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细胞生物进化研究的进步 被引量:21
1
作者 胡楷 吴庆书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4-110,共7页
20世纪 6 0年代 ,生物大致分为 5界的谱系图 ,经历了几次翻新 ,开始提出了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共生学说。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首先将各种生物的蛋白质的分子进行比较 ,构建成蛋白质的分子系统树。再转向核糖核酸 ,将核糖体的小亚单位 ... 20世纪 6 0年代 ,生物大致分为 5界的谱系图 ,经历了几次翻新 ,开始提出了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共生学说。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首先将各种生物的蛋白质的分子进行比较 ,构建成蛋白质的分子系统树。再转向核糖核酸 ,将核糖体的小亚单位 ,作为区别生命类型之间亲缘关系的指标。发现有些嗜极端条件的细菌 ,它们不同于原核生物也不同于真核生物 ,是第三种类型的生命形式。因此 ,在 80年代为生命建立了细菌、古细菌和真核生物三界的系统树。对许许多多单个基因的系统树的分析 ,又使人们认识到 ,古细菌与细菌和真核微生物之间以及各个物种之间 ,显然皆发生过大量的基因交换。对单细胞进化来说 ,基因除垂直传递外 ,横向的或叫侧向的基因转移也十分繁多。在一张完全的系统图中 ,要同时表现几千个不同的基因家族的超联结的种系型式才符合实际。因而 ,最新版本的系统树是分枝交缠、无主干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 单细胞 系统树 理论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科菌根研究综述 被引量:13
2
作者 黄运峰 杨小波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3-288,共6页
兰科菌根是一种内生菌根,主要寄生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种子及根系上。对兰科菌根真菌的分类及真菌资源多样性、兰科菌根的形态和菌根对兰科植物的效应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研究已知,感染兰科植物根部并能与之共生的真... 兰科菌根是一种内生菌根,主要寄生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种子及根系上。对兰科菌根真菌的分类及真菌资源多样性、兰科菌根的形态和菌根对兰科植物的效应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研究已知,感染兰科植物根部并能与之共生的真菌绝大多数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半知菌门(Deuteromycotina),也有部分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兰科菌根的形成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兰科植物种子的侵染;二是对成长新根的侵染。菌根真菌对兰科植物的种子萌发及植株生长发育均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 兰科植物 真菌资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牧草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龙文兴 杨小波 戚美英 《热带农业科学》 2006年第2期70-76,共7页
从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遗传多样性,育种目标与方法和牧草产品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综述了我国牧草的研究进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牧草 种质资源 育种 生产应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霸王岭南亚松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被引量:13
4
作者 黄运峰 杨小波 +3 位作者 党金玲 吴庆书 李东海 岳平 《福建林业科技》 2009年第2期1-5,22,共6页
通过采用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应用扩散系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Morisita指数等研究分布格局,采用Greig-Smith方法分析空间格局,对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南亚松(Pinus latteri Mason)种群... 通过采用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应用扩散系数、Lloyd的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和Morisita指数等研究分布格局,采用Greig-Smith方法分析空间格局,对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南亚松(Pinus latteri Mason)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亚松种群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种群,但幼苗、幼树较少;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 Ⅰ型,胸径小于2.5cm的幼苗成活率较低,幼树存活率开始增大,中龄期种群存活率最高,成龄树期存活率开始下降,至老龄期死亡率达到最大;种群格局整体上呈聚集型;种群格局规模介于100-400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松 种群结构 分布格局 海南霸王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南沿海低山丘陵森林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黄运峰 杨小波 +3 位作者 党金玲 罗涛 叶凡 杨立荣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3-350,共8页
在对海南岛南端沿海低山丘陵森林植被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12科484属876种(包括变种);植物区系成分热带性质较强,热带性的科有78科,占总科数的69.64%,其中泛热带分布科有47... 在对海南岛南端沿海低山丘陵森林植被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12科484属876种(包括变种);植物区系成分热带性质较强,热带性的科有78科,占总科数的69.64%,其中泛热带分布科有47科,占41.96%,是最大的类型。泛热带和热带亚洲成分的属占优势,各占非世界属总数的33.47%和19.62%;中国特有属有3属,分别为驼峰藤属(Merrillanthus)、海南椴属(Hainania)和乐东藤属(Chunechites),其分布中心为海南岛。热带成分的种占非世界种数的74.94%,明显处于优势地位;中国特有种有204种,占总种数的23.13%,其中海南特有种有78种。与琼北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比较,两地种子植物区系在物种组成上有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地不同的气候和地质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区域分异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种子植物 沿海低山丘陵 地理成分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南与琼北沿海低山丘陵植物物种组成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黄运峰 杨小波 +3 位作者 党金玲 罗涛 叶凡 杨立荣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2-158,共7页
在对海南岛南端与北端沿海低山丘陵植物区系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两个地区植物物种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地物种组成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琼南有种子植物876种,隶属于112科484属,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兼有一定的温带成... 在对海南岛南端与北端沿海低山丘陵植物区系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两个地区植物物种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地物种组成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琼南有种子植物876种,隶属于112科484属,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兼有一定的温带成分和中国特有成分,且海南特有成分较高,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琼北有种子植物934种,隶属于141科580属,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类型为主,同时有一定的温带成分,海南特有成分较高;两地植物区系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种类丰富、地理成分多样、优势成分明显、热带性质较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相似性系数 沿海低山丘陵 铜鼓岭 六道岭 火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因遗传学及其重要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胡楷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4-738,共5页
本文综述外因遗传学的提出、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和该学科的确立。基因特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研究,(1)是遗传物质的传递,(2)是从基因型到表型这个过程。外因遗传学从1942年沃丁顿提出,经1987年霍利迪的发展,到现今在各类生物包括人类... 本文综述外因遗传学的提出、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和该学科的确立。基因特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研究,(1)是遗传物质的传递,(2)是从基因型到表型这个过程。外因遗传学从1942年沃丁顿提出,经1987年霍利迪的发展,到现今在各类生物包括人类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能够用化学分子来说明其作用机理。外因遗传学现代的定义为:基因功能的改变,凡未牵涉到DNA的序列,又可通过细胞的有丝或减数分裂而遗传者,称为外因遗传。作者介绍了外因遗传的范围,如:X染色体剂量补偿、基因组印记、分化细胞的基因组重新编程、癌基因、转录的分子调节、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组蛋白码、着丝粒的遗传和进化以及外因遗传的进化。此外,还有科学界的反应和评价,包括其在人类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重要性和该理论的重大的意义。组蛋白码不同于DNA码,DNA码需要精确拷贝,而且是静止的;而外因遗传就不是如此之僵硬,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因为组蛋白码是决定于其上下文的,可在不同场景下组合成不同的码,它是为其他的蛋白质所读的。遗传需要稳定性,也需要根据内因和外因的变化而有灵活性,DNA码和组蛋白码相辅相成,对复杂的生物是必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因遗传学 基因表达 发展阶段 外来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