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124-3p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吴壮志 贺小宁 陈思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8-727,共10页
目的:观察微小RNA-124-3p(miR-124-3p)对口腔鳞癌(OSCC)HSC2和KON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OSCC组织和OSCC细胞中miR-124-3p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mRNA表达水平,分析miR-12... 目的:观察微小RNA-124-3p(miR-124-3p)对口腔鳞癌(OSCC)HSC2和KON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OSCC组织和OSCC细胞中miR-124-3p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mRNA表达水平,分析miR-124-3p表达与OSCC患者生存率的关系,裸鼠成瘤实验分析各组裸鼠体内成瘤的体积和质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SC2和KON细胞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将miR-124-3p、miR-NC、inhibitor-NC、miR-124-3p inhibitor、siBDNF、BDNF和miR-124-3p+BDNF分别转染至HSC2及KON细胞作为miR-124-3p组、miR-NC组、inhibitor-NC组、miR-124-3p inhibitor组、siBDNF组、BDNF组及miR-124-3p+BDNF组。CCK-8法检测HSC2和KON细胞的细胞存活率,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HSC2和KON细胞的细胞侵袭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124-3p与BDNF的靶向关系,RNA免疫沉淀实验检测miR-124-3p与BDNF的靶向关系。结果:OSCC组织、HSC2和KON细胞中miR-124-3p呈低表达,BDNFmRNA呈高表达,且miR-124-3p表达与OSCC患者生存率有关(P<0.05)。与miR-NC组比较,miR-124-3p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侵袭率降低(P<0.05),裸鼠肿瘤体积和质量降低(P<0.05)。与inhibitor-NC组比较,siBDNF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侵袭率降低(P<0.05)。与inhibitor-NC组比较,BDNF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侵袭率升高(P<0.05)。BDNF是miR-124-3p的潜在靶标。与miR-124-3p组比较,miR-124-3p+BDNF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率侵袭升高(P<0.05)。结论:miR-124-3p可抑制OSC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结合BDNF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微小RNA-124-3p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炎与炎症性肠病的微生物/免疫关系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慧 李永辉 +3 位作者 钟晓雪 陈敏哲 薛逢明 贺小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15-720,共6页
牙周炎合并炎症性肠病(IBD)为口腔科的常见疾病,二者发在发病过程中均受到微生物群失调和免疫反应的影响,形成病理上相互促进,导致疾病的逐渐恶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牙周炎和IBD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主要包括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直接途... 牙周炎合并炎症性肠病(IBD)为口腔科的常见疾病,二者发在发病过程中均受到微生物群失调和免疫反应的影响,形成病理上相互促进,导致疾病的逐渐恶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牙周炎和IBD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主要包括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直接途径为促炎微生物从口腔转位到肠道,并刺激肠道免疫。间接途径包括系统性的免疫激活,并可能伴有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本综述对近年来牙周炎和IBD之间的微生物/免疫相互作用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牙周炎和IBD之间复杂的致病关系,为牙周炎合并IBD的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炎症性结肠炎 微生物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 rDNA测序对中重度牙周炎伴脑梗死患者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
作者 钟晓雪 王慧 +2 位作者 陈敏哲 常睿 贺小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8-434,共7页
目的:运用16S rDNA测序比较分析中重度牙周炎伴脑梗死患者的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中重度牙周炎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集中重度牙周炎患者10例(PD组)、中重度牙周炎伴脑梗死患者10例(CI... 目的:运用16S rDNA测序比较分析中重度牙周炎伴脑梗死患者的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中重度牙周炎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集中重度牙周炎患者10例(PD组)、中重度牙周炎伴脑梗死患者10例(CI-PD组)和健康人群10例(CK组)的龈下菌斑,通过Illumni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16S rDNA V3-V4区进行测序,运用Qiime、R、mothur及SPSS等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PD和CI-PD组龈下菌群结构较为相似,但两组龈下菌群多样性较健康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菌门和菌属水平上,PD与CI-PD组最多的物种是拟杆菌门和梭杆菌属,而CK组是放线菌门和梭杆菌属。PD和CI-PD组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中卟啉单胞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密螺旋体属、产丝菌属和TG5较CK组增加(P<0.05);CI-PD组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中的奈瑟菌属、劳特罗普氏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罗氏菌属、嗜血杆菌属、心杆菌属显著低于PD组(P<0.05)。结论:CK、PD和CI-PD 3组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差异性,初步提示中重度牙周炎伴脑梗死患者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中卟啉单胞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密螺旋体属、产丝菌属及TG5的增加和奈瑟菌属、劳特罗普氏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罗氏菌属、嗜血杆菌属及心杆菌属的减少可能与脑梗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DNA 微生物群落 龈下菌斑 牙周炎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锶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生物学性能的动物实验 被引量:3
4
作者 王京旗 王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8-383,共6页
目的:评价新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成骨效果,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30只,以其双后腿外侧髁(60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CPC组、CPC+Bio-Oss组、Bio-Oss组和空... 目的:评价新型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的生物相容性以及成骨效果,为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选择新西兰大白兔30只,以其双后腿外侧髁(60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CPC组、CPC+Bio-Oss组、Bio-Oss组和空白对照组4组,在兔双侧后腿外侧髁制造直径6 mm、深7 mm的骨缺损模型,按照组别分别植入CPC、Bio-Oss、CPC+Bio-Oss混合物(CPC与Bio-Oss骨粉质量比为4∶1)。实验动物分别在手术第4周、第12周、第24周处死,取骨缺损周围组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评价,并计算新骨生成率(bone ingrowth fraction,BIF);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阳性区域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检测术后第4周各组样本BMP-2和COL-Ⅰ的表达情况,评价各组样本在不同时间点的骨愈合情况。结果:HE染色发现,在相同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PC组、CPC+Bio-Oss组、Bio-Oss组的BIF值明显较高(P<0.01),其中,CPC组BIF低于Bio-Oss组和CPC+Bio-Oss组(P<0.01),CPC+Bio-Oss组与Bio-Os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PC组BMP-2和COL-Ⅰ的MOD值较高,但低于Bio-Oss组和CPC+Bio-Oss组(P<0.01),CPC+Bio-Oss组BMP-2和COL-Ⅰ的MOD与Bio-Os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促进早期成骨,成骨效果稳定,长期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骨水泥 生物相容性 骨缺损 成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对牙周病患者龈沟液中TNF-α、IL-6、IL-1β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梁昌富 羊良慧 +1 位作者 陈龙 贺小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5期1175-1177,共3页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对牙周病患者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牙周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实验组采用奥美...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对牙周病患者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药物治疗的牙周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实验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比较两组龈沟液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水平、治疗效果以及服药后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龈沟液中TNF-α、IL-6、IL-1β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效率低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药物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治疗牙周病患者效果,优于较单纯采用奥美拉唑对牙周病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阿莫西林 牙周病 龈沟液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伴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和IL-33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壮志 陈思祺 贺小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3期1786-1790,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中重度牙周炎与脑梗死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g)和白细胞介素33(IL-33)的水平,初步探讨牙周炎感染对脑梗死患者血液中Fg及IL-33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牙周炎和脑梗死为两变量,将纳入人群分为CI+CP组(23例)、CI... 目的:通过检测中重度牙周炎与脑梗死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g)和白细胞介素33(IL-33)的水平,初步探讨牙周炎感染对脑梗死患者血液中Fg及IL-33的影响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牙周炎和脑梗死为两变量,将纳入人群分为CI+CP组(23例)、CI组(28例)、CP组(28例)和健康对照组H(25例),即合并中重度牙周炎的脑梗死患者组、单纯性脑梗死患者组、单纯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记录临床牙周指标,用Von Clauss法测定血浆Fg,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IL-33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Fg含量和血清IL-33:H组明显低于CI+CP组、CP组和CI组(P<0.01),CI组和CP组低于CI+CP组(P<0.05);血浆Fg、血清IL-33的水平与牙周临床指标(BOP、PD、AL)呈正相关。结论:脑梗死伴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中纤维蛋白原和白介素33水平均升高,两者在患者血液中的含量与牙周临床指标呈正比,纤维蛋白原、白介素33可能是联系脑梗死与牙周炎之间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脑梗死 FG IL-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涎蛋白在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曾俊铭 贺小宁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8期1425-1429,共5页
骨涎蛋白是一个重要的非胶原细胞外间质蛋白,具有促进骨形成以及诱导骨吸收的功能,可刺激成骨细胞分化,并诱导矿化组织的出现。骨的吸收由一个复杂的分子网络控制,而骨涎蛋白可以促进破骨细胞分化与骨吸收,同时它也与一系列恶性肿瘤的... 骨涎蛋白是一个重要的非胶原细胞外间质蛋白,具有促进骨形成以及诱导骨吸收的功能,可刺激成骨细胞分化,并诱导矿化组织的出现。骨的吸收由一个复杂的分子网络控制,而骨涎蛋白可以促进破骨细胞分化与骨吸收,同时它也与一系列恶性肿瘤的转移息息相关。目前认为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唯一细胞,在骨骼的形成以及后期的发育改建中发挥重要作用。骨质疏松症和牙周病都是因过度骨吸收而引起的。本文将对骨涎蛋白在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中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总结,并探讨通过调控破骨细胞从而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和牙周病等骨吸收相关疾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涎蛋白 骨吸收 破骨细胞 骨质疏松 牙周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口地区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文智 冯达兴 +1 位作者 陈垂壮 周丽鹃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420-425,共6页
目的评估海口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MMCs)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1032例患者的1964颗下颌第一恒磨牙锥形束CT的影像资料,观察其近中根管的形态特点,统计MMCs的发生率,收集记录患者的年龄... 目的评估海口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MMCs)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1032例患者的1964颗下颌第一恒磨牙锥形束CT的影像资料,观察其近中根管的形态特点,统计MMCs的发生率,收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居住环境、牙位、近颊(MB)-近舌(ML)根管口间距、根管峡区(RCIs)等信息,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海口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MMCs发生率为22.3%,以附加型(3-2)为主(63.8%),RCIs发生率为5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OR=2.667,95%CI:1.185~6.004),居住城市(OR=1.456,95%CI:1.036~2.048),合并RCIs(OR=3.808,95%CI:1.353~10.718),MB-ML根管口间距<3 mm(OR=3.374,95%CI:1.168~9.741),均是第一恒磨牙发生MMC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海口地区第一恒磨牙MMCs发生率较高。年龄≤40岁、居住城市、合并RCIs、MB-ML根管口间距<3 mm均是第一恒磨牙发生MMC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恒磨牙 近中中央根管 锥形束CT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