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4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兽类多样性调查
1
作者 段怡诺 朱文博 +3 位作者 陈胜兰 颜文博 曾治高 陈远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6期384-392,共9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掌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兽类多样性和人为干扰现状,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按照4km×4km网格系统地在国家公园7个片区范围内布设了301台红外相机...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掌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兽类多样性和人为干扰现状,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按照4km×4km网格系统地在国家公园7个片区范围内布设了301台红外相机。累计监测53942个相机工作日,收集独立有效照片2729张,记录到野生兽类19种,隶属于5目11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合计占调查到的野生物种总数的31.6%;被IUCN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CR)的1种,濒危(EN)的1种,合计占物种总数的10.5%。相对多度指数(RAI)最高的5种动物分别是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RAI=0.13)、小泡巨鼠(Rattus exulans,RAI=0.09)、红腿长吻松鼠(Ratufa indica,RAI=0.07)、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RAI=0.07)、鼬獾(Melogale moschata,RAI=0.03)。结果显示,7个片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其中五指山人类活动较为频繁,黎母山受到较大家畜活动干扰。黎母山兽类丰富度高于其他片区,说明部分物种对家畜活动具有一定的容忍度。获得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兽类的物种组成、相对多度和人为干扰信息,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红外相机技术 野生动物监测 相对多度指数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山水地理要素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
2
作者 孟元 陈智健 杨定海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1-280,291,共11页
基于山水地理要素分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以期客观全面地认识村落分布规律,为国家公园成立背景下的村落发展与保护提供指导。运用ArcGIS 10.8软件研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山水特征、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基于山水地理要素分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以期客观全面地认识村落分布规律,为国家公园成立背景下的村落发展与保护提供指导。运用ArcGIS 10.8软件研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山水特征、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村落山水地理格局及不同山水地理要素对村落分布的解释力。结果表明:1)山水空间中靠近小型溪流的山谷台地、河流阶地对乡村聚落选址营建具有较强的吸引性,成为村落分布趋向性区域。2)乡村聚落呈区域性聚集,各聚集区内又存在不同程度分散的分布特征,组成“一高密度+一次高密度+三低密度”的分布格局。3)顺应山水格局,依托自然地形,依山傍水而建成为乡村聚落山水地理格局,表现为“低海拔、平缓坡度、近水和稀疏河网”。4)5类山水地理要素中高程对村落分布解释力最强,因子交互作用类型全部为非线性增强,因子交互作用对乡村聚落分布影响远大于单一因子作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分布特征 影响机制 山水地理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同海拔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氮磷特征
3
作者 张学丰 余雪标 +5 位作者 余慧霖 黄海 陈海辉 张建龙 陈佳欣 韦建杏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4-775,共12页
为探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同海拔梯度上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氮磷特征,以五指山片区不同海拔(500、700、900 m)的典型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同海拔天然次生林作为对照。研究表明:(1)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全... 为探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同海拔梯度上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氮磷特征,以五指山片区不同海拔(500、700、900 m)的典型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同海拔天然次生林作为对照。研究表明:(1)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随海拔升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全磷(TP)含量随海拔升高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变化范围分别为13.16~13.58、0.93~1.15、0.17~0.19 g/kg,SOC、TP含量低于天然次生林,并且SOC、TN、TP含量低于全国森林平均值。(2)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随海拔升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微生物量磷(MBP)含量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变化范围分别为237.46~398.26、23.04~30.74、4.77~9.59 mg/kg,且与T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同海拔天然次生林均无显著差异。(3)桉树人工林土壤MBC/MBN、MBC/MBP、MBN/MBP均随海拔升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9.05~13.17、24.73~80.99、2.76~6.60。500 m处桉树人工林MBC/MBP、MBN/MBP与天然次生林有显著差异。(4)不同海拔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熵碳(qMBC)、微生物熵氮(qMBN)、微生物熵磷(qMBP)的变幅为1.89%~3.34%、2.90%~3.23%、1.33%~5.41%。qMBC随海拔升高逐渐上升,而qMBP随海拔的升高逐渐下降。桉树人工林土壤qMBC、qMBP高于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是影响其变化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海拔梯度显著影响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与同海拔的天然次生林相比,桉树人工林土壤均表现出碳、磷含量的匮乏,但提高了土壤碳、磷向微生物量碳、磷的转化效率。基于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桉树人工林应采取保留处理,在后续的管理中应注重碳、磷元素养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碳氮磷 桉树人工林 微生物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游憩资源调查
4
作者 闫雅琦 《现代园艺》 2025年第6期50-53,共4页
游憩是国家公园的重要功能之一,摸清游憩资源本底情况是促进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对其游憩资源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及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 游憩是国家公园的重要功能之一,摸清游憩资源本底情况是促进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为研究对象,对其游憩资源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及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游憩资源丰富、种类较为齐全,共2个主类、6个亚类、12个基本类型,共24处。其中,自然资源有3个亚类,7个基本类型,共13处;人文资源有3个亚类,5个基本类型,共11处。游憩资源单体赋分可得,五级游憩资源6处、四级游憩资源10处、三级游憩资源7处、一级游憩资源1处。18个监测点位的负氧离子平均浓度为2 700 ions/cm^(3),空气质量达到“最清洁”标准。日均风速1.33 m/s,日均温度27.23℃,平均相对湿度78.97%,平均小气候舒适度4.65,其中,13个点位达到“非常舒适”的标准,5个点位达到“舒适”的标准。旨在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的游憩资源生态化调整和管理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游憩资源 吊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及其在国家公园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肖繁荣 梁伟 +3 位作者 严岳鸿 曾念开 郝馨 汪继超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1期43-49,50-55,共13页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唯一地处热带且生物多样最高的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极其丰富的物种为保护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分...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唯一地处热带且生物多样最高的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极其丰富的物种为保护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性是在生物多样性资源分布不均、受胁程度不同以及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缓解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有效手段。为有序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推动国家公园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全国率先开展优先保护物种名录遴选工作,拟定了包含脊椎动物、植物和大型真菌在内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研究总结名录的遴选方法与结果,阐明名录对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海南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保护 优先保护 热带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校园行道树景观现状调查及优化建议——以海南大学为例
6
作者 赵芯 《现代园艺》 2019年第7期33-35,共3页
行道树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热带地区校园行道树进行长期的观察、测量和取样调查,系统分析热带地区校园行道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美观性和交通适应性等问题以及病虫为害情况,创造性地提出根据校... 行道树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热带地区校园行道树进行长期的观察、测量和取样调查,系统分析热带地区校园行道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美观性和交通适应性等问题以及病虫为害情况,创造性地提出根据校园人流量进行行道树功能区分的概念,在人流密集道路边注重遮荫性,种植榕树、非洲楝、苦楝、火焰木等树冠较大,遮荫功能较好的树种,在人流不太密集的道路旁种植椰子等热带植物,着力展现热带风情的同时,避免椰果坠落砸伤行人车辆的弊端。根据热带地区蚊虫滋扰师生生活比较严重的问题,提出在师生宿舍等生活区广泛种植非洲楝和苦楝,在美化校园的同时,防蚊驱蚊,消除疾病传染源,保障师生健康安全,同时提出校园行道树建设应该遵循经济性原则等一系列校园行道树景观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校园 行道树 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有毒种子植物调查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亚荣 刘德兵 +2 位作者 徐诗涛 罗佳佳 蔡泽坪 《热带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99-105,共7页
热带地区植物种类丰富,其中一些有毒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经济或药用价值。但因其有毒,容易给校园安全造成隐患。本文首次对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的有毒植物进行调查,并整理出了44科90属106种有毒植物。其中有毒植物种类较多的科主要为大戟... 热带地区植物种类丰富,其中一些有毒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经济或药用价值。但因其有毒,容易给校园安全造成隐患。本文首次对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的有毒植物进行调查,并整理出了44科90属106种有毒植物。其中有毒植物种类较多的科主要为大戟科、夹竹桃科、苏木科和天南星科,分别占有毒植物总数的20.8%、11.3%、4.7%和4.7%。调查结果可以提高师生对有毒植物的安全意识,同时为这些有毒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儋州校区 有毒植物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苏木科植物调查 被引量:4
8
作者 付影 张晔 +5 位作者 刘德兵 罗佳佳 李慧婷 杨鑫汪 于旭东 蔡泽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6期166-169,共4页
对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的苏木科(Caesalpinioideae)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校园内的苏木科植物共有7属15种,其中决明属(Cassia)植物7种,羊蹄甲属(Bauhinia)3种,凤凰木属(Delonix)1种,盾柱木属(Peltophorum)1种,云实属(Caesalpinia)1... 对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的苏木科(Caesalpinioideae)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校园内的苏木科植物共有7属15种,其中决明属(Cassia)植物7种,羊蹄甲属(Bauhinia)3种,凤凰木属(Delonix)1种,盾柱木属(Peltophorum)1种,云实属(Caesalpinia)1种,酸豆属(Tamarindus)1种,格木属(Erythrophleum)1种。由于在这些植物中,金凤花[Caesalpinia pulcherrima(L.)Sw.]、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 Dunn)和凤凰木[Delonix regia(Boj.)Raf.]的数量最多,分别为438丛、228棵和123棵,对这3种植物的具体分布和长势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记录,分析其在校园内的园林应用状况,并为这3种植物在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提出了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大学 儋州校区 苏木科植物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坡鹿食性植物资源调查与品质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蓝俊 李承臻 +5 位作者 王合升 符运南 符明利 罗丽娟 虞道耿 胡安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86,共6页
试验旨在调查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南坡鹿食性植物资源,并分析其营养成分。试验共调查海南坡鹿食性植物92种,其中豆科植物20种,禾本科植物23种,其他科植物49种。结果显示,豆科植物中灰色关联度排名前5的分别是猪屎豆、银合欢、... 试验旨在调查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南坡鹿食性植物资源,并分析其营养成分。试验共调查海南坡鹿食性植物92种,其中豆科植物20种,禾本科植物23种,其他科植物49种。结果显示,豆科植物中灰色关联度排名前5的分别是猪屎豆、银合欢、含羞草山扁豆、大叶山蚂蝗和毛蔓豆,禾本科植物前5名分别是细穗草、细柄黍、坚尼草、斑茅和牧地狼尾草,其他科中植物前5名分别是黄花棯、叶被木、土坛树、楝和破布叶。研究表明,这15种综合得分高的植物是优质的海南坡鹿食性植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植物资源调查 营养成分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游憩资源普查层次构建
10
作者 王新禹 薛冉 +1 位作者 赵书彬 杨定海 《广东园林》 2024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迅速推进,游憩资源普查成为保育与利用的关键。基于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调查与评价游憩资源的实践经验,考虑资源分布特征及整体价值,划分“单体-集合-片区”三重资源调查维度;并将初步分区结果载入MCR模型进行边界验证调整...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迅速推进,游憩资源普查成为保育与利用的关键。基于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调查与评价游憩资源的实践经验,考虑资源分布特征及整体价值,划分“单体-集合-片区”三重资源调查维度;并将初步分区结果载入MCR模型进行边界验证调整,以科学识别核心资源,实施有效保护与资源整合;最后基于资源认定层次体系,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全域进行游憩资源普查,确定了113处集合和44处片区。选取霸王岭-大广坝流域作为典型案例研究,通过建立游憩单元层级体系,认定26处集合和11处片区,划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游憩带状单元3类片区,并着重分析俄贤岭小桂林片区内集合的功能及游憩项目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海南热带雨林 游憩资源 层次构建 MC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毛瑞片区的鸟兽调查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悦恒 陈治斌 +2 位作者 崔依林 林立广 刘辉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4期414-418,436,共6页
为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毛瑞片区核心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毛瑞片区核心区内布设95个红外相机监测点,记录鸟兽种类。结果发现,野生兽类4目9科12种,其中相对丰富度前三分别为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 为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毛瑞片区核心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毛瑞片区核心区内布设95个红外相机监测点,记录鸟兽种类。结果发现,野生兽类4目9科12种,其中相对丰富度前三分别为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野猪(Sus scrofa)、红颊长吻松鼠(Dremomys rufigenis);野生鸟类4目6科8种,相对丰富度排名前三的分别为白鹇(Lophura manycthemera)、橙头地鸫(Geokichla citrina)、红原鸡(Gallus gallus);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即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与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分别是海南麂(Muntiacus nigripes)、猕猴(Macaca mulatta)、白鹇、红原鸡、椰子狸(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胸绿鹊(Cissa hypoleuca)、黑冠鳽(Gorsachius melanolophus)。在监测的物种中,以物种丰富度前三的物种进行分析对比,发现物种活动强度与季节性有较强关联。本次调查初步掌握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毛瑞片区核心区内地面层活动的野生兽类、鸟类的情况,可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毛瑞片区内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鸟类 毛瑞片区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SPLIT模型的海南岛橡胶树白粉菌孢子气流传播路径与时空动态
12
作者 周绍尧 朱家正 +3 位作者 张宇 杨叶 梁晓宇 王萌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4-1732,共9页
橡胶树是海南的“三棵树”之一,全岛多个市(县)均有种植。橡胶树白粉病是典型气传性真菌病害,每年均有发生,严重影响橡胶产量和树体健康。本研究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为“保亭县”)为孢子扩散起点,分析2021年2月1日至2023年3... 橡胶树是海南的“三棵树”之一,全岛多个市(县)均有种植。橡胶树白粉病是典型气传性真菌病害,每年均有发生,严重影响橡胶产量和树体健康。本研究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为“保亭县”)为孢子扩散起点,分析2021年2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间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quercicola)孢子可能随气流的传播路径。通过拉格朗日混合型单粒子轨迹(HYSPLIT)模型模拟不同高度下的气流轨迹,并结合TrajStat软件和MeteoInfoMap平台进行轨迹聚类分析,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气团传输路径。结果表明:保亭县是海南省橡胶树白粉病最早发生的地区,该地区气流主要向西南和西北方向传播,轨迹覆盖三亚、乐东、五指山等周边地区,白粉菌孢子可能会通过气流传播加速这些地区的病情发展。此外,研究发现橡胶树白粉菌孢子的扩散动态主要集中于每年的1—4月,该时期与海南岛春季的温湿度条件和橡胶树的物候期密切相关。保亭县橡胶树的平均古铜期和白粉病发病起始时间均早于其他地区,进一步凸显了该地区作为橡胶树白粉病早期监测预警关键区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模拟和分析保亭县白粉病菌孢子可能的气流传播路径,揭示了白粉病菌孢子在海南岛的区域时空传输规律。研究结果为制定区域性橡胶树白粉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从而有效遏制病害扩散,保障海南省橡胶产业的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白粉病 孢子传播 HYSPLIT模型 气流传输路径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模型的海南橡胶林蒸散发研究
13
作者 程琦雯 王晶晶 +6 位作者 吴炳孙 吴志祥 叶回春 杨川 王紫璇 蔡丰政 杨珺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4-1784,共11页
蒸散发作为能量平衡和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生态系统稳定和水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更是衡量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指标。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可以揭示蒸散发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分析生态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 蒸散发作为能量平衡和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生态系统稳定和水资源管理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更是衡量农业用水效率的关键指标。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可以揭示蒸散发的动态变化规律,对分析生态及水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南省儋州市橡胶林为研究区域,本研究基于通量塔观测气象数据日值及对应时期的Landsat 8遥感影像10景,通过地表能量平衡模型方法(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对2022年橡胶林日蒸散发进行反演,并利用涡度相关法对反演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橡胶林日蒸散发的SEBS模拟值与涡度相关实测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88,RMSE=0.55,RE=18.95%)。研究区日均蒸散量干湿季差异明显,表现为湿季显著高于干季,其中7月31日的日均蒸散发最大为4.40mm,1月28日和3月9日的日均蒸散发值最小,均为1.38mm。由于Landsat8遥感影像反演的蒸散发受植被覆盖程度及空间异质性等的影响,距通量塔不同距离范围的橡胶林蒸散发具有不同的反演精度结果,总体表现为SEBS模型对距通量塔1.5 km区域面积的橡胶林蒸散发反演精度最高(RMSE=0.53,RE=18.08%),对距通量塔1.0km区域面积的橡胶林蒸散发反演精度最低(RMSE=0.65,RE=22.26%)。总体而言,本研究揭示了人工橡胶林蒸散发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蒸散发数据集时空分辨率的提高提供参考,有助于橡胶林水资源合理规划与调控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橡胶林 SEBS 涡度相关 Landsat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及周边地区藤本植物调查 被引量:4
14
作者 邹慧思 汪金梅 +2 位作者 于旭东 蔡泽坪 罗佳佳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68-76,80,共10页
对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的藤本植物进行调查,整理出38科82属104种藤本植物,其中蝶形花科(Fabaceae)、葫芦科(Cucurbitaceae)和茜草科(Rubiaceae)种类分布较多,分别占藤本植物总数的14.4%、10.6%和7.7%。依据攀附方式的不同,可将藤本植物分为... 对海南大学儋州校区的藤本植物进行调查,整理出38科82属104种藤本植物,其中蝶形花科(Fabaceae)、葫芦科(Cucurbitaceae)和茜草科(Rubiaceae)种类分布较多,分别占藤本植物总数的14.4%、10.6%和7.7%。依据攀附方式的不同,可将藤本植物分为7类:缠绕类、钩刺类、吸附类、卷须吸附类、蔓生类、匍匐类和垂吊类;依据存在形式的不同,藤本植物又可分为野生、栽培花卉、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油料作物等。对其生长的土壤进行取样,通过实验检测土壤温度、含水量及p H值。本调查不仅能了解藤本植物的多样性,且有利于对藤本植物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及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儋州校区 藤本植物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建设的感知意愿——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黎母山片区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清 付晖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4年第7期456-464,共9页
社区居民作为国家公园建设中的直接利益主体,其感知意愿研究,对推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黎母山片区为案例,通过对3个不同空间层次(入口、园内和边缘)社区发放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获取样本数... 社区居民作为国家公园建设中的直接利益主体,其感知意愿研究,对推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黎母山片区为案例,通过对3个不同空间层次(入口、园内和边缘)社区发放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获取样本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社区居民感知意愿的差异及其主导因素。研究表明:(1)目前研究区域内居民对国家公园建设感知意愿具有明显的分化倾向,各项维度的感知意愿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活环境、参与意愿、经济生计、社会文化。(2)三类社区除经济生计维度外,其它维度的感知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入口社区对经济生计、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维度的感知最强,同时对参与意愿维度中的参与国家公园与社区共建活动和参与技术培训意愿也最强;边缘社区对经济生计和生活环境感知维度最弱;园内社区对参与意愿维度中参与野外巡护和参与技术培训意愿最强,参与政策制定的意愿最弱,并且对社会文化感知也最弱。(3)结合不同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感知意愿所提出的改善和优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认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居民 感知变化 参与意愿 国家公园 黎母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本地抗病小米辣响应象耳豆根结线虫侵染的miRNA鉴定及其靶基因预测
16
作者 高畅 张志远 +3 位作者 刘子记 陈梅红 朱婕 曹振木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1-1583,共13页
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enterolobii)是一种对辣椒生产危害较大的病原物,使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环保的手段。深入理解根结线虫抗性调控机理将有利于加速抗病育种进程。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对海南本地抗病小米辣种质CF2... 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enterolobii)是一种对辣椒生产危害较大的病原物,使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为经济、环保的手段。深入理解根结线虫抗性调控机理将有利于加速抗病育种进程。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对海南本地抗病小米辣种质CF25进行了接种前后的转录组数据分析,挖掘了与根结线虫抗性相关的代谢通路。为进一步探索抗性表达调控机理,本研究对CF25接种前后sRNA文库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共检测到133个差异表达miRNAs。以P≤0.05和|log2(FC)|≥3为筛选标准,鉴定出33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包括19个已知miRNAs和14个新发现miRNAs。对33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靶基因预测,共得到373个靶基因,其中miR5658-z预测靶基因数量最多。GO功能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靶基因主要富集于植物-病原菌互作、信号转导等通路,推测miRNA介导的信号转导及植物防御反应可能是CF25抗象耳豆根结线虫的重要原因。为初步验证差异表达miRNA和靶基因间的调控关系,选取6个差异表达miRNAs及其靶基因进行qRT-PCR表达验证,得出miRNA与靶基因的表达差异趋势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基本符合miRNA负向调控靶基因表达的规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iRNA可能在辣椒对根结线虫的防御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续深入解析miRNA介导的根结线虫抗性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辣椒 抗象耳豆根结线虫 sRNA测序 miRNA 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蝶形花科植物调查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婧 于旭东 +2 位作者 蔡泽坪 罗佳佳 汪金梅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57-63,69,共8页
调查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内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植物。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植物共有30属39种。对这39种植物生长的土壤进行取样,测量土壤温度、含水量及p H,调查了校园内分布数量最多的3种树木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 调查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内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植物。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植物共有30属39种。对这39种植物生长的土壤进行取样,测量土壤温度、含水量及p H,调查了校园内分布数量最多的3种树木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和降香(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的数量、分布及长势,研究分析其在校园园林应用的特点,并对海南大学校园内蝶形花科植物的园林绿化应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大学 儋州校区 蝶形花科植物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入侵植物调查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薇 蔡泽坪 +6 位作者 于旭东 吴繁花 陈银华 罗佳佳 刘建舜 吴银杏 周环 《热带生物学报》 2018年第2期234-243,共10页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位于海南岛西部,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校园景观多样,适合入侵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为掌握校园入侵植物的情况,以便为防治入侵植物提供参考,笔者于2017年7~8月,对校园入侵植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入侵...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位于海南岛西部,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校园景观多样,适合入侵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为掌握校园入侵植物的情况,以便为防治入侵植物提供参考,笔者于2017年7~8月,对校园入侵植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入侵植物51科152属211种,其中菊科(Compositae)、苋科(Amaranthaceae)、禾本科(Gramineae)、茄科(Solanaceae)分别占调查到的入侵植物总数的12.3%,7.6%,7.1%和7.1%。在这些入侵植物中,有恶性入侵类19种,严重入侵类30种,并且恶性入侵类和严重入侵类的91.8%来自于美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调查 儋州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南渡江迈湾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动态特征及其对河道梯度的响应
19
作者 蔡煜祺 申彦科 +5 位作者 宋理桥 梁莉 章文龙 杨泽秀 宋希强 冯雪萍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67-4877,共11页
为揭示热带低地雨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段热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估测回归模型计算目标乔木层地上生长量及增量,系统解析其在物种组成、径级、高度级及距河道距离梯度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 为揭示热带低地雨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分布及变化规律,以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段热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估测回归模型计算目标乔木层地上生长量及增量,系统解析其在物种组成、径级、高度级及距河道距离梯度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黄桐属(Endospermum)和白颜树属(Gironniera)为乔木层地上生物量主要贡献类群,其中黄桐属生物量占比(18.17%)及平均单株生物量储存量(427.31 kg)均居首位;(2)乔木层生物量主要分布于中径级组(13 cm≤DBH<25 cm,占比41.63%)和中层高度级组(10 m≤H<15 m,占比53.93%),但特大径级组(37 cm≤DBH)与上层高度级组乔木(20 m≤H)的地上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量最大;(3)乔木层总生物量与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量沿河道距离梯度呈单峰型格局,峰值出现于距河道650—950 m范围内,该区域植物群落的胸径和高度级分布范围最广,同时表现出多种径级与高度级层乔木共存的丰富性。此外,大径级(25 cm≤DBH<37 cm)与高冠层(20 m≤H)乔木的占比随河道距离增加呈梯度上升趋势,该格局可能受河岸带地下水波动影响;(4)前半年(3月至同年9月)的乔木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长量普遍高于后半年(9月至次年3月)的增长量。研究结果初步揭示热带低地雨林乔木层生物量在物种组成、径级组和高度级组的分布以及对距河道距离的响应变化,为深入理解热带低地雨林固碳动态过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低地雨林 距河道距离 径级 高度级 平均单株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应激对海南黑山羊精液抗氧化能力及精浆代谢组学特征的影响
20
作者 安兆翔 荀文娟 +1 位作者 周汉林 施力光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1201,共11页
【目的】研究海南黑山羊精液在热应激状态下抗氧化能力的改变,并筛选精浆中可能存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采集海南黑山羊精液,模拟体外热应激处理,将精液样品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和热应激组(HS),测定精液抗氧化指标;利用液相色谱-质... 【目的】研究海南黑山羊精液在热应激状态下抗氧化能力的改变,并筛选精浆中可能存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采集海南黑山羊精液,模拟体外热应激处理,将精液样品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和热应激组(HS),测定精液抗氧化指标;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精浆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热应激组海南黑山羊精液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线粒体膜电位(MMP)和三磷酸腺苷(ATP)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热应激组海南黑山羊精浆代谢发生明显变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显著且具有明显聚类。共筛选到64种差异代谢物,其中精浆中2-脱氧核糖5-磷酸、丙二酸、D-精氨酸、甲基多巴酸和烟酰胺单核苷酸可能通过嘧啶代谢、β-丙氨酸代谢、D-氨基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等代谢途径响应热应激。【结论】热应激显著降低了海南黑山羊精液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精浆中丙二酸、D-精氨酸、甲基多巴酸和烟酰胺单核苷酸可作为海南黑山羊精液热应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黑山羊 热应激 精液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