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海南山鹧鸪的活动规律
1
作者 黄祝礼 颜文博 +3 位作者 曾治高 薛少亮 梁路 羊子科 《热带林业》 2024年第4期71-75,共5页
海南山鹧鸪是海南岛山地特有物种。研究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布设了160台红外相机,从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对海南山鹧鸪持续监测,基于红外相机数据分析其活动规律。研究共在32台红外相机上获得海南山鹧鸪的独立有效照片76... 海南山鹧鸪是海南岛山地特有物种。研究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林区布设了160台红外相机,从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对海南山鹧鸪持续监测,基于红外相机数据分析其活动规律。研究共在32台红外相机上获得海南山鹧鸪的独立有效照片76张,包含雨季39张、旱季37张。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山鹧鸪的日活动节律呈现明显的昼行性,旱季有晨昏两个活动高峰,雨季具有3个活动高峰;卡方检验显示各月份的活动强度没有显著差异。海南山鹧鸪单独活动、成对活动和集群活动分别占到了总量的50.0%、30.3%和19.7%。由此可见,尖峰岭林区海南山鹧鸪的活动规律可能受到种间竞争、气候、人类干扰等因素的影响,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山鹧鸪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山鹧鸪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尖峰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森林康养基地设施评价研究——以吊罗山片区为例
2
作者 张昌达 马龙波 +2 位作者 姚南杰 林旋 杨欢 《热带林业》 2024年第2期82-87,共6页
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的吊罗山度假村、吊罗山风情小镇、好景河畔民宿等三个森林康养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PCA)和“重要性—表现程度”分析法(IPA)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游客对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 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的吊罗山度假村、吊罗山风情小镇、好景河畔民宿等三个森林康养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PCA)和“重要性—表现程度”分析法(IPA)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游客对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3个森林康养基地设施整体比较满意。但是也存在以下相关问题:(1)缺乏系统性规划与科学指导;(2)缺乏森林康养项目类型设计;(3)森林康养设施质量差。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构建统一的体制机制;(2)打造特色森林康养产品;(3)完善森林康养设施。研究结果可提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 国家公园 吊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效管理与绿色发展的建议 被引量:6
3
作者 臧振华 王楠 +2 位作者 赵磊 徐卫华 刘艳玲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4期232-237,共6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具有极重要的保护价值,关乎整个海南岛的民生福祉,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面临的重大挑战。系统梳理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正式设立以来...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具有极重要的保护价值,关乎整个海南岛的民生福祉,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面临的重大挑战。系统梳理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正式设立以来的政策文件、规划制度、工作台账等资料,通过实地勘察、座谈交流等方式,调研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进展,分析了现阶段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了针对性建议。研究发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受到管理机构不健全、事权划分不明确、监管执法不顺畅等制约,在绿色发展方面存在绿色产业顶层设计不足、旅游业态单一化、基础配套不完善等短板,在支撑保障方面存在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备、资金保障不充分、科研监测体系不完善等瓶颈。为加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有效保护与绿色发展,建议:加快完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细化“园”“地”事权划分、健全执法监管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化解体制机制制约;完善绿色产业顶层设计、推动旅游业态升级、强化基础配套体系建设,补足绿色发展短板;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加强资金保障、提升监测监管和科研能力,突破保障体系发展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管理体制 有效保护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护能力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佳灵 秦荣鹏 +2 位作者 徐涛 刘辉 王友强 《热带林业》 2022年第2期73-76,72,共5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对于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以及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提升管护能力则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该文在概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现状的基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对于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以及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提升管护能力则是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该文在概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护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背景,提出了有助于管护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热带雨林 管护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两栖类动物多样性初步调查
5
作者 王秀磊 李希 +1 位作者 陈明斌 李佳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6期47-60,共14页
【目的】更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两栖类动物名录,为国家公园两栖类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4—5月和8—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使用样线法、访问法等野外调查方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两栖类动物名录。【结果】1)国... 【目的】更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两栖类动物名录,为国家公园两栖类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4—5月和8—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使用样线法、访问法等野外调查方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两栖类动物名录。【结果】1)国家公园共记录到44种两栖类动物,隶属于2目8科28属,其中中国特有物种15种,海南特有物种12种。2)7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物种,5种为易危物种,7种为近危物种。3)在地理区系构成上,东洋界物种43种,广布物种1种,无古北界物种。【结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两栖类动物资源丰富,为众多濒危、特有物种提供重要栖息地,表明国家公园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物种名录 濒危物种 地理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健楠 晁碧霄 +6 位作者 彭玲莉 李治安 张斌 郭丰毅 卞斐 遇宝成 邹全程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134,共10页
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与关键区域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内高程、土壤、林分、人口、经济、归一化植被指数以及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动物分布等数据,结合MCR模型与重力模型进行重要生态源地识别,并在此基... 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与关键区域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内高程、土壤、林分、人口、经济、归一化植被指数以及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动物分布等数据,结合MCR模型与重力模型进行重要生态源地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并识别国家公园内重要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内共识别出重要生态源地13处,总面积83 300.78 hm^(2),构建联结各生态源斑块的生态廊道6条,宽度600 m,总长度327.71 km,总面积19 294.05 hm^(2),其中包括3条重要廊道和3条一般廊道。研究构建的生态廊道具体工程包括天然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水源保护等,并将因高速公路隔离区域重新联通,有效减缓生境破碎化。本研究方法可为今后国家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和落脚点,明确了保护、修复和管理工作的方向,对于提高生境连通性、构建结构完整的区域景观生态格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热带雨林 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 MC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护价值及高质量建设计划 被引量:5
7
作者 刘钊军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4期250-254,共5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岛屿型热带雨林分布区,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唯一栖息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经过了5年的试点探索和建设,在保护管理过程中取得...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岛屿型热带雨林分布区,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唯一栖息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经过了5年的试点探索和建设,在保护管理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重点阐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核心价值、经验成效、面临挑战、建设计划,以期为我国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 保护价值 高质量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爬行类动物多样性初步调查
8
作者 李佳 陈明斌 李迪强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61-67,共7页
【目的】及时更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爬行类动物名录,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21年4—5月和8—9月野外调查,整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爬行类动物名录。【结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共记录到97... 【目的】及时更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爬行类动物名录,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21年4—5月和8—9月野外调查,整合相关文献资料,汇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爬行类动物名录。【结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共记录到97种爬行类动物,隶属于3目24科63属,其中中国特有物种14种,海南特有物种11种;国家公园共记录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物种有6种,濒危物种13种,易危物种17种,近危物种8种;在地理区系构成上,97.9%为东洋界物种,仅2.1%为广布物种,无古北界物种。【结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爬行类动物种类丰富,为众多濒危、特有爬行类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生境,反映了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优良性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类 物种名录 濒危物种 热带雨林 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热带森林恢复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文志 陈沂章 +4 位作者 倪一农 董鹏 符明开 王永另 郑华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4期223-231,共9页
如何进行生态保护修复是国家公园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实施自然恢复被认为是重要的保护修复原则,然而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要素的变化仍需明确。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为对象,选择正常经营橡胶林、弃管后恢复2年橡胶林、10年次... 如何进行生态保护修复是国家公园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实施自然恢复被认为是重要的保护修复原则,然而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要素的变化仍需明确。以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为对象,选择正常经营橡胶林、弃管后恢复2年橡胶林、10年次生林、30年次生林、60年次生林和成熟林构成森林恢复梯度,探索森林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森林恢复过程中植物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恢复30年次生林具最高植物多样性,恢复60年后植物多样性趋于稳定;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总磷呈现降低趋势;植物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和总氮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与总磷呈显著负相关。研究明确了以橡胶林为自然恢复起点的植物多样性恢复所需年限,证实了在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总磷的关系,为评估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中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的效应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自然恢复 植物多样性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地理区系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文 钟育飞 +2 位作者 陈江 陈焕强 莫世琴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第12期62-67,共6页
根据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调查数据结合文献研究方法,从植物地理区系角度分析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区系组成及地理区系成分,结果表明:古树区系组成从种一级水平上看,科的区系组成以含4种以上科具有较明显优势,为优势科;属... 根据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调查数据结合文献研究方法,从植物地理区系角度分析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区系组成及地理区系成分,结果表明:古树区系组成从种一级水平上看,科的区系组成以含4种以上科具有较明显优势,为优势科;属的区系组成以单种属占有绝对优势;古树的地理区系成分分析显示,科、属、种3个层次以热带性质分布占有绝对优势,表现强烈的热带性质,少数的温带成分只有科、属分布;古树种的特有现象较明显,中国特有的有25种,其中以海南分布最多,为11种,以华南、西南分布最少,仅2种。此结果反映了海南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既具有海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区系特点,又反映出海南植物区系属于大陆古华夏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 地理区系 分析 尖峰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区系与多样性特征
11
作者 商乃演 杨小波 +4 位作者 王伟锋 李东海 戚春林 邓勤 苏欣 《热带林业》 2024年第2期13-20,共8页
为了解海南岛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特征,进一步解译加勒比松林生态系统,为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岛内设置总面积为9500m2的样方。在对海南岛加勒比松林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该区域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地理成分及分... 为了解海南岛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植物区系特征,进一步解译加勒比松林生态系统,为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岛内设置总面积为9500m2的样方。在对海南岛加勒比松林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该区域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地理成分及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海南岛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种类丰富,共调查记录到102科314属510种,其中蕨类植物共有12科18属39种、裸子植物有1科1属2种、被子植物有89科295属469种,优势科明显,优势属、种不明显;(2)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地理联系广泛,热带性质明显,含少穗竹属、山黄麻属、半枫荷属3个特有属;(3)海南岛加勒比松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受不同地形条件共同影响,在海拔为600m≤~<800m、坡度为10°≤~<20°、阳坡和半阳坡的条件下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加勒比松 林下植物 植物区系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尖峰岭地区7种植物叶片养分季节动态特征
12
作者 王小燕 李金凤 +1 位作者 黄士绮 梁春生 《热带林业》 2024年第4期23-28,共6页
研究旨在探讨海南岛尖峰岭地区常见7种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鉴于植物叶片养分含量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研究选取了春季和冬季作为研究时间点,对7种常见植物叶片进行了氮、磷、钾、钙、镁5种主要养分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不... 研究旨在探讨海南岛尖峰岭地区常见7种植物叶片养分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鉴于植物叶片养分含量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研究选取了春季和冬季作为研究时间点,对7种常见植物叶片进行了氮、磷、钾、钙、镁5种主要养分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叶片养分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异。其中,幌伞枫、潺槁木姜子、黄槿、木麻黄、九节的叶片氮含量在冬季较春季有所增加,而岭南山竹子和椰子则有所减少;磷含量在岭南山竹子和潺槁木姜子中呈现下降趋势,而钾含量在黄槿和木麻黄中有所增加;钙含量在幌伞枫、椰子、潺槁木姜子、木麻黄、九节中增加,而岭南山竹子和黄槿中减少;镁含量在6种树种中增加,唯有潺槁木姜子减少。研究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季节性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森林养分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养分 季节动态 热带森林 海南岛尖峰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海南麂日活动节律研究
13
作者 丁伟 方宗文 +2 位作者 文卓玉 李佳灵 刘辉 《热带林业》 2024年第4期52-58,共7页
通过设置50台红外相机,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内的海南麂进行了5年的监测(2015年3月至2020年2月),综合分析所有拍摄到的海南麂照片。采用日活动差异指数α、昼夜指数β、季节性活动强度指数γ等3个参数,对海南麂的活动节律... 通过设置50台红外相机,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内的海南麂进行了5年的监测(2015年3月至2020年2月),综合分析所有拍摄到的海南麂照片。采用日活动差异指数α、昼夜指数β、季节性活动强度指数γ等3个参数,对海南麂的活动节律进行分析。同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计算了同一领域内海南麂和野猪活动节律的重叠程度。研究结果如下:(1)各月份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不存在显著差异(t=0.001,df=11,P<0.05)。一天之中,海南麂活动的高峰集中出现在6∶00~10∶00和16∶00~18∶00,峰值分别是7∶00和17∶00,呈典型的双峰型。(2)在各个月份中,昼行性指数的并未发现明显差异(t=0.610,df=11,P>0.05)。同时,β的平均值为0.68,大于或等于0.54(13/24),表明五指山片区内的海南麂呈昼行性生活。(3)在不同季节类别中,季节性活动强度指数γ存在显著差异(χ^(2)=12.028,df=3,P=0.007,P<0.05)。(4)海南麂和野猪的活动时间重叠系数为0.82,日活动节律曲线存在显著差异(△_(4)=0.82,P=0.002,P<0.01),说明它们的活动时间有明显的不同,表明两者活动时间有显著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麂 红外相机技术 日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珍稀树种陆均松幼苗的更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涛 许涵 +5 位作者 李艳朋 林明献 陈巧 杨繁 王灵 何声强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1期12-21,共10页
为了摸清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um幼苗的更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对海南吊罗山、霸王岭和尖峰岭地区的陆均松天然群落及其幼苗的更新状况进行调查,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了影响陆均松幼苗数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结果表... 为了摸清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um幼苗的更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对海南吊罗山、霸王岭和尖峰岭地区的陆均松天然群落及其幼苗的更新状况进行调查,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了影响陆均松幼苗数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结果表明:(1)吊罗山和霸王岭地区的陆均松存在一定程度的更新限制,而尖峰岭地区的陆均松更新能力极低。(2)陆均松的胸径大小对其幼苗更新具有最好的解释能力,主要表现为中等胸径的母树周围具有更高的幼苗数量;而在包括陆均松生物学特性和陆均松母树所处的环境条件等所有影响因子中,坡度对幼苗更新数量有最好的解释能力,主要表现为幼苗数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均松 幼苗 更新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初探
15
作者 钱天宇 齐旭明 +3 位作者 王昊天 陆宇燕 李丕鹏 莫燕妮 《热带林业》 2023年第1期55-58,共4页
2018年8月以来,对海南省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6种,隶属1目7科20属。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海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6种、《CITES公约》附录Ⅱ的有1种、海南特有种9种。两栖... 2018年8月以来,对海南省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两栖动物26种,隶属1目7科20属。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海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6种、《CITES公约》附录Ⅱ的有1种、海南特有种9种。两栖动物生态类型以树栖型最多、陆栖-静水型和流水型次之、静水型和陆栖-流水型最少;26种皆为东洋界物种。与海南省其他4个自然保护区比较,结果表明:该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动物区系 生物多样性 上溪自然保护区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蝌蚪及其分类检索
16
作者 张玉 齐旭明 +3 位作者 钱天宇 莫燕妮 陆宇燕 李丕鹏 《热带林业》 2022年第4期54-56,61,共4页
2018年8月~9月,对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保护区内分布的两栖动物有1目7科26种,其中角蟾科1种、蟾蜍科2种、雨蛙科1种、姬蛙科5种、叉舌蛙科4种、蛙科7种、树蛙科6种,并采集到蝌蚪8种。为了加强两栖动物保护... 2018年8月~9月,对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调查,共记录到保护区内分布的两栖动物有1目7科26种,其中角蟾科1种、蟾蜍科2种、雨蛙科1种、姬蛙科5种、叉舌蛙科4种、蛙科7种、树蛙科6种,并采集到蝌蚪8种。为了加强两栖动物保护、监测和研究,对采集到的8种蝌蚪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结合研究文献编制出保护区蝌蚪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 两栖动物 蝌蚪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长臂猿不同海拔栖息地的森林群落特征
17
作者 柳帅 张安安 +4 位作者 龙文兴 冯广 齐旭明 陈远 杨怀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6期18-28,共11页
【目的】通过比较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不同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探究海南长臂猿现有低海拔次生林栖息地(海拔400~800 m)与高海拔原始林栖息地(海拔800~1200 m)群落特征差异,有助于科学评估现有... 【目的】通过比较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不同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探究海南长臂猿现有低海拔次生林栖息地(海拔400~800 m)与高海拔原始林栖息地(海拔800~1200 m)群落特征差异,有助于科学评估现有次生林栖息地对海南长臂猿种群的生态供给情况,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与恢复奠定基础。【方法】以海南长臂猿现有栖息地为对象,在不同海拔栖息地内共布设122个间距为0.5 km、面积为400 m^(2)的网格固定监测样地,调查样地内木本植物种类及胸径、树高、冠幅等测树因子,比较现有栖息地不同海拔森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特征差异。【结果】高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有56科98属167种,其中小径级植物优势种为药用狗牙花(Tabernaemontana bovina,重要值IV=5.21%),大径级植物(IV=3.94%)、食源(IV=6.28%)与夜宿(IV=9.44%)植物优势种均为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低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有45科75属99种,小径级、大径级、食源与夜宿植物优势种分别为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IV=6.43%)、南亚松(Pinus latteri,IV=7.57%)、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IV=14.30%)和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IV=22.50%)。高海拔生境森林群落内小径级(t=-4.26,P<0.001)、大径级(t=-6.18,P<0.001)、食源(t=-6.58,P<0.001)和夜宿(t=-8.31,P<0.001)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以及夜宿植物的相对多度(t=-4.69,P<0.001)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食源植物相对多度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t=-2.92,P=0.004)。高海拔、低海拔生境的森林群落乔木冠层可分别划为3、2个亚层,第1亚层优势种分别为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IV=5.99%)、南亚松(IV=21.75%);高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植物冠层厚度(CT:5.95±2.77 m;t=16.82,P<0.001)、树高(H:15.33±4.97 m;t=13.00,P<0.001)、单位面积样地内植物冠幅面积(Crown area:2.65±1.08 m^(2)/m^(2);t=26.69,P<0.001)均极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CT:3.99±1.70 m;H:12.32±3.67 m;Crown area:0.82±0.61 m^(2)/m^(2)),单位面积样地内胸高断面积(Basal area:0.004±0.001 m^(2)/m^(2);t=4.68,P=0.012)显著高于低海拔生境(Basal area:0.003±0.001 m^(2)/m^(2))。【结论】现阶段低海拔栖息地森林群落的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结构与高海拔栖息地仍存在较大差异,生境内大量分布的南亚松限制了群落内其他食源树种生长,尚不满足海南长臂猿种群发展的生态需求。未来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过程中,需适当考虑择伐低海拔生境内的南亚松、黄牛木等先锋优势树种,抚育群落内鹅掌柴等食源及夜宿植物,补植低地雨林内适合海南长臂猿取食、夜宿的大型食源植物,如榕属(Ficus)植物等,加快现有低海拔生境向低地雨林老龄林的演替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长臂猿 森林群落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次生林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凹大叶蝉精子发生及精子超微结构
18
作者 陈实锐 陈哲晶 +2 位作者 郑欣然 李佳灵 张贝贝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10,共12页
昆虫精子超微结构在不同类群间变异较大,在昆虫分类、种群进化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叶蝉科昆虫精子发生及精子超微结构,可为叶蝉科及头喙亚目系统发育分析提供更多特征依据。本研究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 昆虫精子超微结构在不同类群间变异较大,在昆虫分类、种群进化研究及系统发育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叶蝉科昆虫精子发生及精子超微结构,可为叶蝉科及头喙亚目系统发育分析提供更多特征依据。本研究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琼凹大叶蝉Bothrogonia qiongana Yang et Li的精子发生和精子超微结构。精子形成时期,精子细胞内高尔基复合体形成精子顶体;线粒体融合衍变为线粒体衍生物;中心粒产生轴丝。单层微管结构围绕精子各组成部分,在精子成熟后消失,对精子细胞伸长起关键作用。成熟精子细长、线状,头部顶端由绳状物质连接形成梳状精子束。顶体圆锥状,具有顶体腔,末端延伸出2条突起插入细胞核顶端。细胞核近柱状,末端平截,侧缘凹陷,通过片层状中心粒侧体与鞭毛线粒体衍生物连接。尾部鞭毛由1条9+9+2型轴丝,2条对称线粒体衍生物,2条较短副体,2条细小附结构及鞭毛中心物质组成。琼凹大叶蝉副体横切椭圆形、长度较短仅出现在鞭毛起始区,与角顶叶蝉亚科昆虫差异较大。结合已报道头喙亚目类昆虫,我们推断副体结构可为叶蝉科及头喙亚目系统发育分析提供有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喙亚目 大叶蝉亚科 生殖细胞 精子形成 超微结构 副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乐树叶绿体密码子役佣偏好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佳灵 尹为治 +1 位作者 方正 黄良鸿 《甘肃林业科技》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以伯乐树叶绿体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CodonW、SPSS、R等软件分析密码子役佣模式。结果表明,伯乐树叶绿体基因多数现役密码子偏好较弱,现役密码子偏好数与第3位GC含量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单个基因现役密码子数比值多为-0.05~0.10;对应... 以伯乐树叶绿体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CodonW、SPSS、R等软件分析密码子役佣模式。结果表明,伯乐树叶绿体基因多数现役密码子偏好较弱,现役密码子偏好数与第3位GC含量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单个基因现役密码子数比值多为-0.05~0.10;对应分析中第1轴与现役密码子偏好数、密码子GC总含量、密码子第3位GC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08、-0.013、-0.064,均未发现显著相关性;密码子第3位偏向于使用嘧啶;确定16个最优密码子,其中多以A或T结尾。伯乐树叶绿体基因密码子役佣模式可能由选择和突变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此外,为便于论述定义了几个基本术语并以数学语言改写了有效密码子数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乐树 叶绿体 基因 密码子偏好 最优密码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料木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性分析
20
作者 尹为治 李佳灵 +1 位作者 黄良鸿 方正 《热带林业》 2022年第3期4-10,共7页
为揭示天料木属4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性特征及偏性特征的影响因素,对4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天料木属4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GC含量均不足50%;GC12与GC3双尾检验均呈显著相关(p<0.05);超过60%的基因ENc实际值围... 为揭示天料木属4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性特征及偏性特征的影响因素,对4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天料木属4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GC含量均不足50%;GC12与GC3双尾检验均呈显著相关(p<0.05);超过60%的基因ENc实际值围绕在期望值曲线附近;密码子第3位均存在T/C偏倚;第1轴与CAI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斯里兰卡天料木、广南天料木和狭叶天料木的亲缘关系较天料木更近。因此得出:突变压力在影响4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性因素中比重较大,但自然选择等因素仍发挥着主要作用。天料木属4种植物有13个相同的最优密码子UUU、UUA、UUG、AUU、GUA、CCU、ACU、GCU、CAA、AAA、GAA、UGU、GGU。但天料木多出4个:GUU、UCU、CCA、AGU。天料木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性不同于其他天料木属3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料木属植物 叶绿体基因组 密码子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