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遮挡与多路径环境下GNSS/INS组合定位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勇 王鹤 王剑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惯性导航系统(INS)组合导航在城市遮挡与多路径环境下的定位精度,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滤波的GNSS/INS组合导航定位提升方案:结合改进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对多路径及遮挡物环境下的信号干扰问题进行研...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惯性导航系统(INS)组合导航在城市遮挡与多路径环境下的定位精度,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滤波的GNSS/INS组合导航定位提升方案:结合改进的自适应滤波算法,对多路径及遮挡物环境下的信号干扰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GNSS/INS组合导航定位的精度;然后通过改进自适应抗差滤波、新息异常判断及更合理地构建抗差因子,实现整合改进自适应滤波算法的GNSS/INS组合导航定位系统构建;最后在构建GNSS/INS组合导航定位整体系统框架的基础上,对系统关键技术包括改进的双窗口自适应滤波及新息占比的判断进行阐述。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姿态角精度的提升效果及N、E、U三向位置误差减少情况2个方面进行对比,提出的方案对GNSS/INS组合导航定位的定位精度提升效果明显,运行更加可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惯性导航系统(INS)组合导航 定位精度 松组合 新息异常 自适应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土的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
2
作者 吴和秋 赵龙 +2 位作者 杨雨荷 张小明 徐礼根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2,共11页
矿山开采和道路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导致大量高陡岩质边坡裸露,易引发植被破坏、视觉污染、生态退化及边坡失稳等一系列复合型生态问题,已成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重点关注对象。笔者聚焦于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技术,分析高陡岩质边坡植... 矿山开采和道路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导致大量高陡岩质边坡裸露,易引发植被破坏、视觉污染、生态退化及边坡失稳等一系列复合型生态问题,已成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重点关注对象。笔者聚焦于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技术,分析高陡岩质边坡植被重建的原理和难点,针对固土这一关键环节,根据不同的固土原理,归纳为物理挡土、化学黏土和生物固土3种固土方法。物理挡土通过布设设施构件;化学黏土通过改良基材特性;生物固土通过植物根系稳定土壤;共同提升坡面稳定性和植被重建效果。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3种固土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总结基于复合型固土模式的植被重建技术,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在深化固土与植物协同机制、优化区域适应与技术体系和强化智能监测与长效评估的方向发展,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岩质边坡 植被重建 生态修复 固土 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MMS数值模拟的短时强降雨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15
3
作者 庞海松 谢骏锦 +2 位作者 张小明 王官贺 张明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浙江省由短时强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此类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对浙江省“灾害智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为研究浙江短时强降雨诱发小型泥石流的危险性,选取武山坑泥石... 浙江省由短时强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此类泥石流进行危险性评价对浙江省“灾害智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为研究浙江短时强降雨诱发小型泥石流的危险性,选取武山坑泥石流为对象,通过现场调查、三维倾斜摄影与数值模拟等手段,查明了武山坑泥石流的地质环境与发育特征,揭示了由短时强降雨诱发的泥石流灾害链生过程特征,选用RAMMS软件对不同降雨频率下泥石流运动特征进行了模拟,获取了泥石流深度、流速、堆积范围等特征参数,并基于特征参数进行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陡坡处松散岩土体在短时强降雨作用下发生浅层滑坡,随后在坡面与沟道地形控制下向沟口运移,运动过程中通过侵蚀作用扩大泥石流规模,最终在宽缓堆积区沉积。随着研究区降雨强度增大至50 a一遇及100 a一遇,泥石流冲出规模扩大,但受限于堆积区宽缓的地形条件,未能于沟口形成有效冲出;但堆积扇上游居民区泥石流深度、流速等强度指标显著增大,堆积区内高强度区域面积大小由7276 m^(2)增大至12660 m^(2)。结合泥石流活跃性分析结果,采取形成区雨量监测、主沟谷流通区构建刚性、柔性或狭缝拦挡坝以及堆积区设置导流渠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可有效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研究成果可为武山坑及浙江省此类泥石流危险性评价、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临强降雨 泥石流 灾害链 RAMMS 危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BDS组合导航系统的精密单点定位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阮国奇 何伦保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29,共6页
为了改善单卫星导航系统由于卫星数量较少,导致定位误差高的问题,设计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组合导航系统的精密单点定位模型:线性组合处理GPS与BDS的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并构建GPS/BDS组合导航系统的组合观测值;... 为了改善单卫星导航系统由于卫星数量较少,导致定位误差高的问题,设计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组合导航系统的精密单点定位模型:线性组合处理GPS与BDS的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并构建GPS/BDS组合导航系统的组合观测值;接下来利用协方差成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方法,对组合导航系统导航过程中的卫星钟差、电离层延迟等误差实施滤波;再利用滤波处理后组合导航系统的广播星历,获取卫星轨道以及钟差;然后利用经验模型修正对流层延迟,获取相位观测值与伪距的综合改正数;最后利用综合改正数修正组合导航系统的观测方程,构建精密单点定位模型。实验结果表明,GPS/BDS组合导航系统采用所构建模型进行精密单点定位,不同方向定位误差均低于10 cm,证明了提出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组合导航系统 精密单点定位模型 对流层延迟 相位观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DAR测量点云融合影像的分块滤波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毛冬海 李守军 +2 位作者 王锋 戴华毅 阳凡林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7-72,131,共7页
针对现有LiDAR地面点滤波算法对复杂地形地物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点云与地面影像分块滤波的方法。首先,将地面影像与点云匹配,使点云从影像中获取更多的光谱纹理信息。然后,分析地物光谱、林地相对密度、点云高程特征... 针对现有LiDAR地面点滤波算法对复杂地形地物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点云与地面影像分块滤波的方法。首先,将地面影像与点云匹配,使点云从影像中获取更多的光谱纹理信息。然后,分析地物光谱、林地相对密度、点云高程特征、地面DSM模型及其坡度,并基于决策级融合将原始点云切割成若干独立的区块。最后,根据每块区域不同的多元细节特征,对IPTD滤波算法进行改进并利用搜索法优化参数,得到最优且稳健的结果。利用滤波后的总地面点通过插值算法得到的DEM模型和相关试验验证了本文算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融合 LIDAR点云 分块滤波 多元特征 数字高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县地震触发顺向坡失稳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钱 吴和秋 +2 位作者 张明 杨龙 吕文韬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95,共8页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内,沿塔什库尔干河分布着众多大型岩质滑坡,均为地震触发的沿顺倾结构面失稳滑动的顺向坡,揭示它们的失稳破坏机理,对塔县境内众多顺向坡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以塔县一典型顺向岩质...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内,沿塔什库尔干河分布着众多大型岩质滑坡,均为地震触发的沿顺倾结构面失稳滑动的顺向坡,揭示它们的失稳破坏机理,对塔县境内众多顺向坡的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以塔县一典型顺向岩质滑坡为例,在大量现场调查的基础上,获取了岩质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建立了岩质滑坡三维地质模型,并采用离散元数值软件模拟了岩质滑坡在不同加速度地震力作用下的变形与破坏过程。结果表明:原始滑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地震力和顺向结构面的控制;当地震力较小时,滑坡坡体未发生变形破坏,但其有沿着结构面错动的趋势;随着地震力的增加,坡体沿着结构面错动的趋势愈发明显;当地震力增加到某一临界值时,坡体沿着结构面形成贯通性破坏面,坡体发生失稳破坏。该研究结果可为塔县以及其他地震高烈度区岩质滑坡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面 顺向坡 地震触发 岩质滑坡 失稳破坏机理 新疆塔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型泥石流的转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和秋 杨龙 金钢雄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3,31,共8页
滑坡一旦转化为泥石流,其运动距离将显著增加,会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揭示滑坡型泥石流的转化机理是对其进行预测预报与防治的前提。以新疆乌恰县托云乡乔库而滑坡型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现场调查和室内实验(包... 滑坡一旦转化为泥石流,其运动距离将显著增加,会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揭示滑坡型泥石流的转化机理是对其进行预测预报与防治的前提。以新疆乌恰县托云乡乔库而滑坡型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现场调查和室内实验(包括颗分、直剪和环剪试验),对其转化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受有限降水条件的影响,乔库而滑坡型泥石流物源区的松散堆积物失稳后不能直接形成泥石流,而是首先形成滑坡,滑坡体在长距离运移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土体颗粒破碎和铲刮作用,导致滑坡土体运移过程中细颗粒物质逐渐增加,土体抗剪强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在土体颗粒破碎作用下,土体发生剪缩,导致土体孔隙水压力不断增大,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土体抗剪强度急剧下降甚至发生液化,最终转化为泥石流。另外,通过环剪试验结果可知,对于乔库而泥石流,滑坡体转化为泥石流的土体临界初始含水率在20%~27%之间,而其低于20%,则滑坡体无法转化为泥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型泥石流 转化机理 直剪试验 颗分试验 环剪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