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南省田间发现螟甲腹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芬 王力奎 +4 位作者 吕宝乾 曹凤勤 潘雪莲 袁琳琳 吴少英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2-996,共5页
草地贪夜蛾在入侵中国后迅速扩散,发现和利用本土天敌是有效抑制其暴发为害的重要途径。2019年4月至7月在海南省各市县开展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调查时,发现玉米地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卵寄生蜂。通过形态学方法鉴定该卵寄生蜂的形态特征,确... 草地贪夜蛾在入侵中国后迅速扩散,发现和利用本土天敌是有效抑制其暴发为害的重要途径。2019年4月至7月在海南省各市县开展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调查时,发现玉米地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卵寄生蜂。通过形态学方法鉴定该卵寄生蜂的形态特征,确定为螟甲腹茧蜂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并建立了实验种群,为人工扩繁及田间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草地贪夜蛾 玉米 寄生蜂 螟甲腹茧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白沙和儋州油梨叶部及果实炭疽病菌的鉴定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晶 仇芳 +2 位作者 张超 王玉梓 谢昌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43-1454,共12页
【目的】明确海南省白沙县和儋州市油梨种植基地的油梨叶片和果实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害的准确鉴定和田间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海南省白沙县和儋州市的油梨种植基地调查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并采集病叶和病果,通过组织分... 【目的】明确海南省白沙县和儋州市油梨种植基地的油梨叶片和果实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害的准确鉴定和田间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海南省白沙县和儋州市的油梨种植基地调查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并采集病叶和病果,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获得纯化分离株,并对纯化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所得菌株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结果】从采自白沙县的14份病叶种分离的得到3株菌株,儋州市的10份病叶中分离获得6株分离物以及自白沙市采集的5份病果中分离出的1株真菌,经致病性测定,菌株HNBSL01、HNDZL02和HNBSF03为致病菌,且均与田间症状一致。根据3种致病菌的菌落、分生孢子和附着胞的形态特征可初步判断引起油梨叶片和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均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多基因(ITS-ACT-TUB2-CHS-1-GAPHD-HIS3)联合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HNBSL01与暹罗炭疽菌(C.siamense)的同源性为81%、HNDZL02与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的同源性为100%、HNBSF03与长直孢炭疽菌(C.gigasporum)的相似性达100%。【结论】引起海南白沙县和儋州市油梨种植基地叶片和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C.siamense)、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和长直孢炭疽菌(C.gigasporum),其中,C.gigasporum为国内首次报道引起油梨果实炭疽病的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梨 炭疽菌 致病性 多基因联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新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晶 谢开泽 +1 位作者 张超 谢昌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71-1678,共8页
为了确定引起槟榔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从采集的病害标本上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TUB-TEF)联合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该病原菌在不... 为了确定引起槟榔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从采集的病害标本上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对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ITS-TUB-TEF)联合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该病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槟榔叶斑病的病原菌为Neopestalotiopsis sonneratae。该病原菌菌丝在C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MEA培养基上气生菌丝最发达;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均为28℃;24 h光照条件最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最佳pH为5,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为6。该研究结果可为槟榔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叶斑病 新拟盘多毛孢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植胶区橡胶小蠹虫及其诱捕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祥 郭技星 +4 位作者 殷涛 干威 白春秀 徐凡丁 杨松灵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049-3054,共6页
本文综述了我国天然橡胶植胶区小蠹虫种类多样性、空间生态位、种群发生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我国目前已报道的橡胶小蠹虫有5科51种,其中云南植胶区5科41种,海南3科14属25种。列举了云南和海南植胶区橡胶小蠹虫的种类以及优势种,... 本文综述了我国天然橡胶植胶区小蠹虫种类多样性、空间生态位、种群发生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我国目前已报道的橡胶小蠹虫有5科51种,其中云南植胶区5科41种,海南3科14属25种。列举了云南和海南植胶区橡胶小蠹虫的种类以及优势种,海南植胶区不同区域小蠹虫的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多样性指数、生态位宽度指数、生态位重叠指数、相似性比例、种间竞争系数等,表明小蠹虫在胶园呈聚集分布,明确小蠹虫种群发生与低温寒害、割面病害、割胶技术、胶园管理、植树品种等因素有关。还综述了小蠹虫寻找橡胶树的致害机制以及信息素诱捕防控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从橡胶树干鉴定出27个挥发物性组分,明确其中4种挥发性物质对橡胶材小蠹和中对长小蠹具有引诱作用。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研究方面,明确中对长小蠹中有78个嗅觉相关基因,包含39个气味受体基因,14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11个化学感觉蛋白基因,8个离子型受体基因和6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基因。找出12个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OBPs,明确了其中PparOBP1和PparOBP2开放阅读框的长度、编码氨基酸的信号肽及其与长叶烯、月桂烯、α-蒎烯的结合能力。最后简述了橡胶小蠹虫聚信息素筛选、改良和设计小蠹虫诱捕器、田间施用方法等诱捕防控技术及推广应用情况,指出了目前我国橡胶小蠹虫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小蠹虫 种类多样性 生态位 气味结合蛋白 诱捕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粒种咖啡新发砖红镰刀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病原生物学分析
5
作者 王倩 吴伟怀 +3 位作者 贺春萍 梁艳琼 陆英 易克贤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345-2355,共11页
针对引起海南省白沙农场中粒种咖啡成株叶片呈砖红色枯萎症状的一种未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分离得到菌株21BS02-1和21BS02-2。将分离菌株接种到叶片并观察症状,发现菌株21BS02-1的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通过再分离获得的菌株发病... 针对引起海南省白沙农场中粒种咖啡成株叶片呈砖红色枯萎症状的一种未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分离得到菌株21BS02-1和21BS02-2。将分离菌株接种到叶片并观察症状,发现菌株21BS02-1的发病症状与田间症状一致,通过再分离获得的菌株发病症状也与初始病原菌症状一致,由此确定菌株21BS02-1即为致病菌。菌株21BS02-1的菌落主要呈白色,毡状,菌丝致密,菌落中央呈玫瑰色;其菌丝体细长,部分菌丝为有隔菌丝;大型分生孢子两端稍弯曲,形状似镰刀,其大小为(56.26~175.76)μm×(12.93~19.78)μm,有3~7个分隔;小型分生孢子较少,呈椭圆形,0~1个分隔;根据形态特征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进一步对菌株21BS02-1的ITS、β-tubulin、TEF基因序列进行克隆测序,经Blast搜索表明,其ITS、β-tubulin、TEF序列与Fusarium lateritium的同源性分别达到99.56%(MN686293)、100%(KJ00154)、99.68%(KF918550)。3个单基因聚类树均一致,表明菌株21BS02-1属于砖红镰刀菌(F. lateritium)。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致病菌21BS02-1最适合的培养基为OMA和CMA培养基;碳源为蔗糖时的利用率最高;牛肉浸膏为致病菌最适生长的氮源;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pH在7~9范围内最适合该致病菌生长。本研究是砖红镰刀菌(F. lateritium)侵染中粒种咖啡较为详细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叶枯病 病原鉴定 砖红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莱斯芽胞杆菌HN-2发酵上清液抑制三种黄单胞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谭峥 王雨 +3 位作者 杨欢 刘文波 缪卫国 靳鹏飞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4-420,共7页
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HN-2为本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生防菌,本文研究了菌株HN-2发酵上清液活性成分的最优提取方式、抑菌效果及其活性成分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方式提取的菌株HN-2发酵上清液活性成分对3... 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HN-2为本实验室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生防菌,本文研究了菌株HN-2发酵上清液活性成分的最优提取方式、抑菌效果及其活性成分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方式提取的菌株HN-2发酵上清液活性成分对3种黄单胞菌均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中正丁醇提取物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大小为(41.57±0.33)mm;并且在10mg/mL浓度下,贝莱斯芽胞杆菌HN-2正丁醇提取物比杆菌肽、春雷霉素和叶枯唑具有更好的抑菌效果。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贝莱斯芽胞杆菌HN-2正丁醇提取物对pH有较宽的适应范围(pH 1.0~9.0),且在紫外线及高温等环境下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综上所述,贝莱斯芽胞杆菌HN-2正丁醇提取物具有开发成为生物源农药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莱斯芽胞杆菌 黄单胞菌 抑菌活性 稳定性 正丁醇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火龙果溃疡病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希 汤敬诚 +4 位作者 谢昌平 仇芳 李晶 李睿 王佳楠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11,共8页
【目的】监测分析海南省火龙果溃疡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及敏感性水平。【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对海南省8个火龙果种植市(县)采集到的59株火龙果溃疡病菌的EC_(50)值,采用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吡唑醚菌... 【目的】监测分析海南省火龙果溃疡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及敏感性水平。【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对海南省8个火龙果种植市(县)采集到的59株火龙果溃疡病菌的EC_(50)值,采用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吡唑醚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_(50)范围为0.2540~2.2233μg·mL^(-1),EC_(50)均值为0.9841μg·mL^(-1);以58株菌株EC_(50)连续性正态分布时的均值0.9627μg·mL^(-1)作为海南省火龙果溃疡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海南省火龙果溃疡病菌均对吡唑醚菌酯表现为敏感;除乐东和白沙地区间敏感性差异显著外,其他地区间敏感性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海南省火龙果溃疡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小,对吡唑醚菌酯仍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溃疡病 吡唑醚菌酯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树灵芝茎腐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 被引量:9
8
作者 胡真臻 李增平 +3 位作者 单金雪 张宇 熊秋雨 吴如慧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8-494,共7页
在海南省澄迈等地的橡胶树林地发现一种新的茎腐病,由灵芝属的一种木腐菌侵染橡胶树活立木的茎干引起,株发病率约为1%~2%,田间发生茎腐病的断干橡胶树植株,新抽枝条上的叶片失绿,无光泽,变黄后脱落,后期树冠稀疏,生长不良、枯枝,病树茎... 在海南省澄迈等地的橡胶树林地发现一种新的茎腐病,由灵芝属的一种木腐菌侵染橡胶树活立木的茎干引起,株发病率约为1%~2%,田间发生茎腐病的断干橡胶树植株,新抽枝条上的叶片失绿,无光泽,变黄后脱落,后期树冠稀疏,生长不良、枯枝,病树茎干木质部组织白腐,重病植株整株枯死。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并建立ITS、LSU和SSU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海南橡胶树灵芝茎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Fr.)Pa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的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 6.0,黑暗条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茎腐病 南方灵芝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梨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被引量:10
9
作者 仇芳 徐刚 +2 位作者 谢昌平 李希 郑妃庆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24-1432,共9页
根腐病是油梨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害为害根部,引起根部变黑腐烂,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从发病典型的植株根部分离、纯化菌株,并开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位点(ITS、LSU和COXⅡ)系统发育树分析相结合的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 根腐病是油梨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害为害根部,引起根部变黑腐烂,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从发病典型的植株根部分离、纯化菌株,并开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位点(ITS、LSU和COXⅡ)系统发育树分析相结合的病原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海南油梨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樟疫霉(Phytophthora cinnamomi)。还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和10种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8,黑暗条件更适合病原菌的生长;烯酰吗啉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0929μg/mL。本研究结果为油梨根腐病的田间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梨 根腐病 樟疫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郁金白绢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毒力测定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瑞 徐刚 +2 位作者 郑樊 郑妃庆 谢昌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10-1415,共6页
为明确温郁金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并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范围为30~3... 为明确温郁金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并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范围为30~32℃,适宜p H范围为5~7,适宜培养基为燕麦和玉米培养基;持续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菌核形成;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蔗糖和硝酸钠分别为最适碳源和氮源;菌丝和菌核致死温度分别为50℃和55℃。烯唑醇对该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1412 mg/L;其次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而代森锌和百菌清的抑制作用最差,不适合用于防治温郁金白绢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郁金 白绢病 齐整小核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树干基腐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单金雪 李增平 +4 位作者 张宇 王晓宇 胡真臻 朱清亮 陈献镭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52-2957,共6页
2018年12月在海南省儋州市的枸树活立木上发现一种由灵芝属真菌引起的干基腐朽病,从病树上采集新鲜的担子果,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对其进行科赫氏法则验证,明确该菌为致病菌。采用ITS-SSU-LSU多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形态学特征... 2018年12月在海南省儋州市的枸树活立木上发现一种由灵芝属真菌引起的干基腐朽病,从病树上采集新鲜的担子果,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对其进行科赫氏法则验证,明确该菌为致病菌。采用ITS-SSU-LSU多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南方灵芝[Ganodermaaustrale(Fr.)Pa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温度条件为25~32℃范围内生长较好,最适温度为28℃,适宜生长pH为4~7,最适pH为6,在CA、PDA、PSA培养基上生长状态较好,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树 茎腐病 南方灵芝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玉米田入侵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诗颖 孙明凯 +4 位作者 李金花 张业扬 李涛 陈剑山 范咏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108-115,共8页
【目的】分析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幼虫在海南省玉米地的空间分布状况。【方法】利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 m^(*)-m回归法分析草地贪夜蛾低龄(1~2龄)、中龄(3~4龄)和高龄(5~6龄)3个龄... 【目的】分析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幼虫在海南省玉米地的空间分布状况。【方法】利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Taylor的幂法则和Iwao m^(*)-m回归法分析草地贪夜蛾低龄(1~2龄)、中龄(3~4龄)和高龄(5~6龄)3个龄期幼虫在海南岛的空间分布。【结果】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主要与海南地区玉米种植制度、幼虫龄期及气候差异相关。苗期、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受害率相对较高,三龄幼虫占比最高,成聚集分布;开花期和成熟期多为5~6龄幼虫,成均匀分布状态。从区域分布来看,在海南省东部和中部的玉米田中该害虫幼虫为聚集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地区的玉米田中,呈均匀分布(I>0,C>1,K>0,Cα>0,m^(*)/m>1,α>0,β>1,lgα>1,b>1)。根据Taylor幂法则lg v=0.23663+1.24689 lg m(R=0.9437)及线性回归方程m^(*)=-0.07870+2.16842m(R=0.7777)对各田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害虫在海南各地区整体呈现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不依赖于种群密度的特征。【结论】研究结果对草地贪夜蛾种群密度调查和防治适期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玉米 海南 空间分布 种植制度 幼虫龄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木麻黄灵芝茎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单金雪 李增平 +1 位作者 张宇 樊雨皇 《热带生物学报》 2021年第1期88-95,共8页
2018年,在海南省万宁市的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活立木上发现了一种灵芝茎腐病。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笔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其担子果分离出10株形态相同的菌株,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势菌株(编号... 2018年,在海南省万宁市的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活立木上发现了一种灵芝茎腐病。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笔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其担子果分离出10株形态相同的菌株,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优势菌株(编号为MMHJF001)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rDNAITS和SSU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引起木麻黄灵芝茎腐病的病原菌为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7,黑暗条件有利菌丝生长,且在耳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植物浸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灵芝茎腐病 南方灵芝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荔枝资源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祺英 李芳 +4 位作者 蔡汝鹏 张蕾 黎瑶 李焕苓 王家保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6期628-635,共8页
为了给评价海南荔枝资源多样性提供更多基础资料,对193份海南荔枝资源叶片的6个质量性状、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6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说明品种间变异较大,仅叶基形状与小叶形状、叶尖形状有显著相关关系。... 为了给评价海南荔枝资源多样性提供更多基础资料,对193份海南荔枝资源叶片的6个质量性状、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6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说明品种间变异较大,仅叶基形状与小叶形状、叶尖形状有显著相关关系。9个数量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叶面积(21.74%),变异系数最小的为比叶重(11.31%);除叶形指数与个别性状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外,各指标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93份荔枝资源可分为4大类,第Ⅰ类有7份,是所有分类中叶片最为厚实宽大的种质。第Ⅱ类有40份,比叶重最低,其余指标大小仅次于第Ⅰ类。第Ⅲ类有10份,是属于叶片窄小且薄的种质,其比叶重最高。第Ⅳ类有136份,是处于中间态的资源,性状间变异的范围较大。上述结果表明,海南荔枝叶片性状多样性丰富,可以用于评价资源的多样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利用海南荔枝资源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叶片 多样性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淀粉芽孢杆菌HAB-9的鉴定及对17株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照 李培征 +3 位作者 刘惠芳 李秀芳 刘文波 秦春秀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47-52,共6页
HAB-9是从槟榔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对17株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经16srDNA及生化特征测定,鉴定HAB-9菌株,应用对峙法测定了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经16S rDNA鉴定,HAB-9... HAB-9是从槟榔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对17株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经16srDNA及生化特征测定,鉴定HAB-9菌株,应用对峙法测定了抑菌效果。结果显示,经16S rDNA鉴定,HAB-9菌株为B.amyloliquefacien;经生化特征测定,其革兰氏染色为阳性,M.R测定呈阴性,V-P测定为阳性,氧化酶测定为阴性,接触酶测定为阳性,淀粉水解试验发现具有解淀粉的功能;PDA平板对峙培养,发现HAB-9菌株对槟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等17株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有较大差异,平均抑制率为60.82%;对槟榔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其抑菌率为70.59%;效果最差的为黄瓜炭疽病菌(C.orbiculare),抑菌率为50.22%。从本实验结果可知,HAB-9菌株对多数病原炭疽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病原真菌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种含马兜铃内酰胺衍生物类中药甲醇提取物对家蝇和埃及伊蚊活性筛选 被引量:3
16
作者 余森泉 董存柱 +2 位作者 苏绿 郭教虹 侯宗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2-1007,共6页
寻找和开发安全有效的植物性杀虫剂,以丰富植物源农药的来源,填补化学农药禁限用留下的空白。甲醇冷浸提取法制备辽细辛、石楠藤、金狮藤等16种中草药的提取物,采用无限量取食法,测定了对家蝇成虫的活性,采用幼虫浸液法,测定了对埃及伊... 寻找和开发安全有效的植物性杀虫剂,以丰富植物源农药的来源,填补化学农药禁限用留下的空白。甲醇冷浸提取法制备辽细辛、石楠藤、金狮藤等16种中草药的提取物,采用无限量取食法,测定了对家蝇成虫的活性,采用幼虫浸液法,测定了对埃及伊蚊四龄幼虫的活性。结果表明:在10mg/mL浓度下,处理家蝇48h后,辽细辛、石楠藤、金狮藤、单叶细辛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8.33%,LC_(50)值分别为0.1483、0.1544、3.5277和2.4292mg/mL,三叶鱼藤LC_(50)值为0.9080 mg/mL;在0.5 mg/mL浓度下处理埃及伊蚊四龄幼虫48 h,辽细辛、石楠藤、金狮藤、单叶细辛、厚朴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100%、100%和100%,LC_(50)值分别为0.0046、0.0094、0.0570、0.0658和0.0504 mg/mL,三叶鱼藤为0.1194 mg/mL。辽细辛、石楠藤、单叶细辛、金狮藤对两种试虫均表现出优良的杀虫活性,均优于或接近三叶鱼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兜铃酸 马兜铃内酰胺 杀虫活性 家蝇 埃及伊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树HbLFG2蛋白对植物免疫防卫的调控机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聂雪纯 李思鹏 +2 位作者 刘玉涵 缪卫国 李潇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4期380-388,共9页
为探究HbLFG2基因对免疫反应的功能,增强感病蛋白对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 quercicola)抗性影响的认识,以进一步了解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LFG(LIFEGUARD)蛋白调控的植物免疫机制,将含有HbLFG2基因的质粒转化到农杆菌中,利用农杆... 为探究HbLFG2基因对免疫反应的功能,增强感病蛋白对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 quercicola)抗性影响的认识,以进一步了解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LFG(LIFEGUARD)蛋白调控的植物免疫机制,将含有HbLFG2基因的质粒转化到农杆菌中,利用农杆菌分别在烟草和拟南芥中进行瞬时转染和永久转染。结果表明,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本氏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上组成型表达HbLFG2抑制了细菌flg22(flagellin domain of a synthetic 22-amino-acid peptide)诱导的活性氧迸发和胼胝质积累等免疫反应,作用类似HbLFG1基因。但与HbLFG1不同的是,HbLFG2不能抑制疫霉激发子INF1和药物DTT(dithiothreitol)激发的过敏性反应,却能抑制细胞坏死诱导蛋白(Bax)激发的过敏性反应。综上,基因HbLFG1和HbLFG2都具有负调控植物免疫防卫反应的功能,但两者作用的机理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白粉菌 植物免疫 LFG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紫薇炭疽病病原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芝妤 李增平 张宇 《热带生物学报》 2022年第6期589-594,共6页
为了明确大叶紫薇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后续研究其发病规律及诊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海南出现的大叶紫薇炭疽病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ITS、ACT、GAPDH、CH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海南大叶紫薇炭疽病的病原菌为隐秘刺盘孢(Coll... 为了明确大叶紫薇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后续研究其发病规律及诊断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海南出现的大叶紫薇炭疽病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ITS、ACT、GAPDH、CH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起海南大叶紫薇炭疽病的病原菌为隐秘刺盘孢(Colletotrichum aenigm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大叶紫薇炭疽病原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8。黑暗条件有利于其菌丝生长,在PDA、PS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紫薇 炭疽病 隐秘刺盘孢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稻作区稻瘟病菌AvrPik等位基因的变异监测与多样性分析
19
作者 危艺可 王倩 +4 位作者 吴伟怀 陆英 贺春萍 梁艳琼 易克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4,共8页
海南省地处热带。由于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光温资源优势,每年有大量的水稻材料在南繁区繁育与种植,给稻瘟病菌的变异及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Pik等位基因已被广泛地用作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主要抗源。为了解... 海南省地处热带。由于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光温资源优势,每年有大量的水稻材料在南繁区繁育与种植,给稻瘟病菌的变异及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Pik等位基因已被广泛地用作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主要抗源。为了解海南稻瘟病菌AvrPik等位基因的变异及多样性,本研究从海南稻作区采集穗茎瘟病样,通过单孢分离获得100株稻瘟病菌株。利用AvrPik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病原菌DNA,所得PCR产物经克隆、测序后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从100株菌株中鉴定出AvrPik_A、AvrPik_B、AvrPik_D、AvrPik_E和AvrPik_F共5种等位基因类型。其中AvrPik_D类型最多,出现频率为50.00%;其次为AvrPik_E类型,出现频率为32.08%;第三为AvrPik_B类型,出现频率为8.49%。在AvrPik等位基因核苷酸多样性方面,非信号肽区域多样性要明显高于信号肽区域。就群体受到的选择压而言,南繁种植区与常规种植区的稻瘟病菌群体的Ka/Ks值均大于1,分别为2.7031和1.2366,表明,无论是南繁区还是常规种植区,AvrPik等位基因均受到了强烈的正选择压,且南繁区群体受到的选择压更强。上述5种不同基因型的代表菌株中菌株20MG48(AvrPik_F)长势最快,其产孢量却最少。本研究初步明确了海南稻作区AvrPik等位基因的群体结构,为本稻作区抗性品种的布局以及抗瘟育种计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AvrPik等位基因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红毛丹灵芝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20
作者 朱清亮 刘芝妤 +2 位作者 李增平 李振华 张宇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4,共6页
2021年,在海南省保亭县植物园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 L.活树上发现一种灵芝根腐病,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其担子果分离菌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优势菌株HMDGF001,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rDNA-IT... 2021年,在海南省保亭县植物园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 L.活树上发现一种灵芝根腐病,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其担子果分离菌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优势菌株HMDGF001,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rDNA-ITS、SSU和LSU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红毛丹灵芝根腐病的病原菌为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30℃,最适pH值6,黑暗条件有利菌丝生长,且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毛丹 灵芝根腐病 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 温度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