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省南繁水稻制种水分供求情况分析
1
作者 邹海平 陈小敏 +5 位作者 张明洁 吕润 林绍伍 李伟光 白蕤 陈彦希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5-1024,共10页
基于海南省南繁水稻制种大市(县)东方市和乐东县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71—2020年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作物系数法和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得出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及其前、中和后期3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ET... 基于海南省南繁水稻制种大市(县)东方市和乐东县水稻生育期资料和1971—2020年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作物系数法和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得出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及其前、中和后期3个生育阶段的需水量(ET_(c))、有效降水量(P_(e))和缺水量(D_(w)),进而分析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水分供求变化特征。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影响南繁水稻制种ET_(c)和D_(w)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东方市和乐东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ET_(c)50 a均值分别为400.2、322.3 mm,P_(e)均值分别为45.7、84.3 mm,D_(w)均值分别为354.5、238.0 mm。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ET_(c)和D_(w)均主要分布在中、前期,占大田期ET_(c)和D_(w)的比例之和为72.4%~85.2%。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P_(e)均主要分布在后、中期,占大田期P_(e)的比例之和分别为78.2%和85.6%。近50 a东方市南繁水稻制种大田期及其各生育阶段ET_(c)和D_(w)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大田期增加显著),P_(e)均呈减少趋势。乐东县南繁水稻制种ET_(c)、P_(e)和D_(w)随时间变化趋势与东方市大致相反。近50 a东方市南繁水稻制种的缺水形势显著加重,而乐东县南繁水稻制种的缺水形势有所缓解但仍严峻,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气候变化给两市(县)南繁水稻制种产业带来的影响。近50 a高温不显著升高且低温极显著升高或高温不显著升高且日照时数不显著增加是引起东方市南繁水稻制种大多数生育阶段ET_(c)和D_(w)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日照时数不显著减少且平均风速极显著降低或日照时数不显著减少且降水量不显著增加是引起乐东县南繁水稻制种大多数生育阶段ET_(c)和D_(w)减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南省南繁水稻制种合理用水、制定科学灌溉方案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繁水稻制种 需水量 有效降水量 缺水量 多元回归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海南岛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2
作者 毛志远 黄彦彬 +4 位作者 付丹红 曾敏 邢峰华 敖杰 王雨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8-312,共15页
利用WRF模式中8种云微物理方案,模拟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飑线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地面降水、雷达组合反射率,以及热力、动力场的模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hompso... 利用WRF模式中8种云微物理方案,模拟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飑线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地面降水、雷达组合反射率,以及热力、动力场的模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hompson方案模拟的降水落区与中心强度最接近实况,WSM6方案在最大降水时刻模拟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在强度、范围和形态上与实况相似;在热力、动力场中,各方案均模拟出了地面冷池、低层垂直风切变与冷池出流等飑线特征,降水中心对应强上升气流区,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散度场结构有利于强对流出现和降水形成,但在强度和分布上不尽相同。从云微物理特征上看,液相粒子主要分布在5 km以下,冰相粒子在6 km以上,云水的模拟结果对云微物理方案的选择响应最弱,雪和霰的分布则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这是由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雪、霰生成、转化与消耗的过程处理存在差异,且同一云微物理过程在各方案中的转化率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方案 飑线 数值模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春季两系杂交水稻安全制种时空分布研究
3
作者 吕晓琴 陈小敏 +1 位作者 潘志华 吕润 《热带生物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4期519-527,共9页
为了探明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南岛水稻春季安全制种的适宜时段,以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1961-2020年2-8月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部地区是海南岛春... 为了探明气候变化影响下海南岛水稻春季安全制种的适宜时段,以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海南岛18个市县1961-2020年2-8月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部地区是海南岛春季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首选地区,应选择育性敏感期起点温度较低的品种;南部地区春季两系杂交安全制种的时间,育性敏感期宜安排在5月初,扬花授粉期宜安排在5月,成熟收获期应在6月中旬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制种风险 气候诊断模型 适宜时段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降水数据的海南岛台风降水多尺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4
作者 许梦雨 谭运祥 +3 位作者 李世禧 尚明 施晨晓 白磊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台风是导致海南地区极端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海南的台风事件在数量和强度上均呈现显著变化,海南岛上的极端降水时空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热带气旋路径数据和高分辨... 台风是导致海南地区极端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海南的台风事件在数量和强度上均呈现显著变化,海南岛上的极端降水时空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的热带气旋路径数据和高分辨率GSMaP遥感降水数据分析了2000—2020年海南岛台风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海南岛受台风影响的次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但单次台风降水强度呈现增加趋势。在一年中,台风引起降水在海南岛西部地区(东方、乐东和昌江)和中部山区(白沙和五指山)较多,同时在空间上向周边平原和沿海地区递减,全岛多年平均台风年降水量最高超过400 mm/a。海南岛中西部山区地形对台风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夏季台风影响期地形效应对台风降水的影响大于非台风降水。在趋势上,台风降水比例呈东部和北部(儋州、临高、澄迈和海口)增加(最多可达3.45%/10 a),西部和南部(东方、乐东和三亚)减少的趋势(最多可达–3.27%/10a),这意味着海南岛平原区的极端降水风险可能加大。年内台风降水量与年内台风历时呈正相关(r=0.54),而年内台风降水与频次的正相关系数较低(r=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MaP 地形效应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明洁 李文韬 +2 位作者 张京红 黄海静 车秀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3期19-23,共5页
本文从水稻种植、农用地化肥施用、畜牧生产等方面,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推荐的方法,核算2007—2012年海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全面剖析海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和现状。结果显示:12007—2012年海... 本文从水稻种植、农用地化肥施用、畜牧生产等方面,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推荐的方法,核算2007—2012年海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全面剖析海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和现状。结果显示:12007—2012年海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年比2007年增长了18.32%;单位农业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2012年比2007年下降了约44.39%。2农用地N2O和稻田CH4的排放量约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0%和22%,即种植业是最主要的来源。3农业发展规模较大的海口、文昌、儋州排放总量居全省前列,但由于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其单位产值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处于全省平均水平。最后,根据对核算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合理灌溉、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科学饲养畜禽等建议,对加速海南低碳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核算 农业 海南省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10月海南省一次臭氧污染特征及输送路径与潜在源区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1 位作者 唐家翔 佟金鹤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3-871,共9页
为了探讨2017年10月海南省一次O_(3)污染过程的气流轨迹、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采用海南省18个市县的AQI值、6类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以及相关气象观测资料,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7年10月海南省有13个市县首... 为了探讨2017年10月海南省一次O_(3)污染过程的气流轨迹、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采用海南省18个市县的AQI值、6类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资料以及相关气象观测资料,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7年10月海南省有13个市县首要污染物为O_(3)的天数比例超过80%,其中9个市县达100%.2017年10月26日澄迈县和儋州市AQI值分别为171和151,均达中度污染等级,7个市县达轻度污染等级.②气象要素与AQI和污染物质量浓度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ρ(O_(3))、AQI与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1和-0.685,均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③卫星反演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与外源输送关系密切.影响气流主要来自内陆地区的长距离气流、中短距离气流和来自东南沿海的中短距离气流,三支气流影响时段对应的海口市AQI值分别为83、69和61,对应的ρ(O_(3))分别为和135.0、119.6和102.3μg/m^(3).④通过计算PSCF(潜在源贡献因子)和CWT(浓度权重轨迹)发现,广东省为海南省的主要潜在贡献源区,湖南省、江西省、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等地区也有一定的潜在贡献.研究显示,2017年10月海南省出现的O_(3)污染过程中,污染物来源以外源输送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 浓度权重轨迹(CWT) 臭氧 潜在源区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体物与气象因子对海南省臭氧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符传博 徐文帅 +1 位作者 丹利 佟金鹤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5-50,共6页
文章利用2015-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3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O_(3)和前体物(NO_(2))连续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统计分析了NO_(2)以及气象因子对海南省O_(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省最大8 h平均O_(3)浓度(O_(3)-8 h)与NO_(2)浓度存在明... 文章利用2015-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3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O_(3)和前体物(NO_(2))连续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统计分析了NO_(2)以及气象因子对海南省O_(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省最大8 h平均O_(3)浓度(O_(3)-8 h)与NO_(2)浓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607,通过了99.9%的显著性检验。秋季O_(3)-8 h浓度最高,冬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低。O_(3)-8 h浓度与降水量、降水日数、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平均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降水量、降水日数和相对湿度对O_(3)-8 h浓度影响较大。海南省区域性O_(3)污染(O_(3)-8 h浓度超标市县≥3个)发生时,O_(3)-8 h浓度与NO_(2)浓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降水偏少、湿度偏低和日照时数偏长是海南省区域性O_(3)污染发生的有利条件。部分区域性O_(3)污染日发生在日照时数<4 h/d的条件下,表明外源输送也有可能造成海南省O_(3)浓度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NO_(2) 气象因子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8年海南省城市臭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符传博 徐文帅 +1 位作者 丹利 佟金鹤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823-2832,共10页
基于2015—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O3浓度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结合Cressman客观插值方法对城市O3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O3最大8小时平均值(O3-8 h)浓度空间分布呈西部、北部和东部沿海高,中部山区和南部沿海... 基于2015—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O3浓度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结合Cressman客观插值方法对城市O3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O3最大8小时平均值(O3-8 h)浓度空间分布呈西部、北部和东部沿海高,中部山区和南部沿海低的分布特征.四季O3-8 h浓度的空间分布与年平均基本一致,但是季节变化特征明显.O3-8 h浓度受气象因子影响显著,其中与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和相对湿度呈反相关关系.O3浓度日变化呈现单峰型变化特征,高值主要出现在15:00—18:00之间,其中夏季峰值出现最早,冬季最晚,春季和秋季介于两者之间.O3-8 h浓度逐月变化表现为单峰单谷型,7月最低,10月最高.区域性O3污染(O3-8 h浓度超标市县≥3个)特征分析表明,近4年海南省共有40 d发生了区域性O3污染,发生概率为2.73%,其中2017年的区域性O3污染强度最强,年平均的O3-8 h浓度超标市县数达到7.38个,超标率为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 时空分布 Cressman插值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指数对海南省稻飞虱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白蕤 李宁 +3 位作者 吴立 王斌 陈小敏 邹海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80-85,共6页
基于因子膨化方法对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进行合理扩充,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完成对1961—2010年海南省稻飞虱发生面积率等级具有指示意义的大气环流因子的筛选及其相应等级指标的构建,分析大气环流影响海南稻飞虱的发生机制,建... 基于因子膨化方法对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进行合理扩充,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完成对1961—2010年海南省稻飞虱发生面积率等级具有指示意义的大气环流因子的筛选及其相应等级指标的构建,分析大气环流影响海南稻飞虱的发生机制,建立基于大气环流的海南稻飞虱发生面积率预测模型,并利用2010年资料对模型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影响稻飞虱发生面积率等级的次序为副热带高压类、极涡类、槽类以及其他类,影响的时段主要为上一年9—10月;不同指示因子的量值在稻飞虱发生轻、偏轻、偏重和重时差异显著;关键环流因子与稻区气象要素、海南稻飞虱发生面积率三者之间的存在密切关系;大气环流模型回代检验等级准确率为81.63%,2010年等级预测准确率为100%,模型总体评价准确率为82%。该模型准确性较高,可为预测预报海南稻飞虱提供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海南 稻飞虱 发生面积 因子 发生机制 预测模型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9月海南省持续臭氧污染天气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符传博 丹利 +1 位作者 徐文帅 佟金鹤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726-3737,共12页
2019年9月海南省(三沙市除外)发生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臭氧(ozone,O_(3))污染事件.本文利用环境监测资料、气象观测数据和FNL再分析资料,从O_(3)污染概况、大气环流背景和O_(3)污染天气演变过程的3个方面,探讨了气象条件在... 2019年9月海南省(三沙市除外)发生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臭氧(ozone,O_(3))污染事件.本文利用环境监测资料、气象观测数据和FNL再分析资料,从O_(3)污染概况、大气环流背景和O_(3)污染天气演变过程的3个方面,探讨了气象条件在此次持续性O_(3)污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污染时段(21—30日)的全省平均O_(3)最大8 h平均浓度(O_(3)−8 h)为146.3μg·m^(−3),平均每天有6.3个市县的O_(3)-8 h浓度超标,其中28日超标市县达到12个,海口市O_(3)−8 h浓度超标持续的时间最长(9 d).污染时段海南省受副高内部下沉气流影响,天气形势稳定.低层水平风速辐合,气象因子的垂直分布有助于增大混合层的湍流混合作用,这些气象背景场为O_(3)污染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9月海南省日降水量、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在逐日减小,而气压和日照时数在逐渐增加,平均气温维持在24℃以上,关键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有利于促进光化学反应速率,致使O_(3)浓度维持较高水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关键气象因子回归的O_(3)−8 h浓度与观测得到的O_(3)−8 h浓度有较好的一致性,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3,通过了99.9%的信度检验,回归值对实测值的方差贡献达到0.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天气形势 气象因子 多元回归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气象局防御台风“莎莉嘉”决策气象服务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雪 陈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1期185-187,217,共4页
通过对海南省气象局防御2016年第21号台风"莎莉嘉"的决策气象服务情况进行分析,可得出:(1)预报及时准确是成功决策气象服务的关键。海南省气象局对"莎莉嘉"的超前预报预警为政府部门提前部署防台工作赢得了充足的时... 通过对海南省气象局防御2016年第21号台风"莎莉嘉"的决策气象服务情况进行分析,可得出:(1)预报及时准确是成功决策气象服务的关键。海南省气象局对"莎莉嘉"的超前预报预警为政府部门提前部署防台工作赢得了充足的时间,准确预报为政府部门实现"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奠定了基础。(2)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有利于加强部门联动,有效构建防灾减灾合力,也是成功防御台风"莎莉嘉"的关键。(3)海南省气象局对"莎莉嘉"的决策气象预报服务,实现了"服务早、预报准、预警快、覆盖广、措施实、效果好",可作为成功决策服务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莎莉嘉” 决策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冬季瓜菜寒害气象指标及发生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海平 张京红 +3 位作者 李伟光 陈小敏 白蕤 吕润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5-863,共9页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站的1971—2020年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气象数据和灾情资料,构建考虑阴雨寡照影响、能量化寒害过程影响程度且具备生物学特征的冬季瓜菜寒害气象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ArcGIS技术,得出海南岛...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站的1971—2020年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气象数据和灾情资料,构建考虑阴雨寡照影响、能量化寒害过程影响程度且具备生物学特征的冬季瓜菜寒害气象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ArcGIS技术,得出海南岛冬季瓜菜寒害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冬季各月及各月轻至重度瓜菜寒害发生概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北部和中部,出现概率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南部、东部沿海一带。冬季各月瓜菜寒害均主要以轻、中度等级为主,二者占比高达88.3%。3个月中,1月瓜菜寒害发生次数最多(占比达48.6%),瓜菜轻至重度寒害亦均在1月出现最多(占比分别为50.2%、43.4%和40.2%)。近50年海南岛冬季各月瓜菜寒害年发生次数不显著减少的站点占多数(占比分别为83.3%、94.4%和72.2%),各月不同等级瓜菜寒害中除2月重度瓜菜寒害年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的站点较多(占比38.9%)外,其余等级瓜菜寒害年发生次数不显著减少的站点亦占多数(占比61.1%~88.9%)。冬季各月不同等级瓜菜寒害的影响范围均按寒害轻至重顺序明显缩小。3个月之间相比,12月和2月瓜菜寒害影响范围接近且明显小于1月,轻度和中度寒害影响范围月之间亦表现出类似规律,重度寒害影响范围12月和1月接近且明显大于2月。近50年海南岛冬季各月及各月所有等级瓜菜寒害影响范围均在缩小。总体而言,近50年海南岛冬季瓜菜寒害年发生次数减少、影响范围缩小,对海南岛冬季瓜菜种植有利。但2月东、中、西部地区瓜菜重度寒害年发生次数在增加,需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瓜菜 寒害气象指标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站次比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土地覆盖变化对海风锋结构演变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依斯拉木·吾拉音 苗峻峰 吴冰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3-821,共19页
本文利用WRF-Noah陆气耦合中尺度模式,针对海南岛一次典型的海风锋事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海南岛土地覆盖(下垫面)变化对海风锋结构演变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地覆盖变化对海风锋的作用是通过多种地表和植被... 本文利用WRF-Noah陆气耦合中尺度模式,针对海南岛一次典型的海风锋事件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海南岛土地覆盖(下垫面)变化对海风锋结构演变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地覆盖变化对海风锋的作用是通过多种地表和植被属性的综合影响决定的。森林化试验中动力和热力作用分别抑制和促进海风锋的发展,对海风锋的影响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反照率的减小引起净辐射的增大,从而使感热通量小幅增加,使低层大气增温而增加海陆温度梯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风驱动力,但地表粗糙度的增大减弱了海风风速,进一步减弱了海风锋传播距离和上升速度。然而,由于海南岛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导致森林化试验与控制试验中海风锋的整体差异较小。相比之下,荒漠化试验中热力和动力作用均有利于海风锋的发展;反照率的增大和叶面积指数的降低,改变了地表能量分配,造成潜热通量显著减小,感热通量先减少后增大,对低层大气的增温效应非常明显,从而加大了海陆温度梯度。另一方面,地表粗糙度显著减小,下垫面对海风的阻挡作用减弱,海风风速增大。因此,荒漠化试验海风锋传播距离、上升速度以及海风厚度都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锋 土地覆盖变化 森林化 荒漠化 热带岛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天然橡胶产量和气候适宜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佟金鹤 张卫红 +1 位作者 刘少军 甘业星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59,共6页
使用气候适宜度指数方法对海南岛橡胶树气候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选择去趋势互相关分析(DCCA)方法对橡胶树单产和气候适宜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橡胶单产在东部和西部较低,最低值出现在文昌,为657.30kg·hm^(-2);最高值为... 使用气候适宜度指数方法对海南岛橡胶树气候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选择去趋势互相关分析(DCCA)方法对橡胶树单产和气候适宜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橡胶单产在东部和西部较低,最低值出现在文昌,为657.30kg·hm^(-2);最高值为三亚的1376.54kg·hm^(-2)。海南岛中部单产的变化幅度较小,其余地区单产均呈明显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普遍超过10 kg·hm^(-2)·a^(-1)。海南岛中部和东部综合适宜度水平较高,适宜度指数超过0.70,西部适宜度水平较低,为0.39;温度和光照适宜度指数空间差异小,整体在0.80和0.70以上;降水适宜度指数在中部和东部较高,西部南部偏低,数值在0.42—0.77之间;风速适宜度在中部和南部超过0.75,在西部和北部适宜度指数偏低,最低达到0.18。DCCA分析结果显示,气候适宜度与橡胶单产存在明显的长程相关关系,降水和产量的相关性最高,风速相关性最低;空间上,东部相关性较低,西部、北部和和南部相关性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CA 天然橡胶产量 气候适宜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自动土壤水分站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施晨晓 羊清雯 +2 位作者 陈珍莉 刘霄燕 王小洁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4期367-375,共9页
为了提高土壤水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利用2013—2018年海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资料,根据土壤水分自动站的观测原理及观测数据的特点并结合海南省气候特征,统计分析得到不同土层不同土壤要素的阈值,提出一种适用于小时土壤水分观测资料的可行... 为了提高土壤水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利用2013—2018年海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资料,根据土壤水分自动站的观测原理及观测数据的特点并结合海南省气候特征,统计分析得到不同土层不同土壤要素的阈值,提出一种适用于小时土壤水分观测资料的可行质量控制方案。结果表明,将质量控制方案应用到2019年全省自动站土壤水分观测小时资料中,海南省土壤水分自动观测数据质控方案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全年各月可用率均在90%以上;除9月外,平均可用率均在97%以上;与现行的RASM审核软件相比,降低了错检率和漏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自动土壤水分站 实时数据 S文件 质量控制 质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沿海城镇化对海风锋推进影响的数值模拟
16
作者 段懿轩 苗峻峰 冯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83,共18页
本文利用中尺度模式WRF-ARW(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Advanced Research WRF)(Version 4.0)对海南岛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典型海风锋个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通过设计局地城镇化的敏感性试验,重点分析了海南岛沿海城镇... 本文利用中尺度模式WRF-ARW(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Advanced Research WRF)(Version 4.0)对海南岛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典型海风锋个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通过设计局地城镇化的敏感性试验,重点分析了海南岛沿海城镇化对海风锋推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沿海城镇化造成的海风锋结构差异是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城镇下垫面的摩擦效应与城市热岛的增强阻碍海风向内陆推进,减弱了海风锋途经地区的降温增湿效应,造成海风锋位置相对滞后;而城镇化所引起的高海陆热力差异增强了海风风速及海风辐合,同时导致海风锋前的垂直上升气流和海风环流厚度也明显增强。海风锋发展不同时期,城镇化对海风锋的推进影响有所不同。海风锋发展初期,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推动作用与摩擦效应的阻碍作用相抵消,导致海风锋的推进无明显影响;海风锋发展强盛阶段,城镇化条件下内陆城市与非城市之间的热力差异有所增强,阻碍了海风锋向内陆推进,导致海风锋内陆渗透距离减小。不同天气条件下城市化对海风锋推进的影响有所不同,相比于晴空天气,多云天气下城市与非城市的热力差异稍强,加强了城市热岛效应对海风推进的阻碍作用,导致海风锋滞后距离稍远。此外,当土地利用类型更换为城镇后,净辐射与陆气间交换能量减少,导致其潜热通量显著减小,感热通量值变大,从而升高了下垫面温度,增强了海风的垂直上升运动,进而造成边界层高度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风锋 城镇化 土地覆盖变化 复杂地形 热带海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康养气候宜居资源分析评价
17
作者 林绍伍 张明洁 +3 位作者 张京红 张亚杰 杨静 陈璇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88-93,共6页
为摸清和利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简称保亭县)优质气候宜居资源,依据气象行业标准《气候资源评价气候宜居城镇》从气候宜居的气候宜居禀赋、气候不利条件、气候生态环境、气候舒适性和气候景观5个方面选取指标,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 为摸清和利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简称保亭县)优质气候宜居资源,依据气象行业标准《气候资源评价气候宜居城镇》从气候宜居的气候宜居禀赋、气候不利条件、气候生态环境、气候舒适性和气候景观5个方面选取指标,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保亭县全年温暖,气候舒适度评价适宜等级日数超过235 d,大气含氧量高,气候舒适宜人。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2%;负氧离子浓度为1 508~2 553个/cm^(3),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4.9%及以上;地表水水质状况优良率达97.1%,气候生态环境优良。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拥有云雾、日出、彩虹等多种气象景观以及山地、热带雨林、温泉、湖泊、瀑布等地形地貌景观。无低温、霾和沙尘天气,强风日数少;易出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干旱风险低;台风影响有利有弊,存在一定的气候风险,但影响总体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宜居 气候风险 气候生态环境 气候景观 保亭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适宜区域与时段选择
18
作者 杜关 车秀芬 +3 位作者 张吉贞 李伟光 邹海平 吕润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9-13,共5页
掌握两系杂交稻在海南制种的气象灾害风险,是科学合理安排两系杂交稻制种生长期的重要依据。针对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的3个关键阶段(育性敏感安全期、抽穗扬花授粉安全期和灌浆安全期)的气象灾害概率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和实例验... 掌握两系杂交稻在海南制种的气象灾害风险,是科学合理安排两系杂交稻制种生长期的重要依据。针对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的3个关键阶段(育性敏感安全期、抽穗扬花授粉安全期和灌浆安全期)的气象灾害概率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和实例验证得出各地区制种的安全时段,以及需重点考虑的气象灾害。海南两系杂交水稻育性敏感安全期可安排在3月上旬至4月中旬,三亚、陵水地区从3月上旬开始;乐东、东方、昌江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临高在4月中旬至下旬左右,不同界限温度变化略有先后。各地花期的阴雨天气较为随机且概率较小;临高、昌江地区制种重点关注灌浆安全期干热风等危害,提早播种。目前海南水稻制种区域和时段合理,可根据不育系材料不育起点温度阈值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短,适当调整播种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杂交水稻 制种 风险 气象灾害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农业气象自动站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珍莉 施晨晓 +1 位作者 王小洁 羊清雯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6期160-161,共2页
利用海南省18个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土壤水分状况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省农业气象自动站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分为黏土、黏壤土和砂土三大类,以黏土、黏壤土为主;凋萎系数的大小与土壤质地、测定作物品种有关,凋萎系数从... 利用海南省18个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土壤水分状况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省农业气象自动站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分为黏土、黏壤土和砂土三大类,以黏土、黏壤土为主;凋萎系数的大小与土壤质地、测定作物品种有关,凋萎系数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为细砂土、粉砂土、粉壤土、黏壤土、黏土。不同土壤质地间土壤容重差别不大,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加深而略有增加;黏土田间持水量最大,其次为黏壤土、砂黏土、粉砂土、粉壤土,田间持水量最少的是细砂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观测站 土壤水分 分布特征 海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昌江县1990-2020年高温变化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欣欣 姜小云 李伟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第4期63-65,共3页
基于1990—2020年海南省西部昌江县日平均最高气温,按不同时段序列分析高温变化趋势和特征。通过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昌江年平均气温呈增温趋势,高温日数和高温过程次数也呈上升趋势。海南昌江夏季出现高温过程次数最多,呈上升趋势... 基于1990—2020年海南省西部昌江县日平均最高气温,按不同时段序列分析高温变化趋势和特征。通过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昌江年平均气温呈增温趋势,高温日数和高温过程次数也呈上升趋势。海南昌江夏季出现高温过程次数最多,呈上升趋势,其次春季、秋季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温过程,海南昌江冬季无高温过程。日最高温天气过程和持续时间长都集中在每年3—9月,6—8月是较严重、严重、特别严重高温过程次数、高温过程较多;特别是2020年年平均气温、高温日数、高温过程、高温持续时间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对该县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旅游、交通、电力等行业影响很大。极端最高气温为40.5℃,出现高温的时间分别为2016年4月17日、2020年5月7日和9日,日最高气温在40℃以上的天气持续时间最长为4天。研究结果对昌江经济生产、农作物种植调整和布局、热带作物种植等方面的影响提供依据。为该县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防灾减灾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江 最高气温 高温过程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