱音男 石钏 +1 位作者 张卫 罗兆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26-1139,共14页
水电解法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氢气的最有效、最环保的方法之一。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槽对可再生能源的储存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与碱性电解水相比,具有设计紧凑、电压效率高和气体纯度高等优点。然而,阳极电催化剂的低效率、不稳定性... 水电解法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氢气的最有效、最环保的方法之一。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槽对可再生能源的储存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与碱性电解水相比,具有设计紧凑、电压效率高和气体纯度高等优点。然而,阳极电催化剂的低效率、不稳定性和高成本阻碍了PEM水电解。许多析氧反应(OER)电催化剂在恶劣的酸性环境下,在OER电位作用下容易发生溶解或表面结构转变,最终导致催化性能急剧下降,因此酸性OER是阻碍PEM水电解槽实际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效、经济和耐用的电催化剂可降低OER的高动力学势垒,加速其反应动力学。迄今为止,Ir和Ru基纳米材料仍然代表着最先进的催化剂,已经设计和合成了多种先进的贵金属电催化剂,以增强酸性OER性能。本文综述了近5年性能优异的酸性OER新型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首先,讨论了对酸性OER的基本认识,包括其反应机理。在此基础上,对贵金属Ir、Ru单原子、合金和氧化物等方面综述了贵金属酸性OER电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进展。最后,从反应机理研究和更高效的电催化剂设计等方面对酸性OER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析氧反应 铱基催化剂 钌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米诺/氨基磺酸电化学发光及其多巴胺检测应用
13
作者 Tesfaye Hailemariam Barkae Mohamed Ibrahim Halawa +4 位作者 Tadesse Haile Fereja Shimeles Addisu Kitte 马显贵 陈业权 徐国宝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8-176,共9页
在本文中,我们首次观察到氨基磺酸可以显著增强鲁米诺电化学发光,而且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强度随着氨基磺酸浓度在0.1μmol·L^(-1)至500μmol·L^(-1)范围增加而线性增加。同时,我们观察到多巴胺可以显著猝灭鲁米诺-氨基磺酸电... 在本文中,我们首次观察到氨基磺酸可以显著增强鲁米诺电化学发光,而且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强度随着氨基磺酸浓度在0.1μmol·L^(-1)至500μmol·L^(-1)范围增加而线性增加。同时,我们观察到多巴胺可以显著猝灭鲁米诺-氨基磺酸电化学发光。基于该猝灭现象,我们建立了多巴胺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至20μmol·L^(-1),检出限为30 nmol·L^(-1)。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尿酸、抗坏血酸、糖和一些氨基酸对电化学发光影响较小。采用标准加入法,成功地将鲁米诺-氨基磺酸体系用于尿液中多巴胺的电化学发光测定,回收率为103%~105%。另外,我们还考察了多巴胺的猝灭机理,并用Stern-Volmer方程计算了的动态猝灭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 氨基磺酸 鲁米诺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环境中纳米塑料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刘安 吴昊 何贝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30-2040,共11页
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缓慢,塑料污染物的积累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尺寸微小的塑料被定义为纳米塑料(NPs)。虽然NPs的尺寸尚存在争议,但与其他工程纳米颗粒类似,NPs可造成多种不利的环境影响。NPs的存在和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会... 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缓慢,塑料污染物的积累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尺寸微小的塑料被定义为纳米塑料(NPs)。虽然NPs的尺寸尚存在争议,但与其他工程纳米颗粒类似,NPs可造成多种不利的环境影响。NPs的存在和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会对生物体产生一系列毒性效应,影响生物体的生长、繁殖和内分泌系统等。因此,NPs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较多生物都构成威胁。尽管NPs污染已成为最令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但目前有关NPs对土壤环境及生物体的毒害效应等的研究仍然较少。旨在综述NPs本身的毒害效应(包括其中的添加剂)、降解产物和与其他环境污染物(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耦合后的复合毒性以及NPs对陆生生态环境,包括植物、动物以及土壤产生的综合影响,并总结本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主要的研究不足包括对经过降解等过程形成的次级NPs的毒性效应尚未深入开展,NPs对真实生物体的影响研究仍具有局限性,针对环境-NPs-生物-污染物的交互耦合机制对土壤环境的毒害效应仍需进一步探究。针对这些研究不足开展相应的科研探究工作能为全面科学地评价NPs的生态风险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塑料 环境污染 毒性效应 生态风险 陆地生态 塑料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春波 王泽凡 +1 位作者 刘宣伯 张龙贵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1-259,共9页
相比金属和陶瓷导热材料,热塑性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具有质轻、易加工成型、耐腐蚀等优点,可用于制备电池外壳、锂电池支架、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壳等。介绍了固体材料导热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及机理,综述了影响填充型导热复合材料导热性能... 相比金属和陶瓷导热材料,热塑性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具有质轻、易加工成型、耐腐蚀等优点,可用于制备电池外壳、锂电池支架、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壳等。介绍了固体材料导热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及机理,综述了影响填充型导热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因素,探讨了聚合物基体的结构、填料本身性质及其含量、基体与填料之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合物 导热 导热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水资源联合调配的综合效益评估——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文婷 韩京成 +2 位作者 吴颖菊 曾洁薇 魏加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通过分析城市水资源调配对“系统结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系统梳理水资源联合调配与综合利用的效果,基于层次分析和熵值的综合指数方法构建综合效益的评估体系。以北京市为例,评价2014-2021年多水源联合调配的实施效果。研究表... 通过分析城市水资源调配对“系统结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系统梳理水资源联合调配与综合利用的效果,基于层次分析和熵值的综合指数方法构建综合效益的评估体系。以北京市为例,评价2014-2021年多水源联合调配的实施效果。研究表明:北京市水资源调配对系统均衡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此外,综合效益指数的逐年提升表明近年来北京市水资源的联合调配有效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调配 评价体系 空间均衡 综合指数 效益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给水系统病毒群落及其潜在宿主和功能基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莫秋月 晏思岑 +5 位作者 陈琪 陈天一 吴宗治 刘唐 陈倩 刘树枫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1-712,共12页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对饮用水供应系统重要监测断面的病毒群落结构、潜在宿主和特定功能基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系统中存在大量未知分类的病毒,双链DNA病毒丰度为94%~100%。Siphoviridae和Myoviridae等噬菌体是已知病毒的主要类群。...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对饮用水供应系统重要监测断面的病毒群落结构、潜在宿主和特定功能基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系统中存在大量未知分类的病毒,双链DNA病毒丰度为94%~100%。Siphoviridae和Myoviridae等噬菌体是已知病毒的主要类群。常规净水工艺和深度处理可降低病毒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潜在活跃度,经过输配管网后,丰富度和多样性有所回升。水处理过程抑制了病毒作为辅助代谢基因交换媒介的作用,水源地病毒主要携带与能量代谢、糖类/氨基酸/辅因子合成有关的多样化基因,可提高细菌宿主的新陈代谢能力。常规净水工艺处理后,病毒主要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辅助代谢基因。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置于医院环境的样本中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病毒丰度(35%)远远高于其他样本(≤2.6%),且抗性基因种类更加多样化。研究结果阐释了饮用水处理过程、管网输配和环境风险暴露对病毒群落和功能的显著影响,可为给水系统后续运营管理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给水系统 病毒群落 潜在宿主 辅助代谢基因 抗生素抗性基因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辣度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转化率和减废指数的影响
18
作者 杨欣瑶 唐凯琳 +5 位作者 周天彤 陈佩滢 李曼宁 程嘉琪 印遇龙 何庆华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2,共6页
黑水虻幼虫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探讨辣度对黑水虻幼虫生长的影响,该研究设置7个不同辣度梯度日粮(辣椒碱浓度分别为0、0.2%、0.4%、0.6%、0.8%、1.0%和1.2%)饲喂7日龄黑水虻幼虫。结果表明:0.8%辣椒碱组料重... 黑水虻幼虫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探讨辣度对黑水虻幼虫生长的影响,该研究设置7个不同辣度梯度日粮(辣椒碱浓度分别为0、0.2%、0.4%、0.6%、0.8%、1.0%和1.2%)饲喂7日龄黑水虻幼虫。结果表明:0.8%辣椒碱组料重比显著低于0.6%辣椒碱组(P<0.05),但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0.8%辣椒碱组幼虫干物质含量最低,并显著低于0.6%和1.2%辣椒碱组(P<0.05);黑水虻幼虫的其他生长性能、存活率、转化率和减废指数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的来看,0.8%辣椒碱组饲料转化为虫体本身的营养物质最少,0.6%辣椒碱组饲料转化效率最低。黑水虻幼虫对辣度表现出较大的耐受性,研究结果可为黑水虻幼虫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幼虫 辣度 生长性能 减废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烷二酸通过结合PPARδ介导ANGPTL4表达增多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19
作者 杨宇航 祁慧 +6 位作者 董利军 范梓欣 陆小凤 王明良 余震 雷和田 张国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79-685,共7页
目的 研究二十烷二酸(C20DC)对人视网膜内皮细胞(HREC)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寻找C20DC干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19(ARPE-19)细胞与HREC的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30 mg·L^(-1)与25 mg·L^(-1)。将HREC分为C2... 目的 研究二十烷二酸(C20DC)对人视网膜内皮细胞(HREC)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寻找C20DC干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19(ARPE-19)细胞与HREC的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30 mg·L^(-1)与25 mg·L^(-1)。将HREC分为C20DC处理组(C20DC干预HREC)和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干预HREC],通过细胞增殖和迁移实验观察C20DC对HREC迁移及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分子对接方法模拟C20DC与PPARδ的结合能力;将ARPE-19细胞设为C20DC+ARPE-19组(C20DC干预ARPE-19细胞)与DMSO+ARPE-19组(DMSO干预ARPE-19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RPE-19细胞中PPARδ和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ANGPTL4)蛋白,以及HREC中ANGPTL4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定量分析ARPE-19细胞与HREC中ANGPTL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20DC处理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均显著提高(均为P<0.05),且可与PPARδ结合稳定(结合能为-7.2 kcal·mol^(-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提示,C20DC+ARPE-19组细胞中ANGPTL4蛋白表达量高于DMSO+ARPE-19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PARδ受体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20DC处理组细胞中ANGPTL4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定量分析检测结果显示,C20DC+ARPE-19组细胞中ANGPTL4表达量高于DMSO+ARPE-19组(P<0.001);C20DC处理组细胞中ANGPTL4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20DC可结合PPARδ促进ANGPTL4蛋白的表达,导致视网膜相关细胞(HREC与ARPE-19细胞)增殖与迁移能力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生成增多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烷二酸(C20DC)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4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脂肪酸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车转毂的轻型车油耗特征研究
20
作者 兰云飞 郭淑雯 +5 位作者 杨博涵 曾乐薇 罗明婧 王凤滨 李昕瞳 郑轩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1-568,共8页
为探究影响轻型汽油车油耗的因素和车载诊断系统(OBD)油耗数据的修正方法,以促进机动车油耗的精细化控制和管理,该文对不同轻型汽油车的油耗测量值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满足国V和国VIb排放标准的轻型汽油车(LDGVs)为研究对象,在全球统一... 为探究影响轻型汽油车油耗的因素和车载诊断系统(OBD)油耗数据的修正方法,以促进机动车油耗的精细化控制和管理,该文对不同轻型汽油车的油耗测量值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满足国V和国VIb排放标准的轻型汽油车(LDGVs)为研究对象,在全球统一轻型车测试循环(WLTC)工况下进行冷、热启动测试,同时用OBD读取发动机和整车的瞬态运行参数,再分别用碳平衡法和OBD空燃比法计算被测车辆在不同启动温度和不同速度段下的油耗,分析温度和速度对不同车辆的油耗影响。利用均值法补齐了OBD参数读取过程中的数据损失,提高了2种油耗计算方法在瞬时油耗上的线性相关性,并分析了OBD油耗计算的误差来源。结果表明:与国V车辆相比,国VIb车辆油耗受启动温度的影响更小,其冷启动油耗仅比热启动高2.02%~2.27%;加装了汽油车颗粒捕集器(GPF)的车辆比未加装车辆的100 km油耗高出约0.48 L,且由GPF导致的油耗增幅与行驶速度有关;发动机在低速段的反复启停会导致该阶段的油耗达到全阶段的1.46倍;OBD的油耗测量误差更多来自车辆减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汽油车(LDGVs) 油耗 车载诊断系统(OBD) 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