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去甲长春花碱为主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蔡菊芬 徐农 +4 位作者 钟海均 张沂平 范云 余新民 孙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81-684,共4页
目的:观察以去甲长春花碱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去甲长春花碱(NVB) 、丝裂霉素(MMC)、顺氯氨铂(DDP) 组成的M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7 例。结果:37 例可评价疗效和... 目的:观察以去甲长春花碱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去甲长春花碱(NVB) 、丝裂霉素(MMC)、顺氯氨铂(DDP) 组成的M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7 例。结果:37 例可评价疗效和毒性。总有效率为486% 。结论:去甲长春花碱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最有效的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长春花碱 联合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建立预测厄洛替尼治疗复治非小细胞肺癌生存模型 被引量:9
2
作者 邵岚 洪卫 +6 位作者 郑蕾 何春晓 张贝贝 谢发君 宋正波 娄广媛 张沂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1-400,共10页
背景与目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肺癌个体化治疗的方向,目前已有学者建立靶向治疗预测模型,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指导。本研究探讨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pulmonary 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 D,SP-D)、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 背景与目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肺癌个体化治疗的方向,目前已有学者建立靶向治疗预测模型,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指导。本研究探讨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pulmonary 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 D,SP-D)、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α,TGF-α)、基质金属蛋白-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issue polypeptide specific antigen,TPS)、肺腺癌相关抗原(Krebs von den Lungen-6,KL-6)与晚期复治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治疗疗效及生存的关系,并构建生存预测模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114例晚期复治NSCL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清中SP-D、TGF-α、MMP-9、TPS、KL-6含量,结合临床因素分析与厄洛替尼治疗疗效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构建生存预测模型。结果 114例患者厄洛替尼治疗总有效率为22.8%,稳定率为72.8%,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5.13个月,1年生存率为69.3%。SP-D>110 ng/mL组的有效率及稳定率均高于≤110 ng/mL组(P=0.011,P=0.017),MMP-9≤535 ng/mL的稳定率高于>535 ng/mL组(P=0.009)。TPS<80 U/L组的稳定率要高于≥80 U/L组(P=0.002)。SP-D>110 ng/mL组的mPFS长于≤110 ng/mL组(5.95个月vs 3.25个月,P=0.009),MMP-9≤535 ng/mL的mPFS要长于>535 ng/mL组(5.83个月vs 3.47个月,P=0.046),KL-6中<500 U/mL组要优于≥500 U/mL组(6.03个月vs 3.40个月,P=0.040),TPS<80 U/L组的mPFS要长于≥80 U/L组(6.15个月vs 2.42个月,P=0.014)。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EGFR基因野生型、末次化疗疗效进展、厄洛替尼治疗期间无皮疹、LDH升高和TPS≥80 U/L是PFS不佳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建立预后预测模型,根据患者的预后指数可分成4组:低危组、中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中位PFS分别是9.12个月、6.88个月、3.52个月和0.93个月,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TPS水平联合患者临床特征建立预测厄洛替尼治疗晚期复治NSCLC生存模型,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厄洛替尼 血清肿瘤标志物 预后因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利明 张沂平 +11 位作者 王晓稼 钟海均 范云 余新民 邓清华 孔祥明 应杰儿 李铁 娄广媛 吴稚兵 汤忠祝 马胜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67-570,共4页
目的:观察肿瘤抗原致敏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治疗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的不良反应,初步观察其治疗疗效。方法:91例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恶性黑素瘤、肾癌、乳腺癌等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入组,均符合试验的纳入组及排除标... 目的:观察肿瘤抗原致敏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治疗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的不良反应,初步观察其治疗疗效。方法:91例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恶性黑素瘤、肾癌、乳腺癌等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入组,均符合试验的纳入组及排除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患者单采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育成DC,用抗原致敏后制备成DC疫苗回输,每周回输1次,3次定义为1个周期。结果:91例患者共接受96个周期疫苗治疗;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肌肉酸痛、皮肤瘙痒、胸闷及一过性全身无力,大部分为自限性;76例进行疗效评价,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及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病例,治疗后稳定(stable disease,SD)31例,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45例,临床获益率40.8%;85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患者中位达进展时间(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mTTP)为2.6个月,生存时间为0.9-30.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5个月,1年生存率为9.2%。结论:肿瘤抗原致敏人DC疫苗治疗各类晚期恶性肿瘤耐受性良好,亦可见临床获益,疫苗临床应用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疫苗 恶性肿瘤 免疫治疗 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朱利明 张沂平 +3 位作者 余新民 邓清华 吴稚冰 马胜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1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均符合研究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单采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育成树突状细胞,将抗原致敏制备成的...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1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均符合研究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单采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育成树突状细胞,将抗原致敏制备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回输患者,回输前1d使用NRL-001型内生场热疗系统对患者肿瘤局部进行射频加温,疫苗回输3次为1个周期。结果:14例患者共接受16周期联合治疗。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肌肉酸痛、一过性全身无力、皮肤瘙痒、胸闷、皮肤局部红斑和水疱。全组治疗后稳定7例,进展7例,临床获益率50%;患者中位达进展时间(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mTTP)为2.7个月,生存时间为2.5-29.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9个月,1年生存率(3/14)为21.4%。结论: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热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总体耐受性良好,亦可见临床获益,其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疫苗 热疗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8
5
作者 寇军燕 洪卫 +3 位作者 洪丹 苏丹 娄广媛 张沂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7-202,共6页
背景与目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 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是叶酸代谢的关键酶,在DNA甲基化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MTHFR C677T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化疗不良反应的... 背景与目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 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是叶酸代谢的关键酶,在DNA甲基化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MTHFR C677T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09年5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铂类药物联合吉西他滨的方案化疗。用等位基因特异-PCR技术检测患者MTHFR基因型。结果:100例晚期NSCLC患者中,MTHFR C677T T/T、T/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44%和36%。在血液学不良反应中,C/C基因型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T/T、T/C基因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本研究未发现MTHFR各基因型与化疗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相关。结论: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对预测晚期NSCLC含铂类药物方案化疗后不良反应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铂类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组不同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沂平 徐农 +4 位作者 孙琳 郭根法 蔡菊芬 钟海均 范云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14-516,共3页
目的 :观察比较TP(Taxol、DDP) ,MNP(MMC、NVB、DDP)和MVP(MMC、VDS、DDP)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11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接受三种不同化疗方案治疗 ,TP组 2 7例 ,MNP组40例 ,MVP组 43例。结果 :TP组有... 目的 :观察比较TP(Taxol、DDP) ,MNP(MMC、NVB、DDP)和MVP(MMC、VDS、DDP)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11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接受三种不同化疗方案治疗 ,TP组 2 7例 ,MNP组40例 ,MVP组 43例。结果 :TP组有效率 5 1 9% ,中位缓解期 9 0个月 ,中位生存期 11 2个月 ;MNP组有效率为45 0 % ,中位缓解期 8 0个月 ,中位生存期 10 5个月 ;MVP组有效率 32 6 % ,中位缓解期 6 8个月 ,中位生存期 8 1个月。TP、MNP方案有效率高于MVP方案 ,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脱发。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泰素加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 ,毒性反应可耐受 ,是目前治疗NSCLC的首选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药物治疗 TP方案 MNP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激胃癌细胞外泌体致敏DC诱导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杨云山 蔡志坚 钟海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8-194,共7页
目的:探讨热激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诱导的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反应。方法:制备小鼠前胃癌细胞(murine foregastric cancer cells,MFC)来源外泌体(Exo)、热... 目的:探讨热激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诱导的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反应。方法:制备小鼠前胃癌细胞(murine foregastric cancer cells,MFC)来源外泌体(Exo)、热激MFC细胞来源外泌体(Exo/HS)及MFC细胞冻融抗原(lysates,Lys),通过电镜观察外泌体的形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的成分。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DCs,将Exo/HS、Exo和Lys冲击致敏DCs,制备的DCs瘤苗分别命名为DC-Exo/HS、DC-Exo和DC-Lys。HSP70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转染MFC细胞,热激后分离上清,用制备外泌体致敏DCs,流式术检测DCs的表型。以DC-Exo/HS、DC-Exo、DC-Lys、DC和PBS免疫小鼠,3H-TdR法检测脾脏T细胞的增殖,LDH法检测脾细胞CTL活性。建立MFC细胞荷瘤小鼠模型,观察各组DCs瘤苗的免疫治疗效应。结果:电镜确认外泌体为膜性小囊泡。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Exo/HS含有高水平的HSP70,流式术发现热激MFC细胞来源外泌体能显著上调DCs表面MHC-Ⅱ、CD80、CD86和CD40分子的表达,HSP70 siRNA干扰能下调热激MFC细胞来源外泌体刺激的DCs表面MHC-Ⅱ、CD80、CD86和CD40分子的表达。3H-TdR检测结果显示DC-Exo/HS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强于DC-Exo、DC-Lys、DC和PBS组(均P〈0.01),LDH检测结果表明DC-Exo/HS诱导的CTL活性显著高于DC-Exo、DC-Lys、DC和PBS组(均P〈0.01),HSP70 siRNA组诱导的CTL活性显著低于对照siRNA组(P〈0.01)。免疫治疗结果显示,DC-Exo/HS对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效应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热激胃癌细胞来源外泌体致敏的DCs能诱导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激 胃癌细胞 外泌体 树突状细胞 抗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osomes联合卡介苗的体内抗肿瘤效应 被引量:3
8
作者 杨云山 钟海均 +1 位作者 修方明 蔡志坚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exosomes(Exo)联合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rin vaccine,BCG)的体内抗肿瘤效应。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和纯化E.G7-OVA肿瘤细胞来源的Exo,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蛋白成分。分别以Exo、BCG、Exo+BCG、PBS免疫小鼠,... 目的:探讨exosomes(Exo)联合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rin vaccine,BCG)的体内抗肿瘤效应。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和纯化E.G7-OVA肿瘤细胞来源的Exo,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蛋白成分。分别以Exo、BCG、Exo+BCG、PBS免疫小鼠,以E.G7-OVA细胞攻击,观察各组免疫保护效应;建立E.G7-OVA荷瘤小鼠模型,观察各组免疫治疗效应。LDH法检测4组免疫小鼠脾细胞CTL细胞毒性。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Exo含有HSP60、OVA、HSC70和CD63分子;免疫保护实验结果显示,Exo+BCG组免疫小鼠90d无瘤率显著高于Exo组和BCG组(60%vs20%、0%,P<0.01);免疫治疗实验结果显示,Exo+BCG对小鼠移植瘤的抑制显著强于Exo组和BCG组(P<0.01)。CTL检测结果显示,Exo+BCG免疫小鼠的CTL细胞特异性杀伤E.G7-OVA细胞的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BCG作为免疫佐剂能显著增强exosomes的体内抗肿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7-OVA EXOSOMES 卡介苗 抗肿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EI/ARB类降压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增 袁梅琴 +1 位作者 杨国浓 丁海樱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30-234,共5页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抑制剂(ARB)类药物是临床心脑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作用。有一些临床研究表明ACEI/ARB类药物在肿瘤合并高血压人群中表现出潜在的抗肿瘤作用。就其最新临...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抑制剂(ARB)类药物是临床心脑血管系统常用药物,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具有抗肿瘤作用。有一些临床研究表明ACEI/ARB类药物在肿瘤合并高血压人群中表现出潜在的抗肿瘤作用。就其最新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抑制剂 肿瘤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细胞来源的Exosomes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云山 钟海均 林能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7-481,共5页
目的:Exosomes是活细胞分泌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直径在40~100 nm之间的纳米级囊泡。肿瘤细胞来源的Exosomes含有mRNA、microRNA(miRNA)和蛋白质,其通过与受体(靶)细胞互动对话(cross talk),将其携带的mRNA、miRNA和蛋白质... 目的:Exosomes是活细胞分泌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直径在40~100 nm之间的纳米级囊泡。肿瘤细胞来源的Exosomes含有mRNA、microRNA(miRNA)和蛋白质,其通过与受体(靶)细胞互动对话(cross talk),将其携带的mRNA、miRNA和蛋白质传送至受体细胞,促进细胞间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进而调控受体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肿瘤细胞来源的Exosomes不仅对肿瘤免疫、肿瘤的侵袭与转移及肿瘤耐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近来肿瘤细胞来源的Exosomes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细胞 EXOSOM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热点——小细胞肺癌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红阳 马胜林 蔡菊芬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1047-1050,共4页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从生物学行为的角度可将其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中SCLC约占15%-20%。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肿瘤学会年会 治疗 美国 CELL LUNG 生物学行为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克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状态明确的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宋正波 余新民 +5 位作者 蔡菊芬 邵岚 林宝钗 何春晓 张贝贝 张沂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8-143,共6页
背景与目的埃克替尼是国内第一个口服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在体内外实验研究中显示出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明显抑制作用。III期临床研究ICO-GEN显示埃克替尼对复治晚期非小细胞... 背景与目的埃克替尼是国内第一个口服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在体内外实验研究中显示出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明显抑制作用。III期临床研究ICO-GEN显示埃克替尼对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不劣于吉非替尼。本研究探讨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明确EGFR状态的患者中(EGFR野生型和突变型)埃克替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2年8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就诊并行埃克替尼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和比较。结果 49例患者明确了EGFR突变状态并行埃克替尼治疗,49例患者中13例为野生型,36例为突变型。突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8.3%和88.9%,野生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7%和53.8%。突变和野生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9.5个月和2.2个月(P<0.001)。36例突变患者中一线治疗19例,二线及二线以上患者17例。一线和复治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9.5个月和8.5个月(P=0.41)。突变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尚未达到,野生型患者的OS为12.6个月。患者的不良反应以皮疹和腹泻为主,但多为轻到中度。结论埃克替尼在EGFR突变患者中的疗效较好,可以作为EGFR突变患者的优选方案。患者的毒副反应多数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埃克替尼 EGFR突变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肌上皮癌一例报道 被引量:6
13
作者 卢红阳 马胜林 +2 位作者 郭勇 蔡菊芬 楼彩金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95-,共1页
关键词 肌上皮癌 纵隔 告示 标记物 上皮 波形蛋白 恶性肌上皮瘤 胸膜间间隙 浆细胞瘤 浆细胞骨髓瘤 左上肺 主支气管 细胞角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西他滨调整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13
14
作者 缪璐璐 范云 +3 位作者 黄志煜 林能明 罗吕宏 余海峰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背景与目的吉西他滨与铂类的联合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最常用的治疗方案。通常3周方案中的吉西他滨需间隔1周给药。为提高依从性,本研究将吉西他滨第8天给药时间调整为第5天,并评价调整方案一线治... 背景与目的吉西他滨与铂类的联合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最常用的治疗方案。通常3周方案中的吉西他滨需间隔1周给药。为提高依从性,本研究将吉西他滨第8天给药时间调整为第5天,并评价调整方案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共入组83例晚期NSCLC患者,采用吉西他滨1,000mg/m2-1,250mg/m2第1天、第5天静脉滴注30min,联合顺铂75mg/m2,或联合卡铂(AUC=5)第1天静滴,每21天为1周期,每例至少完成2周期治疗后评价疗效,观察毒性反应及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 83例患者的客观有效率为37.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1个月和15.0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7.8%与16.2%。调整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与胃肠道反应,III度-IV度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6.5%、10.8%、7.2%,联合顺铂治疗组III度-IV度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27.5%。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铂类5天调整方案一线治疗晚期NSCLC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吉西他滨 联合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线治疗疗效及生存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邵岚 宋正波 +7 位作者 胡林 谢发君 娄广媛 洪卫 古翠萍 洪丹 林宝钗 张沂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69-374,共6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高效低毒药物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有机会接受三线治疗,但目前三线的标准治疗除厄洛替尼外尚无其它选择方案。本研究旨在比较单药化疗、靶向药物与双药联合化疗在晚... 背景与目的随着高效低毒药物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有机会接受三线治疗,但目前三线的标准治疗除厄洛替尼外尚无其它选择方案。本研究旨在比较单药化疗、靶向药物与双药联合化疗在晚期NSCLC患者三线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15例IIIb期/IV期接受三线治疗的NSCLC患者的疗效及生存状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药组、靶向治疗组与双药联合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2.30个月、3.17个月和2.37个月(P=0.045),三线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00个月、10.40个月和7.87个月(P=0.110),III度-IV度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18.2%和68.8%(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能状况(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P<0.001)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既往无吸烟史(P=0.011)、PS评分0分-1分(P<0.001)和一二线治疗疗效获得疾病控制(P=0.044)是三线治疗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S评分较好、既往不吸烟和一二线治疗疗效疾病控制的患者在三线治疗中更能获益,与化疗单药或双药相比靶向药物组PFS显示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三线治疗 化疗 靶向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与去甲长春碱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范云 罗吕宏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499-501,共3页
目的 观察比较吉西他滨联合顺铂 (GC方案 )与去甲长春碱联合顺铂 (VC方案 )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生存率及毒副反应。方法 对 67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联合化疗 ,GC方案 3 2例 ,VC方案 3 5例 ,两组... 目的 观察比较吉西他滨联合顺铂 (GC方案 )与去甲长春碱联合顺铂 (VC方案 )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生存率及毒副反应。方法 对 67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联合化疗 ,GC方案 3 2例 ,VC方案 3 5例 ,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吉西他滨 10 0 0~ 12 5 0mg/m2 ,静脉滴注第 1、8天 ,顺铂 80~ 10 0mg/m2 ,静脉滴注第 1~ 3天 ,去甲长春碱 2 5mg/m2 ,静脉滴注第 1、8天 ,2 1天为一个周期 ,每例患者治疗 2周期以上。结果 GC组总有效率 3 7.5 % ,1年生存率 3 8.7% ,中位生存期 9.5个月 ;VC组总有效率 3 4.3 % ,1年生存率 3 4.3 % ,中位生存期 8.6个月。两组间有效率、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5 9,P =0 .48)。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 ,GC组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VC组 (P=0 .0 15 ) ,而VC组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GC组 (P =0 .0 1)。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和去甲长春碱联合顺铂治疗NSCLC ,疗效肯定 ,毒性均可耐受。两方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顺铂 去甲长春碱 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 静脉滴注 NSCLC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分子分型与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邵岚 宋正波 +1 位作者 张沂平 苏丹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45-552,共8页
随着肺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肺癌靶向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每一种分子分型的发现都会带来相应靶向药物的研究。2004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现,... 随着肺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肺癌靶向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每一种分子分型的发现都会带来相应靶向药物的研究。2004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现,为我们带来了EGFR突变高度敏感有效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2007年棘皮类微管相关样蛋白-4-间变型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的出现为肺癌的分子发展带来了新的有效靶点。目前多个肺癌分子靶点及其靶向药物正在研究中。本文旨在回顾并总结肺癌分子分型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分子分型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美曲塞治疗晚期复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铁 娄广媛 +1 位作者 吕汪霞 张沂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35-536,共2页
背景与目的:培美曲塞是多靶点的抗代谢类药物,已被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本研究旨在观察培美曲塞单药治疗晚期复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17例晚期复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培美曲塞500mg/m2化疗,21d为... 背景与目的:培美曲塞是多靶点的抗代谢类药物,已被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本研究旨在观察培美曲塞单药治疗晚期复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17例晚期复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培美曲塞500mg/m2化疗,21d为1个周期,重复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结果:总有效率(CR+PR)为11.8%,临床获益率(CR+PR+SD)为76.5%。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培美曲塞治疗晚期复治的非小细胞肺癌取得较明显的临床获益率,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培美曲塞 疗效 毒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DNA3.1(+)-CYP19-GFP真核表达质粒构建 被引量:5
19
作者 邵喜英 陈占红 +2 位作者 曹江 方永明 王晓稼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9-194,共6页
目的:构建pcDNA3.1(+)-CYP19-GFP、pcDNA3.1(+)-CYP19W39R-GFP、pcDNA3.1(+)-CYP19R264C-GFP与pcDNA3.1(+)-CYP19W39R-R264C-GFP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pcDNA3.1(+)-CYP19-GFP质粒在MCF-7和Bcap-37细胞中的表达。方法:①采用RT-PCR技术扩增... 目的:构建pcDNA3.1(+)-CYP19-GFP、pcDNA3.1(+)-CYP19W39R-GFP、pcDNA3.1(+)-CYP19R264C-GFP与pcDNA3.1(+)-CYP19W39R-R264C-GFP真核表达质粒,并观察pcDNA3.1(+)-CYP19-GFP质粒在MCF-7和Bcap-37细胞中的表达。方法:①采用RT-PCR技术扩增CYP19 cDNA,插入pcDNA3.1(+)载体中,构建pcDNA3.1(+)-CYP19表达质粒;酶切pcDNA3.1(+)-CYP19(304bp BamHⅠ)-GFP和pcDNA3.1(+)-CYP19质粒,构建pcDNA3.1(+)-CYP19-GFP表达质粒;②以pcDNA3.1(+)-CYP19-GFP质粒为模板,采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pcDNA3.1(+)-CYP19W39R-GFP和pcDNA3.1(+)-CYP19R264C-GFP及pcDNA3.1(+)-CYP19W39R-R264C-GFP表达质粒;③pcDNA3.1(+)-CYP19-GFP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MCF-7和Bcap-37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①酶切鉴定及测序验证pcDNA3.1(+)-CYP19-GFP构建成功;②测序验证pcDNA3.1(+)-CYP19W39R-GFP和pcDNA3.1(+)-CYP19R264C-GFP及pcDNA3.1(+)-CYP19W39R-R264C-GFP构建成功;③在经转染的MCF-7和Bcap-37细胞中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结论:pcDNA3.1(+)-CYP19-GFP、pcDNA3.1(+)-CYP19W39R-GFP和pcDNA3.1(+)-CYP19R264C-GFP及pcDNA3.1(+)-CYP19W39R-R264C-GFP真核表达质粒已成功构建,并证实pcDNA3.1(+)-CYP19-GFP质粒能在MCF-7和Bcap-37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CYP1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确切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遗传学 质粒 遗传载体 真核细胞 CYP19基因 真核表达质粒 G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美曲塞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洪丹 张沂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3-76,共4页
培美曲塞是一种多靶点的抗代谢类药物。目前培美曲塞已被批准用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一线治疗和非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且已在多种肿瘤中开展了多项有关培美曲塞的研究。本文综述其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 培美曲塞 胸膜间皮瘤 非小细胞肺癌 乳腺癌 胰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