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慢性意识障碍促醒的效果
1
作者 化龙昂 赖海芳 +2 位作者 杨威 刘勇 叶祥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9-347,共9页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对慢性意识障碍(p Do C)患者意识水平恢复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p Do C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促醒治疗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a-VNS治疗,共4周。每组根据入组时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植物状态(UWS/VS)、微小意识状态(MCS)两种类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CRS-R、脑电图(EEG)分级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评估。结果观察组3例,对照组5例因转院未能完成试验。治疗前,两组UWS/VS、MCS类型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UWS/VS、MCS类型患者GCS评分(|t|>16.000,P<0.001)、CRSR评分(|t|>14.318,P<0.001)、SSEP的N20振幅(|t|>5.247,P<0.05)均提高,EEG分级降低(Z>2.264,P<0.05),SSEP的N20潜伏期缩短(|t|>2.884,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同类型患者(|t|>1.883,|Z|>2.244,P<0.05)。结论ta-VNS可促进p Do C患者从UWS/VS和MCS状态中觉醒,提升脑电活动和感觉运动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意识障碍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2
2
作者 金振华 陈玲 刘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4-509,共6页
目的观察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采用数... 目的观察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采用数字化跑台(Walker View)行步行功能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10米步行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患侧步长、步速、功能性步行分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3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t|>5.808,|Z|>2.961,P<0.01),试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t|>2.049,Z=-2.572,P<0.05)。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步行 自我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训练改善额叶损伤大鼠认知灵活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田亮 叶祥明 +4 位作者 周亮 田智慧 程瑞动 李厥宝 孙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33,共7页
目的:探讨有氧训练改善额叶损伤大鼠认知灵活性的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有氧训练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使用e CCI-6.3装置制备大鼠额叶损伤模型,假模组大鼠不接受额叶撞击,仅行开颅去骨瓣手术。有氧... 目的:探讨有氧训练改善额叶损伤大鼠认知灵活性的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模组、有氧训练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使用e CCI-6.3装置制备大鼠额叶损伤模型,假模组大鼠不接受额叶撞击,仅行开颅去骨瓣手术。有氧训练组给予每周6次,共持续9周的游泳训练;干预结束后三组大鼠均进行注意定势转移任务测试,额叶组织取材后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多巴胺受体DR1的表达,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多巴胺含量。结果:有氧训练组的简单辨别(10.37±1.29)次、复杂辨别(15.11±3.55)次、逆反学习1(16.76±1.78)次、内维度转换(11.76±1.65)次、逆反学习2(12.02±0.91)次、外维度转换(10.19±2.01)次和逆反学习3(13.19±2.01)次成绩均显著优于模型组(分别为:14.20±0.98,19.01±2.89,21.30±1.56,14.36±2.01,16.58±1.12,15.45±1.11,18.78±3.01)次,且持续性错误数量(4.03±0.87)次显著低于模型组(10.02±1.04)(P<0.05);与模型组相比,有氧训练组额叶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率(32.12±2.57,11.57±2.89;P<0.001)明显减少,DRD1的表达(0.13±0.04,0.29±0.03;P<0.001)及多巴胺含量(136.88±5.82,213.77±8.27ng/ml;P<0.001)显著增加。结论:有氧训练对额叶损伤大鼠的认知灵活性障碍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与其可以减少额叶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增加多巴胺含量及DRD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训练 额叶损伤 认知灵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干预对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记忆和执行功能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过秀秀 夏思颖 +2 位作者 崔璨 欧阳瑶 章丽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联合认知干预对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记忆和执行功能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脑梗死伴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联合认知干预对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记忆和执行功能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脑梗死伴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sham-tDCS联合认知干预治疗,观察组给予tDCS联合认知干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二版(RBMT-Ⅱ)、威斯康星卡片测验系统(WCST)、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进行比较,并采用RBMT-Ⅱ评分、WCST测验来评估观察组左、右病灶侧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评定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RBMT-Ⅱ评分、WCST测验、LOTCA评分和SS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观察组各评定结果改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DCS阳极刺激右病灶侧仅完成分类数(Cc)改善优于左病灶侧,其他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DCS刺激病灶侧背外侧前额叶联合认知干预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具有协同改善记忆和执行功能的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记忆功能 执行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 认知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联合多重运动策略训练对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曾杜纯 田亮 +4 位作者 谭同才 张大威 王岩 马凤豪 叶祥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86-1488,共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PD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异常姿势和步态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PD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异常姿势和步态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能力[1]。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症状,PD患者的跌倒率、意外事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同龄人[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能力 运动症状 运动迟缓 静止性震颤 多巴胺能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帕金森患者 全身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伟利 仝林 章闻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9-57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在...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伴足下垂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AOT)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评定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测量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同时应用Fugl-Meyer 评分(FMA)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踝背屈肌最大收缩时的肌电波幅、踝关节背屈角度、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有显著疗效,能增加胫前肌的肌力,改善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从而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神经元 动作观察疗法 脑卒中 足下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