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力作——雷云《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评介
1
作者 张国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雷云 浙江大学出版社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理论工作者 评介 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主义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理论学习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曹克亮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27,共4页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刺激(S)-反应(R)”的框架下进行的,刺激的多样性造就反应的多变性。文章通过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理论学习进行“刺激(S)-反应(R)”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行为主义视角下通过程序学习的模式改进、“榜样学习...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刺激(S)-反应(R)”的框架下进行的,刺激的多样性造就反应的多变性。文章通过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理论学习进行“刺激(S)-反应(R)”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行为主义视角下通过程序学习的模式改进、“榜样学习”的过程改进以消解政治理论学习形式主义的错误倾向,通过习惯养成与行动持久改进以增强政治理论学习效果的可行性学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主义 高校基层党组织 政治理论学习 刺激-反应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伟大社会革命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武安 刘修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183,共6页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伟大社会革命,须积极回应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革命的种种质疑和抹黑,澄清其在理论和思想认识上所造成的诸多混乱。从历史维度看,伟大社会革命没有结束,它是长期奋斗与阶段推进的有机统一;从价值维度看,伟...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伟大社会革命,须积极回应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中国革命的种种质疑和抹黑,澄清其在理论和思想认识上所造成的诸多混乱。从历史维度看,伟大社会革命没有结束,它是长期奋斗与阶段推进的有机统一;从价值维度看,伟大社会革命不是盲目破坏,而是破坏旧世界与建设新世界的有机统一;从实践维度看,伟大社会革命不是幼稚疯狂,而是拼命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伟大社会革命 历史维度 价值维度 实践维度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制度中国方案的探索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于成文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0,21,共7页
资本主义制度绝不是人类社会制度的终结者,超越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创造了引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良... 资本主义制度绝不是人类社会制度的终结者,超越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创造了引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独特的创造力和强大生命力。社会制度中国方案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在实践中继续发展完善。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其次,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第三,必须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制度 中国方案 中国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三维结构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被引量:3
5
作者 成龙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7,共10页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围绕“劳动—资本—国家”这个三维结构,先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英美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主体的现代化,它掠夺劳动、绑架国家,虽然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却是一个“人对物的依赖”的时代;苏联式现代化是以国家...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围绕“劳动—资本—国家”这个三维结构,先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英美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主体的现代化,它掠夺劳动、绑架国家,虽然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却是一个“人对物的依赖”的时代;苏联式现代化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现代化,它束缚劳动、排斥资本,虽然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却是官僚权力垄断、死板僵化、缺少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劳动为主体的现代化,它创新国家、规范资本,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实践与理论自信
6
作者 胡坚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08-109,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伟大的理论总是来自伟大的实践,同样,伟大的理论也指导伟大的实践.浙江是块实践与探索的沃土,也是一块产生思想和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伟大的理论总是来自伟大的实践,同样,伟大的理论也指导伟大的实践.浙江是块实践与探索的沃土,也是一块产生思想和理论的沃土.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这块占全国1.1%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6.2%的经济总量,也创造了浙江发展的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实践 自信 需要理论 改革开放 经济总量 总书记 习近平 土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章程建设为统领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鹏超 李杰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6-40,共5页
章程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题中应有之意,是高职院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章程制定(修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本千篇一律、修订不够及时、不能够很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在执行上仍有欠缺。解决的办法是:... 章程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题中应有之意,是高职院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章程制定(修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本千篇一律、修订不够及时、不能够很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在执行上仍有欠缺。解决的办法是:章程的制定与修订要突出政治方向、因校制宜、规范科学,并在执行中完善章程。高职院校以章程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建设路径是:形成制度体系,推动学校规范平稳运行;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学校科学民主运行;凝练核心价值理念,推动学校特色优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章程建设 治理体系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批判理论与城市正义的建构 被引量:8
8
作者 傅歆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85,73,共6页
空间批判理论者对资本的空间化发展和空间的生产进行了研究,指出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空间生产,不仅是资本实现自身增殖的新路径,也同时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不平等的生产关系,权力和政治也因此渗入空间领域,形成资本主义空间政治。对于中... 空间批判理论者对资本的空间化发展和空间的生产进行了研究,指出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空间生产,不仅是资本实现自身增殖的新路径,也同时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不平等的生产关系,权力和政治也因此渗入空间领域,形成资本主义空间政治。对于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及其城镇化发展而言,要汲取空间批判理论的理论精髓,开辟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生产,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空间政治,推动城市基层治理中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探索新的城市秩序,打造城市共同体,推动城市正义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批判理论 空间生产 中国基层治理 城市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建构理论的源与流:从马克思到列宁 被引量:3
9
作者 唐晓燕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65,共5页
长期以来,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理论源头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混乱。建构的因子内在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只是直至《〈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才得以阐明。无论普列汉诺夫还是列宁,都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马克思意识... 长期以来,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理论源头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解混乱。建构的因子内在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只是直至《〈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才得以阐明。无论普列汉诺夫还是列宁,都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建构因子发扬光大。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提出了中性意义的意识形态概念。列宁首次提出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并阐发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灌输论,是当代中国探讨意识形态建构问题最为切近而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建构理论 马克思 列宁 普列汉诺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15
10
作者 马重阳 成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11,155,共9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是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独特创造和独特贡献,其独特性主要包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在经济特征上表现为实现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的突破创新;在政治优势上表现为确保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真正实现;在文化品格上表现为博采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共促发展;在发展动力上表现为以改革开放创新引领国家持续发展;在世界构想上表现为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独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 被引量:12
11
作者 成龙 郭金玲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4,共10页
探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思想主题,经历了艰难曲折、不懈奋斗的过程,依次形成五个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重大构想:融汇东西、立足救国的“第三文明”构想;突破美苏、立足建立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构... 探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思想主题,经历了艰难曲折、不懈奋斗的过程,依次形成五个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重大构想:融汇东西、立足救国的“第三文明”构想;突破美苏、立足建立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构想;独立自主、立足兴国的“适合中国”构想;放眼世界、立足富国的中国特色构想;整体布局、立足强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构想。在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现代化创业发展的历史,对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把握发展规律,总结发展经验,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现代化道路 百年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进人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获得感”研究——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新理念新布局 被引量:13
12
作者 董瑛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03,共5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反腐倡廉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动力系统、评价标准上,形成了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遵循;广大人民群众从这场"具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让正风反腐给老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反腐倡廉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动力系统、评价标准上,形成了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遵循;广大人民群众从这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政治"获得感"、经济"获得感"、精神"获得感"、社会"获得感"不断增强。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满足民众自由全面发展需求,必须进一步开辟通道、架设平台、创造条件、完善机制,与时俱进地增强广大民众对整风反腐"更多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感 反腐倡廉 新理念 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发展历史新方位的逻辑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毛跃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2,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对我国在建设和发展进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对我国在建设和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历史地位、现实状况及未来趋势所做的总体判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空间与时间、中国与世界的坐标上确立了历史方位,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战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历史方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异化:表象、根源及其破解途径 被引量:38
14
作者 成龙 王楠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1,共11页
数字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当代表现形式,渗透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各个维度,突出表现为“数据崇拜”“无形剥削”“虚拟交往”“赤裸生活”的普遍现实,成为“人受抽象统治”的当代形态。数字技术与资本逻辑的全面联... 数字异化是劳动异化的当代表现形式,渗透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各个维度,突出表现为“数据崇拜”“无形剥削”“虚拟交往”“赤裸生活”的普遍现实,成为“人受抽象统治”的当代形态。数字技术与资本逻辑的全面联姻则是造成数字异化的根源。具体言之,数据生产要素的私人占有导致新意识形态幻象,产消合一生产方式模糊劳动与休闲的界限,数字平台的私有属性与逐利性质诱发交往异化,资本增殖逻辑对人类日常生活进行全方位殖民。扬弃数字异化,其根本途径在于坚持唯物史观,消灭数字技术占有和运用的资本逻辑。一是建构数据资源共享环境以规训数据资本;二是重构数字生产关系以释放新生产力;三是构建数字共同体以抵抗虚拟交往异化;四是运用人民逻辑更替数字技术的资本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异化 异化现象 异化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师德建设的五个着力点 被引量:11
15
作者 潘玉驹 王中对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4期130-131,共2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高校要从把好教师入口、加强教育培训、完善考核评价、强化党的领导、用好问责机制等五方面着力,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培育高尚师德,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师德建设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信的“场域—惯习”分析及其意义——布迪厄的视野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天勇 陈正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8-62,共5页
文化自信的目的在于培养民族的现代心理,借用布迪厄的话来说就是"性情倾向系统",即"惯习",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对场域主导的"性情倾向系统"的揭示为分析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视角。文化自... 文化自信的目的在于培养民族的现代心理,借用布迪厄的话来说就是"性情倾向系统",即"惯习",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对场域主导的"性情倾向系统"的揭示为分析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视角。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全球化及其造就的"全球主义"、"普世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矛盾、现代化及其带来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文化坐标位移这三大"场域"作用的结果,是适应这些场域的文化惯习。对文化自信"场域—惯习"的分析告诉我们:文化自信是新场域的文化表达;文化自信既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强化文化自信需要优秀传统文化再出场,需要在实践中实现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布迪厄“场域-惯习” 文化自信 镜像 优秀传统文化 再出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妥善应对微博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合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3-176,共4页
微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格局和环境架构,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关乎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微博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在对公共领域、政治生活的深度介入,议题设置与话语权的争夺,政府公信力与主流价值观的消解等方面。面临微... 微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格局和环境架构,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关乎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微博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在对公共领域、政治生活的深度介入,议题设置与话语权的争夺,政府公信力与主流价值观的消解等方面。面临微博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微博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深刻认识微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及其运作规律,把握微博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掌握微博公共空间舆论引导的话语权,维护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意识形态 大众传播 解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新数字劳动中的生活世界“殖民化”及其伦理审视 被引量:12
18
作者 曹克亮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6-52,共7页
元宇宙给予了人类对未来生活世界的想象空间。元宇宙是一个多维的全息图场景,一个创造的虚拟现实劳动场域,也极有可能是一个虚拟现实转换的“空间奇点”。在这种主体空间转换下,人的生活世界的交往逻辑、劳动形式都有可能面临前所未有... 元宇宙给予了人类对未来生活世界的想象空间。元宇宙是一个多维的全息图场景,一个创造的虚拟现实劳动场域,也极有可能是一个虚拟现实转换的“空间奇点”。在这种主体空间转换下,人的生活世界的交往逻辑、劳动形式都有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种更强的情感操纵与生命剥削形式的新数字劳动可能会让人类陷入对生命本体论的怀疑中。只有认清作为技术逻辑与平台资本双重建构的元宇宙,才能走出技术与资本宰制下的人类主体性迷失或退缩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新数字劳动 生活世界 殖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逻辑与文化商品再生产的历史生成及其逻辑悖论 被引量:5
19
作者 牛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38,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体系决定了当前我国文化生产中资本存在的样态及其运动逻辑。一方面需要引入资本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产出规模,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急剧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另一方面资本自我增殖的逻辑若不加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体系决定了当前我国文化生产中资本存在的样态及其运动逻辑。一方面需要引入资本来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产出规模,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急剧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另一方面资本自我增殖的逻辑若不加以约束和控制,又可能会消解社会主义文化解放人、发展人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文化商品的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二重性要在平衡中实现超越,处理好市场需求与文化价值使命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平衡资本逻辑与文化生产的相关制度供给入手,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文化生产对资本的驾驭、导控,直至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逻辑 文化商品 文化价值 文化生产 逻辑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存在论革命何以实现——《资本论》及其手稿意识形态批判思想链接式解读 被引量:2
20
作者 唐晓燕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0-75,81,共7页
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作链接式解读,将呈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存在论革命得以实现的全过程。《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到《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 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作链接式解读,将呈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存在论革命得以实现的全过程。《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到《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马克思对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观念进行了由表及里的链接式批判,为《资本论》中对诸类拜物教观念批判的全面展开铺平了道路。《资本论》对诸类拜物教观念的批判清晰地呈现出双重维度,标志着马克思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对意识形态批判存在论革命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批判 存在论 商品 货币 资本 拜物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