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叶不同添加方式对太平猴魁绿茶啤酒风味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林睿 吴殿辉 +2 位作者 彭政聪 谢广发 陆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9,共9页
绿茶作为辅料增添啤酒风味已被众多研究者们广泛关注,但绿茶的添加方式对啤酒风味的影响鲜有研究。该文将太平猴魁以3种不同投料方式加入到啤酒的发酵中,来研究清香型绿茶投料方式对啤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GC-MS对不同组啤酒的... 绿茶作为辅料增添啤酒风味已被众多研究者们广泛关注,但绿茶的添加方式对啤酒风味的影响鲜有研究。该文将太平猴魁以3种不同投料方式加入到啤酒的发酵中,来研究清香型绿茶投料方式对啤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GC-MS对不同组啤酒的风味物进行鉴定分析,通过对多种风味物质的香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s,OAV)筛选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研究不同工艺下绿茶啤酒的香气组分差异和关键香气组分标记物。结果表明,不同工艺下太平猴魁绿茶啤酒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P<0.05)。在太平猴魁绿茶啤酒中,以OAV≥0.1筛选出了20种香气成分,其中β-紫罗兰酮、异戊醛、β-环柠檬醛、蘑菇醇和香茅醇这5种挥发性成分来源于太平猴魁,并且在冷萃的条件下能更多保留这类风味成分,使得啤酒具有更加丰富的风味属性。根据PLS-DA模型进一步筛选得到了9种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的物质,其中月桂酸乙酯、乙酸苯乙酯、月桂醇、正癸醛和壬醛这类香气化合物对啤酒的清香和花香风味属性具有重要贡献,可作为区分不同工艺下太平猴魁绿茶啤酒的香气组分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啤酒 太平猴魁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计量反应的FTIR法快速检测食用油中的过氧化值
2
作者 叶沁 严海萍 +2 位作者 傅晓勇 刘睿杰 孟祥河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0-175,共6页
为了开发食用油过氧化值(PV)的快速测定方法,本研究基于对苯磺酰异氰酸酯(TSI)与食用油中氢过氧化物反应,及其在2235cm^(-1)处的异氰酸酯(-N=C=O)反对称吸收峰变化的原理,通过透射傅里叶中红外光谱法构建过氧化值模型。研究校正了水分... 为了开发食用油过氧化值(PV)的快速测定方法,本研究基于对苯磺酰异氰酸酯(TSI)与食用油中氢过氧化物反应,及其在2235cm^(-1)处的异氰酸酯(-N=C=O)反对称吸收峰变化的原理,通过透射傅里叶中红外光谱法构建过氧化值模型。研究校正了水分副反应引起的误差,分析了模型的准确度,并与化学滴定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其模型验证集FTIR法的重复性(SDr=0.0037g/100g)和优于滴定法(SDr=0.0046g/100g);不同种类食用油实际样品的外部验证结果表明,FTIR法的重复性(SDr=0.0037g/100g)要明显好于滴定法(SDr=0.0079g/100g),预测值和标准滴定值高度相关(R^(2)=0.9966),回归系数1.004,截距0.001,标准差为0.0065,显示所建方法与国标法测定过氧化值结果高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红外光谱 食用油 过氧化值 对苯磺酰异氰酸酯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究性实验的农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优化配置和管理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沈明卫 郝飞麟 +2 位作者 何勇 冯雷 叶章颖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2-265,共4页
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农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不同程度地设置了探究性实验的内容,但教学实验室设置还是基于专业建立时以课程固定内容为主的传统方式,导致部分实验室缺乏特色并且利用率不高,同时教学仪... 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农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各专业课不同程度地设置了探究性实验的内容,但教学实验室设置还是基于专业建立时以课程固定内容为主的传统方式,导致部分实验室缺乏特色并且利用率不高,同时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和更新与探究性实验的发展不相适应,阻碍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根据近年来农业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运行实际和问题,为提升探究性实验开展的设施设备优化配置和管理水平,促进探究性实验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优化教学实验室配置、科研与教学实验室共享运行、转变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职责等方案和措施,并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究性实验 农业工程 教学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茶油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其在饼干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陆元超 杨骥 +1 位作者 叶沁 孟祥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22,共6页
山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变质,影响品质与食用安全。为延缓山茶油氧化,该研究以山茶油为芯材、阿拉伯胶和乳清分离蛋白为复合壁材,利用微胶囊化技术封装山茶油,通过冷冻干燥制得山茶油微胶囊(camellia oil microcapsules,COM)。... 山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变质,影响品质与食用安全。为延缓山茶油氧化,该研究以山茶油为芯材、阿拉伯胶和乳清分离蛋白为复合壁材,利用微胶囊化技术封装山茶油,通过冷冻干燥制得山茶油微胶囊(camellia oil microcapsules,COM)。优化了COM制备条件,发现当复合壁材为乳清分离蛋白和阿拉伯胶(质量比1∶1)、芯壁比为1∶2(质量比)、固形物含量为100 g/L时,COM具有最高油脂包埋率和芯材占比,分别达78.04%、59.98%。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谱与差式扫描量热曲线结果显示,阿拉伯胶和乳清分离蛋白间存在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封装层,提高了COM稳定性。氧化稳定性研究发现,微胶囊化的山茶油过氧化值显著低于未微胶囊化的山茶油。同时,利用COM替代饼干中的人造黄油发现,50%比例替代可基本维持饼干原有的质地特性和感官特性(如酥脆度、口感),还能有效减少饱和脂肪酸含量。因此,COM为饼干的制备提供了新原料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微胶囊 静电相互作用 氧化稳定性 起酥油替代 饼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方式对秋茄功能成分与生物活性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夏其乐 郝蓓琼 +4 位作者 韩超 曹艳 杨祖泉 刘晨星 陈秋夏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2770-2775,共6页
本文探究了3种不同干燥方式对秋茄功能成分与生物活性的影响,对经晒干、烘干、冻干3种不同干燥处理方式后秋茄的总黄酮、总多糖、总三萜、总酚含量,及其体外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 本文探究了3种不同干燥方式对秋茄功能成分与生物活性的影响,对经晒干、烘干、冻干3种不同干燥处理方式后秋茄的总黄酮、总多糖、总三萜、总酚含量,及其体外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的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阳光自然晒干的秋茄总多糖含量最高,总黄酮、总酚、总三萜含量也相对较高,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真空冷冻干燥的秋茄总黄酮、总酚、总三萜含量最高,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最强,但自由基清除能力一般;热风烘干的秋茄功能成分含量均最少,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的生物活性相对较差。综合比较可知,阳光自然晒干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秋茄中的功能成分与生物活性,可作为秋茄加工的最佳处理方式。该研究可为秋茄产地干燥加工方法的选择及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茄 干燥 功能 抗氧化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TIR技术检测蜂蜜品质的研究
6
作者 赖泽萍 卢文静 +7 位作者 谌迪 张岑 肖朝耿 潘雷明 顾秀英 徐双阳 朱浩杰 叶沁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005-1010,共6页
目前对于蜂蜜品质的检测主要是基于化学法,然而化学法分析存在周期长,还需要用到大量有机试剂等缺点。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测定蜂蜜品质的方法,首先以掺入0~90%果葡糖浆的546份蜂蜜样品为材料,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技术(FT... 目前对于蜂蜜品质的检测主要是基于化学法,然而化学法分析存在周期长,还需要用到大量有机试剂等缺点。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快速测定蜂蜜品质的方法,首先以掺入0~90%果葡糖浆的546份蜂蜜样品为材料,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技术(FTIR)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的中红外光谱模型,用以快速分析蜂蜜品质。结果显示,在标准正态变量(SNV)预处理方法下,在800~1200 cm^(-1)波数下构建的蜂蜜葡萄糖和果糖指标模型效果最好,其中葡萄糖指标模型相关系数(r)、建模集方差(RMSEC)、预测集方差(RMSEP)、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916、0.91、0.94和0.89%;果糖指标模型r、RMSEC、RMSEP、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935、1.03、0.99和1.51%。说明该方法可行,对于有效替代传统的化学方法,明显降低常规分析方法昂贵的费用,改善操作者健康,减少环境污染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蜜 品质 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技术(FTIR) 偏最小二乘法(P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与生物法制备乳糖酯及其在食品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金锐 石玉刚 +4 位作者 孔一鸣 吕梦蝶 章一凡 石泽宇 Rammile ETTELAIE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56-366,共11页
糖酯是一类非离子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相较于传统表面活性剂,其具有良好的乳化性、抗菌能力及生物可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相较于目前研究最广的蔗糖酯,乳糖酯(lactose esters,LEs)表现出更为优异的物化与生物学... 糖酯是一类非离子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相较于传统表面活性剂,其具有良好的乳化性、抗菌能力及生物可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医药等领域。相较于目前研究最广的蔗糖酯,乳糖酯(lactose esters,LEs)表现出更为优异的物化与生物学性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综述近年来化学与生物法制备LEs的研究进展,以及LEs作为食品添加剂在产品乳化和抑菌防腐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总结其在微生物动力学失活和光动力治疗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潜力,同时指出LEs制备与拓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以期为LEs的深度开发和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糖酯 化学合成 酶催化 抑菌活性 乳化 光动力杀菌 抗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藻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许晓路 张德勇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9-266,共8页
微藻是获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新来源,微藻粉、微藻油、微藻强化食品等各类新产品的研发日新月异。然而,另一方面,对微藻的代谢机制尚且所知有限。微藻的种类复杂多样,其脂肪酸代谢途属于研究热点之一。现有研究显示,微藻的脂肪酸合成首... 微藻是获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新来源,微藻粉、微藻油、微藻强化食品等各类新产品的研发日新月异。然而,另一方面,对微藻的代谢机制尚且所知有限。微藻的种类复杂多样,其脂肪酸代谢途属于研究热点之一。现有研究显示,微藻的脂肪酸合成首先是在质体中通过FAS途径合成初始的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然后在线粒体或内质网中通过n-3途径、n-6途径进一步完成链延长和(或)脱饱和反应,生成一系列不同长度、不同饱和度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某些藻类还被发现存在无氧的PKS途径,主要合成n-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参与这些途径的酶基因也先后被鉴定出来并进行了表征,为将来通过生物工程手段改造微藻、提高产量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多不饱和脂肪酸 DHA EPA 合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米糠腌制对酱鸭理化品质与脂肪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沁 孟祥河 陈黎洪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4-642,共9页
为改善酱鸭腌制与贮藏过程中脂肪易氧化的问题,在酱鸭腌制过程中添加15%的米糠,通过测定酱鸭腌制过程中的色泽、pH值、蒸煮损失、含盐量、剪切力和菌落总数,以及贮藏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TBA)值等指标,探究酱鸭腌制过程... 为改善酱鸭腌制与贮藏过程中脂肪易氧化的问题,在酱鸭腌制过程中添加15%的米糠,通过测定酱鸭腌制过程中的色泽、pH值、蒸煮损失、含盐量、剪切力和菌落总数,以及贮藏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TBA)值等指标,探究酱鸭腌制过程中添加米糠对酱鸭理化品质和贮藏期内脂肪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腌制过程中米糠腌制组的a*值(红度)、b*值(黄度)、pH值、蒸煮损失、含盐量和剪切力均低于未添加米糠的对照组,且L*值(亮度)较高,说明米糠在酱鸭腌制过程中起到阻碍水分蒸发的作用。此外,在腌制结束和同一贮藏期内,与对照组相比,米糠腌制组酱鸭的酸价、过氧化值和TBA值均有所降低,表明添加米糠腌制可有效改善酱鸭在腌制与贮藏期间的脂肪氧化问题,可作为腌制剂辅料应用于酱鸭生产中。研究结果可为酱鸭腌制过程中改善脂肪氧化问题和提升酱鸭品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 腌制 酱鸭 贮藏 脂肪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油提取方法对其总多酚含量、多酚种类及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解殿伟 李文澜 +4 位作者 余宁翔 陆元超 聂小华 叶沁 孟祥河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132,共7页
为探明芝麻油的提取方法对芝麻油总多酚含量(TPC)、多酚种类及含量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机械压榨法(MP)、索氏萃取法(SE)和水酶法(AEE)提取获得的芝麻油中TPC、多酚种类及含量,并初步研究了其对TPC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AEE芝麻油的TPC最高... 为探明芝麻油的提取方法对芝麻油总多酚含量(TPC)、多酚种类及含量的影响规律,研究了机械压榨法(MP)、索氏萃取法(SE)和水酶法(AEE)提取获得的芝麻油中TPC、多酚种类及含量,并初步研究了其对TPC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AEE芝麻油的TPC最高(134.73 mg/kg),远高于MP芝麻油(49.91 mg/kg)和SE芝麻油(15.55 mg/kg),这可能是由于纤维素酶水解破坏了芝麻皮细胞壁结构,大幅释放多酚至水相,并转移至AEE芝麻油;而在SE与MP过程中,芝麻皮韧性大、细胞壁结构破坏程度低,难以释放多酚。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表明,芝麻油多酚提取液中共鉴定出23种物质,其中16种为多酚;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MP、SE、AEE芝麻油分别鉴定出16、15、15种多酚,对羟基苯甲醛为MP芝麻油特有多酚;同时,MP、SE、AEE芝麻油的多酚含量呈现显著差异,AEE芝麻油中紫花络石苷元、氧化白藜芦醇、1-(3′-甲氧基-4′-羟基苯基)-7-(3′,4′-二甲氧基苯基)庚烷-3-酮、罗汉松脂素含量显著高于MP和SE芝麻油。基于芝麻油TPC、多酚类别与含量的主成分分析,能明确区分、鉴定不同提取方法的芝麻油。因此,本研究拓展了芝麻油的提取方法对芝麻油TPC、多酚种类与含量的认知,丰富了芝麻油多酚数据库,并提出了一种区分、鉴定芝麻油提取方法的可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油 提取方法 总多酚含量 多酚种类及含量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茶叶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明立 赵国花 +5 位作者 王勇 林季润 刘文鑫 卢捷 赵永纲 曹攽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5-880,共6页
目前,氯酸盐和高氯酸盐作为新型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受到了广泛关注。茶树在我国有大面积种植,而在受高氯酸盐污染的土壤中,其含有的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可在茶树中富集,鉴于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对人体具有的潜在健康风险,因此亟需建立一种茶叶... 目前,氯酸盐和高氯酸盐作为新型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受到了广泛关注。茶树在我国有大面积种植,而在受高氯酸盐污染的土壤中,其含有的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可在茶树中富集,鉴于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对人体具有的潜在健康风险,因此亟需建立一种茶叶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残留量的快速检测方法。本文建立了茶叶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残留量的离子交换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本研究优选Oasis PRiME HLB SPE柱对样品提取液进行净化,使用AceChrom Hybri-A(150 mm×21 mm,50μm)作为离子交换色谱柱,以100 mmol/L乙酸铵-乙腈(40∶60,v/v)作为流动相,在电喷雾负离子和MRM模式下,对目标物实现快速、准确的定性分析,并采用内标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当氯酸盐与高氯酸盐分别在200~200μg/L和100~100μg/L范围内时,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0);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氯酸盐和高氯酸盐平均回收率为8854%~9725%,方法的检出限分别为120μg/kg和80μg/kg,方法的定量限分别为400μg/kg和266μg/kg。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能够满足大批量茶叶样品中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快速筛查与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色谱-串联质谱 氯酸盐 高氯酸盐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深共熔溶剂提取紫斑牡丹籽总黄酮的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思羽 饶桂维 +1 位作者 王露桦 盛颖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168,共8页
目的:优化紫斑牡丹籽总黄酮的微波辅助深共熔溶剂提取方法,并探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低共熔溶剂作为提取溶剂,采用微波辅助技术提取紫斑牡丹籽中的总黄酮。采用单因素实验以及响应面法进行提取工艺优化。从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 目的:优化紫斑牡丹籽总黄酮的微波辅助深共熔溶剂提取方法,并探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低共熔溶剂作为提取溶剂,采用微波辅助技术提取紫斑牡丹籽中的总黄酮。采用单因素实验以及响应面法进行提取工艺优化。从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以氯化胆碱作为氢键受体,脲作为氢键供体的低共熔溶剂体系下,在摩尔比为1:3,含水量41.80%(V/V)的深共熔溶剂体系最优,料液比1:19 g/mL,微波功率为110 W,微波时间3.00 min,此时紫斑牡丹籽总黄酮得率为1.76 mg/g。当提取物总黄酮浓度在80μg/mL时,对DPPH·、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2.00%、42.10%。结论:采用微波辅助深共熔溶剂提取紫斑牡丹籽总黄酮,含量高,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且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斑牡丹籽 黄酮 深共熔溶剂 微波辅助提取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猪肾中安普霉素的残留量 被引量:4
13
作者 韩超 周秀锦 +3 位作者 陈瑶 林宇 叶明立 李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7-791,共5页
建立了猪肾中安普霉素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方法。猪肾样品以磷酸二氢钾溶液提取,经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CAPCELL PAK MGⅡC_(18)(2.0 mm×150 mm,5μm)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 建立了猪肾中安普霉素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方法。猪肾样品以磷酸二氢钾溶液提取,经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CAPCELL PAK MGⅡC_(18)(2.0 mm×150 mm,5μm)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基质匹配同位素内标法定量。安普霉素在20~2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3,方法定量下限为10.0μg/kg。在10、20、100μg/kg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85.5%~94.6%,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5.9%。该方法基于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基质匹配同位素内标法定量,具有操作简单、定性准确、灵敏度高的特点,适用于猪肾中安普霉素残留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安普霉素 猪肾 基质匹配 同位素内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热嗜酸β-甘露聚糖酶TaMan5A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家强 郑锋振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58,共7页
甘露聚糖酶是一类将甘露聚糖降解为短链甘露寡糖及甘露糖的水解酶。为了开发耐酸耐高温的工程酶,从棘孢木霉(Trichodema asperellum)ND-1中克隆甘露聚糖酶基因TaMan5A并在毕赤酵母(Komagataella phaffii)X-33中成功表达。结果显示,该酶... 甘露聚糖酶是一类将甘露聚糖降解为短链甘露寡糖及甘露糖的水解酶。为了开发耐酸耐高温的工程酶,从棘孢木霉(Trichodema asperellum)ND-1中克隆甘露聚糖酶基因TaMan5A并在毕赤酵母(Komagataella phaffii)X-33中成功表达。结果显示,该酶的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67 kDa。最适pH值和温度分别为4.0和65℃,在pH 2.0~6.0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孵育1 h后仍具有80%的活性,且在20~65℃时,残留酶活力均能达到90%以上。1 mmol/L Co^(2+)、脲和5 mmol/L SDS、Zn^(2+)、Fe^(2+)、Mn^(2+)、Ni^(2+)对TaMan5A的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由于玉米秸秆富含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因此进一步确定了TaMan5A水解秸秆的最佳组合条件(玉米秸秆用量0.5 g,TaMan5A用量0.5 g,pH 4.0,水解2 d),并得到玉米秸秆用量和TaMan5A用量对玉米秸秆降解效率影响最大。该研究首次从棘孢木霉ND-1中克隆出TaMan5A基因,实验结果表明,TaMan5A是一种嗜酸、耐高温、热稳定性强的酶,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ND-1 毕赤酵母 高效表达 Β-甘露聚糖酶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发酵中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对己酸巨球菌产酸性能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泽宇 范红叶 +2 位作者 刘灵秀 柏萌薇 陈浚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6-1054,共9页
目前有机废弃物在厌氧发酵方面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在发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积累硝态氮(NO_(3)^(-)-N)和亚硝态氮(NO_(2)^(-)-N),它们对链延长微生物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尚鲜见报道.为了揭示无机氮污染对厌氧发酵过程可能产生... 目前有机废弃物在厌氧发酵方面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然而在发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积累硝态氮(NO_(3)^(-)-N)和亚硝态氮(NO_(2)^(-)-N),它们对链延长微生物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影响尚鲜见报道.为了揭示无机氮污染对厌氧发酵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机理,探究了1、3、5 g/L的NO_(3)^(-)-N和NO_(2)^(-)-N对Megasphaera hexanoica(己酸巨球菌)厌氧发酵过程中己酸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3、5 g/L的NO_(3)^(-)-N对菌株的生长代谢特性无明显促进或抑制作用,而同浓度的NO_(2)^(-)-N则严重抑制了菌株的生长代谢和己酸产生,其中5 g/L的NO_(2)^(-)-N导致菌株最大生长量仅为2.21 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3 g/L,同时菌株的乳酸消耗量和己酸产量也分别从5.9和3.8 g/L降至2.2和1.1 g/L.②进一步的代谢活性实验表明,5 g/L的NO_(2)^(-)-N抑制了碳源氧化〔还原型辅酶Ⅰ产量为6.2 nmol/(mg·protein)〕和能量运输〔电子传递系统活性为0.04 mg/(g·protein·min)〕,且导致了菌株膜完整性受到破坏(乳酸脱氢酶释放量为92 mU/mL)以及胞外聚合物分泌增加(多糖含量为94 mg/L).③己酸巨球菌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NO_(2)^(-)-N显著降低了链延长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丰度.研究显示,NO_(2)^(-)-N作为厌氧发酵液中的常见污染物,通过抑制己酸巨球菌中链延长相关基因和酶的代谢活性,从而显示出对己酸合成的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 己酸巨球菌(Megasphaera hexanoica) 链延长 己酸 胞外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鱼蛋白源寡肽体外对微管蛋白聚合-解聚调控模式的影响
16
作者 余俊莹 褚白怡 +3 位作者 韩宇 赵雨欣 刘彩琴 王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85-93,共9页
为探讨甲鱼蛋白源寡肽对肿瘤细胞微管蛋白活性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前期获得的甲鱼蛋白源三条寡肽DEADLLA(D-7-A)、EAGVNDW(E-7-W)、GSISSGQV(G-8-V)为研究对象,评价其对微管蛋白聚合-解聚的影响,解析其与微管蛋白的作用模式,阐释其诱导... 为探讨甲鱼蛋白源寡肽对肿瘤细胞微管蛋白活性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前期获得的甲鱼蛋白源三条寡肽DEADLLA(D-7-A)、EAGVNDW(E-7-W)、GSISSGQV(G-8-V)为研究对象,评价其对微管蛋白聚合-解聚的影响,解析其与微管蛋白的作用模式,阐释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3条寡肽与长春新碱相似,均为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剂,IC_(50)值分别为3.72、5.01、5.95μmol/L。分子对接结果显示,D-7-A与α-微管蛋白4X1I活性中心结合位点为Ser178和Thr179;E-7-W与活性中心结合位点为Gln15、Thr225、Tyr224、Tyr210、Arg214;G-8-V与活性中心结合位点为Gln11、Ser178、Asp329,与α-微管蛋白具有较强的作用力。细胞实验结果表明,D-7-A、E-7-W、G-8-V均对A549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其IC_(50)值分别为2003±72、1877±102和1789±137μmol/L。G-8-V对A549细胞的抑制效果最强,且具有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作用,并随着药物处理时间的增加,凋亡率明显提高,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α-微管蛋白的价键,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鱼蛋白源寡肽 微管蛋白聚合 抑制作用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析苯系物在贻贝体内的代谢物
17
作者 周秀锦 黄超群 +4 位作者 於佩佩 张静 陈瑶 李舟 韩超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9,共11页
由于苯系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毒性作用,且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存在物种差异,为探索典型苯系物在贻贝体内潜在的代谢解毒途径及其代谢物,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苯系物暴露实验,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Waters UNIFI数据信息系统,对苯、甲苯和... 由于苯系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毒性作用,且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存在物种差异,为探索典型苯系物在贻贝体内潜在的代谢解毒途径及其代谢物,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苯系物暴露实验,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Waters UNIFI数据信息系统,对苯、甲苯和二甲苯研究在贻贝体内产生的代谢物进行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苯、甲苯和二甲苯在贻贝体内分别产生了6种苯代谢物、9种甲苯代谢和8种二甲苯代谢物,代谢途径有水合、还原、去饱和、氧化、硫酸化、二氢二醇、甲基化、葡醛酸结合反应等。其中二甲苯代谢物X-7是DPMA的同分异构体,其他苯系物的代谢产物为首次报道。本研究获得的苯系物在贻贝体内的代谢解毒途径和产生的代谢产物信息、开发的苯系物代谢物UPLC-Q-TOF-MS分析方法,丰富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并为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Q-TOF-MS 苯系物 贻贝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醚甲环唑和手性苯醚甲环唑醇对近头状尖孢藻的胁迫效应
18
作者 庄吉阳 吴慧珍 +5 位作者 钱鸣蓉 金哲雄 盛颖霏 章虎 王军良 孙娜波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5-343,共9页
本研究以近头状尖孢藻为受试对象,通过测定半数有效浓度(EC 50)、光合色素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评估了苯醚甲环唑及其降解产物苯醚甲环唑醇对藻的生物毒性,重点分析了手性苯醚甲环唑醇对藻生物毒性的立体选择性差异。... 本研究以近头状尖孢藻为受试对象,通过测定半数有效浓度(EC 50)、光合色素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评估了苯醚甲环唑及其降解产物苯醚甲环唑醇对藻的生物毒性,重点分析了手性苯醚甲环唑醇对藻生物毒性的立体选择性差异。本文所测苯醚甲环唑和苯醚甲环唑醇96 h的EC 50值分别为0.67 mg·L^(-1)和1.74 mg·L^(-1),R-(+)-苯醚甲环唑醇和S-(-)-苯醚甲环唑醇96 h的EC 50值分别为2.74 mg·L^(-1)和1.68 mg·L^(-1)。同时基于藻受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醇和苯醚甲环唑醇对映体胁迫后,氧化损伤相关参数的变化趋势以及光合作用载体叶绿素含量的程度变化趋势,得出苯醚甲环唑对近头状尖孢藻的毒性强于苯醚甲环唑醇,手性苯醚甲环唑醇对藻的胁迫表现为S-(-)-对映体>消旋体>R-(+)-对映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醚甲环唑醇 对映体 近头状尖孢藻 急性毒性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源性产品中强极性杀菌剂三乙膦酸铝残留
19
作者 祝子铜 雷美康 +4 位作者 姜芝英 黄超群 叶有标 陈玉娇 韩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5-241,共7页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结合同位素内标法测定番茄、甘蓝、葡萄、金针菇、大米、花生等植物源性产品中强极性农药三乙膦酸铝。通过对色谱、质谱条件和前处理优化,确定了最佳的实验条件。样品用乙腈进行提取,经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结合同位素内标法测定番茄、甘蓝、葡萄、金针菇、大米、花生等植物源性产品中强极性农药三乙膦酸铝。通过对色谱、质谱条件和前处理优化,确定了最佳的实验条件。样品用乙腈进行提取,经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AQ C18柱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0.15%甲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1~0.2 mL/min。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扫描模式,同位素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三乙膦酸铝在20.0~80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决定系数为0.9904。三乙膦酸铝定量限为100.0μg/kg。对6种植物源性产品进行3个水平加标回收试验,平均回收率范围为69.6%~112.3%,相对标准偏差为1.0%~9.8%。该方法前处理简便,灵敏度高,能满足国内外标准法规对植物源性产品中三乙膦酸铝残留限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性产品 强极性杀菌剂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 同位素内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印染废水中的21种禁用染料残留
20
作者 胡贝贞 陈勤伟 +4 位作者 赵佳胤 陈瑶 董文洪 宋伟华 韩超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7-434,共8页
建立了印染废水中包括中性染料、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4类共21种染料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检测方法。采用基于苯乙烯基-二乙烯基苯为基体并键合N-吡咯烷酮亲水基团的HLB小柱和弱阳离子交换WCX小柱串联富集水样... 建立了印染废水中包括中性染料、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4类共21种染料残留量的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检测方法。采用基于苯乙烯基-二乙烯基苯为基体并键合N-吡咯烷酮亲水基团的HLB小柱和弱阳离子交换WCX小柱串联富集水样中的染料并实现一步式净化,采用T 3色谱柱分离,串联四极杆质谱在电喷雾电离正、负离子同时扫描模式下,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重点研究并优化了质谱条件、液相色谱分离条件和样品净化条件。结果表明,21种染料在10~1000μ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90,方法定量限为1.0μg/L,加标回收率在75.6%~105.0%,相对标准偏差为4.25%~10.34%。该方法简便、快速,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基质复杂的印染废水中21种染料的日常定性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印染废水 禁用染料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