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杂草稻的落粒基因SH4和qSH1落粒SNP位点的序列分析
1
作者 夏启玉 孔华 +6 位作者 邹玲敏 吴清娟 姜晓琦 贺萍萍 曹扬 张雨良 赵辉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4-1593,共10页
种子的落粒性是导致杂草稻在水稻田不断自我繁衍和扩散的主要原因。SH4和qSH1基因被认为是控制水稻种子落粒的主效基因,本研究旨在测定海南杂草稻的SH4和qSH1的落粒SNP位点的基因型。本研究以临高县和崖州区水稻田中的杂草稻为研究材料... 种子的落粒性是导致杂草稻在水稻田不断自我繁衍和扩散的主要原因。SH4和qSH1基因被认为是控制水稻种子落粒的主效基因,本研究旨在测定海南杂草稻的SH4和qSH1的落粒SNP位点的基因型。本研究以临高县和崖州区水稻田中的杂草稻为研究材料,采集13块水稻田中的杂草稻及其对应栽培稻种子,从中选择144株表型有差异的杂草稻种子及13株对应栽培稻种子进行萌发种植,测定它们的种子落粒率,并对SH4和qSH1的落粒SNP位点进行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为野生落粒型G的杂草稻有77株,突变难落粒型T的杂草稻有48株,杂合型G/T的有19株;所有栽培稻的SH4的落粒SNP位点均为T。落粒率测定发现,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为G和G/T的96株杂草稻都具有极高的落粒率,而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为T的48株杂草稻中,40株为中度落粒率,8株为低落粒率。所有杂草稻和栽培稻样品的qSH1落粒SNP位点均为野生落粒型G。以上结果表明,海南杂草稻和栽培稻之间的落粒率差异与qSH1基因的落粒SNP位点无关,而与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显著相关;SH4基因的落粒SNP位点均为T型的杂草稻和栽培稻间的落粒率差异可能由其他未知的基因或位点的差异导致。本研究结果可为海南杂草稻种子落粒的分子机制提供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稻 SH4 qSH1 落粒SNP位点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狗尾草生物量增大突变体的转录组分析及氮素代谢相关基因挖掘
2
作者 张丽丽 赵海旭 +4 位作者 胡帅 霍姗姗 夏启玉 郭安平 赵辉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3-865,共13页
生物量大小是植物进化适应和产量的关键因素,获得高产作物品种一直是作物育种的基本要求。本研究在对狗尾草ME34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现1株生物量变大的突变体植株Mu,其性状可以稳定遗传给下一代。通过对狗尾草表型观察和幼苗、成苗的农... 生物量大小是植物进化适应和产量的关键因素,获得高产作物品种一直是作物育种的基本要求。本研究在对狗尾草ME34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现1株生物量变大的突变体植株Mu,其性状可以稳定遗传给下一代。通过对狗尾草表型观察和幼苗、成苗的农艺性状统计分析,发现狗尾草突变体幼苗的生物量(鲜重和干重)及成苗的株高均显著高于狗尾草野生型植株,狗尾草突变体成苗的穗长和种子长度也显著长于狗尾草野生型植株,且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对ME34和Mu的叶和茎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部分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氮素代谢和调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占差异基因总数的20%左右。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同样发现,生物量大小与氮素的代谢、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DEGseq方法分析差异基因的变化,获得了参与氮素吸收、运输、同化和再利用的相关基因,如硝酸盐转运蛋白NRT、铵转运蛋白AMT、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酸合成酶GOGAT、NLP家族转录因子以及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等。本研究为谷子等作物的育种工作提供重要分子依据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尾草 生物量 转录组测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稻田水生昆虫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霞 谭燕华 +4 位作者 伍苏然 杨小亮 唐继宏 霍姗姗 郭安平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52-1259,共8页
水稻田间不仅在水面上部水稻植株中有丰富的节肢动物群落,水体中也有很多水生昆虫。弄清海南稻田水生昆虫群落组成和种群发展动态,可以为海南稻田环境监测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于2021年在海南省南繁区和非南繁区10个地市进行了稻田水生... 水稻田间不仅在水面上部水稻植株中有丰富的节肢动物群落,水体中也有很多水生昆虫。弄清海南稻田水生昆虫群落组成和种群发展动态,可以为海南稻田环境监测提供研究基础。本研究于2021年在海南省南繁区和非南繁区10个地市进行了稻田水生昆虫种类调查,共捕捉到水生昆虫4目10科29种。在南繁区的三亚和非南繁区的文昌稻田进行了整个生长季水生昆虫群落动态研究,结果显示水生昆虫群落在三亚和文昌稻田不同生长期都可以存在,每生长期种类为15~19种,数量为每百丛12.7±0.7~33.3±1.00头,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时期为分蘖期。水生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2.100~2.581,均匀性指数为0.726~0.924,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092~0.137。三亚和文昌群落物种相似度为0.947,优势种相似度为1.000。截斑脉蜻Neurothemis tullia稚虫,真龙虱Cybister sp.可能是稻田水体环境变化的敏感种类。稻田环境变化和污染可能影响水生昆虫种类,对海南稻田水生昆虫群落的监测和变化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 文昌 稻田 水生昆虫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农杆菌介导的糜子高效遗传转化方法
4
作者 夏启玉 降彦苗 +5 位作者 刘亚男 李海权 程汝宏 郭安平 刘国庆 赵辉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截至目前,针对糜子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旨在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糜子高效遗传转化方法。以糜子品种冀黍5号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CIM和MSD诱导培养基上分别诱导糜子的胚性愈伤... 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截至目前,针对糜子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旨在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糜子高效遗传转化方法。以糜子品种冀黍5号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CIM和MSD诱导培养基上分别诱导糜子的胚性愈伤,以其作为转化受体材料,用含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侵染60min并共培养6d,转接至含0.025g/L潮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上筛选出抗性愈伤,接着在含0.015g/L潮霉素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最后在含0.015g/L潮霉素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成苗,用载体特异性引物对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鉴定其是否为阳性转基因植株。根据多个批次的转化实验统计糜子的抗性再生植株的筛选效率和转化效率。结果表明:CIM和MSD诱导培养基均能诱导出糜子胚性愈伤,但CIM培养基诱导的糜子胚性愈伤效果更好;糜子胚性愈伤在被农杆菌侵染及与农杆菌共培养后,经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上筛选、分化和生根后获得多株抗性再生糜子植株,3次试验获得的糜子抗性再生植株的PCR鉴定阳性率为100%,平均转化效率为30%以上。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糜子遗传转化方法,操作简单,转化效率高,成本低廉,且转化不受季节限制,能规模化开展,为糜子的遗传改良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农杆菌 遗传转化 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种衣剂包衣处理对3种豇豆苗期害虫的室内防控效果研究
5
作者 刘迎 梁晓 +3 位作者 伍春玲 安兴奎 李钿钿 陈青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67-1773,共7页
豇豆蚜、二斑叶螨、豆大蓟马是豇豆苗期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豇豆苗期生长发育。为明确4种种衣剂10%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FS)、30%噻虫嗪FS、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FSC)、8%氟虫腈FSC对豇豆的安全性及对3种豇豆苗期害虫的防控作用,... 豇豆蚜、二斑叶螨、豆大蓟马是豇豆苗期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豇豆苗期生长发育。为明确4种种衣剂10%噻虫胺种子处理悬浮剂(FS)、30%噻虫嗪FS、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FSC)、8%氟虫腈FSC对豇豆的安全性及对3种豇豆苗期害虫的防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接虫试验,研究4种衣剂对豇豆出苗的影响及对豇豆蚜、二斑叶螨、豆大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噻虫胺FS、30%噻虫嗪FS、600 g/L吡虫啉FSC、8%氟虫腈FSC处理的豇豆发芽率分别为95.83%、91.67%、95.83%、95.83%,略低于对照的发芽率(100%),但对豇豆生长无明显影响。30%噻虫嗪FS对豇豆蚜和豆大蓟马的防效均最好,接虫3、7、14 d后对豇豆蚜的防效分别为65.04%、81.10%和72.35%,对豆大蓟马的防效分别为15.41%、58.61%和54.89%;随着接虫时间的推迟,种衣剂处理对豇豆蚜、豆大蓟马的防治效果有所下降;4种种衣剂包衣处理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均不显著。研究结果为生产上豇豆苗期害虫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衣剂 豇豆 害虫 防控效果 室内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莎豆CeDHN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6
作者 郭静远 陈怡 +2 位作者 孔华 郭运玲 贾瑞宗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7,共7页
油莎豆播种期长、产量高,是目前已知唯一在块茎器官中积累大量油脂的特种经济作物,具有广阔的综合利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提高油莎豆的品质和产量,积极筛选和鉴定相关的抗性基因,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以油莎豆热研1号为材料,采用RT-PCR技... 油莎豆播种期长、产量高,是目前已知唯一在块茎器官中积累大量油脂的特种经济作物,具有广阔的综合利用前景。为了进一步提高油莎豆的品质和产量,积极筛选和鉴定相关的抗性基因,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以油莎豆热研1号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油莎豆脱水素基因CeDHN1包含完整ORF在内的708 bp 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CeDHN1预测编码235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5.97 kDa,等电点为5.2,总平均疏水指数为-1.383,不稳定系数为42.81,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CeDHN1蛋白含有3个保守区域,即2个K片段和一个S片段,属于SKn型脱水素。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eDHN1定位在烟草叶片的细胞核。qRT-PCR分析显示,CeDHN1在油莎豆的根中的表达丰度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这些结果将为下一步的功能鉴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脱水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围网方式对豇豆农药降解、品质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7
作者 邢光涛 张起恺 +5 位作者 赵瀚洋 李奕宏 王树昌 谢文 吴圣勇 吕宝乾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9-1267,共9页
为探讨不同围网方式对豇豆产业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全封闭和半封闭2种围网方式下,豇豆田中苦参碱、多杀霉素和苯醚甲环唑3种农药的降解特性,以及豇豆果胶、纤维素、总酚和类黄酮等物质的积累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围网方式对豇豆种植... 为探讨不同围网方式对豇豆产业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全封闭和半封闭2种围网方式下,豇豆田中苦参碱、多杀霉素和苯醚甲环唑3种农药的降解特性,以及豇豆果胶、纤维素、总酚和类黄酮等物质的积累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围网方式对豇豆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封闭围网环境中,苦参碱、多杀霉素和苯醚甲环唑的半衰期分别为1.13、0.42、1.96 d,而在全封闭围网环境中,3种农药的半衰期分别为1.53、0.83、2.51 d,与全封闭围网相比,半封闭围网条件下3种农药的降解速率显著较快。在品质方面,2种围网方式下,豇豆的果胶和纤维素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半封闭围网的总酚含量[(0.42±0.125)mg/g]比全封闭围网的[(0.70±0.091)mg/g]低40.00%,类黄酮含量[(6.08±2.509)mg/g]则比全封闭围网的[(13.79±0.876)mg/g]低55.91%。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在综合考虑田间管理、防虫网投入及市场环境的影响后,全封闭围网方式的豇豆在投入和产量方面均高于半封闭围网;当豇豆的收购单价达到5.11元/kg(全封闭围网)或3.85元/kg(半封闭围网)时,利润收支达到平衡。本研究结果为豇豆围网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防虫网 围网方式 农药残留 品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合成基因HCT、CCoAOMT在木薯抗木瓜秀粉蚧中的作用初探
8
作者 熊凡荣 陈青 +4 位作者 刘迎 伍春玲 安兴奎 梁晓 陈银华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55-2163,共9页
木质素在木薯抵御有害生物过程中起重要防御作用,其中莽草酸羟基肉桂酰转移酶(HCT)和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CoAOMT)基因是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然而这2个基因在木薯抗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中的具体功... 木质素在木薯抵御有害生物过程中起重要防御作用,其中莽草酸羟基肉桂酰转移酶(HCT)和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CoAOMT)基因是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然而这2个基因在木薯抗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中的具体功能尚未明确。为了探讨木薯对木瓜秀粉蚧的抗虫防御反应机制,本研究以抗虫木薯品种C1115和感虫木薯品种KU50为参试材料,比较分析取食抗、感品种后的木瓜秀粉蚧的发育与繁殖和生命表参数差异。取食C1115后的卵-雌成虫发育历期为38.50 d,显著长于KU50的28.86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21粒,显著低于KU50的331粒;雌成虫平均寿命为4.30 d,显著短于KU50的8.83 d;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224.13、0.10 d^(-1)和1.11 d^(-1),均显著低于KU50的330.67、0.12 d^(-1)和1.12 d^(-1);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为50.25 d和6.44 d,显著长于KU50的49.98 d和5.97 d,研究结果表明C1115能显著抑制木瓜秀粉蚧的发育、繁殖和种群增长。进一步采用qPCR和酶活性检测的方法,比较分析木瓜秀粉蚧取食前后的C1115和KU50叶片中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HCT、CCoAOMT表达量及其编码酶活性的变化,发现木瓜秀粉蚧取食后的C1115的HCT、CCoAOMT表达量及其编码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C1115的HCT表达量及其编码酶活性为KU50的52.99%、74.42%,而CCoAOMT表达量及其编码酶活性分别为KU50的66.81%、73.91%。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HCT、CCoAOMT基因表达量及其编码酶活性与木薯对木瓜秀粉蚧的抗虫性均呈负相关,推测这2个基因的下调表达可能影响木薯叶片的木质素积累及其抗虫防御反应水平。本研究为深入解析木质素调控木薯对木瓜秀粉蚧的抗虫防御反应分子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木瓜秀粉蚧 发育 繁殖 种群增长 木质素合成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不同抗性水平与解毒酶的关系分析
9
作者 郝桂锋 刘迎 +3 位作者 伍春玲 安兴奎 陈青 梁晓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9-397,共9页
二斑叶螨是世界危险性有害生物。阿维菌素是二斑叶螨防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杀螨剂之一,其不合理施用导致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探究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机理,可为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及制定综合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本研究... 二斑叶螨是世界危险性有害生物。阿维菌素是二斑叶螨防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杀螨剂之一,其不合理施用导致的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探究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机理,可为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及制定综合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本研究首先开展了阿维菌素对二斑叶螨田间种群、实验室筛选的抗性种群、敏感种群的生物测定,发现3个种群的24 h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7.19、2061.43、0.10μg/mL, 48 h的LC_(50)分别为6.32、1971.55、0.09μg/mL。以敏感种群的LC_(50)为基准,田间种群和实验室抗性种群的抗性倍数超过70倍和20000倍,分别属于中等水平抗性和高水平抗性。对LC_(50)处理下存活二斑叶螨的解毒酶活性分析表明,抗性种群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s)的活性最高,田间种群次之,并均显著高于敏感种群的酶活性,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处理后高抗种群和田间中抗种群的酶活性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而敏感种群的酶活性显著被抑制。采用荧光定量PCR比较上述解毒酶的编码基因表达量差异,发现用药处理后,GSTm09、GSTd10和UGT204a2、UGT201d3基因在高抗种群和田间中抗种群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种群,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的解毒酶基因表达的差异倍数进一步增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解毒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与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挖掘二斑叶螨抗性靶标基因和研发抗性治理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斑叶螨 阿维菌素 抗药性 解毒酶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叶面肥对海南林下栽培金钗石斛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迎 陈青 +1 位作者 梁晓 伍春玲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98-2903,共6页
为筛选适宜的叶面肥种类,促进金钗石斛生长和提高其品质,以海南林下栽培的金钗石斛为试材,采用喷雾处理的方式,研究3种化学叶面肥和3种有机叶面肥对金钗石斛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均增加了金钗石斛的分蘖数、叶片数... 为筛选适宜的叶面肥种类,促进金钗石斛生长和提高其品质,以海南林下栽培的金钗石斛为试材,采用喷雾处理的方式,研究3种化学叶面肥和3种有机叶面肥对金钗石斛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均增加了金钗石斛的分蘖数、叶片数、茎节数、茎粗和株高,不同程度提高了金钗石斛的鲜重、干重、干鲜比和叶绿素含量,同时也提高了金钗石斛多糖和总生物碱含量,因此喷施叶面肥有利于促进金钗石斛生长和改善金钗石斛品质。3种化学肥料中,沃生促进金钗石斛生长和改善金钗石斛品质的性能优于磷酸二氢钾,其次是碧护;与对照相比,沃生显著提高了金钗石斛的茎粗、鲜重、干重、叶片SPAD值、多糖和石斛总生物碱含量,增长率分别达到21.87%、35.68%、39.50%、7.96%、15.01%和9.89%。3种有机肥料中,黄腐酸钾促进金钗石斛生长和改善金钗石斛品质的性能优于杜高活力藻,其次是海岛素;与对照相比,黄腐酸钾显著提高了金钗石斛的茎粗、鲜重和干重,增长率分别达到20.68%、28.39%和34.50%。因此,沃生和黄腐酸钾对金钗石斛生长和品质改善明显,可以作为海南林下栽培金钗石斛的叶面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钗石斛 叶面肥 生长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褪绿病毒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魏莹 李治文 +4 位作者 严婉荣 吉训聪 罗激光 陈绵才 王会芳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38,共8页
番茄是全球三大贸易蔬菜之一,在国际蔬菜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中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后无法治愈。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由粉虱科(Aleyrodidae)介体昆虫以半持久非循环型方式传播。... 番茄是全球三大贸易蔬菜之一,在国际蔬菜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中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后无法治愈。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由粉虱科(Aleyrodidae)介体昆虫以半持久非循环型方式传播。感染病毒的番茄植株表现为叶片黄化、脉间褪绿、叶缘卷曲、发育受阻等症状,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番茄褪绿病毒(ToCV)的研究进展,对病毒的分布特征、寄主范围、分类及粒子特性、传播途径及特性、基因组结构及功能、常用检测方法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ToCV研究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旨在为未来开展ToCV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褪绿病毒 基因功能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亚南繁区稻田捕食性天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霞 谢翔 +4 位作者 谭燕华 易小平 夏启玉 张丽丽 郭安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642-1647,共6页
海南省南繁区位于热带地区。水稻是南繁区种植最多的作物,占南繁区总面积的60%。为了更好地开展南繁区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和监测,必须弄清南繁区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和优势种情况。本研究采用吸虫器取样法调查研究了三亚南繁区2013年... 海南省南繁区位于热带地区。水稻是南繁区种植最多的作物,占南繁区总面积的60%。为了更好地开展南繁区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和监测,必须弄清南繁区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和优势种情况。本研究采用吸虫器取样法调查研究了三亚南繁区2013年三季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捕食性天敌的群落结构,明确了三亚南繁区捕食性天敌有9目40种,重点研究了优势种稻红瓢虫和锥腹肖蛸的种群发展情况,为热带地区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和南繁稻田监测指示性昆虫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繁区 热带地区 稻田 捕食性天敌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繁地区筛网用于转基因玉米种植隔离距离控制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谭燕华 谢翔 +6 位作者 周霞 易小平 霍姗姗 张丽丽 曹扬 赵辉 郭安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1-858,共8页
筛网作为控制基因漂移的物理隔离屏障早已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然而一直缺乏可靠的试验数据供选择。因此,本研究使用筛网作为隔离措施,研究南繁地区转基因玉米基因漂移距离的控制条件,研究期为2 a,分别在2个南繁季节和2个南繁地点进行。结... 筛网作为控制基因漂移的物理隔离屏障早已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然而一直缺乏可靠的试验数据供选择。因此,本研究使用筛网作为隔离措施,研究南繁地区转基因玉米基因漂移距离的控制条件,研究期为2 a,分别在2个南繁季节和2个南繁地点进行。结果显示:在基因漂移阈值为0.1%的条件下,250目的筛网在高度高于种植的玉米2.5 m时,可有效地将花粉漂移距离控制在20~30 m,大大缩短了转基因玉米安全监管规定的隔离距离,这对于农用土地越来越少的南繁基地是非常有利的。本研究结果也可适用于南繁地区常规玉米制种过程的基因漂移风险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网 转基因玉米 基因漂移 隔离控制 南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豇豆在半包围和全包围防虫网模式下主要参数的对比研究
14
作者 杨飞帆 吴圣勇 +3 位作者 张起恺 吕宝乾 谢文 高玉林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63-70,共8页
为了比较豇豆在半包围和全包围防虫网模式下蓟马数量、生长特性及田间温湿度变化、通风情况和产量,以豇豆品种丰茂优选为试验材料,设置半包围网、全包围网与露地栽培3个处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包围网覆盖下,豇豆整个生育期内... 为了比较豇豆在半包围和全包围防虫网模式下蓟马数量、生长特性及田间温湿度变化、通风情况和产量,以豇豆品种丰茂优选为试验材料,设置半包围网、全包围网与露地栽培3个处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全包围网覆盖下,豇豆整个生育期内的蓟马数量均低于半包围网和露地栽培,2024年3月5日调查显示,全包围网内蓟马数量低于露地栽培94.93%,半包围网低于露地栽培88.84%。覆盖防虫网可以加快豇豆的生长速率,且全包围网快于半包围网,在调查早期,全包围网内豇豆平均株高比露地栽培高30.62%,比半包围网高24.39%。半包围网内豇豆上部节间距长于全包围网和露地栽培,全包围网内豇豆中部节间距在调查后期长于半包围网和露地栽培,全包围网和半包围网内豇豆下部节间距在调查的大部分时期短于露地栽培,且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覆盖防虫网后,豇豆田温度与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趋势与露地栽培基本一致,全包围网与半包围网内的平均温度分别高于露地栽培0.9、0.8℃,而平均相对湿度差异较小,在一天中的12:00—15:00,全包围网内的温度略高于半包围网和露地栽培,相对湿度略低于半包围网和露地栽培。覆盖防虫网对豇豆田的通风情况有一定影响,半包围网室的通风情况更好,全包围网室内平均风速在多次测量中显示为0。全包围网内豇豆产量比半包围网提高了12.96%。综上所述,相较于半包围网,全包围网可以更好地阻隔蓟马,加快豇豆的生长速率,提高豇豆产量,而半包围网的通风性更好。覆盖防虫网会使豇豆田的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在一天中的高温时刻,全包围网室内的温度略高于半包围网和露地栽培,而相对湿度略低于半包围网和露地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豇豆 防虫网 蓟马 生长特性 温湿度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扩散规律的地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卢辉 唐继洪 +3 位作者 吕宝乾 卢芙萍 何杏 陈琪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82-86,共5页
为有效控制木瓜秀粉蚧的扩散蔓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虫口密度高的果园,主要分布于叶片下层(成虫5头/株、幼虫4.4头/株),显著高于其它的冠层;虫口密度低的果园,叶片下层(成... 为有效控制木瓜秀粉蚧的扩散蔓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虫口密度高的果园,主要分布于叶片下层(成虫5头/株、幼虫4.4头/株),显著高于其它的冠层;虫口密度低的果园,叶片下层(成虫1.5头/株、幼虫1.3头/株)和中层(成虫0.9头/株、幼虫1.2头/株)显著高于顶层和果树上的虫口;5种聚集度指标分析证明,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减少;木瓜秀粉蚧平均密度4.6头/株的果园存在扩散作用,而密度1.6头/株的果园粉蚧种群仅在一个方位集中。研究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的扩散分布受其种群密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秀粉蚧 扩散规律 海南 地统计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PCR快速检测转基因糜子中外源基因的插入拷贝数
16
作者 董晓静 夏启玉 +3 位作者 降彦苗 刘国庆 程汝宏 赵辉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5-63,共9页
近年来,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的转基因育种研究越来越多,本研究旨在建立简单快速检测转基因糜子中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的方法。从糜子基因组中筛选了一个单拷贝基因SD1,并以其为内参基因,以潮霉素抗性基因(Hyg)为外源基因,建立了数... 近年来,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的转基因育种研究越来越多,本研究旨在建立简单快速检测转基因糜子中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的方法。从糜子基因组中筛选了一个单拷贝基因SD1,并以其为内参基因,以潮霉素抗性基因(Hyg)为外源基因,建立了数字PCR检测转基因糜子中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的方法。并以数字PCR鉴定的一个双拷贝样品为参照样本,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基因糜子中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的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D1为单拷贝基因,可作为转基因糜子中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检测的内参基因。数字PCR法检测的转基因糜子样品中,9份样品均为单拷贝或双拷贝插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的转基因糜子样品中,10份样品为单拷贝或双拷贝插入,其余13份样品均为多拷贝插入;对其中的4份低拷贝样品也进行了数字PCR检测,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法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表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转基因糜子中外源基因低拷贝时的准确度较高。本研究建立的数字PCR法简单快速,准确度高,适合在样品数量较少时使用,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低拷贝插入时准确度较高,且成本低廉,适合从大量转基因株系中初筛出的低拷贝插入株系。这2种方法均可简单快速地检测糜子转基因育种中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糜子 外源基因 插入拷贝数 数字PCR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分子实时测序的油莎豆全长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邹智 赵永国 +3 位作者 张丽 孔华 郭运玲 郭安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9-235,共7页
油莎豆以其适应性广、产量和含油量高而成为我国的新型油料作物。为解析油莎豆的遗传基础,服务于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采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构建了油莎豆高质量的全长转录组,混合样本的组织来源包括块茎、匍匐茎、根、芽、叶片、叶... 油莎豆以其适应性广、产量和含油量高而成为我国的新型油料作物。为解析油莎豆的遗传基础,服务于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采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构建了油莎豆高质量的全长转录组,混合样本的组织来源包括块茎、匍匐茎、根、芽、叶片、叶鞘、花、花茎等。研究基于23.20 Gb高质量的原始数据提取获得环形一致序列319568条,其平均长度和测序深度分别为2101 bp和43×;通过聚类、校正和去冗余最终得到高质量的序列57849条,合计121.79 Mb;转录组的完整性约为79.58%,其中约有76.20%的为全长转录本;通过比对NR、Swissprot、GO、KOG、eggNOG、Pfam、KEGG等数据库,共获得52424条序列的注释信息,注释比例约为90.62%;此外,研究还预测获得3759条lncRNA、43060个SSR位点以及2300条转录因子序列。这些结果不仅增加了我们对油莎豆遗传特性的认知,同时还为下一步开展基因表达谱分析、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利用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油料作物 全长转录组 单分子实时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三亚和文昌稻田蜻蜓目成虫群落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霞 谭燕华 +3 位作者 易小平 伍苏然 张丽丽 郭安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711-2716,共6页
蜻蜓目(Odonata)昆虫生活在不同的湿地中,越来越多地被用作评估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的生物指标。弄清海南稻田蜻蜓目成虫群落组成和种群发展动态,可以为评价海南稻田环境质量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17年对热带地区三亚市和亚热带地区文昌市的... 蜻蜓目(Odonata)昆虫生活在不同的湿地中,越来越多地被用作评估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的生物指标。弄清海南稻田蜻蜓目成虫群落组成和种群发展动态,可以为评价海南稻田环境质量提供依据。本研究于2017年对热带地区三亚市和亚热带地区文昌市的第1季和第2季稻田蜻蜓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蜻蜓群落在海南两季水稻不同生长期都稳定存在,种类有5~15种,数量为每百丛(3.70±0.67)~(14.00±0.57)头。蜻蜓群落多样性指数(H′)为2.007~2.193,均匀性指数(J)为0.786~0.808,优势集中性指数(C)为0.148~0.190。三亚和文昌分别采集到蜻蜓成虫3科15种和2科17种,第2季种类多于第1季,共有物种11种,两季群落相似系数(Cs)为0.701,优势种相似系数(Cs)为0.857。在三亚两季的分蘖期、花期和结实期个体数量有显著差异,而文昌两季不同时期个体数量无显著差异。三亚位于南繁区,杯斑小蟌(Agriocnemis femina)、翠胸黄蟌(Ceriagrion auranticum)和截斑脉蜻(Neurothemis tullia)可能是对南繁稻田环境变化敏感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 文昌 稻田 蜻蜓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心叶甲肠道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章雨璐 吕宝乾 +4 位作者 杨帆 涂艳 蒋方一丁 齐可欣 李紫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6-1070,共5页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是近年来危害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入侵害虫之一,能够对多种棕榈科植物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通过对椰心叶甲肠道共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鉴定其相关功能,以探究肠道共生菌对椰心叶甲环境适应性的作用。...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是近年来危害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入侵害虫之一,能够对多种棕榈科植物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通过对椰心叶甲肠道共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鉴定其相关功能,以探究肠道共生菌对椰心叶甲环境适应性的作用。对椰心叶甲幼虫肠道共生菌进行分离培养,提取DNA以通用引物扩增鉴定后,以透明圈染色实验对纤维素、木聚糖和果胶功能进行分析。椰心叶甲幼虫肠道中分离得到22株细菌和2株真菌,其中可培养细菌的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属细菌具有降解纤维素和木聚糖的能力,而带化红球菌具有降解木聚糖的能力。椰心叶甲肠道中具有能够降解纤维素与木聚糖的微生物,并占据一定优势地位,因此椰心叶甲能够取食危害多种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棕榈科植物,而这一类肠道共生菌对于椰心叶甲入侵过程中的适应性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心叶甲 肠道微生物 多样性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木瓜赖氨酸基序类受体激酶LysM-RLK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盼 孔华 +6 位作者 王雨 戴云素 贾瑞宗 周瑶 郭安平 纪长绵 马春花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67-879,共13页
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番木瓜全基因组范围系统鉴定了7个LysM-RLK家族基因,并解析了其染色体分布特征、基因结构特征、蛋白理化性质和亚细胞定位信息。基因家族进化分析表明番木瓜的7个LysM-RLK基因可划分为3个亚组(Lym-II,Lym-III... 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番木瓜全基因组范围系统鉴定了7个LysM-RLK家族基因,并解析了其染色体分布特征、基因结构特征、蛋白理化性质和亚细胞定位信息。基因家族进化分析表明番木瓜的7个LysM-RLK基因可划分为3个亚组(Lym-II,Lym-III,Lym-IV),并分布于4条染色体上。基因复制是番木瓜LysM-RLK家族进化的主要驱动力,基因复制分析鉴定得到7对复制基因。启动子序列调控元件分析发现其包含多个光响应元件及参与低温应答和逆境相关激素信号应答的元件。大规模比较转录组分析系统地解析了LysM-RLK在番木瓜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及不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模式,揭示其特异性的表达模式及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复制基因对的表达分化、结构域组成差异和蛋白质三级结构的变化,暗示其在进化过程中的亚功能化现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核心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了27个与LysM-RLK3强关联的核心基因,揭示了LysM-RLK3潜在的转录调控模式。相关结果为番木瓜LysM-RLK家族起源演化、功能分化及其在逆境响应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角色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木瓜 LysM-RLK家族 生物信息分析 基因表达 蛋白三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