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钟吉咪 闻万顺 +2 位作者 程瑞动 叶祥明 徐守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28-1030,共3页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项联合功能、解剖、影像,能实时、动态、无创评价脑功能的成像技术。fMRI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及感觉功能康复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等方面均有应用。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卒中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8
2
作者 章晓峰 刘勇 金振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BAT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3组均接受...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BAT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taVNS组增加taVNS,BAT组增加BAT,联合组同时增加taVNS和BAT,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三角肌、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的均方根(RMS),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各肌肉RMS、BBT评分和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6.124,P<0.001),联合组最优(F>18.162,P<0.001)。结论taVNS和BAT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力,提高手的灵活度和上肢运动功能;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 双侧上肢训练 上肢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章晓峰 张大威 +2 位作者 郑雅思 俞李雯 杨凌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7-211,221,共6页
目的:探讨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整体运动功能、抓握能力、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 目的:探讨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整体运动功能、抓握能力、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伸腕肌群CCFES,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肱三头肌CCFES,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UE)和盒子积木测试(BBT)评定上肢的整体运动功能和抓握能力,并获取上肢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的RMS比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评定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BT评分、肱三头肌RMS比值和伸腕肌群RMS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的FMA-UE评分、肱三头肌的RMS比值和伸腕肌群的RMS比值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间的BBT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伸腕肌群CCFES的基础上增加肱三头肌CCFE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上肢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肌肉刺激对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吕倩 曾雅琴 +2 位作者 章玮 张利 章闻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47-1250,共4页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常见关节变性形式,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增高。现代医学治疗以暂时缓解症状为主,尚无有效终止病情进展的方法。根据体液中代表分子时间变化,将KOA分为5个阶段。其中早期KO...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临床常见关节变性形式,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增高。现代医学治疗以暂时缓解症状为主,尚无有效终止病情进展的方法。根据体液中代表分子时间变化,将KOA分为5个阶段。其中早期KOA阶段伴有零星体征或症状,不具有结构损伤或其他并发症,为非侵入性治疗最佳时机。平衡功能下降是早期KOA主要症状,也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肌肉 本体感觉 膝骨关节炎 病情进展 平衡功能 最佳时机 缓解症状 KO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舞蹈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吴含 王彤 +6 位作者 徐蓉 张勤 周莉 吴婷 王石艳 王蔚 朱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38-1443,共6页
目的:探讨自主设计的有氧舞蹈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认知和运动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将MCI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接受35min/次、3次/周、为期3个月的有氧舞蹈,对照组仅接受健康宣教。所有受试者在干预前、干预3月后、入... 目的:探讨自主设计的有氧舞蹈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认知和运动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将MCI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接受35min/次、3次/周、为期3个月的有氧舞蹈,对照组仅接受健康宣教。所有受试者在干预前、干预3月后、入组6个月随访时接受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干预前,两组的基线评估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有氧舞蹈干预后,运动组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韦氏逻辑记忆测试评分、连线测试-A所需时间和连线测试-B所需时间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韦氏逻辑记忆量表评分,连线测试-B所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随访时运动组MoCA评分,韦氏逻辑记忆测试评分、连线测试-A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干预后,运动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干预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有氧舞蹈能够改善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障碍 有氧舞蹈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频交互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偏瘫肩痛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章闻捷 杨威 +1 位作者 沈一吉 李伟利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2-356,共5页
目的:观察高-低频交互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低频组(n=33),高频组(n=36)和高-低频组(n=37)。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卒中后的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高-低频交互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上肢功能、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偏瘫肩痛患者分为低频组(n=33),高频组(n=36)和高-低频组(n=37)。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卒中后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低频组、高频组和高-低频组分别接受低频、高频和高-低频交互r TMS治疗。三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进行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脑卒中后特定生活质量量表(SS-Qo L)评定。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上肢FMA、肩关节VAS及SS-Qo L评分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8周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上肢FMA及SS-Qo 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肩关节VAS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低频组与高频组在治疗后的上肢FMA、肩关节VAS及SS-Qo L评分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高-低频组在治疗后的上肢FMA及SS-Qo L评分与低频组和高频组相比有显著的提高(P<0.05),且肩关节VAS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低频交互r TMS对偏瘫肩痛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且效果优于单一频率的r TMS,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频交互重复经颅磁刺激 偏瘫 肩痛 上肢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抑制中枢神经突触前兴奋性依赖的胞吞动力学
7
作者 李顺 高一鸣 +5 位作者 徐玥 胡佳琦 汤雯絮 孙小荃 薛磊 王万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1-1402,共12页
目的槲皮素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药用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传统被认为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利用位于大鼠脑干花萼状突触的突触前神经末梢进行膜片钳记录,研究槲皮素调控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突触前机制。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结合膜电容... 目的槲皮素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药用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传统被认为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利用位于大鼠脑干花萼状突触的突触前神经末梢进行膜片钳记录,研究槲皮素调控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突触前机制。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结合膜电容记录,在突触后记录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 EPSC),在突触前神经末梢记录钙内流和神经囊泡的释放、回收以及可立即释放库(RRP)的恢复动力学。并且利用纤维刺激在轴突给予5~200 Hz的刺激,诱发突触后EPSC,记录突触后短时程抑制(STD)。结果100μmol/L槲皮素不影响突触后m EPSC的振幅、频率以及AMPA受体的动力学特征。在突触前神经末梢,槲皮素不改变钙内流或囊泡的释放,但显著抑制胞吐后网格蛋白依赖的慢速胞吞。抑制胞吞会导致突触前囊泡动员的减慢,降低RRP的补充速率,并且增强高频刺激下的短时程可塑性STD。结论本研究为槲皮素调控中枢神经突触传递提供全新的突触前神经机制,槲皮素有助于抑制中枢神经过度兴奋,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突触传递 囊泡胞吐 囊泡胞吞 电容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