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2—2021年气候变化对淮北市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刘璐 曹雯 +4 位作者 张永芹 殷晗 王盛男 林珊珊 李欣然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4期1-6,共6页
基于1982—2021年安徽淮北市夏玉米生育期的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滑动平均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等,分析了该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2—2021年研究区夏玉米生育期内降水、... 基于1982—2021年安徽淮北市夏玉米生育期的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滑动平均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等,分析了该地区夏玉米生育期内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2—2021年研究区夏玉米生育期内降水、热量和日照资源均较充足,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需求。(2)1982—2021年,研究区夏玉米单产与气象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趋势,单产年际间变化较明显,气象产量分布较为离散。分析相对气象产量得出,该地区夏玉米产量典型歉年分别为1987、1994、2003、2007和2014年,主要受干旱和雨涝(含连阴雨)等气象灾害影响。(3)气温日较差和降水量是影响研究区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其中乳熟—成熟期气温日较差与产量呈明显正相关(P<0.01);抽雄—乳熟期的降水量与产量呈明显负相关(P<0.05);平均气温、≥10℃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对产量影响不明显。本文为调节田间小气候,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夏玉米 气象产量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市一次冷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永芹 党修伍 +3 位作者 孙金贺 王苏瑶 汪付华 袁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0期148-150,共3页
利用常规数值预报资料,对2016年7月1日发生在淮北市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形势、环流特征、物理量、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主要是由于冷涡在东移过程中携带冷空气下滑造成的;沙氏指数、K... 利用常规数值预报资料,对2016年7月1日发生在淮北市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形势、环流特征、物理量、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主要是由于冷涡在东移过程中携带冷空气下滑造成的;沙氏指数、K指数、抬升指数、对流稳定度指数、风暴强度指数等对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也能很好地把握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是目前短时临近预报的较好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流形势 物理量 卫星云图 雷达回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淮北地区小麦灌浆的气象要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青云 祝召杰 +1 位作者 陈若礼 单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5期692-693,共2页
根据多年不同气象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小麦灌浆速度的测定资料 ,分析了淮北地区小麦灌浆速度与光、热、水等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小麦灌浆速度曲线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单峰曲线 ,呈正态分布。在不同的年份之间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 ,其曲线会有... 根据多年不同气象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小麦灌浆速度的测定资料 ,分析了淮北地区小麦灌浆速度与光、热、水等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小麦灌浆速度曲线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单峰曲线 ,呈正态分布。在不同的年份之间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 ,其曲线会有所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灌浆持续天数、最大值及出现日期等方面。结合这些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浆 气象要素 淮北地区 水分 温度 风向 风力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淮北平原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分析及作物年景评估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胜 田红 +1 位作者 党修伍 张学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3-261,共9页
选取安徽省淮北平原37个气象站1960—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构建气温、降水、日照及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时空演变特征,揭示冬小麦生育期气候风险,评判农业气候年景。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 选取安徽省淮北平原37个气象站1960—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构建气温、降水、日照及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时空演变特征,揭示冬小麦生育期气候风险,评判农业气候年景。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气候因子适宜程度不同,单要素各生育期适宜度均为灌浆-乳熟期较高,返青-拔节期较低,其中降水适宜度分蘖期最低;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最高、日照适宜度次之、降水适宜度最低,水分是冬小麦生长的限制因子。气候综合适宜度灌浆-乳熟期最高,分蘖期降水适宜度最低,并且其序列变异系数大,常遭遇秋冬连旱,引起产量波动;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呈东高西低分布,淮北中东部较高,而淮北西部及沿淮地区较低,冬小麦生产风险相对较高。1961—2016年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线性增大趋势显著,降水适宜度线性趋势不明显,而日照适宜度呈显著的线性减小趋势;综合来看,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无明显线性增减趋势,空间上淮北东部略有增大,而西部及沿淮地区略有减小,气候风险增加。淮北平原多数年份气候适宜度适中,适宜性偏差年发生概率高于偏好年。基于气候适宜度评判冬小麦气候年景等级,评估结果与实际产量增减情况基本相符,表明农业气候年景模型评估精度能满足业务服务需求,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宜度 农业气候年景 冬小麦 淮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被引量:44
5
作者 党修伍 张学贤 张永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119-2120,2122,共3页
通过对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基本情况的调研,较系统地分析了气象信息传递、农村生活条件、农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剖析了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涝渍灾害对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被引量:6
6
作者 陈若礼 韩金华 +1 位作者 周传亮 单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5期887-887,896,共2页
淮北地区小麦从播种到成熟收获期间 ,遇到降雨过多或连续阴雨 ,耕层土壤水分含量达 2 2 %以上 ,较长时间呈饱和或超饱和状态 ,即会造成涝渍灾害。涝渍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的是播种~出苗和灌浆~成熟两个时段 ,就危害程度而言后期大于前... 淮北地区小麦从播种到成熟收获期间 ,遇到降雨过多或连续阴雨 ,耕层土壤水分含量达 2 2 %以上 ,较长时间呈饱和或超饱和状态 ,即会造成涝渍灾害。涝渍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的是播种~出苗和灌浆~成熟两个时段 ,就危害程度而言后期大于前期。笔者在分析涝渍影响规律、危害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涝渍 气候因子 小麦 淮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中部强浓雾和重度霾环流形势对比分析
7
作者 王苏瑶 石春娥 +2 位作者 吴照宪 李欣然 殷晗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6,共16页
为探究重度霾向强浓雾转化的关键气象因子,利用多要素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别对淮河流域中部地区连续40 a(1980~2019年)强浓雾高发时段(08:00,北京时间)247个强浓雾和96个重度霾个例近地层环流客观分型,分析各类环流... 为探究重度霾向强浓雾转化的关键气象因子,利用多要素斜交旋转主成分分析法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别对淮河流域中部地区连续40 a(1980~2019年)强浓雾高发时段(08:00,北京时间)247个强浓雾和96个重度霾个例近地层环流客观分型,分析各类环流形势特征及强浓雾形成机制,对比大尺度环流形势相似的重度霾和强浓雾地面和边界层气象条件的差异。结果表明:1)强浓雾时的近地层环流可分为5类,每一类形势场上,中国西北或东北都有一冷高压,淮河流域都有弱高压、锋面或倒槽等次天气尺度系统;雾区位于弱高压北部(33%)或内部(19%)、锋前(29%)、倒槽前(11%)或冷高压底部(7%),地面为西南风、南风或东风,平均风速≤1.6 m/s;925 hPa,研究区域位于暖脊内、低湿度区,平均风速2 m/s;相对湿度随高度迅速下降,有利于地面辐射降温,平均降温幅度≥3.0℃,形成深厚的近地层逆温,975 hPa与地面温差2~4°C。2)重度霾时近地面环流可分为3类,研究区域分别位于地面高压的前部(56%)、底部(19%)和后部(26%),但淮河流域无次天气尺度系统或系统较弱。3)相似背景条件下重度霾不能发展为强浓雾的原因有:水汽来源不足(地面偏北风,占比56%);地面降温幅度偏低(均值低于3.1°C),且风速偏大(≥2.2 m/s),占比44%。4)研究区域附近的次天气尺度系统是重度霾能否发展为强浓雾的关键原因,该系统决定了局地气象条件,如是否具备小风、显著降温和充足的水汽来源。还分析了各环流形势下强浓雾的月际变化和生消时间,前者与研究区域的季风气候有关,后者与不同环流形势下雾的形成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重度霾 环流形势 客观分型 对比分析 次天气尺度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濉溪县气象服务粮食安全行事历 被引量:1
8
作者 苏玉杰 张怀念 +2 位作者 周景春 王志刚 张存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4期4332-4333,4342,共3页
对作物生长期气象要素季节变化趋势和主要气象灾害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气象服务粮食安全行事历,保障粮食安全。结果发现,小麦生长期主要关注气温和土壤墒情变化,夏玉米、大豆生长期重点关注土壤墒情和降水。
关键词 气象服务 粮食安全 濉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在皖北地区适应性评估及应用
9
作者 陈玉琪 卢俞 +2 位作者 张永芹 杨嫚 孙海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5期82-88,共7页
为分析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在皖北地区的适应性,基于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的26个农田墒情监测点和28个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的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SPSS、MATLAB等软件,对CLDAS土壤(0~20 cm)相对湿度产品进行综合评... 为分析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在皖北地区的适应性,基于2023年6月至2024年8月的26个农田墒情监测点和28个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的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结合SPSS、MATLAB等软件,对CLDAS土壤(0~20 cm)相对湿度产品进行综合评估及应用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评估表明,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和墒情监测点数据相关性较为明显,农田墒情监测点的相关系数(R)在0.59~0.97,有20个监测点的R通过P<0.01的显著性检验,2个监测点的R通过P<0.05的显著性检验,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的R在0.50~0.92,有23个监测点的R通过P<0.01的显著性检验,3个监测点的R通过P<0.05的显著性检验,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季节尺度分析表明,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和农田墒情监测点数据呈正相关,春、夏、冬季的R通过P<0.01的显著性检验,秋季通过P<0.05的显著性检验,春、夏、秋季平均偏差维持负偏差,冬季维持正偏差;(3)在地形和土壤类型的评估方面,不同地形和土壤类型的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和农田墒情监测点数据呈正相关,R>0.50,且均通过P<0.01的显著性检验,该产品在地形和土壤类型方面表现较为平缓;(4)不同土壤墒情类型评估表明,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对适宜和轻旱两类土壤墒情监测表现出明显特征,平均偏差绝对值<5%,均方根误差绝对值>10%;(5)利用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进行土壤墒情监测,发现2023年6月至2024年4月,皖北地区土壤墒情无明显变化,土壤相对湿度的月平均值在65%~85%,土壤墒情为适宜类型,而在2024年5—6月土壤相对湿度有所下降,土壤出现墒情不足现象,8月趋向平稳;(6)CLDAS土壤相对湿度值与累计降水量呈正相关,与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在研究区土壤墒情精细化监测应用中有明显的可行性。综合表明,CLDAS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在皖北地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相对湿度 CLDAS 土壤类型 适应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濉溪县气象因子与夏玉米产量关系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苏玉杰 周景春 张存岭 《农业灾害研究》 2015年第8期49-51,共3页
采用线性拟合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濉溪县1985—2014年共30年的夏玉米单产量与同期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濉溪县1985年以来,夏玉米产量趋于直线增长。气象波动指数为0.122 2,占产量变异系数的43.07%。... 采用线性拟合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濉溪县1985—2014年共30年的夏玉米单产量与同期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濉溪县1985年以来,夏玉米产量趋于直线增长。气象波动指数为0.122 2,占产量变异系数的43.07%。气象因素是影响产量波动的主要因子之一。播种-幼苗期和雌穗分化-灌浆初期是气象因子影响的关键时段。气象产量与6月中旬雨日正相关,与6月下旬降水量负弱相关;与7月下旬、8月上旬平均气温负相关;与8月下旬温差正相关,降水量、雨日负相关,日照时数弱相关。高产栽培要预防和规避花期高温,抗旱除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夏玉米 产量 相关分析 濉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一次冰雹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云英 刘学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57-57,共1页
淮北地区一次冰雹过程分析宋云英,刘学香(安徽省宿县地区气象局,234000)(安徽省淮北市气象局,235000)1995年5月12日16时05分一7时05分,淮北地区朔里、石台、曹村、尤集一带遭受冰雹袭击,冰雹最大直... 淮北地区一次冰雹过程分析宋云英,刘学香(安徽省宿县地区气象局,234000)(安徽省淮北市气象局,235000)1995年5月12日16时05分一7时05分,淮北地区朔里、石台、曹村、尤集一带遭受冰雹袭击,冰雹最大直径4—scm,大部分直径为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过程分析 冰雹 淮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0年濉溪县小麦减产的气象原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珍 董平安 +1 位作者 曹杰 周景春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7期43-44,163,共3页
2019-2020年濉溪县小麦生产周期日照时数偏少,气温偏高,倒春寒频发,2019年10-11月和2020年3-5月降水量偏少,导致小麦分蘖迟发,成穗率降低,穗数、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推荐采取精耕细播、增施有机肥、巧施返青拔节肥、综合防控有害生物... 2019-2020年濉溪县小麦生产周期日照时数偏少,气温偏高,倒春寒频发,2019年10-11月和2020年3-5月降水量偏少,导致小麦分蘖迟发,成穗率降低,穗数、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推荐采取精耕细播、增施有机肥、巧施返青拔节肥、综合防控有害生物等措施,以实现小麦持续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气候条件 产量 濉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周期和主要气象因子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以濉科国审豆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柏吉林 殷晗 +4 位作者 刘璐 王苏瑶 周景春 纪永民 张存岭 《大豆科技》 2021年第1期40-46,共7页
对2009—2010年和2014—2018年度黄淮南片、长江流域夏大豆国家区试参试种产量及同期各试点的可照时数和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是影响夏大豆产量的第一位敏感因子,其次是气温,再次是光周期。环境适应性濉科8号>濉科99... 对2009—2010年和2014—2018年度黄淮南片、长江流域夏大豆国家区试参试种产量及同期各试点的可照时数和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是影响夏大豆产量的第一位敏感因子,其次是气温,再次是光周期。环境适应性濉科8号>濉科998>濉科23。濉科8号在花前温低多雨区域,濉科998在花后温低少雨的黄淮南片,濉科23在花前温低多雨少照、花后温高少雨多照的长江流域种植易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产量 光周期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考
14
作者 张怀念 龚润生 +1 位作者 张屏 苏靓 《农技服务》 2017年第17期129-129,共1页
气象探测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工作的基础。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发展,就必须提升预测气象的变化能力跟气象服务水平。如何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如何提高气象探测工作数据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已经成为气象部门面临的重... 气象探测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工作的基础。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发展,就必须提升预测气象的变化能力跟气象服务水平。如何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如何提高气象探测工作数据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已经成为气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并提出一些建议,仅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探测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0
15
作者 姚永明 姚雷 邓伟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9-344,共6页
本文采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7 2008年中国753个台站逐日温度资料,挑选出长江中下游地区(27.5°~32.5°N、112°~123°E)的51个测站,对该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的... 本文采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57 2008年中国753个台站逐日温度资料,挑选出长江中下游地区(27.5°~32.5°N、112°~123°E)的51个测站,对该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结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的发生随着全球变暖的气候趋势,总体频次减少。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0世纪60—80年代,类寒潮发生频次逐渐减少,90年代类寒潮又略增多,1973年前后出现突变。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以5年和14年信号周期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类寒潮发生频次最高的月份分别为每年3月和11月,但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年际差异最大的区域在皖南、赣北和浙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类寒潮天气 时空特征 年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区域性强浓雾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 被引量:3
16
作者 石春娥 张浩 +1 位作者 杨关盈 王苏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24-939,共16页
根据强浓雾发生的同步性,可将安徽分为5个不同的区域。为了解安徽区域性强浓雾的演变规律及成因,首先利用1980—2019年安徽省68个资料完整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08时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资料,探讨了各区域区域性强浓雾的判定标准,... 根据强浓雾发生的同步性,可将安徽分为5个不同的区域。为了解安徽区域性强浓雾的演变规律及成因,首先利用1980—2019年安徽省68个资料完整的国家级气象观测站08时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资料,探讨了各区域区域性强浓雾的判定标准,建立各区域40 a的区域性强浓雾日时序资料,分析了区域性强浓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然后利用2016—2019年77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时资料分析了不同区域区域性强浓雾的年变化、日变化及持续时间分布等特征;最后,探讨了冬季区域性强浓雾年际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1)1980—2019年,沿淮淮北3个区域区域性强浓雾日数都有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转折点在2006/2007年;1980—2007年区域性强浓雾日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应归因于气溶胶粒子浓度升高。年代际比较,各区域区域性强浓雾日数都是20世纪90年代或21世纪最初10年最多,21世纪第2个10年最少;各区域区域性强浓雾出现日数年际变化大,最少的年份0—1 d,最多年份可超过10 d。(2)2016—2019年,各区域年均区域性强浓雾日数14—17 d,主要集中在仲秋到仲春;持续1 h的强浓雾日占比最高,持续3 h的样本是另一个峰值;淮河以北2个区域年均区域性强浓雾日数最多、且持续时间达到3 h及以上的区域性强浓雾占比最高。(3)淮河以北冬季区域性强浓雾日数与降水日数、降水量、相对湿度和08时气温均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而与风速和小风日数相关不显著;沿江地区冬季区域性强浓雾日数主要受地面风速影响;而江南冬季强浓雾日数与各地面因子均不存在明显相关。(4)以1月为例,各区域区域性强浓雾日数都与纬向环流指数呈正相关,沿淮淮北3个区域区域性强浓雾日数都与东亚槽位置呈正相关,而与东亚槽强度相关不明显。说明纬向型环流、东亚槽位置偏东有助于安徽沿淮淮北形成强浓雾。进一步分析发现,雾多的1月海平面气压中40°N以北的1030 hPa等值线位置偏东(如在120°E以东),近地层偏东风较强,地面湿度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强浓雾 判断标准 年际变化 局地气象因子 大尺度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濉溪县夏大豆产量低而不稳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玉琪 张新萍 +3 位作者 顾检选 张存岑 陈若礼 纪永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92-1793,1795,共3页
品种更新缓慢、施肥不足、重茬面积大和病虫害发生频繁是大豆低产的主要原因,6月中下旬的降水量,花荚期的雨日、鼓粒期的日照时数和9月中旬的平均温度是导致大豆产量波动的主要气象因子。因此,实现大豆生产再上新台阶,必须加快品种更新... 品种更新缓慢、施肥不足、重茬面积大和病虫害发生频繁是大豆低产的主要原因,6月中下旬的降水量,花荚期的雨日、鼓粒期的日照时数和9月中旬的平均温度是导致大豆产量波动的主要气象因子。因此,实现大豆生产再上新台阶,必须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科学运筹肥料,适期播种,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合理灌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产量波动 气象因子 发展对策 淮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5年濉溪县气候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学贤 周景春 张存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3期168-169,236,共3页
利用1961—2015年濉溪县日照、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濉溪县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濉溪县全年和冬夏季日照时数明显减少,4月增加;全年和1—4、10月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均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全年和1—6、... 利用1961—2015年濉溪县日照、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濉溪县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濉溪县全年和冬夏季日照时数明显减少,4月增加;全年和1—4、10月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均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全年和1—6、9—10、12月最低气温显著上升,全年和1—3、5—8、12月温差显著减少;9月降水量趋于减少,全年和春季雨日显著减少;全年和冬季、春季、夏季蒸发量显著减少;相对湿度、湿润指数略有降低,9月湿润指数趋于减少。可见,近55年濉溪县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气温 降水 蒸发量 相对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连续培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党修伍 张存岭 +5 位作者 纪永民 陈龙潭 孔令聪 曹承富 陈爱萍 张永芹 《安徽农学通报》 2006年第9期109-111,共3页
采用长期定位培肥试验的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长期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条件下,作物产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年限内,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或单施有机肥能持续稳定增加作物产量;长期单施氮磷化肥,在产量水平较低... 采用长期定位培肥试验的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长期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条件下,作物产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年限内,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或单施有机肥能持续稳定增加作物产量;长期单施氮磷化肥,在产量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快速提高作物产量,当达到一定水平后作物产量则在徘徊中缓慢增长。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具有持续提高产量、培肥土壤的双重效果,是砂姜黑土培肥改良较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同时要注意钾素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产量 土壤养分 长期定位试验 培肥方式 砂姜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条件对黄淮南片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景春 周素英 +2 位作者 王苏瑶 刘璐 张存岭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第5期52-57,共6页
依空间指数拟合趋势产量,分离空间序列气象产量,分析丰乐-新世纪联合体2017~2020年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试点参试种产量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空气湿度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2、4月最低气温,1、2、3月最高气温,10、1、4月高... 依空间指数拟合趋势产量,分离空间序列气象产量,分析丰乐-新世纪联合体2017~2020年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试点参试种产量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空气湿度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2、4月最低气温,1、2、3月最高气温,10、1、4月高平和12月温差,10、11、5月降水量,11、12、2月日照时数和10、3月空气湿度是黄淮南片小麦产量的限制因子。随着小麦生育进程推移,影响气象因子数逐步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产量 气象因子 空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