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省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洪小江 《热带林业》 2005年第4期49-51,共3页
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GEF项目在周边社区开展PRA调查的基础上,探讨目前周边社区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初步的对策,从而为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社区 资源 利用 现状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峰岭林业局大凯林场区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梁春生 林小琼 莫世琴 《热带林业》 2018年第3期51-54,共4页
2017年7月~2018年7月,对尖峰岭林业局大凯林场管护的重点森林天保林中5个1hm2固定样地进行了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固定样地内记录到脊椎动物66种,隶属12目24科。其中两栖类10种,隶属1目4科;爬行类51种,隶属8目16科;哺乳类5种,隶... 2017年7月~2018年7月,对尖峰岭林业局大凯林场管护的重点森林天保林中5个1hm2固定样地进行了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固定样地内记录到脊椎动物66种,隶属12目24科。其中两栖类10种,隶属1目4科;爬行类51种,隶属8目16科;哺乳类5种,隶3目4科。调查发现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种类5种,即黑鸢(Milvus migrans)、蛇雕(Spilornis cheela)、褐耳鹰(Accipiter badius)、雀鹰(Accipiter nis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有细刺水蛙(Hylarana spinulosa)、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海南柳莺(Phylloscopus hainanus)、黑喉噪鹛(Garrulax chinensis)等12种省重点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凯林场 脊椎动物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海南省尖峰岭森林旅游
3
作者 曾雪冰 《热带林业》 2012年第3期-,共5页
森林旅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产业,由于人们对森林旅游认识不够,导致森林旅游发展后劲不足,讨论森林旅游成为当今热门话题.文章着重以海南省尖峰岭为例,全面分析其旅游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采取发放调查表调查,并运用旅游管理理... 森林旅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产业,由于人们对森林旅游认识不够,导致森林旅游发展后劲不足,讨论森林旅游成为当今热门话题.文章着重以海南省尖峰岭为例,全面分析其旅游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采取发放调查表调查,并运用旅游管理理论来分析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套综合治理森林旅游的措施,为行业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旅游 尖峰岭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海南尖峰岭地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莫锦华 李佳 +2 位作者 刘芳 李晓光 李迪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3-210,共8页
【目的】了解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林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和2015年5—11月,使用红外相机调查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林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结... 【目的】了解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林区兽类和鸟类本底资源现状,为该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2014年3月—2015年3月和2015年5—11月,使用红外相机调查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林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结果】红外相机调查累计工作量为14715相机工作日,共拍到5383张动物有效独立照片,鉴定出隶属6目10科的15种野生兽类和8目17科的33种野生鸟类,以及2种家畜。其中国家I、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2、8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TN)的物种分别有1、3、3和8种。拍摄率最高的前5位野生动物依次为帚尾豪猪(拍摄率CR=7.23)、白腹巨鼠(CR=4.96)、鼬獾(CR=2.54)、白鹇(CR=2.60)、野猪(CR=1.17)。调查中记录到的霜背大鼯鼠、倭花鼠、白喉矶鸫等11个物种为尖峰岭地区新记录种。红外相机记录到大量人类活动的照片,表明该区域人为干扰严重,应加强管理。【结论】本次调查提供尖峰岭地区兽类和鸟类资源信息,初步掌握区内野生动物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和相对多度。尖峰岭地区仍然分布有众多野生动物和地方特有物种;人类活动给该区域野生动物带来影响。红外相机调查技术可有效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名录 生物多样性编目 红外相机调查技术 野生动物监测 拍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尖峰岭热带半落叶季雨林物种组成、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苏红华 王红 +6 位作者 陈宗杰 余传文 陈晓熹 吴建辉 周璋 李意德 许涵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6期21-27,共7页
应用样方调查法,对海南尖峰岭半落叶季雨林的物种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面积5 000 m^2的样方中,共记录到胸径≥1 cm的植株2 565株,除3个种未确定种名外,其他分属26科42属46种。以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桑科(Mor... 应用样方调查法,对海南尖峰岭半落叶季雨林的物种组成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面积5 000 m^2的样方中,共记录到胸径≥1 cm的植株2 565株,除3个种未确定种名外,其他分属26科42属46种。以大戟科(Euphorbiaceae)和桑科(Moraceae)为优势科,以刺桑(Streblus ilicifolius)、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和鹊肾树(Streblus asper)为优势种。当取样面积达到3 850 m^2或取样植株数达到1 800株时,记录到的物种数有47种,占总物种数的95.92%。样地内所有植株平均胸径为6.36 cm,径级分布呈倒"J"型。刺桑、赤才(Lepisanthes rubiginosa)和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的空间分布呈较强的聚集性,布渣叶和鹊肾树的分布较均匀。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较低,样地的物种种类较少,植株分布的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半落叶季雨林 尖峰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广建 陶善军 齐旭明 《热带林业》 2011年第3期7-9,共3页
在分析环境容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分区采用面积法、游线法、卡口法估测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经测算景区日环境容量为6705人次,年环境容量为1804000人次;为了确保景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旅游资源和环境不"超负... 在分析环境容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分区采用面积法、游线法、卡口法估测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经测算景区日环境容量为6705人次,年环境容量为1804000人次;为了确保景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旅游资源和环境不"超负荷"运转,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景区年游客容量以不超过180万人次为好;生态旅游开发必须根据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控制建设与发展规模,确保旅游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最大限度满足社会需求和收益最大化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海南林业项目工程监理的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松田 徐东 +1 位作者 郭聪 李广建 《热带林业》 2011年第3期40-42,共3页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林业项目工程监理已成为一个有一定发展前景的行业。根据林业项目工程监理行业的现状,结合海南的情况,针对监理市场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与规范行业管理工...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林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林业项目工程监理已成为一个有一定发展前景的行业。根据林业项目工程监理行业的现状,结合海南的情况,针对监理市场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与规范行业管理工作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监理 现状 对策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峰岭地区荔枝栽培及区划设想 被引量:1
8
作者 莫锦华 《热带林业》 2001年第1期23-32,共10页
尖峰岭地区是我省的主要荔枝产区,有着几十年的栽培历史。近几年荔枝生产得以较大发展,但由于对栽培品种的生产发育与区域分布等问题了解欠缺,栽培品种较杂,没有形成主要生产品种,影响了本区荔枝生产的健康发展。为此特对本地区荔... 尖峰岭地区是我省的主要荔枝产区,有着几十年的栽培历史。近几年荔枝生产得以较大发展,但由于对栽培品种的生产发育与区域分布等问题了解欠缺,栽培品种较杂,没有形成主要生产品种,影响了本区荔枝生产的健康发展。为此特对本地区荔枝栽培作了调研,基本掌握了本区荔枝栽培品种的生长发育表现,对荔枝生产区域化问题有了较深认识,形成了尖峰岭地区荔枝栽培类型及区域布局的初步意见,同时分析了本区当前荔枝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荔枝生产的初步意见和建议,为指导本区荔枝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峰岭 荔枝栽培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热带雨林的保护和利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琼梅 《花卉》 2019年第24期245-246,共2页
自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以来,各种产业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激增、保护意识不强等多种因素都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森林、草原、海洋等资源被破坏的程度不断增加,整个生态圈的生态环境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其中又以森林的破坏最... 自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以来,各种产业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激增、保护意识不强等多种因素都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森林、草原、海洋等资源被破坏的程度不断增加,整个生态圈的生态环境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其中又以森林的破坏最为严重.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和海南省的热带雨林,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对海南省热带雨林的保护和利用进行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热带雨林 保护和利用 措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峰岭椰心叶甲发生与防治初报
10
作者 陈文群 《热带林业》 2009年第3期38-40,共3页
2005年4月,尖峰岭林业局首次发现椰心叶甲疫情。至2009年3月止,调查尖峰岭地区棕榈科植物(主要为椰子)椰心叶甲的发生与为害,结果显示:2005年4月受害率为9%,其疫区受害率为71%;2006为97%;2007年为96%;2008年为100%;2009年97%。通过4年... 2005年4月,尖峰岭林业局首次发现椰心叶甲疫情。至2009年3月止,调查尖峰岭地区棕榈科植物(主要为椰子)椰心叶甲的发生与为害,结果显示:2005年4月受害率为9%,其疫区受害率为71%;2006为97%;2007年为96%;2008年为100%;2009年97%。通过4年对椰心叶甲采取挂包法、释放天敌寄生蜂法2种防治法,结果表明:释放天敌寄生蜂的生物防治法效果最佳,防治效果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心叶甲 防治 尖峰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发展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4
11
作者 莫锦华 《热带林业》 2000年第2期68-76,共9页
当前 ,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事业发展的新时尚 ,森林公园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森林旅游 ,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迎合了人们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尖峰岭是海南省六大旅游中心系统之一 ,而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是该中心系统的核心 ,... 当前 ,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事业发展的新时尚 ,森林公园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森林旅游 ,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迎合了人们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尖峰岭是海南省六大旅游中心系统之一 ,而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是该中心系统的核心 ,其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如何 ,将直接影响西部生态旅游及至海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 ,不但是公园发展的需要 ,也是建设海南生态省战略目标的需要 ,为此 ,分析尖峰岭旅游发展现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业 森林生态旅游 旅游目的地 展现 海南 战略目标 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旅游 加快发展
全文增补中
基于GIS的林业专题制图方法优化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丹华 石军南 +3 位作者 陈传松 卢海燕 司芳芳 徐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3-178,共6页
以林相图制作为例,分别利用ViewGIS、ArcGIS对2009年广西省八步区桂岭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编辑处理,并在ArcGIS中完成了平桂管理区及八步区所有乡镇林相图的制作,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总结,提出了基于GIS的林业专题制图优化方法。... 以林相图制作为例,分别利用ViewGIS、ArcGIS对2009年广西省八步区桂岭镇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编辑处理,并在ArcGIS中完成了平桂管理区及八步区所有乡镇林相图的制作,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总结,提出了基于GIS的林业专题制图优化方法。实验结果显示,在ViewGIS中矢量化及建立拓扑关系,提高了矢量化的效率和精度,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拓扑建立的时间,并实现了小班的自动编号。ArcGIS中模板和符号库的制作及应用,一方面节省了制图时间,另一方面保证了同一专题的专题图表现风格的一致性及整体美观性。经实践,该优化方法能有效提高林业专题图制作效率,且成图更为规范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专题图 优化方法 ARCGIS view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植物海南粗榧培育技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莫世琴 林明平 +2 位作者 黄桂华 周再知 梁坤南 《热带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22-24,共3页
海南粗榧为中国二级濒危物种,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天然抗癌药用植物。为促进海南粗榧的研究和发展,简要介绍海南粗榧,结合其资源分布生境特点,总结和分析海南粗榧苗木繁殖与栽培技术。
关键词 海南粗榧 生境特点 苗木培育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榴莲蜜早结丰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革彬 韩冰 +6 位作者 林盛 高尤英 林书生 滕天广 古裕飞 周文静 林文柱 《中国热带农业》 2016年第2期58-61,共4页
以解决榴莲蜜[Artocarpus champeden(Lour.)Spreng.]幼树开花结果难问题为目的,采用3年龄榴莲蜜,采取8种不同处理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榴莲蜜控梢催花剂"浓度的增大,榴莲蜜的结果数量和产量也增加,"榴莲蜜控梢... 以解决榴莲蜜[Artocarpus champeden(Lour.)Spreng.]幼树开花结果难问题为目的,采用3年龄榴莲蜜,采取8种不同处理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榴莲蜜控梢催花剂"浓度的增大,榴莲蜜的结果数量和产量也增加,"榴莲蜜控梢催花剂"160倍+螺旋剥皮的催花结果效果最好。同时,试验示范表明,随着树龄的增长,树体对"榴莲蜜控梢催花剂"的依赖性有所减弱。3年龄"榴莲蜜控梢催花剂"160倍+30cm处螺旋剥皮和6年龄榴莲蜜树喷施"榴莲蜜控梢催花剂"200倍+螺旋剥皮处理都可达到开花结果树率80%以上,亩产量分别为1024kg和1236kg。"榴莲蜜控梢催花剂"可减少降雨对6龄树催花坐果的不利影响。另外,花芽分化对季节的温度变化不敏感,结合适当的栽培技术,可实现榴莲蜜的反季节生产。这项技术解决了榴莲蜜幼龄树开花结果难的技术难题,为榴莲蜜早结丰产提供了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莲蜜 榴莲蜜控梢催花剂 早结 丰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交趾黄檀种子形态与发芽率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莫世琴 林明平 王淑娥 《热带林业》 2016年第2期8-10,共3页
研究不同产地间交趾黄檀种子形态与和发芽率间的差异,以期初步选出优良种质,为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基础。分别对引自泰国5个、柬埔寨4个以及中国1个次生产地的交趾黄檀种子进行形态测定和播种发芽试验。结果表明:交趾黄檀种子的长变... 研究不同产地间交趾黄檀种子形态与和发芽率间的差异,以期初步选出优良种质,为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基础。分别对引自泰国5个、柬埔寨4个以及中国1个次生产地的交趾黄檀种子进行形态测定和播种发芽试验。结果表明:交趾黄檀种子的长变异幅度为6.09~7.19mm,宽3.84~4.28mm,厚0.98~1.19mm;千粒重变幅为20.68~33.76g;发芽率最高的是泰-5达87%,最低的是泰-1为39%。不同产地的交趾黄檀的种子形态、发芽率均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引种来源有必要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趾黄檀 产地 种子形态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榕树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莫世琴 沙林华 《热带林业》 2009年第2期32-33,共2页
通过对榕树(Ficus microcorpa)不同插穗年龄与生根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插穗对生根率和苗高具有显著的影响。成活率以3年生插穗最高,达到98%,2年生为89%;对不同扦插时间与插穗生根生长情况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扦插时间,其... 通过对榕树(Ficus microcorpa)不同插穗年龄与生根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插穗对生根率和苗高具有显著的影响。成活率以3年生插穗最高,达到98%,2年生为89%;对不同扦插时间与插穗生根生长情况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扦插时间,其插穗的成活率有显著的差异,而苗高则差异不显著。其中,2、3月成活率较高,均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树 扦插繁殖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对博白林场不同树种的危害及其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17
作者 陈恒 莫世琴 +1 位作者 施国政 冯光秒 《防护林科技》 2019年第10期9-11,38,共4页
为了解台风对博白林场不同树种的为害情况及其影响因子,对台风“彩虹”对不同林分位置的39个树种168株树木的受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受害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针叶树种受害明显轻于阔叶树种;(2)树木的受害情况与其胸径... 为了解台风对博白林场不同树种的为害情况及其影响因子,对台风“彩虹”对不同林分位置的39个树种168株树木的受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受害情况存在较大差异,针叶树种受害明显轻于阔叶树种;(2)树木的受害情况与其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关系密切,胸径较小、树高较高、枝下高较大、冠幅较大的树木受害较严重;(3)林内的树木受害明显轻于林窗和开阔地的树木,林缘迎风面树木的受害远重于林缘背风面的树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白林场 树种 台风灾害 林分 生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焰树枝条扦插生根试验
18
作者 陈兴建 莫世琴 《热带林业》 2009年第4期19-20,共2页
采用生根促进剂枝条扦插的方法对火焰树(Spathodea campanulata Beauv.)进行扦插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生根促进剂对火焰树插穗的生根率影响显著,火焰树扦插最佳生根促进剂及浓度为1000mg/kg的ABT。
关键词 火焰树 扦插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苹果绵蚜生物学研究初报
19
作者 李树林 金勇 《西藏农业科技》 1996年第1期22-25,共4页
苹果绵蚜是一种检疫性害虫,在西藏分布较广,危害很大,年发生代数为7—23代,平均15代,在林芝地区,树体地上部分和地下根部均可越冬,绵蚜的危害有群集性,种群增长曲线为直三角形,3至10月迅速增长,11月早霜来临迅速下降,传播途径有主动型... 苹果绵蚜是一种检疫性害虫,在西藏分布较广,危害很大,年发生代数为7—23代,平均15代,在林芝地区,树体地上部分和地下根部均可越冬,绵蚜的危害有群集性,种群增长曲线为直三角形,3至10月迅速增长,11月早霜来临迅速下降,传播途径有主动型、被动型二类,主要天敌有食蚜蝇4种,草蛉2种,瓢虫3种,食虫鸟及蚜霉菌。尚未发现日光蜂寄生现象。主要防治措施有检疫、农业防治、农药防治。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农药有避蚜雾、氧化乐果、敌杀死等。建议苹果绵蚜综合防治应以加强检疫,保护新果园,结合老果园改造,引进抗蚜、耐蚜新品种;加强新农药引进,试验。把虫口基数压到危害允许水平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苹果绵蚜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