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郑景生 林文 +2 位作者 卓传营 方宣钧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106-109,共4页
对不同施N水平、不同品种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再生稻头季稻产量与根系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密切相关 ;再生稻再生分蘖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头季稻残留的根系 ,再生季稻穗数及产量与头季稻成熟期和再生季... 对不同施N水平、不同品种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再生稻头季稻产量与根系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密切相关 ;再生稻再生分蘖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头季稻残留的根系 ,再生季稻穗数及产量与头季稻成熟期和再生季稻齐穗期的根系机能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根系活力 干物质量 头季稻 产量 齐穗期 穗数 同品种 正相关 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QTL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梁慧珍 余永亮 +7 位作者 杨红旗 张海洋 董薇 李彩云 杜华 巩鹏涛 刘学义 方宣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4,共8页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2:15和F2:16的447个RIL家系为遗传群体,绘制SSR遗传图谱,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ZDD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F2:15和F2:16的447个RIL家系为遗传群体,绘制SSR遗传图谱,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对2年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加性QTL、加性×加性上位互作及环境互作分析。结果检测到9个与小区产量、茎粗、有效分枝、主茎节数、株高、结荚高度相关的QTL,分别位于J_2、I、M连锁群上,其中小区产量、茎粗、株高、有效分枝和主茎节数QTL的加性效应为正值,说明增加这些性状的等位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同时,检测到7对影响小区产量、茎粗、株高和结荚高度的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共发现14个与环境存在互作的QTL。上位效应和QE互作效应对大豆小区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影响较大。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又要注重上位性QTL,才有利于性状的稳定表达和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小区产量 农艺性状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7
3
作者 梁慧珍 余永亮 +6 位作者 杨红旗 董薇 许兰杰 牛永光 张海洋 刘学义 方宣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9-899,共11页
以丰产性好、抗旱力强的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山西农家品种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将亲本及447个家系分别于2011、2012和2013年采用随机试验种植,按照标准测量叶长、叶宽和叶柄长3个性状,并于2012... 以丰产性好、抗旱力强的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山西农家品种半野生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将亲本及447个家系分别于2011、2012和2013年采用随机试验种植,按照标准测量叶长、叶宽和叶柄长3个性状,并于2012年8月1日和8月8日和2013年8月2日和8月9日各测量1次叶绿素含量。采用QTLNETwork 2.0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和QTL间的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叶长受2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混合主基因控制,叶宽受3对等效主基因控制,叶柄长受4对加性-加性×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叶绿素含量受4对加性主基因控制;检测到10个与叶长、叶宽、叶柄长和叶绿素含量相关的QTL,分别位于A1、A2、C2、H_1、L和O染色体。其中2个叶长QTL分别位于C2和L染色体,是2对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QTL;3个叶宽加性与环境互作QTL分别位于A2、C2和O染色体;2个叶柄长QTL分别位于L和O染色体;3个叶绿素含量QTL分别位于A1、C2和H_1染色体。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的遗传机制较复杂,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是大豆叶片性状和叶绿素含量的重要遗传基础。建议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一方面要考虑起主要作用的QTL,另一方面要注重上位性QTL的影响,这对于性状的遗传和稳定表达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片性状 叶绿素含量 QTL与环境互作效应 上位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与QTL检测 被引量:6
4
作者 梁慧珍 余永亮 +6 位作者 杨红旗 许兰杰 董薇 牛永光 张海洋 刘学义 方宣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72-1383,共12页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以山西农家品种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Win QTLCart 2.5复...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以山西农家品种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Win 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进行混合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结果表明,大豆苷、黄豆苷元、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异黄酮总含量分别受4、4、2、3、2和2对主基因控制,并有多基因修饰。检测到44个与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相关的QTL,与大豆苷、染料木素、黄豆苷元、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相关的QTL分别有10、9、4、7、8和6个。连续2年分别检测到与大豆苷、染料木苷、黄豆苷元和异黄酮关联,分别位于标记区间satt430~satt359、satt038~satt570、satt197~sat_128和satt249~satt285的稳定表达QTL,可尝试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异黄酮含量 遗传分析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成熟胚盾片诱导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2
5
作者 伍成祥 宛煜嵩 +2 位作者 徐俊 苏金 方宣钧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88-95,共8页
采用水稻成熟胚盾片诱导愈伤组织作为分化再生的外植体,通过优化激素组合和调节培养基渗透压,建立了适合水稻遗传转化的高效再生体系.将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的过程划分为3个不同时期,即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诱导,胚性细胞诱导... 采用水稻成熟胚盾片诱导愈伤组织作为分化再生的外植体,通过优化激素组合和调节培养基渗透压,建立了适合水稻遗传转化的高效再生体系.将水稻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的过程划分为3个不同时期,即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诱导,胚性细胞诱导保持,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再生.以Culture I(LS+2,4-D 2.0 mg/L)诱导成熟胚盾片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剥离后接种于CultureⅡ-3(LS+2,4-D 2.5 mg/L+山梨醇3g/L)上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后接种于CultureⅢ-2(MS+NAA 0.5 mg/L+6-BA1.0 mg/t+Kinetin 2.0 mg/L+山梨醇8g/L)上分化成苗.培养结果表明,该再生体系所获得的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率均在60%~80%之间.利用本研究建立的高效再生体系建立水稻外源基因遗传转化系统,使转化过程中所得转化愈伤组织高效再生成苗,从而顺利获得转化植株,可以提高水稻外源基因转化的效率,为水稻品种的定向遗传改良提供优良的遗传转化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成熟胚 盾片诱导 再生体系 愈伤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余显权 蒋向辉 +2 位作者 吴海滨 赵德刚 方宣钧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用16对SSR引物对11个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2个典型的籼稻品种和2个典型的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15份材料中共检测到95个等位基因,每一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幅为4~12个,平均5 9个,其中有效等位基因70个,有效等位基因的百分数为75 ... 用16对SSR引物对11个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2个典型的籼稻品种和2个典型的粳稻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15份材料中共检测到95个等位基因,每一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幅为4~12个,平均5 9个,其中有效等位基因70个,有效等位基因的百分数为75 8%,多态位点百分率为38%,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 06~0 53。应用NJ法对基于16对SSR标记数据的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份不同材料可分为粳稻组和籼稻组,粳稻组各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 06~0 53,平均遗传距离为0 303,其中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 21~0 46,籼稻组各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 297~0 377,平均遗传距离为0 329,11个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除筒恢211外,其他都属粳稻组。用相同SSR标记数据和聚类方法分别对苗期、芽期、孕穗期和开花期耐冷的水稻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同一时期耐冷品种在各自聚类图中的排列位置与全部材料聚类时有所不同,但其亲缘关系远近没有变化。结果表明SSR适合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和籼粳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冷水稻品种 SS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大豆粒形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7
7
作者 梁慧珍 王树峰 +7 位作者 余永亮 王庭峰 巩鹏涛 方宣钧 刘学义 赵双进 张孟臣 李卫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5-51,共7页
利用晋豆23和灰布支杂交构建的F13代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74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个含有231个SSR标记的SSR图谱。通过一年两点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和分子标记分析,研究了大豆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6个重要粒形... 利用晋豆23和灰布支杂交构建的F13代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74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个含有231个SSR标记的SSR图谱。通过一年两点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和分子标记分析,研究了大豆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6个重要粒形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同一性状两地点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粒宽、粒宽与粒厚、长宽比与长厚比、长厚比与宽厚比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与长宽比和粒长与长厚比呈显著正相关,粒厚与长厚比和粒厚与宽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厚与长宽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通过500次排列测验分别确定各性状的LOD阈值,在汾阳和郑州2种环境条件下共定位了33个QTLs,其中粒长共检测到7个QTLs,粒宽共检测到3个QTLs,粒厚共检测到3个QTLs,长宽比共检测到6个QTLs,长厚比共检测到9个QTLs,宽厚比共检测到5个QTLs。这些QTLs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分别位于A1,B1,B2,D1a,D2,F_2,G,I,J_2和O染色体上。研究表明,大豆粒形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可能源于控制数量性状的QTLs位点间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粒形性状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纤维发育的遗传机制及分子标记 被引量:8
8
作者 潘玉欣 马峙英 方宣钧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1,共6页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棉纤维是由胚珠外表皮单细胞在受精前后经分化突起、伸长和细胞壁增厚而形成。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细胞学、生理生化等特点,以及有关棉纤维的经典遗传和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已有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棉纤维是由胚珠外表皮单细胞在受精前后经分化突起、伸长和细胞壁增厚而形成。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细胞学、生理生化等特点,以及有关棉纤维的经典遗传和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已有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克隆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从分子水平改良棉纤维品质,已成为主要研究方向。但由于其发育是受多个基因共同调控的复杂过程,至今对发育各阶段分子生理调控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纤维 发育过程 遗传机制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RAPD-PCR分析棉花A基因组的起源与进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朱美霞 刘海清 张月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6期1109-1111,1115,共4页
应用RAPD -PCR技术对 2 1份棉花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中棉、草棉与海岛棉、陆地棉 4个栽培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 0 .43 17、0 .3 946、0 .4193、0 .43 18;海岛棉与草棉的A染色体组较接近 ,而陆地棉与中棉的A染色体... 应用RAPD -PCR技术对 2 1份棉花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中棉、草棉与海岛棉、陆地棉 4个栽培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 0 .43 17、0 .3 946、0 .4193、0 .43 18;海岛棉与草棉的A染色体组较接近 ,而陆地棉与中棉的A染色体组相近 ,反映了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A基因组的进化关系。表明利用RAPD标记 ,通过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可以阐明棉花种质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RAPD-PCR 起源与进化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