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株海南红树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成分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必婷 吴炜城 +5 位作者 周董董 邓小林 张世清 袁靖喆 徐静 郭志凯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5-252,共8页
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是新型天然产物先导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为获得具有新颖结构的化合物,对两株红树内生真菌Phomopsis sp.DHS11和Aspergillus fumigatus JRJ111048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综合利用正/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HPLC... 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是新型天然产物先导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为获得具有新颖结构的化合物,对两株红树内生真菌Phomopsis sp.DHS11和Aspergillus fumigatus JRJ111048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综合利用正/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从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分别记为化合物1~9.利用高分辨电喷雾质谱(high resolu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scopy,HRESIMS)、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旋光、紫外和红外光谱等技术,鉴定化合物1~9依次为norpestaphthalide C(1)、norpestaphthalide A(2-a)、norpestaphthalide B(2-b)、7-hydroxy-3-(2-hydroxy-propyl)-5-methyl-isochromen-1-one(3)、alternaroside B(4)、细胞松驰素B(5)、啤酒甾醇(6)、5-羟甲基糠醛(7)、N-(4-羟基苯乙基)-乙酰胺(8)和3,5-dihydroxybenzoic acid(9).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发现的新型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化合物4是首次从Phomopsis sp.属真菌中分离得到的脑苷脂类化合物.对化合物1~9进行体外免疫抑制、抗肿瘤和抗老年痴呆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细胞松弛素类化合物5具有良好的免疫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为深入挖掘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新型生物活性物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天然产物 红树植物 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苯并呋喃酮 脑苷脂类 免疫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白蚁共附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热带作物病原真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炜城 陈必婷 +2 位作者 张世清 郭志凯 李吉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0-1247,共8页
白蚁(Isoptera)的筑巢和觅食活动主要在土壤及腐烂的木材上进行,所以白蚁极易受到来自环境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因此,白蚁需要依赖共附生微生物菌群形成防御体系,放线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类群,且放线菌能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 白蚁(Isoptera)的筑巢和觅食活动主要在土壤及腐烂的木材上进行,所以白蚁极易受到来自环境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因此,白蚁需要依赖共附生微生物菌群形成防御体系,放线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类群,且放线菌能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但是白蚁共附生放线菌能否对热带作物的病原真菌有抑制活性有待研究。为了挖掘在热带农业绿色健康发展中具有应用潜力的海南特色农用放线菌资源,以海南白蚁共生放线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平板分离法从采集的健康白蚁体内分离纯化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生防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确定其分类地位;平板对峙法研究拮抗菌株的抗菌稳定性、持效性和广谱性;滤纸片法研究抑菌物质的热稳定性。结果从海南白蚁体内分离得到1株拮抗活性较好的放线菌菌株W7,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放线菌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亲缘关系接近。菌株W7的抗菌活性持久性强,平板接种30 d后仍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抗菌稳定性好;菌株W7抑菌谱广,对16株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对芒果胶孢霉(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香蕉炭疽霉(Colletotrichum musae)、辣椒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豇豆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on)Fitzp]抑制作用较强,对芦笋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荔枝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抑制作用较弱;菌株W7发酵粗提物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但是抑菌率会随着水浴温度的增高而降低。本文首次对海南白蚁共附生放线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从中筛选得到1株具有抑制多种热带作物病原真菌活性的生防菌株,为高效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蚁 共附生放线菌 植物病原真菌 生防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分析与资源评价
3
作者 朱安红 高悦 +4 位作者 杨占恩 吴可欣 唐珂 宋子坤 马海霞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2-1839,共8页
为明确海口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状况,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菌物标本馆馆藏标本和本研究于2022年采自该地区的标本为研究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形态和分子系统研究,鉴定出110种,隶属于2门10目32科69属,其中包括新种2个,中... 为明确海口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状况,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菌物标本馆馆藏标本和本研究于2022年采自该地区的标本为研究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形态和分子系统研究,鉴定出110种,隶属于2门10目32科69属,其中包括新种2个,中国新记录种10个,海南省新记录种33个。在全部大型真菌中,所占比例5%以上的优势科有多孔菌科、炭团菌科、蘑菇科、炭角菌科和蕉孢壳科,共55种,占总数的50.00%。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价值评估表明,海口市发现食用菌8种、药用菌14种、有毒菌3种,部分种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本研究共有44种大型真菌被评估,其中,发现海口市重点保护大型真菌1种,即巨大口蘑被评为近危(NT)物种,27种被评为无危(LC)物种,16种数据缺乏(DD),而67种未被评估(NE)。该研究初步明确海口市大型真菌资源分布情况,极大地丰富了对该区大型真菌的认识,为该区域大型真菌资源利用和保护评估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多样性 生态分布特性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羽毛藻共附生放线菌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测定
4
作者 刘哲良 郭志凯 +4 位作者 艾丽曼·阿布来孜 张世清 马帅 王蓉 熊子君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2-1532,共11页
病原细菌是造成水产养殖业损失的主要因素,目前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治策略。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藻藻际有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为探究南海海藻共附生放线菌资源的多样性及潜在的应用价值,对海南陵水羽... 病原细菌是造成水产养殖业损失的主要因素,目前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治策略。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藻藻际有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为探究南海海藻共附生放线菌资源的多样性及潜在的应用价值,对海南陵水羽毛藻共附生放线菌进行分离、鉴定与抗菌活性测试。采用稀释涂布法对采集的羽毛藻进行放线菌分离,并进行16SrRNA基因测序、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分离获得链霉菌属(Streptomyces)20株、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1株以及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1株;采用滤纸片法以欧文斯氏弧菌(Vibrio owensii)等9种病原细菌为靶标对菌株发酵粗提物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至少对1种细菌表现出抑制作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菌株粗提物的化学多样性,结果显示,菌株HZ057具有更丰度的次级代谢产物;为了进一步研究菌株盐胁迫耐性,进行了耐盐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在0%~4%NaCl条件下生长良好,菌株HZ054和HZ057在12%NaCl浓度下仍有孢子生长;对菌株HZ057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antiSMASH预测各基因簇功能,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含有29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且结构类型多样,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本研究从南海羽毛藻中分离获得链霉菌属、拟诺卡氏菌属以及微杆菌属菌株,并且发现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活性和较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产生能力,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本研究结果为推进羽毛藻共附生微生物的开发利用,以及为南海海藻共附生放线菌资源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藻 共附生放线菌 分离鉴定 抗菌活性 次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核霉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和土壤菌群的影响
5
作者 刘玉淇 孙海彦 +1 位作者 梁守亮 张振乾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3,共9页
【目的】我国油菜单产水平较低,严重制约菜油供应量的提升,本研究在田间施加生物菌肥噬菌核霉,旨在研究其对油菜产量及长势的影响。【方法】调查噬菌核霉处理下油菜农艺性状、抗性和产量品质的变化,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下... 【目的】我国油菜单产水平较低,严重制约菜油供应量的提升,本研究在田间施加生物菌肥噬菌核霉,旨在研究其对油菜产量及长势的影响。【方法】调查噬菌核霉处理下油菜农艺性状、抗性和产量品质的变化,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丰度和多样性变化。【结果】施用噬菌核霉的小区冬前主茎绿叶数、总叶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和根茎粗相比于对照分别提高2.3%、6.7%、6.8%、6.8%和5.7%;农艺指标均有提高,其中单株产量显著提高78.4%;施用噬菌核霉的小区病情指数和抗冻指数分别降低为0.055和0.05;提高油菜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降低硫苷含量。噬菌核霉能影响油菜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种群数量,Alpha多样性分析注释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不同处理下丰度较高的共有门。粘菌门(Myxococcota)、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分类中施用噬菌核霉小区显著高于对照;Gemmataceae_unclassified、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厌氧绳菌属(Anaerolinea)、出芽菌属(Gemmata)和SC-I-84_unclassified是丰度较高的共有属,与对照相比,施用噬菌核霉小区在土壤中的Anaerolinea、Acidobacteriales_unclassified、Chloroplast_unclassified、多囊菌属(Anaeromyxobacter)、Candidatus_Solibacter和ADurb.Bin063-1富集较多。在噬菌核霉处理中,显著差异最高最为明显的是酸杆菌门,其次为酸杆菌纲,随后是酸杆菌目。【结论】施噬菌核霉提高帆鸣油薹应对不良环境胁迫的能力及其产量和品质,施噬菌核霉富集了油菜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改善土壤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比例,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噬菌核霉 根际土壤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海南栽培的毛木耳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6
6
作者 马海霞 屈直 +2 位作者 马子龙 马国营 李玉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7-10,共4页
为选出适宜海南省栽培的高产优质毛木耳品种,对6份材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其菌丝长势、生长速度、污染程度、生物学转化率、耳片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木耳Ⅱ菌丝长势强、生长速度快,菌袋污染率低、抗逆性强,生物学转化率高,... 为选出适宜海南省栽培的高产优质毛木耳品种,对6份材料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对其菌丝长势、生长速度、污染程度、生物学转化率、耳片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木耳Ⅱ菌丝长势强、生长速度快,菌袋污染率低、抗逆性强,生物学转化率高,耳片大小适中、肉厚,制干率高,可作为海南地区栽培的首选品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毛木耳 玉木耳 品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渣栽培玉木耳培养基配方的筛选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海霞 马子龙 +2 位作者 马国营 屈直 李玉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29,共5页
以甘蔗渣为主料,筛选出适合玉木耳栽培的培养基配方,为甘蔗种植区甘蔗渣资源化利用及拓展食用菌栽培原料领域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不同比例的甘蔗渣为主要原料,木屑、玉米芯、麦麸等为辅料配制成7个培养基配方,以木屑和玉米芯常规配方... 以甘蔗渣为主料,筛选出适合玉木耳栽培的培养基配方,为甘蔗种植区甘蔗渣资源化利用及拓展食用菌栽培原料领域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不同比例的甘蔗渣为主要原料,木屑、玉米芯、麦麸等为辅料配制成7个培养基配方,以木屑和玉米芯常规配方为对照,通过吊袋方式栽培,比较不同甘蔗渣添加比例对玉木耳菌丝生长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甘蔗渣添加比例对玉木耳菌丝生长及生物转化率的影响不同,其中玉木耳平均产量以配方4(甘蔗渣40%、木屑30%、玉米芯10%、麸皮20%)最高,生物转化率达到90.7%,且菌丝生长旺盛、整齐,洁白、粗壮。研究证明在主、辅料搭配合理的情况下,以甘蔗渣作为主料栽培玉木耳完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渣 玉木耳 配方筛选 生物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耐盐植物内生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孙海彦 尹慧祥 +5 位作者 陈惠琴 王琪 Marilyn Roossinck Regina S Redman Rusty Rodriguez 包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9期108-110,共3页
[目的]研究盐田原生态系统中的耐盐植物内生真菌。[方法]对38株从海南省莺歌海盐场和东方盐场分离的菌株进行耐盐生长测试。[结果]发现了1株在8%Na Cl浓度下生长较好的真菌,并根据其形态特征,ITS扩增序列聚类进化树分析,显示其分类地位... [目的]研究盐田原生态系统中的耐盐植物内生真菌。[方法]对38株从海南省莺歌海盐场和东方盐场分离的菌株进行耐盐生长测试。[结果]发现了1株在8%Na Cl浓度下生长较好的真菌,并根据其形态特征,ITS扩增序列聚类进化树分析,显示其分类地位为黑酵母菌(Hortaea werneckii)。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其代谢产物,发现该真菌在0、2%、4%、8%Na Cl浓度下的发酵产物均有所不同。[结论]盐田生境中存在特殊的植物内生真菌区系,其中黑酵母菌Hortaea werneckii具有一定代表性,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田 黑酵母 聚类进化树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木薯渣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旭东 左清清 +2 位作者 孙海彦 郑永清 李伯松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2年第4期59-65,共7页
木薯渣是木薯加工淀粉或酒精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富含淀粉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易产生霉变,高纤维适口性差,存在抗营养因子等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应用。通过发酵手段,可以改善木薯渣营养成分和适口性,作为饲料原料应用在畜禽养殖中即可促... 木薯渣是木薯加工淀粉或酒精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富含淀粉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易产生霉变,高纤维适口性差,存在抗营养因子等限制了其在饲料中的应用。通过发酵手段,可以改善木薯渣营养成分和适口性,作为饲料原料应用在畜禽养殖中即可促进动物生产,降低养殖成本,又可实现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本文就发酵对木薯渣营养价值的改善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展开综述,以期为发酵木薯渣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渣 发酵 营养价值 畜禽 生产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中添加发酵木薯渣对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旭东 左清清 +2 位作者 孙海彦 郑永清 李伯松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2年第2期18-21,36,共5页
试验旨在探讨发酵木薯渣对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选取39周龄240只健康海兰蛋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2组、第3组、第4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5%、10%、15%发酵木薯渣... 试验旨在探讨发酵木薯渣对海兰褐蛋鸡生产性能及蛋品质的影响。选取39周龄240只健康海兰蛋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2组、第3组、第4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5%、10%、15%发酵木薯渣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8天。结果显示:(1)各组平均蛋重差异不显著;第2组与第1组生产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发酵木薯渣添加比例的提高,采食量与料蛋比显著提高(P<0.05),产蛋数、产蛋率和总蛋重显著降低(P<0.05);(2)发酵木薯渣对鸡蛋的蛋形指数无影响,随着添加比例的提高,蛋壳厚度显著降低(P<0.05),哈氏单位和蛋黄颜色指数显著提高(P<0.05);(3)试验期内,第2组经济效益比第1组增加7.61元。试验表明,海兰褐蛋鸡日粮中添加5%发酵木薯渣,可有效改善蛋品质,提高养殖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木薯渣 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海绵放线菌产生的抗菌活性产物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志凯 王蓉 +3 位作者 吴炜城 黎明 何汪桂 周石林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0-558,共9页
海洋放线菌是一类具有重要价值的药用微生物,能够产生结构类型多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中国南海海洋生物中分离出的海洋放线菌进行抗农业病原菌活性筛选,发现两株海绵链霉菌Streptomyces sp.HMH1和Streptomyces sp.HML1对农业病原菌具有... 海洋放线菌是一类具有重要价值的药用微生物,能够产生结构类型多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中国南海海洋生物中分离出的海洋放线菌进行抗农业病原菌活性筛选,发现两株海绵链霉菌Streptomyces sp.HMH1和Streptomyces sp.HML1对农业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活性.为研究菌株HMH1和HML1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采用正相/反相硅胶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方法对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电喷雾质谱等波谱数据和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测定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HMH1的大米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出3种放线菌素类化合物,分别为放线菌素D、放线菌素X2和放线菌素Xoβ;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HML1的大米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个吲哚咔唑生物碱类化合物,鉴定为K-252d.化合物抗农业病原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放线菌素D的抗菌谱广,对供试的10种植物病原真菌和2种植物病原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活性.其中,对木瓜可可毛色二孢霉、木瓜拟茎点霉、小麦赤霉和辣椒疫霉等病原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0.09±0.66)%、(48.82±0.66)%、(46.47±1.14)%和(44.13±0.66)%;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茄青枯劳尔氏菌等病原细菌也显示抑菌活性,抑菌直径分别为(36.00±0.82)mm和(15.00±0.47)mm.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农业病害高效生防菌剂研发提供新的化合物和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放线菌 生物农药 链霉菌 抗生素 放线菌素D 吲哚咔唑生物碱 抗农业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TVM3分离物侵染性克隆构建及鉴定
12
作者 余乃通 冼淑丽 +3 位作者 尹慧祥 赵羽涵 郑小宝 刘志昕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136-142,共7页
【目的】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Sri Lankan cassava mosaic virus,SLCMV)是一种对世界木薯产业产生威胁的单链环状DNA病毒,为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成员。我国木薯品种抗性不明且抗病种质资源缺乏... 【目的】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Sri Lankan cassava mosaic virus,SLCMV)是一种对世界木薯产业产生威胁的单链环状DNA病毒,为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成员。我国木薯品种抗性不明且抗病种质资源缺乏,为进一步探究国内木薯种质资源抗花叶病的遗传背景以及SLCMV与宿主的互作机理,本研究开展SLCMV侵染性克隆构建及鉴定。【方法】以SLCMV(TVM3株系)为对象,将其1.10倍(mer)长的DNA-A和1.08倍(mer)的DNA-B组分分别构建到pCAMBIA1301载体,获得病毒侵染性克隆载体pCAMBIA1301-DNA-A(pDNA-A)和pCAMBIA1301-DNA-B(pDNA-B),利用GV3101农杆菌介导pDNA-A和pDNA-B共侵染本生烟和拟南芥。【结果】SLCMV侵染性克隆接种本生烟14 d后,系统叶可产生严重的花叶、扭曲等症状;而感染SLCMV的拟南芥叶片在18 d出现轻微的扭曲症状。提取感病本生烟和拟南芥植株新生叶片总DNA,PCR方法均检测到了病毒DNA-A和DNA-B组分。此外,本生烟的病毒感染率为100%,而拟南芥的病毒感染率仅为40%,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SLCMV病毒侵染性克隆,且能侵染本生烟和拟南芥植物,其在本生烟中的病毒感染率高达96.67%;另外,该pDNA-A和pDNA-B侵染性克隆载体序列仅为病毒原基因组DNA-A和DNA-B大小的1.10倍(mer)和1.08倍(mer),且不含有重复的编码区序列,可为下一步探究国内木薯种质资源抗花叶病的遗传背景以及病毒致病机理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 DNA病毒 侵染性克隆 本生烟 拟南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酶协同改善花生粕的饲用品质 被引量:18
13
作者 周佳慧 李晓敏 +2 位作者 蔡国林 孙海彦 陆健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2-98,共7页
花生粕是重要的蛋白饲料原料,但由于其氨基酸不平衡,特别是精氨酸与赖氨酸比例严重失衡(精氨酸与赖氨酸含量比值在3~4,理想的精氨酸与赖氨酸含量比值为1.0),限制了其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了复合酶预处理结合乳酸菌发酵花生粕对其品... 花生粕是重要的蛋白饲料原料,但由于其氨基酸不平衡,特别是精氨酸与赖氨酸比例严重失衡(精氨酸与赖氨酸含量比值在3~4,理想的精氨酸与赖氨酸含量比值为1.0),限制了其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了复合酶预处理结合乳酸菌发酵花生粕对其品质的改善。结果表明:经菌酶协同处理后,花生粕粗蛋白质含量由46.4%提高至50.6%,大分子蛋白明显降解为小分子蛋白,酸溶蛋白质含量由2.3%提高至17.8%,多肽含量由1.6%提高至15.7%,蛋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77.1%和42.0%,精氨酸降解率为18.7%,精氨酸与赖氨酸含量比值从3.7降低至2.1,总酸含量由0.6%提高到4.7%,其中乳酸含量由0.64 mg/g提高至14.63 mg/g。菌酶协同处理后的花生粕抗氧化性明显增强,其中每克菌酶协同处理后的花生粕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171.6 mg VC相当,比花生粕(与47.6 mg VC相当)提高了2.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粕 氨基酸平衡 菌酶协同发酵 精氨酸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尖孢镰刀菌枯萎病相关的抑病型土壤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乔帆 陈汉清 +2 位作者 李恒 畅文军 曾会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65-1670,共6页
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是制约作物生产的世界性重要土传维管束病害,危害的作物种类多,损失严重,生产中尚无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抑病型土壤是指对土传作物病害有抑制作用的一类土壤,具有有益微生物种群结构稳定、对土传病害防效持久... 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是制约作物生产的世界性重要土传维管束病害,危害的作物种类多,损失严重,生产中尚无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抑病型土壤是指对土传作物病害有抑制作用的一类土壤,具有有益微生物种群结构稳定、对土传病害防效持久等特点,因此国内外专家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对尖孢镰刀菌枯萎病相关抑病型土壤的形成因素、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尖孢镰刀菌枯萎病抑病型土壤研究的重点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尖孢镰刀菌枯萎病抑病型土壤的微生物种群结构、有益微生物种类构成、抑病型土壤的构建方法及复合微生物菌肥研制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枯萎病 抑病型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内生和附生橡藻属绿藻的胞外分泌物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茹茹 马帅 +4 位作者 谭德冠 付莉莉 张家明 孙雪飘 刘平怀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3-370,共8页
为探讨2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内生和附生橡藻属(Heveochlorella)绿藻的胞外分泌物之间的差异,本实验通过测定内生海南橡藻(H.hainanensis)和附生王棕橡藻(H.roystonensis)的生物量和培养液pH,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其胞外分泌物进行... 为探讨2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内生和附生橡藻属(Heveochlorella)绿藻的胞外分泌物之间的差异,本实验通过测定内生海南橡藻(H.hainanensis)和附生王棕橡藻(H.roystonensis)的生物量和培养液pH,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其胞外分泌物进行定性检测。结果表明:2种藻共被检测到141种胞外分泌物,其中海南橡藻拥有8种特有成分,王棕橡藻拥有6种特有成分;两者胞外分泌物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酮醇类等组分的相对含量占比相近,但有机酸的差异较明显。不加有机碳源培养15 d,内生的海南橡藻生长缓慢,培养液偏酸性,有机酸占比为3.28%;附生的王棕橡藻生长正常,培养液偏碱性,有机酸占比为2.04%。添加0.5%蔗糖作为有机碳源时,海南橡藻生物量由0.09 g/L增至3.87 g/L,有机酸占比增至4.64%,胺类及生物碱含量有所降低,培养液pH下降至4.70;王棕橡藻生物量由3.20 g/L增长到5.24 g/L,有机酸占比降至1.13%,胺类及生物碱含量有所增高,培养液pH上升至8.32。总之,2种橡藻属绿藻在培养过程中培养液的酸碱度变化相反;添加有机碳源能明显促进它们的生长繁殖,并促进海南橡藻有机酸的分泌,抑制王棕橡藻有机酸的分泌,使两者培养液酸化或碱化程度增强。本实验结果可为橡藻属的进化分析及其胞外分泌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橡藻 王棕橡藻 胞外分泌物 非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转录组解析氮限制对微藻Ankistrodesmus sp.HJ12油脂和淀粉积累的分子调控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伟泽 马帅 +4 位作者 李亚军 张家明 谭德冠 邓茹茹 刘平怀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7-145,共9页
为明确微藻油脂与淀粉代谢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互竞争与转化关系,以微藻Ankistrodesmus sp.HJ12为实验材料,对不同氮浓度培养条件下的微藻Ankistrodesmus sp.HJ12生物量、油脂含量和淀粉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转录组研究,探讨其油脂和淀... 为明确微藻油脂与淀粉代谢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互竞争与转化关系,以微藻Ankistrodesmus sp.HJ12为实验材料,对不同氮浓度培养条件下的微藻Ankistrodesmus sp.HJ12生物量、油脂含量和淀粉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转录组研究,探讨其油脂和淀粉积累相关影响及分子调控机制。结果表明:氮浓度对该藻株油脂和淀粉积累具有显著影响,且油脂与淀粉积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培养基中添加氮源时,微藻Ankistrodesmus sp.HJ12油脂含量显著高于无氮源条件,油脂含量最高时的氮浓度为7.6 mmol/L;无氮源时,其淀粉含量最高;比较转录组研究发现,促进微藻Ankistrodesmus sp.HJ12油脂积累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脂肪酸合成途径、糖酵解途径与淀粉分解代谢途径的增强,为脂肪酸的合成提供了更多的乙酰-CoA和碳源,从而促进了脂肪酸的合成;挖掘得到4个调控脂质合成代谢的关键基因ACACA、α-AMY、PDC和ad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基因表达差异变化,结果与转录组分析差异一致。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微藻脂质合成代谢的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为加快微藻油脂制备生物柴油实现规模化应用增添新的有利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油脂 淀粉 转录组 分子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诱变野生酵母ZZ-46选育高产油脂菌株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秋利 顾喆 +4 位作者 龙凌凤 郭书贤 刘汝宽 孙海彦 孙付保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6-22,共7页
为获得能利用葡萄糖/木糖混合糖液的高产油脂菌种,以野生酵母菌株Trichosporon dermatis ZZ-46为出发菌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硫酸二乙酯(diethyl sulfate,DES)复合诱变,并分别以浅蓝菌素和... 为获得能利用葡萄糖/木糖混合糖液的高产油脂菌种,以野生酵母菌株Trichosporon dermatis ZZ-46为出发菌进行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硫酸二乙酯(diethyl sulfate,DES)复合诱变,并分别以浅蓝菌素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分别为筛选因子结合尼罗红荧光染色进行高通量筛选,最终选育出1株高产菌株L7。该菌以混合糖为碳源进行摇瓶复筛后,生物量、油脂产量和油脂含量分别达到22.7 g/L、11.4 g/L和50.5%,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12.6%、33.2%和7.8%;且该菌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其脂肪酸组成与出发菌相同,与植物油相似。结果表明,该菌具有较好利用混合糖液生产生物柴油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酵母Trichosporon dermatis L7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硫酸二乙酯 微生物油脂 诱变选育 混合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改善麦类麸皮营养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宝石 谭凤玲 +3 位作者 李林波 李志刚 孙海彦 张明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5-270,共6页
麦麸为面粉加工产业的副产物,富含多酚及多糖等活性成分,因其粗纤维含量高且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基本用作饲料,附加值非常低。近年来,全球新陈代谢疾病的威胁唤醒了更多人食用富含麸皮的天然食品,麸皮增值开发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该... 麦麸为面粉加工产业的副产物,富含多酚及多糖等活性成分,因其粗纤维含量高且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基本用作饲料,附加值非常低。近年来,全球新陈代谢疾病的威胁唤醒了更多人食用富含麸皮的天然食品,麸皮增值开发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从麦麸功能性营养组成,天然活性物质提取,面制品加工麸皮改性以及生物炼制等角度全面阐述了麦麸深加工的研究进展。未来麦麸的增值化利用需要依托现代固态发酵技术,挖掘我国传统酿造食品中有益微生物,以期为麸皮固态发酵提供丰富的菌种资源,结合混合发酵培养技术及发酵调控策略,进一步提升麸皮附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麸皮 生物炼制 酚类物质 木制纤维素 固态发酵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枯萎镰刀菌4号生理小种mon1基因敲除转化子的表型分析及致病力测定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恒 畅文军 +2 位作者 陈汉清 乔帆 曾会才 《热带生物学报》 2019年第2期127-134,共8页
根据笔者实验室前期蛋白质组学研究成果,发现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oc4)中的mon1基因影响了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为了研究mon1基因在Foc4侵染香蕉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了Foc4的mon1基因,并对获得的敲除突... 根据笔者实验室前期蛋白质组学研究成果,发现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oc4)中的mon1基因影响了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为了研究mon1基因在Foc4侵染香蕉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了Foc4的mon1基因,并对获得的敲除突变体开展表型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与Foc4野生型菌株相比,敲除突变体生长缓慢、菌丝变细,分支减少及产孢量降低,菌株抵抗外源氧胁迫、细胞壁穿透能力、纤维素利用能力减弱,对巴西蕉苗的致病力明显减弱。由此推测mon1基因在Foc4的生长发育、产孢及致病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1 尖孢镰刀菌 基因敲除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rssa1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蓉 郭志凯 +2 位作者 程芬 冯全英 詹夏菲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6期975-980,共6页
对中国南海珊瑚样品来源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rssa1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ODS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该菌株的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NMR、M... 对中国南海珊瑚样品来源的链霉菌Streptomyces sp.rssa1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ODS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从该菌株的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将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四霉素A(1)、四霉素B(2)、kanglemycin M(3)、tryptophandehydrobutyrine diketopiperazine(4)、3-吲哚乙酰胺(5)、N-乙酰基色氨酸(6)、苯乙酸(7)、N-乙酰基酪胺(8)、苯甲酰胺(9)、苯乙酰胺(10)。抗菌活性筛选显示,化合物4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生长具有弱抑制活性。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3对巨噬细胞RAW 264.7具有细胞毒活性。环化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E4水解抑制活性筛选未发现化合物在测试浓度下具有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 链霉菌 四烯大环内酯 四霉素 二酮哌嗪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