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省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思路与方法
1
作者 庄晓娟 林积泉 +2 位作者 郭欣 李名升 田志仁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基于海南省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河流流域分布、地下水质量和行政区划等因素,以建设重点区域质量监管和“双源”监控相结合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为目标,通过整合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现有地下水监测站点,提出设置海南... 基于海南省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河流流域分布、地下水质量和行政区划等因素,以建设重点区域质量监管和“双源”监控相结合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为目标,通过整合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现有地下水监测站点,提出设置海南省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总体思路、原则和方法,构建形成覆盖全省所有市县、涵盖全部地下水类型分区和主要流域的省级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该网络将区域地下水质量监测与重点风险源地下水污染监控相结合,开展统一监测与评价,监测结果可全面反映省级行政区域尺度下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海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与环境监管提供支撑,为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的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环境质量 监测网 设置方法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环境健康评估 被引量:2
2
作者 徐芮韵 龚道程 +14 位作者 孟鑫鑫 林尤静 李珠 陈思君 陈曦 常清华 梁叶 王磊 刘世伟 马方园 李勤勤 张成亮 邓硕 王好 王伯光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670,共14页
为揭示海南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NAIs)的时空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环境健康效应,选择典型旅游旺季(1月),利用移动式综合测量平台,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的11个不同海拔高度,开展4类典型林分(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为揭示海南热带雨林空气负离子(NAIs)的时空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环境健康效应,选择典型旅游旺季(1月),利用移动式综合测量平台,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的11个不同海拔高度,开展4类典型林分(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的现场加强观测,分析了NAIs的浓度水平、时空分布及与林分类型、气象因子、空气质量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关系,构建了基于森林康养指数(FHI)的热带雨林生态保健功能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五指山地区NAIs的浓度高(3541±882)个/cm^(3),空气清新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分级标准的Ⅵ级水平.NAIs浓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针叶林的NAIs浓度最高,阔叶林次之,竹林最低.共检出66种VOCs,其中萜烯类化合物和含氧有机物占比最高(>80%).NAIs与相对湿度、细颗粒物、单萜烯呈显著正相关,与倍半萜烯、芳香烃呈显著负相关.下午的FHI普遍高于上午,大部分点位达到了“II级”以上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指山 热带雨林 空气负离子 植物挥发物 森林康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省控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姬 林积泉 唐闻雄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7,共9页
为满足新时期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要求,掌握海南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海南省亟需加强省控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通过梳理海南省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基础和监测网络构建情况,形成了省控基础点位布设思路、原... 为满足新时期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要求,掌握海南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海南省亟需加强省控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布设,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通过梳理海南省土壤环境监测工作基础和监测网络构建情况,形成了省控基础点位布设思路、原则和方法,并应用GIS技术完成点位布设。海南省省控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基本覆盖了海南省农用地主要土壤类型和成土母岩,监测结果可以反映海南省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整体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控土壤环境监测网 基础点位 布设方法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易霞 欧阳珺 +2 位作者 蒿承智 张子嘉 陈德豪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8期78-82,共5页
我国是农业大国,海南省作为农业理想基地,存在农村保护工作薄弱、监管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目标,农村环境问题得到逐步重视。通过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可及时掌握农村环境状况以全面把握农村环境变化过程,为推进农村... 我国是农业大国,海南省作为农业理想基地,存在农村保护工作薄弱、监管监测能力不足等问题。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目标,农村环境问题得到逐步重视。通过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可及时掌握农村环境状况以全面把握农村环境变化过程,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全面支撑乡村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有力的数据支撑及监测手段。文章基于2015~2020年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海南省2015~2020年农村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海南省农村环境质量良好,呈现中部山区高、东南部沿海地区较高、西部沿海地区及北部内陆地区较低、北部沿海地区低的空间分布,农村环境质量较差区域人口聚集,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农村环境质量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新村潟湖海草床区浮游动物粒径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被引量:2
5
作者 谢福武 谢海群 +1 位作者 王少露 何书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3,共10页
【目的】研究海草床区浮游动物粒径结构特征及对环境因子响应机制,为海草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于2022年4月-2023年2月对海南新村潟湖海草床区、鱼排养殖区、虾塘养殖区、渔港码头区以及湾口外海区的浮游动物展开调... 【目的】研究海草床区浮游动物粒径结构特征及对环境因子响应机制,为海草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于2022年4月-2023年2月对海南新村潟湖海草床区、鱼排养殖区、虾塘养殖区、渔港码头区以及湾口外海区的浮游动物展开调查,分析其粒径结构、类群组成和受控因子。【结果与结论】新村潟湖共鉴定浮游动物37科43属69种,物种数以春季最高,夏、冬季次之,秋季最低。秋季以夜光虫(Noctiluca scientillans)占绝对优势,其余季节均以桡足类幼体和无节幼体为主,优势种粒径偏小型化。浮游动物物种数在湾口外、海草床区较高,且均以[600,1250)、[355,600)μm的种类为主。丰度值以秋季鱼排养殖区最高,以原生动物和浮游幼体的丰度居高,其余季节以虾塘养殖区、海草床区、渔港码头区的丰度值较高,且不同季节各区域均以[355,600)、[160,355)μm的小粒径浮游动物丰度值居高。此外,春季盐度、磷酸盐、硅酸盐及悬浮物是偏大粒径[1250,4000)μm浮游动物的影响因子,各呈显著相关性。秋季浮游动物丰度值与水深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冬季水温为偏大粒径浮游动物的限制因子,溶解氧、叶绿素a则与小粒径浮游动物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粒径结构 环境因子 海草床 新村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北部农业土壤微塑料赋存特征与分布状况 被引量:3
6
作者 邱名德 谢福武 +8 位作者 葛成军 吴思怡 田毓婷 吴多文 吴姬 柳璨 杨淦 林积泉 何书海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7-1037,共11页
当前有关海南岛农业土壤微塑料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解海南岛北部农业土壤中微塑料赋存特征与分布状况,通过现场调查、显微镜检查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探讨农业土壤中微塑料丰度、化学成分、形态、颜色和粒径组成等特征。结果表明,... 当前有关海南岛农业土壤微塑料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解海南岛北部农业土壤中微塑料赋存特征与分布状况,通过现场调查、显微镜检查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探讨农业土壤中微塑料丰度、化学成分、形态、颜色和粒径组成等特征。结果表明,北部农业土壤微塑料丰度为188.89~9300.00个/kg,均值为2053.50个/kg。化学成分以PE、PE:PP、PET和PES为主,形态以纤维状、碎片状和薄膜状为主,颜色则以半透明和白色居多。以<1.0 mm小尺寸微塑料为主,各点均呈现出小尺寸微塑料累积的特征。不同土壤的发生类型、质地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微塑料丰度均存在差异性,具体各表现为红壤>水稻土>棕壤>新积土>砂土>赤红壤>砖红壤,黏土>壤土>砂土,菜园>果园≈稻田>草药园>林地。此外,土地利用类型与农业土壤微塑料的主要形态密切相关,菜园土壤以纤维状和碎片状微塑料居多,果园和稻田以薄膜状微塑料占主导,草药园和林地则以纤维状微塑料为主。研究结果为热带地区农业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和评估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北部 微塑料 农业土壤 赋存特征 分布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香蕉种植业氨排放监测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冼爱丹 朱文静 +3 位作者 吴晓晨 彭春梅 孙璇 谢东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5期66-69,97,共5页
[目的]研究海南香蕉种植业施用氮肥后氨排放规律及氨排放总量。[方法]充分利用海南省现有农业统计,并用通气法对海口市咸来镇香蕉地进行氨气排放大田原位监测。[结果]影响海南香蕉地氨挥发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施肥量、土壤pH、土壤有... [目的]研究海南香蕉种植业施用氮肥后氨排放规律及氨排放总量。[方法]充分利用海南省现有农业统计,并用通气法对海口市咸来镇香蕉地进行氨气排放大田原位监测。[结果]影响海南香蕉地氨挥发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施肥量、土壤pH、土壤有机质、降雨量等。在不同监测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香蕉地氨挥发累积损失量和损失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海南香蕉种植业施肥氨排放的氮肥损失率为1.32%,与其他作物相比,氮肥损失率较低主要原因有较低的土壤pH、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喷灌施肥方式。海南香蕉种植一个生长周期(1年)施用化肥含氮量为23065.6 t,氨排放量为304.5 t,其中澄迈县、乐东县、昌江县氨挥发量较大,占全省氨挥发量的50.9%。[结论]为减少海南省因香蕉种植施肥带来的氨挥发,建议从少量多次施肥、改进施肥方式、尽量选择降雨期间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方面加强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种植 施氮量 氨排放 监测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农产品基地土壤理化指标和主要无机元素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姬 伍成成 唐闻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68-72,共5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农产品基地理化指标和主要无机元素含量特点,评估农产品基地土壤主要无机元素污染风险,支撑农产品基地土壤污染防治。[方法]以8个农产品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3项理化指标(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8种土壤无机元素(... [目的]了解海南省农产品基地理化指标和主要无机元素含量特点,评估农产品基地土壤主要无机元素污染风险,支撑农产品基地土壤污染防治。[方法]以8个农产品基地为研究对象,分析3项理化指标(pH、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和8种土壤无机元素(镉、汞、砷、铅、铬、铜、镍、锌)含量、分布特点和污染风险。[结果]土壤pH呈强酸性和酸性,阳离子交换量为1.28~10.80 cmol/kg,有机质含量为2.95~24.80 g/kg。土壤镉、汞、砷、铅、铬、铜、镍、锌含量分别为0.02~0.37、0.012~0.126、0.26~6.75、14.7~50.1、10.1~118.0、4.2~23.1、3.7~44.8、14.3~105.0 mg/kg。果园型农产品基地镉含量最高,旱地型农产品基地铬、铜、镍、汞含量最高,水田型农产品基地砷、铅、锌含量最高。各主要无机元素含量平均值均未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除砷、铜、镍外,其他5个元素含量超过海南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尤以镉最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农产品基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基地 土壤 理化指标 无机元素 含量 分布特点 污染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农产品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姬 伍成成 林积泉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5期64-69,共6页
为评估海南省农产品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监测了海南省8个农产品基地表层土壤Cd、Hg、As、Pb、Cr、Cu、Ni、Zn等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重金属污染... 为评估海南省农产品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监测了海南省8个农产品基地表层土壤Cd、Hg、As、Pb、Cr、Cu、Ni、Zn等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单因子污染指数来看,8个农产品基地97.5%的点位重金属含量低于风险筛选值,2.5%的点位重金属含量高于风险筛选值,高于风险筛选值的点位位于A8基地,高于风险筛选值的重金属为Cd;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来看,97.5%的点位评价结果为清洁,2.5%的点位评价结果为预警;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来看,海南省8个农产品基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以轻微和中度风险等级为主,点位比例分别为50%、45%,强度风险等级的点位比例为5%,无很强和极强生态风险等级点位;其中,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强度的点位位于A1基地和A8基地,主要污染物为Cd。总体来看,海南省这8个农产品基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个别基地局部土壤Cd存在一定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基地 土壤 重金属 内梅罗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生物质燃烧对海南岛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许杏红 徐文帅 +4 位作者 孟鑫鑫 邢宝钗 曾兆荷 盛慧 颜为军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共11页
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卫星火点监测数据等多源数据,对2023年3月21—26日海南岛一次颗粒物浓度异常升高过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及潜在源贡献分析法对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路径进行解析。结果... 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卫星火点监测数据等多源数据,对2023年3月21—26日海南岛一次颗粒物浓度异常升高过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及潜在源贡献分析法对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路径进行解析。结果显示,在此次颗粒物浓度异常升高过程中,海南岛颗粒物浓度变化表现为缓慢上升、波动下降和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其中,PM_(2.5)日均浓度最大值达28μg/m^(3),是2019—2022年海南岛3月份月均浓度的1.9倍,而其间的大气扩散和湿清除条件与2019-2022年同期相当或比之略偏好,说明气象条件不是导致此次海南岛颗粒物浓度异常升高的直接原因。PM_(2.5)与CO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6),具有典型的生物质燃烧特征。后向轨迹及潜在源分析结果表明,泰国东南部、老挝南部及越南东部地区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高浓度污染气团向海南岛的输送,是造成此次海南岛颗粒物浓度异常升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烧 跨区域传输 PM_(2.5) 潜在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
11
作者 吴姬 王婧 符式锦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3-513,共11页
为开展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采集海口市城市中心区、城乡交错区、农村区、自然区等4个不同区域的农用地土壤剖层样品,测定Cd、Hg、As、Pb、Cr、Cu、Ni、Zn等8种重金属含量,通过剖面土壤重金属的垂直分布迁... 为开展海口市城乡环境梯度带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采集海口市城市中心区、城乡交错区、农村区、自然区等4个不同区域的农用地土壤剖层样品,测定Cd、Hg、As、Pb、Cr、Cu、Ni、Zn等8种重金属含量,通过剖面土壤重金属的垂直分布迁移特征、重金属与理化指标相关性、重金属富集系数等分析海口市土壤重金属富集特点。结果表明:表层土壤Cd、Pb、Zn含量平均值均大于深层土壤,重金属存在不同程度的累积效应。土壤pH与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对Cd重金属富集程度影响较大。土壤有机质(SOM)与Hg、Cr、Cu、Zn、Ni含量呈正相关,表层、中层相关性强于底层,表层土壤SOM对重金属富集有明显影响。各重金属富集系数大于1.2的点位比例从高到低为Cd(70.0%)、Hg(41.7%)、As(36.7%)、Pb(28.3%)、Zn(21.7%)、Cu(18.3%)、Ni(18.3%)、Cr(15.0%)。海口市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梯度变化特征,即随着距离城市中心区距离的增加,8项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自然区仅Cd呈现富集现象,其他7项重金属未发现富集点位。Cd、Hg、As土壤重金属富集系数涉及范围大,Cd城市中心区富集系数大于8的点位数量远超城乡交错区和农村区,Hg富集系数大于2的点位仅位于城市中心区和城乡交错区。Cd富集系数大于1.2的点位比例远超其他7个重金属项目,城乡环境梯度的覆盖度最大,区域性富集特点明显,且有30%点位富集系数大于4,土壤富集程度较强,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环境梯度带 土壤 重金属 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标污染负荷强度的海南省农村面源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丘丽清 吴根义 +2 位作者 李想 佘磊 符致钦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3,共9页
为全面掌握海南省农村面源污染状况,探讨农村面源污染强度及特征,本研究采用清单分析法,基于等标污染负荷强度核算和评价了2017年海南省18个市(县)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排放量... 为全面掌握海南省农村面源污染状况,探讨农村面源污染强度及特征,本研究采用清单分析法,基于等标污染负荷强度核算和评价了2017年海南省18个市(县)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排放量及排放强度,利用ArcGI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划分污染负荷强度分区和污染控制分区。结果表明,COD、TN、TP排放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文昌,最小值均出现在五指山。海南省农村面源COD、TN、TP的排放强度比全国排放强度分别高1.03、3.74、3.59倍。各污染类型等标污染负荷强度表现为种植>农村生活污水>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文昌为水产养殖污染型,临高为水产养殖和种植污染型,儋州、琼海、东方、定安、屯昌、澄迈、昌江、白沙、保亭、五指山、琼中为种植污染型,海口、三亚、万宁、乐东、陵水为种植和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型。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文昌、海口、临高、万宁为高度负荷区,儋州、琼海、东方、定安、屯昌、澄迈、昌江、白沙、三亚、乐东、陵水、保亭为中度负荷区,五指山、琼中为低度负荷区。研究表明,2017年海南省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形势严峻,种植是海南省农村面源污染物的首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面源污染 清单分析法 等标污染负荷强度 海南省 种植 畜禽养殖 水产养殖 农村生活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文昌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福武 谢海群 +1 位作者 吴程宏 何书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50,共10页
【目的】研究人工鱼礁生态区浮游动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对主要环境因子响应机制。【方法】于2019年3月和9月对海南文昌人工鱼礁附近海域展开调查研究,各获取7个站位的样品数据,通过形态鉴定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浮游... 【目的】研究人工鱼礁生态区浮游动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以及对主要环境因子响应机制。【方法】于2019年3月和9月对海南文昌人工鱼礁附近海域展开调查研究,各获取7个站位的样品数据,通过形态鉴定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并探讨其季节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鱼礁生态区共鉴定浮游动物48科61属79种,浮游幼体19类;春季53属65种,秋季45属53种;分为暖温带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三个生态类群。优势种随季节的变化而更替,春季以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和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为主,秋季则以瘦歪水蚤(Tortanus gracili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等种类组成。浮游动物种类数、物种丰富度、丰度和生物量整体呈现为春季大于秋季,尤其是丰度、生物量呈极显著差异性(P<0.01),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则反之。海洋理化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相关参数存在相关性,春季水温、NH4-N质量浓度为主要环境限制因子,与丰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而种类数、丰富度与NH4-N质量浓度间则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秋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则与pH、溶解氧质量浓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性(P<0.05、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特征 环境因子 人工鱼礁 海南文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区域背景点光化学污染特征及VOCs来源解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尤静 颜为军 +6 位作者 徐文帅 杜传东 王伯光 龚道程 李勤勤 盛慧 孟鑫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18-2430,共13页
海南区域背景点位于海南省东北部,是热带地区大气传输通道上的重要站点.于2021年8月~12月在海南区域背景点开展光化学污染物(O_(3)、PAN)及其前体物VOCs的在线观测,分析了光化学污染变化特征及规律、VOCs的组成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 海南区域背景点位于海南省东北部,是热带地区大气传输通道上的重要站点.于2021年8月~12月在海南区域背景点开展光化学污染物(O_(3)、PAN)及其前体物VOCs的在线观测,分析了光化学污染变化特征及规律、VOCs的组成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及化学活性(L^(·OH)),并利用PSCF和PMF方法进行VOCs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海南区域背景站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水平较低.当主导风向转偏北风后,各项污染物浓度升高.O_(3)在气象条件影响下白天生成夜间积累,形成光化学污染.观测期间光化学反应前体物VOCs平均浓度(体积分数)为(7.21×10^(-9)±4.60×10^(-9)),各类VOCs浓度从大到小排序为烷烃>OVOC>芳香烃>烯烃>炔烃.污染期各项浓度显著高于清洁期.VOCs活性分析结果表明OVOC和烯烃主要参与光化学反应.污染期前体物、PAN和O_(3)的潜在来源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至福建东南部发达的沿海地区.根据PMF源解析模型分析结果海南区域站受到人为源显著影响,机动车尾气(37.8%~46.2%)是海南O_(3)污染的重要贡献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背景 光化学污染 VOCS 反应活性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万泉河入海河口微塑料赋存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少露 吴思怡 +1 位作者 谢福武 何书海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9-1108,共10页
为探索海南万泉河入海河口区的微塑料赋存特征,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塑料分布和组成特征,解析其潜在来源,并结合聚合物风险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万泉河入海河口... 为探索海南万泉河入海河口区的微塑料赋存特征,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微塑料分布和组成特征,解析其潜在来源,并结合聚合物风险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万泉河入海河口微塑料丰度为0.32~0.74个/m^(3),平均丰度为(0.53±0.13)个/m^(3);微塑料成分主要为聚丙烯(PP,34.8%)、聚酯纤维(PES,23.7%)和聚乙烯(PE,20.0%);形状多为片状(58.4%),其次为纤维状(32.3%);颜色呈现出多样化,以半透明(41.6%)和白色(36.8%)为主;粒径以1.0~4.0 mm的微塑料为主,占比为42.2%。特征分析显示,微塑料主要来源于旅游活动、渔业生产和居民生产生活污水,且受风力、海流、径流和海水稀释的影响,微塑料丰度值呈区域分布不均匀现象。与国内外研究相比,万泉河入海河口的表层海水微塑料丰度处于较低污染水平。风险评价结果也表明,该区域微塑料整体污染水平较低,但对于高化学毒性的塑料制品的危害应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赋存特征 风险评估 万泉河 入海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乐东农用地土壤微塑料分布状况调查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福武 田毓婷 +2 位作者 吴思怡 姜晓旭 何书海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6-1125,共10页
为掌握海南农用地土壤微塑料赋存含量与分布特征,通过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密度浮选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对土壤微塑料样品分析测定,探讨了农用地不同农业种植区土壤微塑料分布状况及存在... 为掌握海南农用地土壤微塑料赋存含量与分布特征,通过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密度浮选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对土壤微塑料样品分析测定,探讨了农用地不同农业种植区土壤微塑料分布状况及存在的潜在生态影响。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微塑料丰度为366.67~3366.67个/kg,平均丰度为(1147.29±639.95)个/kg。微塑料成分以聚乙烯-丙烯共聚物(PE-PP)、聚乙烯(PE)占主导。研究区域土壤整体以1.0~2.0 mm微塑料为主,粒径组成趋向于小型化。此外,覆膜地块以蓝色碎片、蓝色薄膜、黑色薄膜塑料居多,未覆膜地块则以半透明的纤维塑料占主导。总体而言,乐东农用地微塑料丰度存在明显空间分布差异,覆膜地块丰度值高于无覆膜地块,丰度水平与地块种植方式密切相关。与国内外农田区域相比,乐东农用地微塑料丰度整体处于偏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分布状况 农用地 海南乐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新村港海草床区春、秋季浮游动物粒径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福武 王少露 +2 位作者 谢海群 庞巧珠 符俊优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1,共12页
为探究海草床区不同粒径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4月和11月对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海草床区不同性质水域的浮游动物粒径结构和重要功能类群展开调查研究,并探讨其季节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 为探究海草床区不同粒径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4月和11月对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海草床区不同性质水域的浮游动物粒径结构和重要功能类群展开调查研究,并探讨其季节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7科40属65种,浮游幼体20类,以小粒径的桡足类幼体/无节幼体占优势;秋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3科25属37种,浮游幼体19类,以夜光虫(Noctiluca scientillans)占绝对优势。浮游动物物种数、丰度存在季节性差异,春季物种数高于秋季,湾口外海区和海草生长区最突出,以600-1250、355-600μm的种类居多。浮游动物丰度则反之,鱼排养殖区丰度最高,以160-355、355-600μm的丰度居多。此外,春季的主要限制因子为磷酸盐、硅酸盐及悬浮物,与2000-4000、1250-2000μm的浮游动物丰度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盐度与2000-4000μm的浮游动物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水深则为秋季主要影响因子,与600-1250、355-600、160-355μm偏小粒径浮游动物丰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新村港海草床区各粒径浮游动物丰度呈季节性变化,与环境因子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亟需对该区域的浮游动物粒径结构进行长期监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粒径结构 环境因子 海草床 海南新村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20年GPP变化格局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雷济舟 崔嵬 +5 位作者 朱济帅 张润卿 赵俊福 章杰 张翔 孙仲益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探究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近20年海南岛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利用Theil-Sen及Mann-Kendall方法获取海南岛GPP整体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 为探究气象因素与人类活动对近20年海南岛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利用Theil-Sen及Mann-Kendall方法获取海南岛GPP整体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指示人类活动,以气温(Air Temperature,Ta)、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作为气象要素指标,通过空间统计与机器学习手段,构建海南岛GPP变化格局归因模型,量化驱动因素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时间上,海南岛GPP呈现0.44 Tg·a^(-1)的显著增加趋势(P=0.024);空间上,海南岛87.8%面积的GPP表现增加趋势,海口及三亚周边等小部分区域(约9%)则表现为下降;海南岛土地利用共计转移15528.40 km^(2),主要发生于林地地区,林地净增加642.88 km^(2),草地地区转移面积为4759.28 km^(2),耕地地区转移的面积为4051.23 km^(2);相较于人类活动,研究期年际间气象条件的差异是海南岛GPP变化的主导因素,但特殊年份中LUCC对海南省市县的影响则有所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初级生产力 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 气象因素 海南岛 归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19
作者 钟王月 邹伟 +1 位作者 徐诗琴 林积泉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6期668-674,共7页
为了探究海南岛农用地土壤的环境质量和重金属污染情况,采集全岛133个农用地表层土壤样品,用地累积指数法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海南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和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海南岛农用地土壤中8种重金属Cd... 为了探究海南岛农用地土壤的环境质量和重金属污染情况,采集全岛133个农用地表层土壤样品,用地累积指数法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海南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和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海南岛农用地土壤中8种重金属Cd、Cr、Zn、Pb、Cu、Ni、Hg、As的地累积指数处于清洁水平的点位占83.46%,处于轻度污染的点位占7.52%,其中主要为Cd、Cr和Cu污染;处于偏中度污染的点位占4.51%的点位,其中Ni的污染占比最大。(2)海南岛农用地土壤受到重金属危害程度较低,研究区整体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低风险。Cd为主要潜在危害元素,Cd处于中等、重度风险采样点占采样点数量的21.80%和3.76%,所占比重最大,说明部分点位地区农用地土壤Cd元素富集。本研究的结论:海南岛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有少部分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属中等生态风险,主要分布区域在定安县南部、澄迈县北部以及昌江县和东方市交界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含量 地累积指数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万泉河雅寨水域鱼类资源调查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丹 王霞 陆美环 《农技服务》 2024年第4期74-80,共7页
工程建设项目对流域水生生物影响较大,特别是洄游鱼类。万泉河雅寨水域鱼类资源丰富,属于万泉河流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区域。为工程建设过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在跨河工程前对万泉河雅寨至大乐村河段,重点针对乐天大桥工... 工程建设项目对流域水生生物影响较大,特别是洄游鱼类。万泉河雅寨水域鱼类资源丰富,属于万泉河流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区域。为工程建设过程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在跨河工程前对万泉河雅寨至大乐村河段,重点针对乐天大桥工程的上下游河段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对流域鱼类种类组成、渔获物结构、优势种和单位捕捞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雅寨至大乐村河段采集到鱼类共68种,隶属于12目,35科,58个属。其中,鲈形目和鲤形目的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5%和27%;调查区域共有广东鲂、鲤、条纹狭鰕虎鱼、尼罗罗非鱼等13种优势种;鱼卵、仔稚鱼隶属于3目5科,其中鱼卵有5科14属14种,仔稚鱼有5科14属1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寨水域 鱼类资源 保护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