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3月底海南藏族自治州一次局地性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1
作者 马翰君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7期239-241,共3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23年3月29—30日出现在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南州”)的一次局地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州这次局地性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高空短波槽与切变...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23年3月29—30日出现在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南州”)的一次局地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州这次局地性暴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高空短波槽与切变线;低空和地面的水汽条件较好,加上不稳定层结与触发机制的相互配合,加快了海南州局地性暴雪天气的形成;中小尺度气旋式辐合系统也对暴雪天气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海南州局地性暴雪天气出现期间,高空处水汽条件较差,虽然对流层中低层存在水汽输送,但水汽条件并未饱和;这次暴雪天气主要是由局部充足的水汽条件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天气 水汽条件 物理量场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海县牧事活动气象服务指标研究
2
作者 李悦 赫小红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2期188-190,160,共4页
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为研究区域,根据2014—2023年兴海县气象资料及牧草生长发育期资料,详细分析了关键牧事活动期间的气象条件,确定出各牧事活动相关气象服务指标。结果表明:兴海牧区在开展转场放牧活动时需考虑牧草返青和黄... 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为研究区域,根据2014—2023年兴海县气象资料及牧草生长发育期资料,详细分析了关键牧事活动期间的气象条件,确定出各牧事活动相关气象服务指标。结果表明:兴海牧区在开展转场放牧活动时需考虑牧草返青和黄枯时间,依据气象条件确定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9℃初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终日之后7 d作为夏季和秋季转场的气象服务指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初日作为剪毛药浴气象服务指标;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终日作为家畜屠宰期的气象服务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服务 牧事活动 兴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7月25日青海省海南州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3
作者 夏雨虹 马辉 李国玉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182-184,202,共4页
2021年7月25日海南地区出现区域性大雨、局部地区暴雨的天气过程。中东高压与副热带高压断裂后在青海省形成的“两高”之间的切变线是此次降水过程高空主要影响系统。此次过程高空切变动力强度偏弱,高空水汽输送条件较差,但局地水汽条... 2021年7月25日海南地区出现区域性大雨、局部地区暴雨的天气过程。中东高压与副热带高压断裂后在青海省形成的“两高”之间的切变线是此次降水过程高空主要影响系统。此次过程高空切变动力强度偏弱,高空水汽输送条件较差,但局地水汽条件充沛;存在一定的不稳定能量,暖云层深厚,对流层中上层干侵入特征明显,为冷平流强迫型,地面辐合线和弱冷锋是中尺度触发机制。此次影响海南地区的对流云团移速慢,结构密实,强度较强,强降水站点分布于对流云团移动方向前侧TBB梯度较大地区和亮温低值区。雷达回波图中以大片的积云层状云混合降水回波为主,在向东移的过程中不断有小的积云对流单体的发生与消失,产生较大降水的地点都有较强回波反复经过,列车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雨 “两高”之间切变 冷平流强迫 列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冷水鱼养殖的影响及气象服务要点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宛青 赵恒和 杨发源 《农技服务》 2017年第12期88-89,共2页
本文通过龙羊峡冷水鱼养殖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密切联系,给出了各种气象条件变化对冷水鱼养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趋利避害,加强对气象条件的有效分析,提高其整体的产量,与此同时,明确冷水鱼养殖的气象服务要点,增加养殖经济效益,基于此,本... 本文通过龙羊峡冷水鱼养殖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密切联系,给出了各种气象条件变化对冷水鱼养殖的有利和不利影响,趋利避害,加强对气象条件的有效分析,提高其整体的产量,与此同时,明确冷水鱼养殖的气象服务要点,增加养殖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对气象条件对冷水鱼养殖的影响及气象服务要点进行必要地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龙羊峡冷水鱼养殖 气象服务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2年海东市空气质量变化特征与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李荣 李国玉 祁栋林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2期138-140,共3页
利用2019—2022年海东市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空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东市大气污染物含量与平均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气压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秋冬季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_(10)、PM_(2.5),夏... 利用2019—2022年海东市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了空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东市大气污染物含量与平均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气压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秋冬季节的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_(10)、PM_(2.5),夏季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是O_(3),采暖期各大气颗粒物浓度分布的离散度大于非采暖期,空气质量达标率显著地体现出非采暖季高于采暖季,夏季高于冬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指数 达标率 PM_(10) 气象因子 相关性分析 采暖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9月13—14日青海海南地区降水过程分析
6
作者 李悦 李国玉 贺永平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2期135-137,共3页
针对2021年9月13—14日海南州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触发机制及卫星、雷达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过程特点及各种物理指标。结果表明:(1)整体环境条件为高温高湿,冷暖气流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交汇,系统东移至... 针对2021年9月13—14日海南州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触发机制及卫星、雷达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过程特点及各种物理指标。结果表明:(1)整体环境条件为高温高湿,冷暖气流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交汇,系统东移至海南地区,触发强降水。(2)强而深厚的西南暖湿气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集聚,而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对能量的释放起到触发作用,中尺度系统加强水汽的辐合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决定了降水开始时间和地点。(3)地面水汽达到了地面暴雨的基本阈值,湿层深厚,局地水汽条件较好。(4)发生强降水的地点位于对流云团移动方向前侧TBB梯度较大地区及对流云团中心亮温较低处。(5)此次强降水过程,回波中心密实,强回波边缘梯度大,而且反射率因子、垂直液态水含量(VIL)等都符合短时强降水回波强度特征,强回波带停滞时间较长,造成列车效应,导致了强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高温高湿 海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地区一次暴雪应急气象服案例与启示
7
作者 贺永平 刘存 +1 位作者 李悦 索南美朵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第12期61-62,67,共3页
2021年10月19—20日,玉树中部和北部出现强降雪天气过程,其中,大部分地区大到暴雪,局地大暴雪。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并且具有一定的极端性。治多、曲麻莱、称多清水河10月日降水量接近历史同期极值。通过对... 2021年10月19—20日,玉树中部和北部出现强降雪天气过程,其中,大部分地区大到暴雪,局地大暴雪。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并且具有一定的极端性。治多、曲麻莱、称多清水河10月日降水量接近历史同期极值。通过对此次应急气象服务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和提炼了做好相关重大灾害气象服务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对气象应急服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和总结,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应急气象服务效率、科学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灾害性天气 应急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8月下旬青海省一次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8
作者 李泽祥 马玉花 +1 位作者 杜贤宁 张彩霞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3期140-142,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雷达探测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对2022年8月下旬青海省一次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低槽底下分裂的短波槽是此次青海海北州、西宁、海南州、海东地区等北部区域降水天气产生的影响系统;...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雷达探测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对2022年8月下旬青海省一次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喀什湖低槽底下分裂的短波槽是此次青海海北州、西宁、海南州、海东地区等北部区域降水天气产生的影响系统;青海玉树州、黄南州等南部区域降水主要是在西北风、西南风的辐合以及高原切变线的影响下产生的。降水期间,青海大多数区域处在南压高压东北侧分流区。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推动上升运动越来越强,为本次降水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从水汽条件来看,青海湟水河谷地水汽输送路径包括2条,第1条路径为北部输送,水汽主要沿甘肃与青海东北部的西北气流向东输入青海东部一带;第2条路径水汽源于孟加拉湾,在偏东风的作用下一些水汽逐渐向黄南州传输;降水期间青海东部区域地面比湿值处于10.0~12.0 g/kg之间,局部区域最大比湿达14.0 g/kg,水汽条件较好。从热力条件来看,降水落区低层存在显著的暖平流,不稳定能量较多。与此同时,在此次降水天气发生之前,副热带高压对青海大多数区域产生影响,青海东部一带温度偏高,积聚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卫星云图和雷达探测资料对本次青海省局部地区强降水天气的预报预警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降水天气 环流形势 物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封与放牧管理对高寒草甸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9
作者 石明明 牛得草 +5 位作者 王莹 袁晓波 贺磊 韩炳宏 宗文杰 傅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16-1225,共10页
植物功能性状能够响应生存环境的变化并直接决定着生态系统功能。为了揭示围封与放牧管理对物种共存和驱动群落构建的影响机理,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对象,分析了围封与放牧处理对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 植物功能性状能够响应生存环境的变化并直接决定着生态系统功能。为了揭示围封与放牧管理对物种共存和驱动群落构建的影响机理,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对象,分析了围封与放牧处理对植物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群落水平,放牧显著降低了比叶面积和植物高度;在物种水平,放牧群落中多数杂类草比叶面积减小,而莎草类和禾草类的比叶面积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叶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在围封和放牧处理中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放牧处理中,叶干物质含量与植物高度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即随着叶干物质含量的增大,植物高度先减小后增大;在同等比叶面积的情况下,与围封相比,放牧降低了叶干物质含量;在相同叶干物质含量的情况下,与围封相比,放牧降低了植物高度。(3)放牧在总体上降低了种间性状的平均差异,植物性状表现出趋同响应,具体表现为放牧减小了叶干物质含量和植物高度的种间差异;与围封相比,放牧显著提高了功能均匀度,减小了功能分离度。研究表明,不同植物种对放牧的响应模式存在差异,放牧降低了种间对光资源的竞争,可能增加了对土壤养分的竞争,放牧驱动群落构建的过程中,土壤养分是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子,说明放牧影响物种共存依赖于对多种资源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植物功能性状 功能多样性 种间竞争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主模态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郑然 陈丽娟 +4 位作者 李维京 王顺久 马振峰 梁宁 刘嘉慧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54-1468,共15页
利用1979~2018年四川盆地134站夏季降水观测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温度及海冰资料,对比分析了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及其同期大气环流和前期海温海冰演变特征的差异,以探讨其形成机制及前期... 利用1979~2018年四川盆地134站夏季降水观测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的海表温度及海冰资料,对比分析了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及其同期大气环流和前期海温海冰演变特征的差异,以探讨其形成机制及前期预测信号。结果表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存在两类优势空间模态:全区一致型和东西反相型,在20世纪80年代多出现东西反相型,90年代到21世纪初以一致型为主,进入21世纪10年代后又多表现为东西反相型。不同模态所对应的大气环流和海温海冰的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全区一致型降水分布受低纬系统影响显著,在500 hPa高度场上主要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异常;850 hPa风场为辐合或辐散特征,受到来自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三条水汽通道的共同影响,其中与南海水汽通道的相关性最高,一致型降水多/少年水汽在盆地区域南北边界为同收/同支;环流可能受到前期ENSO事件衰减的显著影响。东西反相型降水分布受中高纬环流的影响较大,在500 hPa高度场上的特征类似于极地欧亚型(POL)遥相关;水汽在区域南北边界为一收一支,西多东少型为南收北支,而西少东多型为北收南支,与西太平洋水汽通道关系显著;环流可能受到前期北极海冰异常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主模态 环流特征 水汽输送 海温 海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青海省最低气温空间插值方法探讨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海静 周秉荣 +1 位作者 金元锋 何永清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10,共6页
采用青海省50个气象站点30年气候整编资料,分别应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和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最低气温与地形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维二次趋势面模型,对青海省无测站地区500 m×500 m栅格单元的1、4、7、10月最低气温值进行了推算... 采用青海省50个气象站点30年气候整编资料,分别应用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和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最低气温与地形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维二次趋势面模型,对青海省无测站地区500 m×500 m栅格单元的1、4、7、10月最低气温值进行了推算,制作了青海省最低气温的栅格图,分析了不同插值方法对青海省最低气温的插值效果。结果表明:1、4、10月份,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法和多维二次趋势面模型法要优于克里格插值法;而7月份应用克里格法插值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低气温 多元线性回归 多维二次趋势面 克里格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2
作者 韩炳宏 牛得草 +3 位作者 贺磊 任运涛 吴让 傅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93-1801,共9页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约占陆地总面积的40%,生物土壤结皮是支撑该区生态系统主要的生物表面特征,在改善生态环境和草地土壤养分调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1960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生态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约占陆地总面积的40%,生物土壤结皮是支撑该区生态系统主要的生物表面特征,在改善生态环境和草地土壤养分调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1960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生态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生物土壤结皮演替机制及其微生境土壤养分变异特征的研究尚不明确。为此,本文就国内外该领域近50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了解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对土壤肥力的作用过程;同时,也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的科学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干旱半干旱地区 发育过程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土壤养分 恢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封与放牧措施下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及其微生境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韩炳宏 牛得草 +4 位作者 袁晓波 任运涛 石明明 吴让 傅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8-1225,共8页
为了探讨围封与放牧措施下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及其与微生境土壤养分的对应关系,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天然草地两类生物土壤结皮(藻类和藓类)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的形态指标,并就不同措施下生物土壤结皮层及其下层土壤养分特征... 为了探讨围封与放牧措施下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及其与微生境土壤养分的对应关系,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天然草地两类生物土壤结皮(藻类和藓类)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生物土壤结皮发育的形态指标,并就不同措施下生物土壤结皮层及其下层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类生物土壤结皮对围封与放牧干扰的响应一致,盖度均表现为围封显著高于放牧,而厚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然而,围封与放牧对生物土壤结皮层及其结皮下层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尽相同,围封藻结皮层及其结皮下层SOC,TN和Zn含量显著高于放牧,而TP和Na则显著低于放牧。另外,生物土壤结皮层与结皮下层养分间的关系均存在差异,其藻结皮层土壤SOC与TN,TP,Na,K,Fe,Mn和Zn均呈正相关,与Ca呈负相关;藓结皮层SOC分别与Mn和Zn呈正相关,而与Ca和Fe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物土壤结皮 发育特征 土壤养分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区域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及传输路径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郭春晔 王颖 +3 位作者 刘灏 刘扬 王思潼 李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990-4000,共11页
基于甘肃省2018~2019年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及排放特征,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研究了颗粒物传输路径.结果表明:颗粒物(PM_(10)和PM_(2.5))空间分布呈现区域特征:PM_(10)浓度高值位于河西走... 基于甘肃省2018~2019年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及排放特征,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研究了颗粒物传输路径.结果表明:颗粒物(PM_(10)和PM_(2.5))空间分布呈现区域特征:PM_(10)浓度高值位于河西走廊地区,由北向南呈阶梯式递减;PM_(2.5)以陇中地区为高值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陇南地区为全省颗粒物清洁区.不同地区PM_(10)与PM_(2.5)地面浓度季节变化特征存在差异,陇中、陇东和陇南地区PM_(10)和PM_(2.5)浓度变化特征一致,陇中和陇东地区颗粒物(PM_(10)与PM_(2.5))浓度冬高夏低,陇南地区则为冬高秋低;河西走廊PM_(10)和PM_(2.5)浓度季节变化不同,PM_(2.5)冬高夏低,PM_(10)春高夏低.后向轨迹聚类结果表明全省春季、冬季均受到来自中亚及新疆的偏西气流影响,该路径输送下可吸入颗粒物(PM_(10))浓度明显高于其他路径,是典型的沙尘输送路径,4大分区受沙尘传输影响程度依次为河西>陇中>陇东>陇南,来自陕西、川渝的偏东路径是陇南地区颗粒物的主要输送路径,该路径下PM_(2.5)/PM_(10)比值大于0.5,明显高于偏西路径,说明偏东路径人为源污染贡献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全省颗粒物污染特点、为分区制定颗粒物污染防治政策、以及区域污染协同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时空分布 PM_(2.5)/PM_(10) HYSPLIT模型 传输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Chem模拟验证的天水市主城区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扬 王颖 +4 位作者 刘灏 秦闯 王思潼 李博 郭春晔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42,共11页
通过部门调研、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等方法获取天水市主城区大气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天水市主城区10类污染源的9种污染物排放量,构建了2019年天水市主城区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并采用横向比较法和模式验证法评估了排放... 通过部门调研、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等方法获取天水市主城区大气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天水市主城区10类污染源的9种污染物排放量,构建了2019年天水市主城区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并采用横向比较法和模式验证法评估了排放清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1)2019年天水市主城区SO_(2)、NO_(x)、CO、VOCs、NH_(3)、PM_(10)、PM_(2.5)、BC和OC的排放量分别为2702,8829,82670,10460,7551,14221,8252,1682和2814t.化石燃料固定燃烧源为SO_(2)、CO和颗粒物的主要贡献源,移动源是NO_(x)和VOCs的主要贡献源,NH_(3)排放主要来源于农业源.(2)天水市主城区SO_(2)、NO_(x)、颗粒物、CO和VOC_(S)的排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人口和工业密集的河谷地形内,NH_(3)排放高值区分布在周边耕地区域.(3)民用散烧源的空间分配方案对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在河谷地形集中供热范围外,根据城中村的分布对民用散烧源进行空间分配较为合理.(4)WRF-Chem模式模拟的4,7,10和12月的SO_(2)、NO_(2)、O3、CO、PM_(10)和PM_(2.5)日均浓度与同期监测的污染物浓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767,0.502,0.618,0.462,0.647和0.6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排放清单 时空分布 WRF-Chem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天然草地藻和藓结皮土壤养分特征与差异
16
作者 韩炳宏 牛得草 +4 位作者 石明明 袁晓波 吴淑娟 时光 傅华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6-62,共7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天然草地藻和藓结皮层及其下层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藻和藓结皮的存在致使结皮层土壤养分的富集特征存在差异,藓结皮层土壤SOC、TN、TP、Na、Ca、Cu和Zn含量存在明显的...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高原天然草地藻和藓结皮层及其下层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藻和藓结皮的存在致使结皮层土壤养分的富集特征存在差异,藓结皮层土壤SOC、TN、TP、Na、Ca、Cu和Zn含量存在明显的富集现象,其富集系数分别为160.76%、49.68%、12.27%、8.70%、12.04%、25.00%和71.18%;而藻结皮层AN和AP含量有明显的富集,系数分别为241.38%和237.13%。另外,藓结皮SOC、TN、AN、TP、AP和K含量均显著高于藻结皮,而Ca含量则显著低于藻结皮。此外,藻和藓结皮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明显大于结皮下层,且藻和藓结皮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间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别,其中藓结皮层SOC、TN、AN、Na和Cu均相互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而藻结皮层SOC、TN、AN、TP、AP和Na均相互正相关。因此,藻和藓结皮对草地土壤养分的富集和退化草地培育改良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皮 土壤养分 富集效应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化市一次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17
作者 李莹 买永瑞 +1 位作者 孙亮 班秋艳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1期222-224,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2020年6月28日冷涡背景下绥化市出现的强对流天气成因。结论如下:(1)高层脊前的干冷气流与低层的暖湿气流形成上干下湿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对流的发生;(2)绥化地区低层湿度较大,偏东...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2020年6月28日冷涡背景下绥化市出现的强对流天气成因。结论如下:(1)高层脊前的干冷气流与低层的暖湿气流形成上干下湿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对流的发生;(2)绥化地区低层湿度较大,偏东气流加强了水汽输送,有利于风雹天气产生;(3)探空图上有明显的“喇叭口”,对流有效位能、K指数、沙氏指数均指示着大气为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冰雹的发生;(4)地面辐合线造成辐合抬升,触发强对流天气,湿舌前端形成对流系统和冷池,易出现风雹天气;(5)较强的基本反射率对应强降水区,“V”形缺口、垂直液态水含量大值区、高悬的强回波中心是冰雹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强对流 中尺度 雷达回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地区主要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特征分析
18
作者 白金莲 马玉芳 祁彩虹 《农业灾害研究》 2015年第10期64-66,共3页
利用1953—2014年青海省共和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5 d滑动平均法统计分析稳定通过≥0℃和≥3℃的初终日期,并分别求算初、终日期间持续日数和初、终日期间≥0℃、≥3℃的积温。结果表明,各界限温度初日呈现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 利用1953—2014年青海省共和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5 d滑动平均法统计分析稳定通过≥0℃和≥3℃的初终日期,并分别求算初、终日期间持续日数和初、终日期间≥0℃、≥3℃的积温。结果表明,各界限温度初日呈现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后趋势;各界限温度间的持续日数和积温均呈现增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限温度 初终日 持续日数 积温 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