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省南繁水稻制种水分供求情况分析
1
作者 邹海平 陈小敏 +5 位作者 张明洁 吕润 林绍伍 李伟光 白蕤 陈彦希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5-1024,共10页
基于海南省南繁水稻制种大市(县)东方市和乐东县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71—2020年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作物系数法和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得出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及其前、中和后期3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ET... 基于海南省南繁水稻制种大市(县)东方市和乐东县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71—2020年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作物系数法和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得出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及其前、中和后期3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ET_(c))、有效降水量(P_(e))和缺水量(D_(w)),进而分析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水分供求变化特征。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影响南繁水稻制种ET_(c)和D_(w)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东方市和乐东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ET_(c)50 a均值分别为400.2、322.3 mm,P_(e)均值分别为45.7、84.3 mm,D_(w)均值分别为354.5、238.0 mm。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ET_(c)和D_(w)均主要分布在中、前期,占大田期ET_(c)和D_(w)的比例之和为72.4%~85.2%。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P_(e)均主要分布在后、中期,占大田期P_(e)的比例之和分别为78.2%和85.6%。近50 a东方市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及其各生育阶段ET_(c)和D_(w)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大田期增加显著),P_(e)均呈减少趋势。乐东县南繁水稻制种ET_(c)、P_(e)和D_(w)随时间变化趋势与东方市大致相反。近50 a东方市南繁水稻制种的缺水形势显著加重,而乐东县南繁水稻制种的缺水形势有所缓解但仍严峻,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气候变化给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产业带来的影响。近50 a高温不显著升高且低温极显著升高或高温不显著升高且日照时数不显著增加是引起东方市南繁水稻制种大多数生育阶段ET_(c)和D_(w)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日照时数不显著减少且平均风速极显著降低或日照时数不显著减少且降水量不显著增加是引起乐东县南繁水稻制种大多数生育阶段ET_(c)和D_(w)减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南省南繁水稻制种合理用水、制定科学灌溉方案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繁水稻制种 需水量 有效降水量 缺水量 多元回归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摩羯”影响海南岛植被变化的关键因子及阈值研究
2
作者 李伟光 吕润 +3 位作者 李海亮 陈小敏 侯伟 邹海平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250-2258,共9页
本研究旨在识别台风“摩羯”影响海南岛植被变化的关键因子,确定其致灾阈值,并为台风灾害预测、评估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EE平台获取台风“摩羯”登陆前后(2024年8月19日至9月18日)Sentinel-2 NDVI数据,结合地形与气象要素(台... 本研究旨在识别台风“摩羯”影响海南岛植被变化的关键因子,确定其致灾阈值,并为台风灾害预测、评估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EE平台获取台风“摩羯”登陆前后(2024年8月19日至9月18日)Sentinel-2 NDVI数据,结合地形与气象要素(台风路径、最大风速、最低气压和降水量等),运用XGBoost模型预测台风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并采用SHAP方法解析气象因子的非线性效应。XGBoos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决定系数(R^(2))为0.75,均方根误差(RMSE)为0.12,表明该模型在预测台风后NDVI变化方面具有较高精度。XGBoost特征重要性分析表明,台风前NDVI、台风距离和最大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而坡度与坡向的影响较弱。进一步SHAP分析表明,台风距离和最大风速为影响NDVI变化的关键气象因子。当台风距离<76.4 km时,NDVI显著下降;而当最大风速超过29.3 m/s时,NDVI变化明显加剧,表明强风对植被破坏具有关键作用。台风距离<76.4 km(约11级风圈内)及最大风速超过29.3 m/s的区域内,植被受损尤为严重。建议在台风预警及灾前防御措施中重点关注上述高风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摩羯” 致灾因子 植被变化 致灾阈值 XGBoost模型 SHAP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冬季瓜菜寒害气象指标及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邹海平 张京红 +3 位作者 李伟光 陈小敏 白蕤 吕润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5-863,共9页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站的1971—2020年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气象数据和灾情资料,构建考虑阴雨寡照影响、能量化寒害过程影响程度且具备生物学特征的冬季瓜菜寒害气象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ArcGIS技术,得出海南岛...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站的1971—2020年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气象数据和灾情资料,构建考虑阴雨寡照影响、能量化寒害过程影响程度且具备生物学特征的冬季瓜菜寒害气象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ArcGIS技术,得出海南岛冬季瓜菜寒害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冬季各月及各月轻至重度瓜菜寒害发生概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北部和中部,出现概率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东部沿海一带。冬季各月瓜菜寒害均主要以轻、中度等级为主,二者占比高达88.3%。3个月中,1月瓜菜寒害发生次数最多(占比达48.6%),瓜菜轻至重度寒害亦均在1月出现最多(占比分别为50.2%、43.4%和40.2%)。近50年海南岛冬季各月瓜菜寒害年发生次数不显著减少的站点占多数(占比分别为83.3%、94.4%和72.2%),各月不同等级瓜菜寒害中除2月重度瓜菜寒害年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的站点较多(占比38.9%)外,其余等级瓜菜寒害年发生次数不显著减少的站点亦占多数(占比61.1%~88.9%)。冬季各月不同等级瓜菜寒害的影响范围均按寒害轻至重顺序明显缩小。3个月之间相比,12月和2月瓜菜寒害影响范围接近且明显小于1月,轻度和中度寒害影响范围月之间亦表现出类似规律,重度寒害影响范围12月和1月接近且明显大于2月。近50年海南岛冬季各月及各月所有等级瓜菜寒害影响范围均在缩小。总体而言,近50年海南岛冬季瓜菜寒害年发生次数减少、影响范围缩小,对海南岛冬季瓜菜种植有利。但2月东、中、西部地区瓜菜重度寒害年发生次数在增加,需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瓜菜 寒害气象指标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站次比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体物与气象因子对海南省臭氧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符传博 徐文帅 +1 位作者 丹利 佟金鹤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5-50,共6页
文章利用2015-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3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O_(3)和前体物(NO_(2))连续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统计分析了NO_(2)以及气象因子对海南省O_(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省最大8 h平均O_(3)浓度(O_(3)-8 h)与NO_(2)浓度存在明... 文章利用2015-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3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O_(3)和前体物(NO_(2))连续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统计分析了NO_(2)以及气象因子对海南省O_(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省最大8 h平均O_(3)浓度(O_(3)-8 h)与NO_(2)浓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607,通过了99.9%的显著性检验。秋季O_(3)-8 h浓度最高,冬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低。O_(3)-8 h浓度与降水量、降水日数、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平均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降水量、降水日数和相对湿度对O_(3)-8 h浓度影响较大。海南省区域性O_(3)污染(O_(3)-8 h浓度超标市县≥3个)发生时,O_(3)-8 h浓度与NO_(2)浓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降水偏少、湿度偏低和日照时数偏长是海南省区域性O_(3)污染发生的有利条件。部分区域性O_(3)污染日发生在日照时数<4 h/d的条件下,表明外源输送也有可能造成海南省O_(3)浓度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NO_(2) 气象因子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9月海南省持续臭氧污染天气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1 位作者 徐文帅 佟金鹤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726-3737,共12页
2019年9月海南省(三沙市除外)发生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臭氧(ozone,O_(3))污染事件.本文利用环境监测资料、气象观测数据和FNL再分析资料,从O_(3)污染概况、大气环流背景和O_(3)污染天气演变过程的3个方面,探讨了气象条件在... 2019年9月海南省(三沙市除外)发生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臭氧(ozone,O_(3))污染事件.本文利用环境监测资料、气象观测数据和FNL再分析资料,从O_(3)污染概况、大气环流背景和O_(3)污染天气演变过程的3个方面,探讨了气象条件在此次持续性O_(3)污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污染时段(21—30日)的全省平均O_(3)最大8 h平均浓度(O_(3)−8 h)为146.3μg·m^(−3),平均每天有6.3个市县的O_(3)-8 h浓度超标,其中28日超标市县达到12个,海口市O_(3)−8 h浓度超标持续的时间最长(9 d).污染时段海南省受副高内部下沉气流影响,天气形势稳定.低层水平风速辐合,气象因子的垂直分布有助于增大混合层的湍流混合作用,这些气象背景场为O_(3)污染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9月海南省日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在逐日减小,而气压和日照时数在逐渐增加,平均气温维持在24℃以上,关键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有利于促进光化学反应速率,致使O_(3)浓度维持较高水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关键气象因子回归的O_(3)−8 h浓度与观测得到的O_(3)−8 h浓度有较好的一致性,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3,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回归值对实测值的方差贡献达到0.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天气形势 气象因子 多元回归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气象局防御台风“莎莉嘉”决策气象服务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雪 陈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1期185-187,217,共4页
通过对海南省气象局防御2016年第21号台风"莎莉嘉"的决策气象服务情况进行分析,可得出:(1)预报及时准确是成功决策气象服务的关键。海南省气象局对"莎莉嘉"的超前预报预警为政府部门提前部署防台工作赢得了充足的时... 通过对海南省气象局防御2016年第21号台风"莎莉嘉"的决策气象服务情况进行分析,可得出:(1)预报及时准确是成功决策气象服务的关键。海南省气象局对"莎莉嘉"的超前预报预警为政府部门提前部署防台工作赢得了充足的时间,准确预报为政府部门实现"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奠定了基础。(2)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有利于加强部门联动,有效构建防灾减灾合力,也是成功防御台风"莎莉嘉"的关键。(3)海南省气象局对"莎莉嘉"的决策气象预报服务,实现了"服务早、预报准、预警快、覆盖广、措施实、效果好",可作为成功决策服务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莎莉嘉” 决策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与气象要素对海南冬季辣椒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邹海平 吕润 +2 位作者 白蕤 李伟光 陈小敏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4-18,共5页
探明播期与气象要素对海南冬季辣椒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为合理安排辣椒播期及种植趋利避害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1和2022年辣椒分期播种试验,结合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和偏相关法,分析海南冬季辣椒生育期和产量与播期及气象要素的关系。结... 探明播期与气象要素对海南冬季辣椒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为合理安排辣椒播期及种植趋利避害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1和2022年辣椒分期播种试验,结合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和偏相关法,分析海南冬季辣椒生育期和产量与播期及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播期每推迟10 d,辣椒移栽期、现蕾期、开花期、坐果期和采收始期出现所需时间显著增加0.7~4.0 d,采收终期出现所需时间显著减少4.2 d,播期推迟对辣椒出苗所需时间影响不大。播期每推迟10 d,辣椒产量下降约450kg/hm^(2)。辣椒大多数生育阶段长度与相应时段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降水日数和日照时数显著正相关,而与降水量关系不大。辣椒产量主要与全生育期≥10℃有效积温有关。综合上市时间、暴雨洪涝灾害和产量三方面考虑,建议将辣椒传统播期9月中旬适当推迟至10月初。加强光照管理、适当增加灌溉频次和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可促进辣椒正常生长发育、及时采摘上市和产量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分期播种 生育期 产量 线性回归 偏相关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气象用湿度传感器性能对比分析
8
作者 崔学林 梁宝龙 +2 位作者 黄斌 陈亮 蒲大波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05-110,共6页
利用2022年实验室湿度传感器检定数据,从相关性、方差齐性检验、差值分布、测量误差、标准差等方面对DHC2-A和DHC2两种湿度传感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DHC2-A和DHC2各检定点相关系数最大为0.48,线性相关不显著。双样本方差齐性检... 利用2022年实验室湿度传感器检定数据,从相关性、方差齐性检验、差值分布、测量误差、标准差等方面对DHC2-A和DHC2两种湿度传感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DHC2-A和DHC2各检定点相关系数最大为0.48,线性相关不显著。双样本方差齐性检验得到P值0.218 8,大于检验标准0.05,DHC2-A和DHC2总体样本无显著差异;(2)DHC2-A和DHC2差值集中出现在–1%~4%处,占样本比例约为79.1%,峰度系数为0.11,偏度系数为0.68,曲线呈尖峰状和正偏离。在湿度不高于50%时,DHC2-A和DHC2测量性能非常相近,湿度在75%~95%时,DHC2-A测量值大于DHC2测量值,在95%点上差值平均值为4.5%。(3)DHC2-A测量误差集中在±2%之间,占总样本的89.6%,在95%湿度点上,DHC2误差平均值比DHC2-A小4.51%。DHC2和DHC2-A标准差在各检定点相近。(4)我国湿润地区宜安装DHC2-A型,半湿润地区安装DHC2和DHC2-A均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宜安装DHC2型,这有利于气象台站合理使用湿度传感器,为气象预报和服务提供更准确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度 气象 相关性 DHC2-A DHC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季节内振荡对海南岛10月持续性强降水的影响
9
作者 刘遇 吴慧 +2 位作者 蔡亲波 吴志彦 冯箫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1,共13页
本文研究了1979—2019年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对海南岛持续性强降水(PHR)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PHR的降水量和发生频次均以10月最多,且受强MJO的明显调控。当MJO对流位于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位相3~6)时,海南岛10月持续性强降水偏多;... 本文研究了1979—2019年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对海南岛持续性强降水(PHR)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PHR的降水量和发生频次均以10月最多,且受强MJO的明显调控。当MJO对流位于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位相3~6)时,海南岛10月持续性强降水偏多;而MJO对流位于热带西印度洋和中太平洋一带(位相7、8、1和2)时,持续性强降水较少。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的MJO对流在海南岛上空引发MJO扰动东风异常,配合其北侧有东北风异常,南侧的南海中北部存在气旋环流异常,与海南岛秋季暴雨的典型环流模态一致,使得低频水汽通量辐合增强,加湿低层大气,有利于海南岛持续性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热带西印度洋和中太平洋一带的MJO对流引发海南岛上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减弱水汽辐合,不利于低层大气增湿。海洋性大陆附近偏暖的海温以及赤道中东太平洋偏低的海温有助于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MJO对流生成和发展,使得海南岛PHR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水 热带季节内振荡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海南岛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10
作者 毛志远 黄彦彬 +4 位作者 付丹红 曾敏 邢峰华 敖杰 王雨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8-312,共15页
利用WRF模式中8种云微物理方案,模拟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飑线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地面降水、雷达组合反射率,以及热力、动力场的模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hompso... 利用WRF模式中8种云微物理方案,模拟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飑线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地面降水、雷达组合反射率,以及热力、动力场的模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hompson方案模拟的降水落区与中心强度最接近实况,WSM6方案在最大降水时刻模拟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在强度、范围和形态上与实况相似;在热力、动力场中,各方案均模拟出了地面冷池、低层垂直风切变与冷池出流等飑线特征,降水中心对应强上升气流区,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散度场结构有利于强对流出现和降水形成,但在强度和分布上不尽相同。从云微物理特征上看,液相粒子主要分布在5 km以下,冰相粒子在6 km以上,云水的模拟结果对云微物理方案的选择响应最弱,雪和霰的分布则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这是由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雪、霰生成、转化与消耗的过程处理存在差异,且同一云微物理过程在各方案中的转化率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方案 飑线 数值模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春季两系杂交水稻安全制种时空分布研究
11
作者 吕晓琴 陈小敏 +1 位作者 潘志华 吕润 《热带生物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4期519-527,共9页
为了探明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南岛水稻春季安全制种的适宜时段,以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1961-2020年2-8月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部地区是海南岛春... 为了探明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南岛水稻春季安全制种的适宜时段,以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1961-2020年2-8月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部地区是海南岛春季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首选地区,应选择育性敏感期起点温度较低的品种;南部地区春季两系杂交安全制种的时间,育性敏感期宜安排在5月初,扬花授粉期宜安排在5月,成熟收获期应在6月中旬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制种风险 气候诊断模型 适宜时段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农业气象自动站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珍莉 施晨晓 +1 位作者 王小洁 羊清雯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6期160-161,共2页
利用海南省18个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土壤水分状况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省农业气象自动站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分为黏土、黏壤土和砂土三大类,以黏土、黏壤土为主;凋萎系数的大小与土壤质地、测定作物品种有关,凋萎系数从... 利用海南省18个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土壤水分状况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省农业气象自动站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分为黏土、黏壤土和砂土三大类,以黏土、黏壤土为主;凋萎系数的大小与土壤质地、测定作物品种有关,凋萎系数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为细砂土、粉砂土、粉壤土、黏壤土、黏土。不同土壤质地间土壤容重差别不大,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加深而略有增加;黏土田间持水量最大,其次为黏壤土、砂黏土、粉砂土、粉壤土,田间持水量最少的是细砂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观测站 土壤水分 分布特征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斗三号短报文的气象产品压缩编码方法
13
作者 莫云音 韩强 +1 位作者 李晋峰 王恬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9866-9875,共10页
受限于远洋航海的通信环境,北斗短报文通信成为传输远洋气象灾害信息的重要手段。北斗短报文通信在通信长度和频率上存在限制,为了应对北斗短报文通信的局限性,在有限通信长度内实现海洋气象产品的可靠传输,提出一种基于北斗三号短报文... 受限于远洋航海的通信环境,北斗短报文通信成为传输远洋气象灾害信息的重要手段。北斗短报文通信在通信长度和频率上存在限制,为了应对北斗短报文通信的局限性,在有限通信长度内实现海洋气象产品的可靠传输,提出一种基于北斗三号短报文的气象产品压缩编码方法。该方法采用缩小数据的范围、以整数表示固定小数位的浮点数以及数字约定代替等方式实现产品数据的压缩;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针对气象产品影响区域的压缩算法,在保留多边形影响区域重要角度的基础上,通过删除不必要的区域点,减少表示影响区域的点数,进一步压缩产品的影响区域;最后定义各类产品的北斗下行编码和上行编码,实现气象产品基于北斗三号短报文的传输。结果表明,该压缩编码方法的数据压缩率介于30%~60%,在保证产品精度的同时,确保了产品可以在一个数据包内发送,具有较好的压缩效果。该方法已经在海洋气象服务业务中得到实际应用,能够满足海洋气象产品的传输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短报文 数据压缩 北斗编码 气象产品 数据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降水数据的海南岛台风降水多尺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4
作者 许梦雨 谭运祥 +3 位作者 李世禧 尚明 施晨晓 白磊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台风是导致海南地区极端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海南的台风事件在数量和强度上均呈现显著变化,海南岛上的极端降水时空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热带气旋路径数据和高分辨... 台风是导致海南地区极端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海南的台风事件在数量和强度上均呈现显著变化,海南岛上的极端降水时空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热带气旋路径数据和高分辨率GSMaP遥感降水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海南岛台风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海南岛受台风影响的次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但单次台风降水强度呈现增加趋势。在一年中,台风引起降水在海南岛西部地区(东方、乐东和昌江)和中部山区(白沙和五指山)较多,同时在空间上向周边平原和沿海地区递减,全岛多年平均台风年降水量最高超过400 mm/a。海南岛中西部山区地形对台风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夏季台风影响期地形效应对台风降水的影响大于非台风降水。在趋势上,台风降水比例呈东部和北部(儋州、临高、澄迈和海口)增加(最多可达3.45%/10 a),西部和南部(东方、乐东和三亚)减少的趋势(最多可达–3.27%/10a),这意味着海南岛平原区的极端降水风险可能加大。年内台风降水量与年内台风历时呈正相关(r=0.54),而年内台风降水与频次的正相关系数较低(r=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MaP 地形效应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天然橡胶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少军 张京红 +3 位作者 蔡大鑫 田光辉 邹海平 张国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7-183,共7页
海南岛是中国天然橡胶的主产区之一。海南岛天然橡胶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寒害和风害,因此开展橡胶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可有效提高海南天然橡胶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根据海南岛1971-2010年的气象数据和1988-2012年海南橡胶种植数据及TM... 海南岛是中国天然橡胶的主产区之一。海南岛天然橡胶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寒害和风害,因此开展橡胶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可有效提高海南天然橡胶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根据海南岛1971-2010年的气象数据和1988-2012年海南橡胶种植数据及TM遥感图像提取的2009年海南岛橡胶分布信息,基于风险形成的机理,选择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暴露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4个因子,分别开展了橡胶寒害和风害的风险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海南天然橡胶主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结果。结果表明:高风险区域和较高风险区域分布在海南岛琼海的西部、琼中、万宁的西部、五指山、三亚等地;中等风险区域分布在屯昌、澄迈、琼海、保亭南部、白沙、乐东等的大部分地区;较低风险区域和低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儋州、海口等的部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气象灾害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干旱的气象特征及监测指标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伟光 张京红 +3 位作者 刘少军 车秀芬 陈小敏 邹海平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4期324-330,共7页
为科学制定应对干旱措施,减轻干旱对海南生态和生产的影响,从降水分布、干旱成因、干湿状况、水分平衡及监测指标等角度描述海南岛干旱的气象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冬春少、夏秋多,空间上东多西少;从干湿指数看,11... 为科学制定应对干旱措施,减轻干旱对海南生态和生产的影响,从降水分布、干旱成因、干湿状况、水分平衡及监测指标等角度描述海南岛干旱的气象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冬春少、夏秋多,空间上东多西少;从干湿指数看,11月到翌年4月气候干燥,5月开始逐渐变湿,8、9、10月最为湿润。地表实际蒸散发量中间山区高,四周平原台地低。从月降水满足实际蒸散发需水量的能力来看,海南岛的冬春季节降水充沛月比例较低,普遍在20%以下;南部和西部尤为严重,监测海南岛干旱发生发展,旱季适宜用6个月或12个月时间尺度的SPEI指数,而雨季适宜用3个月时间尺度的SPEI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干旱 湿润度 实际蒸散发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防御措施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小敏 李伟光 +2 位作者 梁彩红 白蕤 吴慧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4期416-421,共6页
为减轻气象灾害对海南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对海南岛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危害、时空分布特征和防御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台风、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和高温热害等都严重影响海南的农业生产;各... 为减轻气象灾害对海南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对海南岛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危害、时空分布特征和防御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台风、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和高温热害等都严重影响海南的农业生产;各种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应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评估、预警和生物技术研究,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促进海南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防灾减灾 台风 干旱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10月海南省一次臭氧污染特征及输送路径与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1 位作者 唐家翔 佟金鹤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3-871,共9页
为了探讨2017年10月海南省一次O_(3)污染过程的气流轨迹、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采用海南省18个市县的AQI值、6类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以及相关气象观测资料,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7年10月海南省有13个市县首... 为了探讨2017年10月海南省一次O_(3)污染过程的气流轨迹、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采用海南省18个市县的AQI值、6类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以及相关气象观测资料,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7年10月海南省有13个市县首要污染物为O_(3)的天数比例超过80%,其中9个市县达100%.2017年10月26日澄迈县和儋州市AQI值分别为171和151,均达中度污染等级,7个市县达轻度污染等级.②气象要素与AQI和污染物质量浓度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ρ(O_(3))、AQI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1和-0.685,均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③卫星反演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与外源输送关系密切.影响气流主要来自内陆地区的长距离气流、中短距离气流和来自东南沿海的中短距离气流,三支气流影响时段对应的海口市AQI值分别为83、69和61,对应的ρ(O_(3))分别为和135.0、119.6和102.3μg/m^(3).④通过计算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和CWT(浓度权重轨迹)发现,广东省为海南省的主要潜在贡献源区,湖南省、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等地区也有一定的潜在贡献.研究显示,2017年10月海南省出现的O_(3)污染过程中,污染物来源以外源输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 浓度权重轨迹(CWT) 臭氧 潜在源区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8年海南省城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9
作者 符传博 徐文帅 +1 位作者 丹利 佟金鹤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823-2832,共10页
基于2015—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O3浓度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结合Cressman客观插值方法对城市O3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O3最大8小时平均值(O3-8 h)浓度空间分布呈西部、北部和东部沿海高,中部山区和南部沿海... 基于2015—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O3浓度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结合Cressman客观插值方法对城市O3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O3最大8小时平均值(O3-8 h)浓度空间分布呈西部、北部和东部沿海高,中部山区和南部沿海低的分布特征.四季O3-8 h浓度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基本一致,但是季节变化特征明显.O3-8 h浓度受气象因子影响显著,其中与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和相对湿度呈反相关关系.O3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型变化特征,高值主要出现在15:00—18:00之间,其中夏季峰值出现最早,冬季最晚,春季和秋季介于两者之间.O3-8 h浓度逐月变化表现为单峰单谷型,7月最低,10月最高.区域性O3污染(O3-8 h浓度超标市县≥3个)特征分析表明,近4年海南省共有40 d发生了区域性O3污染,发生概率为2.73%,其中2017年的区域性O3污染强度最强,年平均的O3-8 h浓度超标市县数达到7.38个,超标率为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时空分布 Cressman插值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海南岛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绍伍 吴慧 +1 位作者 方勉 张亚杰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75-83,共9页
基于2011―2020年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30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区域站不同等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家站进行若干对比。结果表明:(1)区域站的降水量与国家站均呈正相关关系,并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 基于2011―2020年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30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区域站不同等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家站进行若干对比。结果表明:(1)区域站的降水量与国家站均呈正相关关系,并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区域站各等级暴雨主要发生在汛期5―10月,发生频率占全年的85.3%~89.1%;各等级暴雨频率均为双峰型分布,其中暴雨和大暴雨的主峰月出现在10月,特大暴雨在8月,次峰月分别出现在8、7和4月。(2)区域站各等级暴雨均以局地为主,占各等级暴雨总数的88.4%~90.0%,小范围各等级暴雨占9.4%~10.2%,区域性以上各等级暴雨极少发生;不同范围的暴雨、大暴雨主要发生在汛期,特大暴雨只在7―11月的局地或小范围出现。(3)区域站一年四季均有持续1 d的暴雨和大暴雨发生,持续3 d的特大暴雨及持续3 d以上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全年未出现过。(4)区域站汛期各月各等级暴雨日数和日最大降水量均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暴雨和大暴雨日数次多和最多的9、10月,基本表现为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大暴雨在8月范围最大,主要出现在西北部地区。(5)区域站在时间和空间上均能观测到更多、更强的极端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等级暴雨 区域站 时空分布特征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