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蟾素抗癌性疼痛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巴茜远 周诗旸 +3 位作者 罗欣欣 蒋昌宇 肖礼祖 郝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95-698,共4页
华蟾素(Cinobufacini/Huachansu)是由蟾蜍科中华大蟾蜍的干燥表皮和腺体分泌物的水溶液制成的现代中药注射液,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及慢性乙型肝炎。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华蟾素有确切的抗肿瘤疗效。相较于肿瘤化疗药物,华蟾素能... 华蟾素(Cinobufacini/Huachansu)是由蟾蜍科中华大蟾蜍的干燥表皮和腺体分泌物的水溶液制成的现代中药注射液,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及慢性乙型肝炎。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华蟾素有确切的抗肿瘤疗效。相较于肿瘤化疗药物,华蟾素能够显著缓解多种癌症相关疼痛,极大改善中、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显现出独特的临床应用优势。本文对已发表的华蟾素及相关活性成分的镇痛研究进行了广泛检索及总结,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华蟾素的抗癌痛作用及其可能的镇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蟾素 癌性疼痛 镇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风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79
2
作者 梁豪文 熊东林 +5 位作者 肖礼祖 张强 郑虎山 罗裕辉 廖翔 张德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7-289,共3页
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对可能;I起带状疱疹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收集我科2... 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对可能;I起带状疱疹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收集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共101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信息,定义PHN为出疹90天后仍有疼痛。将年龄、性别、早期治疗、疼痛程度、疱疹面积、高血压、糖尿病、免疫疾病等列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y-S模型,利用向前逐步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结果:研究数据的logistic回y-5分析显示,风险因素中年龄(尸〈0.0001,OR=1.125,95%CLl.062-1.191)、疼痛程度(P=0.0003,OR=5.598,95%CL)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危险因素;疱疹位置(P=0.0069,OR=0.131,95%CL0.030-0.573)、早期抗病毒治疗(P=0.0059,OR=0.019,95%CL0.001-0.321)、抗病理神经痛治疗(P=0.0190,OR=0.136,95%CL0.026-0.720)为有利因素。结论:重视高年龄、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患者,早期进行抗病毒、抗病理神经痛治疗能有效预防疱疹后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风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不同阶段局部一致性脑功能磁共振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梁豪文 肖礼祖 +5 位作者 秋云海 刘小武 张强 蓝惠琴 熊东林 张德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17-721,共5页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比较带状疱疹急性期、后遗神经痛期不同阶段大脑神经功能学差异,通过神经影像学来描述带状疱疹引发的疼痛的发生过程,阐述大脑相应激活区域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带状疱疹患者12例,...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比较带状疱疹急性期、后遗神经痛期不同阶段大脑神经功能学差异,通过神经影像学来描述带状疱疹引发的疼痛的发生过程,阐述大脑相应激活区域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带状疱疹患者12例,其中急性期组6例,后神经痛组6例。扫描前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以及SF-MPQ(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评分。随后分组进行fMRI静息态扫描,扫描后通过SPM、REST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得到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数据统计结果。然后分别对比急性期组与后神经痛组的大脑激活区域的差异。结果:对比后神经痛组与急性期组的ReHo结果,前者较后者ReHo值升高的区域有:双侧丘脑、右侧小脑、右侧海马体、右侧梭状回、右侧脑岛。结论:小脑、脑岛、丘脑可能与PHN痛觉过敏形成机制相关;海马体可能参与疼痛记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静息态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177
4
作者 于生元 万有 +20 位作者 万琪 马柯 王家双 卢振和 刘延青 刘小立 刘慧 刘若卓 邓列华 李焰生 陈向军 陈军 张达颖 郑宝森 赵华 常建民 黄东 傅志俭 熊东林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61-167,共7页
一、定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定义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1]),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2])。PHN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 一、定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定义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1]),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2])。PHN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3])。二、流行病学PHN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因疼痛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定义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神经病理性疼痛 NEURALGIA 中国专家共识 疼痛持续时间 痛觉超敏 中枢敏化 加巴喷丁 阿片类药物 神经介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基础活动改变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廖翔 陈富勇 +4 位作者 陶蔚 刘颖 张寒 李勇杰 臧玉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7-954,共8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临床上一种慢性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潜在的中枢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相关脑区活动,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振荡(ALFF)技术观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临床上一种慢性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潜在的中枢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相关脑区活动,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振荡(ALFF)技术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基础脑区活动.8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与8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 MRI)成像扫描,用SPM8中的多重回归分析,在控制被试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的影响下,将每个体素的ALFF值同每个被试的病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相关分析.与健康志愿者相比,PHN组与VAS评分相关的ALFF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小脑后叶、前额叶背外侧区域(BA11/46/47)、右侧顶叶(BA40)、右侧舌回(BA17/18/19);与VAS评分相关的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右侧颞中回(BA21)、左侧舌回(BA17/18)、右侧小脑前叶、左侧后扣带回(BA30/19)和右侧中央前回(BA3/4/6);PHN组与病程相关的ALFF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小脑后叶、前额叶背外侧区域(BA9/10/11/47)、左侧颞上回(BA38)、右侧顶叶和右侧舌回(BA17/18/19);与病程相关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左侧海马旁回(BA28)、右侧小脑前叶、左侧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13)、左侧中央前回和右侧顶下小叶(BA39/40).研究结果提示,涉及疼痛的情绪、警觉行为、注意的脑区在带状疱疹后遗痛慢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振荡 脑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周围神经电刺激治疗顽固性枕神经痛(附1例报道)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德仁 肖礼祖 +1 位作者 张强 朱宏骞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22-123,共2页
关键词 周围神经电刺激 电刺激治疗 枕神经痛 顽固性 植入式 病理性神经痛 治疗方法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不同病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黄佳彬 杨少敏 +5 位作者 孙武平 蒋昌宇 周洁华 李迪森 熊东林 肖礼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49-757,共9页
目的:观察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Cord sStimulation,tSCS)对不同病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的长期疗效。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99例ZRN病人,包括42例急性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 目的:观察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Cord sStimulation,tSCS)对不同病程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的长期疗效。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99例ZRN病人,包括42例急性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AHN)病人,34例亚急性疱疹性神经痛(subacute herpetic neuralgia,SHN)病人以及23例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病人在保守治疗无效后接受1~2周t SCS治疗,对术前及术后1、3、6和12月等各时间段病人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在t SCS治疗后VAS和PSQI均有明显下降(P<0.001)。然而AHN组和SHN组的两项评分比PHN组下降得更明显(P<0.001)。其中AHN组下降最明显。SHN和PHN组的VAS和PSQI在术后1个月有评分反弹现象。t SCS治疗后三组病人的镇痛药物使用人数均下降。AHN组的下降趋势最明显,随访3、6及12个月后AHN组中仍遗留疼痛的人数比例最少。本研究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tSCS是一种治疗早期顽固性ZRN非常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与PHN相比,tSCS治疗AHN和SHN时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 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亚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椎弓根测量定位法在冷冻治疗腰下肢痛中的应用(附74例临床报告)
8
作者 蒋劲 熊东林 +2 位作者 张德仁 卢卫 李志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5-186,共2页
关键词 腰下肢痛 冷冻疗法 双侧椎弓根测量定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