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省香蕉细菌性病害的为害特点及防控对策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鹏 柳晓磊 《园艺与种苗》 CAS 2011年第1期39-41,共3页
简述海南省香蕉细菌性病害的主要类型、田间症状、病原菌及为害特点,并根据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病害防治的综合措施。
关键词 香蕉 细菌性病害 为害特点 防治办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节水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宇佳 谢良商 黄勇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12年第1期144-145,157,共3页
通过对海南省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的有限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分析,指出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意义,在充分认识节水农业进一步发展存在几大制约因素(节水设备和技术落后、对节水认识淡薄、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等)的基础... 通过对海南省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的有限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的分析,指出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意义,在充分认识节水农业进一步发展存在几大制约因素(节水设备和技术落后、对节水认识淡薄、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等)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海南省节水农业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水资源 节水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海南省农区鼠害发生趋势分析及防控建议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茀望 李鹏 《园艺与种苗》 CAS 2013年第12期36-38,共3页
海南省近年来农区鼠害发生呈偏重态势。目前海南农区鼠害发生基数大、鼠害食料丰富、环境、气候利于鼠类繁殖。根据鼠类防控专家和各市县农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会商情况以及各市县近期鼠情监测结果,结合历年农区鼠害发生规律及气候、食物... 海南省近年来农区鼠害发生呈偏重态势。目前海南农区鼠害发生基数大、鼠害食料丰富、环境、气候利于鼠类繁殖。根据鼠类防控专家和各市县农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会商情况以及各市县近期鼠情监测结果,结合历年农区鼠害发生规律及气候、食物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4年海南省农区鼠害总体呈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趋势。农区鼠害防控惠及民生,意义重大,有关部门要加强鼠情监测,加大宣传、培训及技术推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控。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确保农区统一灭鼠活动顺利开展,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农区鼠害 发生趋势 防控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普通大蓟马抗药性监测及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32
4
作者 唐良德 赵海燕 +4 位作者 付步礼 邱海燕 吴建辉 李鹏 刘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75-1181,共7页
在2014-2015年抗药性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叶管药膜法(TIBS)室内测定了2016-2017年海南主要豇豆种植区三亚、澄迈和海口普通大蓟马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的年度变化以及其对6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16年度,三亚种群对甲维盐... 在2014-2015年抗药性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叶管药膜法(TIBS)室内测定了2016-2017年海南主要豇豆种植区三亚、澄迈和海口普通大蓟马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的年度变化以及其对6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16年度,三亚种群对甲维盐和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2. 98和17. 06倍,澄迈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也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RR=10. 87),除所有种群对阿维菌素(1. 92 <RR <3. 47)以及海口、澄迈种群对吡虫啉和啶虫脒(3. 07 <RR <4. 56)仍未产生抗性外,其它种群对药剂均产生了低水平抗性(5. 32 <RR <9. 98); 2017年度,除三亚和澄迈种群对阿维菌素仍处理敏感状态外,其它种群对不同药剂均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的抗性(5. 59 <RR <27. 03)。相比2016年,各测试种群对药剂的抗性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三亚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和啶虫脒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上升了9. 97、6. 98和3. 39倍;海口种群对阿维菌素也上升了2. 77倍。对6种新药剂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乙虫腈和溴虫腈对普通大蓟马的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14. 4113 mg/L和30. 7694 mg/L,而其它药剂则毒力较低(LC50> 5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大蓟马 海南 杀虫剂 抗药性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地区豆大蓟马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监测 被引量:28
5
作者 唐良德 赵海燕 +6 位作者 付步礼 韩云 闫凯莉 邱海燕 刘奎 吴建辉 李鹏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2-1037,共6页
采用叶管药膜法(TIBS)室内测定了2014-2015年海南主要豇豆种植区三亚、澄迈和海口豆大蓟马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的年度变化。结果表明,2014年,三亚种群对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39、8... 采用叶管药膜法(TIBS)室内测定了2014-2015年海南主要豇豆种植区三亚、澄迈和海口豆大蓟马田间种群对6种常用杀虫剂敏感性的年度变化。结果表明,2014年,三亚种群对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39、8.07和5.44倍,澄迈种群对甲维盐也产生了5.93倍的低水平抗性,海口种群对药剂仍处于敏感阶段;2015年,三亚种群对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97、5.43、7.51和5.44倍,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2.99倍;澄迈种群和海口种群对除甲维盐外的其它药剂仍处于敏感状态,但年度间相比,均表现出药剂敏感性下降,有进一步产生低水平抗性的趋势。海南各监测地区均未发现豆大蓟马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可以考虑其它药剂与阿维菌素轮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大蓟马 海南 抗药性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龙眼红粉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8
6
作者 杨济徽 李鹏 +3 位作者 张龙 曾宇 杨叶 范咏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93-999,共7页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培养后回接健康龙眼果实,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再次分离得到同样病菌,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传统形态学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为粉红单端孢菌属真菌,将待测菌株rDNA-ITS和rDNA-28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致病菌与Trichothecium roseum的相似性达到99%。【结论】确定海南省龙眼主产区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的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粉红单端孢菌 形态学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海南杧果新发病害致病菌研究初报
7
作者 杨济徽 李鹏 +3 位作者 张龙 曾宇 杨叶 范咏梅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0-55,60,共7页
2014年5月,在海南省乐东县、东方市、三亚市等卡亡果主产区,发现一种卡亡果生长期的果实新病害,主要为害果实,对叶片、果柄等也有影响。观察其田间发病情况与症状,并依据科赫法则分离病原菌、培养和回接,结合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以... 2014年5月,在海南省乐东县、东方市、三亚市等卡亡果主产区,发现一种卡亡果生长期的果实新病害,主要为害果实,对叶片、果柄等也有影响。观察其田间发病情况与症状,并依据科赫法则分离病原菌、培养和回接,结合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使忙果果实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表面开裂突起斑点,有时渗出透明黏液,黏液流经斑点处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时病斑合并呈不规则形,病斑未深入果肉。该菌菌落培养初期呈灰白色放射状圆形,后期产生黑褐色素,菌丝变为黑色;培养皿背面颜色由蓝黑色变为黑色。未成熟孢子无色、单胞、近卵形,分生孢子大小为(1.7286-9.8785)μm×(1.5937-6.6502)μm;成熟孢子暗褐色、双胞,大小为(9.5235-14.4462)μm×(2.2137-6.1555)μm;分生孢子器扁圆形,产孢体褐色。将其rDNA-28S和rDNA—ITS序列经BLAST搜索比对,结合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Botryosphaeriaceae科Lasiodiplodiasp.。该病原菌致丰亡果生长期病害为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 病原 鉴定 分子生物学Lasiodiplodia 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大蓟马室内对不同颜色及光波的趋性反应 被引量:34
8
作者 唐良德 韩云 +4 位作者 吴建辉 李鹏 付步礼 邱海燕 刘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9-172,共4页
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 )是近年来严重制约海南豇豆生产的重要害虫。本文应用正八角体和正六角体装置分别研究了豆大蓟马成虫对8种颜色色卡及其虚拟波长(白 polychromatic light、紫380 nm、蓝440 nm、浅蓝461 nm、绿510... 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 )是近年来严重制约海南豇豆生产的重要害虫。本文应用正八角体和正六角体装置分别研究了豆大蓟马成虫对8种颜色色卡及其虚拟波长(白 polychromatic light、紫380 nm、蓝440 nm、浅蓝461 nm、绿510 nm、黄绿540 nm、黄580 nm、红647 nm)和5种波长发光二极管(LED)(紫405 nm、蓝461 nm、绿519 nm、黄570 nm 和红650 nm)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波长为440 nm 和461 nm 及其对应的蓝色和浅蓝色色卡对豆大蓟马成虫的吸引率显著高于其他虚拟波长对应的颜色色卡,其次是波长为540 nm 的黄绿色和复色光对应的白色。在光趋性试验中,波长为461 nm 的蓝光 LED 灯对豆大蓟马成虫的吸引率显著高于其他颜色波长的 LED 灯。综合分析不同颜色色卡和 LED 光波对豆大蓟马的引诱作用,两者均表明豆大蓟马对波长为440~461 nm 的蓝色(光)最敏感,由此可见,蓝色粘虫板或蓝光诱虫灯可作为监测和防治豆大蓟马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大蓟马 颜色趋性 LED 光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大蓟马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9
9
作者 邱海燕 刘奎 +3 位作者 李鹏 付步礼 唐良德 张曼丽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437-2441,共5页
豆大蓟马[Me galurothrips us itatus(Bagnall)]是海南豇豆的重要害虫,是影响豇豆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通过室内试验,对豆大蓟马的发育速率、有效积温、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5~35℃温度范围内,豆大蓟... 豆大蓟马[Me galurothrips us itatus(Bagnall)]是海南豇豆的重要害虫,是影响豇豆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通过室内试验,对豆大蓟马的发育速率、有效积温、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5~35℃温度范围内,豆大蓟马的世代发育历期为10.57~46.29d,其中卵期为2.72~8.71 d,若虫期为3..54~16.24d,预蛹期为0.76~3.62 d,蛹期为2.02~8.74 d,产卵前期为1.00~9.16 d;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二次回归关系,且呈显著相关;卵、若虫、预蛹及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18、9.80、9.37、8.83℃,有效积温依次为76.55、76.77、17.06、46.73日·度,完成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35℃和238.87日·度;温度对豆大蓟马的存活率影响显著;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下平均寿命为63.24d,35℃下平均寿命为11.20d;30℃时产卵量最高,平均产卵232.78粒/雌,分别是15℃和35℃下的3.84倍和8.87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豆大蓟马的科学防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大蓟马 生物学特性 发育历期 存活率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的毒力测定及复配增效作用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奎 唐良德 +4 位作者 李鹏 韩志伟 邱海燕 付步礼 范咏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15-1618,共4页
豆大蓟马是海南冬种豇豆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豇豆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本文采用离心管药膜法,测定了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和啶虫脒等6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的毒力,并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 豆大蓟马是海南冬种豇豆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豇豆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本文采用离心管药膜法,测定了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和啶虫脒等6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的毒力,并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其它5种杀虫剂复配的增效作用及最佳配比。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豆大蓟马毒力(LC50)大小顺序为:甲维盐(0.000 5 g/L)>阿维菌素(0.056 1 g/L)>毒死蜱(0.125 3 g/L)>高效氯氰菊酯(0.165 4 g/L)>啶虫脒(0.228 3 g/L)>吡虫啉(19.803 5 g/L);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毒死蜱复配的共毒系数为776;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毒死蜱配比为1∶9时的共毒系数为1 733。本研究为开发豆大蓟马防治药剂和田间化学防治提供了基本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 豆大蓟马 毒力测定 复配 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大蓟马对12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27
11
作者 唐良德 付步礼 +3 位作者 邱海燕 韩云 李鹏 刘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0-574,共5页
室内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12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成虫和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除杀虫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豆大蓟马各虫态的毒力较低外,其他药剂均对豆大蓟马具有较高的毒力。毒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室内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12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成虫和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除杀虫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豆大蓟马各虫态的毒力较低外,其他药剂均对豆大蓟马具有较高的毒力。毒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豆大蓟马若虫的毒力不同程度上均大于成虫,且对成虫的毒力又以对雄成虫的毒力大于雌成虫。综合来看,乙基多杀菌素、甲维盐、噻虫胺、啶虫脒、阿维菌素和噻虫啉等药剂对豆大蓟马毒力较大,可推荐作为田间防治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大蓟马 杀虫剂 生物测定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药效试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柳晓磊 李鹏 +2 位作者 蒙忠辉 彭智斌 曾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116,共2页
采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结果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 g/20 mL与种子直接混合搅拌包衣+1叶1心期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 g/hm2兑水喷雾+移栽前2 d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90 g/hm2兑水喷雾... 采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结果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 g/20 mL与种子直接混合搅拌包衣+1叶1心期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 g/hm2兑水喷雾+移栽前2 d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90 g/hm2兑水喷雾+移栽后7 d用48%毒死蜱乳油900 mL/hm2兑水喷雾+移栽后15 d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900 mL/hm2兑水喷雾的施药方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齐穗期防效达78.57%,收割前防效达64.86%,该施药方案持效期较长,药效明显。同时,对该病的媒介昆虫白背飞虱防效也较为显著,在本田期防治效果较为长久,能有效遏制病毒病的传播,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较为理想的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嗪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防治香蕉叶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10
13
作者 马叶 张春冬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6,共2页
采用5%烯唑醇微乳剂、25%苯醚甲环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等4种杀菌剂防治香蕉叶斑病。结果表明,25%丙环唑乳油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且持效期长,田间使用最佳剂量为700~1 000倍液;未发现在供试剂量下药剂... 采用5%烯唑醇微乳剂、25%苯醚甲环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1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等4种杀菌剂防治香蕉叶斑病。结果表明,25%丙环唑乳油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且持效期长,田间使用最佳剂量为700~1 000倍液;未发现在供试剂量下药剂对香蕉产生药害,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叶斑病 杀菌剂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胁迫对瓠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柳晓磊 陈丽君 蔡德江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2-304,共3页
研究了盐胁迫对"黑美丽"瓠瓜的幼苗生长相关的农艺性状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盐胁迫下,瓠瓜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随着盐浓度增加,幼苗鲜重呈下降趋势;在高盐浓度下,种子萌发率、苗高等指标与对照相比... 研究了盐胁迫对"黑美丽"瓠瓜的幼苗生长相关的农艺性状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盐胁迫下,瓠瓜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随着盐浓度增加,幼苗鲜重呈下降趋势;在高盐浓度下,种子萌发率、苗高等指标与对照相比明显下降;70 mmol/L为瓠瓜幼苗盐胁迫的临界浓度,而40 mmol/L盐浓度对瓠瓜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为了提高对逆境的适应性,瓠瓜幼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瓠瓜 盐胁迫 生长发育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叶枣的计算机视觉分级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晁德起 章程辉 +1 位作者 黄勇平 陈晓娜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8-161,共4页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农业行业标准NY/T484-2002,基于NI Vision Assistant系列软件对毛叶枣提出了一种自动分级方法。以黑色传送带为背景,采用CCD摄像机在毛叶枣样本的滚动中采集图像,通过对图像进行初步分割、灰度化、平滑去噪、增强、边...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农业行业标准NY/T484-2002,基于NI Vision Assistant系列软件对毛叶枣提出了一种自动分级方法。以黑色传送带为背景,采用CCD摄像机在毛叶枣样本的滚动中采集图像,通过对图像进行初步分割、灰度化、平滑去噪、增强、边缘检测、二值化等处理得出样本果实大小、表面缺陷大小以及果梗识别,进而借助机械手完成对毛叶枣品质的自动分级,识别结果与人工挑选结果吻合率分别达到:优等品吻合92.43%,一等品吻合96.34%,二等品吻合95.60%,残次品吻合95.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叶枣 NIvision ASSISTANT 果面缺陷 自动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性诱剂对番石榴园桔小实蝇的田间防效试验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鹏 伍书钦 王崇颖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73,共2页
研究新型性诱剂对桔小实蝇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新型性诱剂对番石榴上的桔小实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4次施药后的诱捕量达到303头(雌虫22.75头,雄虫280.25头),最高防效为70.62%;0.02%猎蝇饵剂的诱捕量为116.5头(雌虫96.75头,雄虫19.75... 研究新型性诱剂对桔小实蝇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新型性诱剂对番石榴上的桔小实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4次施药后的诱捕量达到303头(雌虫22.75头,雄虫280.25头),最高防效为70.62%;0.02%猎蝇饵剂的诱捕量为116.5头(雌虫96.75头,雄虫19.75头);清水对照的诱捕量为0。试验结果还表明,性诱剂和猎蝇饵剂的交互使用,更有利于控制桔小实蝇种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小实蝇 性诱剂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凯润乳油对香蕉黑星病的田间防效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鹏 周小伟 黎霞 《园艺与种苗》 CAS 2011年第3期25-27,共3页
[目的]为在生产上合理施用25%凯润乳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巴西2号为供试香蕉品种,研究25%凯润乳油不同浓度处理对香蕉黑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平均病指下降,防效提高,香蕉生长正常,未发生药害。25%凯润乳油... [目的]为在生产上合理施用25%凯润乳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巴西2号为供试香蕉品种,研究25%凯润乳油不同浓度处理对香蕉黑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平均病指下降,防效提高,香蕉生长正常,未发生药害。25%凯润乳油1 000、1 500和2 000倍液对香蕉叶片黑星病的防效均显著好于25%敌力脱乳油,25%凯润乳油不同浓度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结论]25%凯润乳油最佳施用浓度为1 500~2 000倍,最佳施药量为750 L/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凯润乳油 香蕉黑星病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烯唑醇微乳剂防治香蕉褐缘灰斑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叶 张春冬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967-3968,共2页
应用5%烯唑醇微乳剂防治香蕉褐缘灰斑病(Cercospora musae)。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微乳剂对香蕉褐缘灰斑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使用该药剂600~800倍稀释液7 d后的防效为64.81%~68.33%,与对照药剂25%烯唑醇乳油2 000倍稀释液的... 应用5%烯唑醇微乳剂防治香蕉褐缘灰斑病(Cercospora musae)。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微乳剂对香蕉褐缘灰斑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使用该药剂600~800倍稀释液7 d后的防效为64.81%~68.33%,与对照药剂25%烯唑醇乳油2 000倍稀释液的防效(69.15%)相当。试验期间未发现该药剂在供试剂量下对香蕉产生药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唑醇 香蕉褐缘灰斑病(Cercospora musae) 田间试验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5%进富水分散粒剂对芒果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鹏 柳晓磊 +1 位作者 张曼丽 陈丽君 《蔬菜》 2012年第8期59-60,共2页
应用75%进富水分散粒剂防治芒果炭疽病药效试验表明,该药剂防治芒果炭疽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施药量为稀释800~1000倍时,第1次施药后10d,第2次施药后10d,第3次施药后10d,防效达到75.95%~90.46%,且药效优异,持效期长。试验期间未发现... 应用75%进富水分散粒剂防治芒果炭疽病药效试验表明,该药剂防治芒果炭疽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施药量为稀释800~1000倍时,第1次施药后10d,第2次施药后10d,第3次施药后10d,防效达到75.95%~90.46%,且药效优异,持效期长。试验期间未发现该药剂在供试剂量下对作物产生药害,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富水 芒果炭疽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中绿橙酸腐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海中 李鹏 《中国热带农业》 2011年第4期48-49,共2页
目前,绿橙酸腐病成为阻碍海南省琼中县绿橙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每年9月为发病始期,10月为发病高峰期。采用科学栽培管理、大田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控对策,防效显著。
关键词 绿橙 酸腐病 危害特点 防控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