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昆岛围垦滩涂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葛宝明 鲍毅新 郑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6-453,共8页
于 2 0 0 3年秋季在浙江温州灵昆岛进行了不同围垦年份的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 ,通过以空间替换代替时间替换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围垦年份滩涂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 ,并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调查共... 于 2 0 0 3年秋季在浙江温州灵昆岛进行了不同围垦年份的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 ,通过以空间替换代替时间替换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围垦年份滩涂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 ,并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 33种 ,隶属于 6门 8纲 2 0科。主要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在潮沟的不同位置即草滩 (GF)、边滩 (Ba C)和潮沟底 (Bo C) ,物种的组成和数量有所不同 ,草滩发现的大型底栖动物为 18种 ,边滩 2 3种 ,潮沟底 13种。草滩上的种类主要是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 ,环节动物多毛类种类较少 ,软体动物的种数多于节肢动物的种数 ,以底上运动迟缓型的面上生活类群 (GS)为主。边滩底栖动物群落主要是由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组成 ,底内型和穴居型的面下生活类群 (GSB)为主。潮沟底发现种类大多为甲壳动物 ,以底内型和游泳型种类为主。草滩、边滩和潮沟底的种类 GS/ GSB分别为1.4 3、0 .4 4和 0 .4 4。 (2 ) 3条潮沟草滩、边滩和潮沟底的密度 GS/ GSB平均值分别为 3.86、1.14和 0 .2 1。(3) 3条潮沟同一站位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草滩 5 8.81g/ m2 ,边滩 6 7.0 7g/ m2 ,潮沟底 14 .38g/ m2 ,按照大小排序为 :边滩 >草滩 >潮沟底。潮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昆岛 围垦滩涂 潮沟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不同演替阶段的低海拔次生林植物功能群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仲磊 刘菊莲 +4 位作者 丁文勇 田云 陈建华 李铭红 于明坚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14年第5期593-599,610,共8页
选取浙江省低海拔地区的16个次生林样地并调查其中胸径(DBH)≥1cm的木本植物.通过观察群落外貌,结合数量分类方法(TWINSPAN)和排序方法(DCA),将这些样地划分为4种演替阶段的森林类型(马尾松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演替早期常绿阔叶林,... 选取浙江省低海拔地区的16个次生林样地并调查其中胸径(DBH)≥1cm的木本植物.通过观察群落外貌,结合数量分类方法(TWINSPAN)和排序方法(DCA),将这些样地划分为4种演替阶段的森林类型(马尾松林,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演替早期常绿阔叶林,演替中期常绿阔叶林).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功能群结构组成变化.结果显示:(1)适度择伐进入采伐期的马尾松可加速整个群落向常绿阔叶林演替;(2)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3)按生活型、生长型、叶的生活期和对光的耐受性这4种功能群划分,所有样地分别以小高位芽植物和中高位芽植物、乔木和灌木或小乔木、常绿植物和耐阴植物占优;(4)随着演替的进行,功能群结构比例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是矮高位芽植物,先降后升的为小高位芽植物,呈现先升后降的为大高位芽植物、灌木、乔木、小乔木、常绿植物、阴性植物呈现上升趋势,落叶植物和阳性植物呈现下降趋势,而中高位芽植物、灌木或小乔木、耐阴植物则维持相对恒定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群落演替 植物功能群 物种多样性 择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地区虎纹蛙肥满度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宇 邵晨 王小桃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6期490-493,共4页
分别于2007年6~10月采集了浙江金华、临安和丽水三个地区的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共102只进行肥满度研究,以期为我国唯一的国家二级无尾两栖类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浙江地区虎纹蛙的肥满度指标K在夏... 分别于2007年6~10月采集了浙江金华、临安和丽水三个地区的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共102只进行肥满度研究,以期为我国唯一的国家二级无尾两栖类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浙江地区虎纹蛙的肥满度指标K在夏秋季节、雌雄个体以及成幼体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重/长指标Kwl在夏秋季节和成幼体之间则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而在性别间的差异性却并不显著(P>0.05)。通过对虎纹蛙样本肥满度指标K和重/长指标Kwl的比较,得知Kwl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并建议在无尾两栖类的肥满度研究中将两种指标结合使用,以便得到更为详尽的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地区 虎纹蛙 肥满度K 重/长Kw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昆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56
4
作者 葛宝明 鲍毅新 +1 位作者 郑祥 程宏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037-3043,共7页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温州湾的灵昆岛东滩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7门8纲21科。主要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其中高潮带25种,中潮带30种,低潮带14种。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潮带的大型...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温州湾的灵昆岛东滩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7门8纲21科。主要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其中高潮带25种,中潮带30种,低潮带14种。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数据进行成对t检验分析,结果认为各潮带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分布有明显差异,而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对定量取样中获得的21个物种以Shannon-W iener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宽度测定,以P ianka重叠指数为基础进行了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结果表明日本沙蚕(N ereis jap on ica)、纽虫和线虫的生态位较宽,均为2.80以上,它们之间的生态重叠值也较高,均为0.90以上。以密度数据四次开方为基础,利用欧氏距离进行群落物种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1个物种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潮间带广布种、中高潮带常见种、狭布种和偶见种,通过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也支持以上结果。3类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均有不同的表现,与物种的分布与数量相关。研究表明,物种生态宽度、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物种的分布与数量密切相关,反映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各物种对生境资源的利用能力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值 系统聚类 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昆岛围垦滩涂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物种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葛宝明 郑祥 +2 位作者 程宏毅 鲍毅新 陈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5-681,共7页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浙江温州灵昆岛选取了1997年围垦的潮沟断面,进行了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物种生态位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于6门8纲20科,主要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多毛类;在潮沟... 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在浙江温州灵昆岛选取了1997年围垦的潮沟断面,进行了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物种生态位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3种,隶属于6门8纲20科,主要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多毛类;在潮沟的不同生境即草滩(GF)、边滩(BaC)和潮沟底(BoC),物种的组成和数量有所不同,草滩发现的大型底栖动物为18种,边滩23种,潮沟底13种。生物多样性的大小顺序为: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BaC>GF>BoC;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BaC>Boc>GF;Pielou均匀度指数:BoC>BaC>GF;Simpson优势度指数:GF>BoC>BaC。对定量取样中获得的21个物种进行了生态位宽度以及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结果表明短拟沼螺、日本沙蚕和纽虫的生态位较宽。以密度4次开方数据为基础利用欧氏距离系数进行群落物种的系统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2维排序分析,发现21个物种可以分为3大类,即广布种、边滩种和偶见种。研究表明,物种生态位宽度、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与物种的分布及数量密切相关,反映了物种对各种生境资源的利用能力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值 系统聚类 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污农田中农作物对重金属镉的富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75
6
作者 李铭红 李侠 宋瑞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75-679,共5页
采用湿法消化法研究了浙江省不同地区农田污水灌溉后水体、土壤和多种农作物各器官的镉含量,分析了土壤污染状况及农作物对重金属镉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污水和受污土壤镉含量极显著相关(R^2=0.617,P〈0.01)。不同农作物对镉的... 采用湿法消化法研究了浙江省不同地区农田污水灌溉后水体、土壤和多种农作物各器官的镉含量,分析了土壤污染状况及农作物对重金属镉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污水和受污土壤镉含量极显著相关(R^2=0.617,P〈0.01)。不同农作物对镉的吸收程度不同,富集系数为紫云英〉水稻〉大豆〉大麦〉玉米〉小麦。未受污染农作物和受污农作物根系及地上部镉含量差异明显,但镉富集系数差异不明显。同一农作物不同器官对镉的累积规律为根系〉茎叶〉果实。不同农作物果实的富集系数为紫云英〉大麦〉大豆〉水稻〉小麦〉玉米。对几种农作物富集系数和吸收系数的比较发现,玉米和小麦根系及茎叶等营养器官富集镉的能力较强,但果实富集量却很低。6种农作物对镉的转移系数为玉米〉大麦〉紫云英〉小麦〉大豆〉水稻,且转移系数介于0.50~0.95之间,说明这几种农作物均对镉有很好的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生物富集 富集系数 转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漩门湾不同类型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任鹏 方平福 +3 位作者 鲍毅新 李海宏 王华 龚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632-5645,共14页
为研究漩门湾围垦后自然滩涂湿地和不同利用方式人工湿地7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和受扰动情况,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在两个区域中进行了为期两周年8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两周年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门8纲41科6... 为研究漩门湾围垦后自然滩涂湿地和不同利用方式人工湿地7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和受扰动情况,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在两个区域中进行了为期两周年8个季度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两周年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门8纲41科63种;第一周年为47种,其中自然滩涂湿地41种,人工湿地14种;第二周年为58种,其中自然滩涂湿地50种,人工湿地10种,人工湿地的物种数明显少于自然滩涂湿地。采集到的物种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分别为32种和23种,各占总物种数的50.00%和37.10%。两周年的年均栖息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在生境间从高到低依次为,年均栖息密度第一周年HS>GT>HH>RL>SC>NY>SK,第二周年GT>HS>HH>SC>NY>RL>SK;年均生物量第一周为HS>RL>HH>GT>NY>SK>SC,第二周年是HS>HH>RL>GT>NY>SC>SK。3种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表明,两周年7种生境3种多样性指数均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人工湿地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相对于自然滩涂湿地偏低,而Pielou均匀度指数(J)人工湿地大于自然滩涂湿地。聚类和排序的结果表明,围垦使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滩涂湿地受到的干扰程度较轻,而人工湿地受到的干扰程度较大。围垦改变了潮滩高程、水动力、盐度、沉积物特性,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因素是造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围垦结束后的生态修复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周年变化 围垦 人工湿地 自然滩涂湿地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粪便DNA的小麂亲权鉴定和婚配制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任鹏 龚堃 +3 位作者 鲍毅新 黄相相 周晓 韩金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933-6944,共12页
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收集634份粪便样本,2份肌肉样本。通过严格筛选,最终获得390份可用于PCR扩增的样本。用多态性较高的8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基因型分型,共识别出177个小麂个体。SRY基因性别鉴定显示研究... 2014年4月至2015年1月,在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收集634份粪便样本,2份肌肉样本。通过严格筛选,最终获得390份可用于PCR扩增的样本。用多态性较高的8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基因型分型,共识别出177个小麂个体。SRY基因性别鉴定显示研究样本中雄性84只,雌性93只。所使用的8个微卫星位点在177个样本中,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1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在0.960—1.000之间,平均值为0.9685,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799—0.887之间,平均值为0.8429,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766—0.872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8214,基因杂合度水平较高,为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种群。采用Cervus3.0进行亲权分析,当置信度为95%和80%时,8个微卫星位点的鉴定率均达到100%。共鉴定出父-母-子24对,母-子23对,父-子19对,涉及到104只个体。根据亲缘关系分析小麂的婚配制,结果发现小麂的婚配制属于1雄多雌,但并不是目前所知的亚型,而可能是一种被称作"检查策略"的一雄多雌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麂 亲权鉴定 遗传多样性 婚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黑麂栖息地评价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26
9
作者 鲍毅新 郑祥 葛宝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25-2431,共7页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分析黑麂栖息地的地形、植被、水系和人为干扰等地理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分布、栖息地质量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3172·6hm2,由于...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分析黑麂栖息地的地形、植被、水系和人为干扰等地理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分布、栖息地质量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3172·6hm2,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栖息地丧失501·5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2671·1hm2。它们主要分布于上寮坑、九龙山、内北坪、外九龙和大岩前附近区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黑麂潜在栖息地4635·75hm2,在人类活动影响下丧失栖息地1118·11hm2,目前尚存的黑麂适宜栖息地3517·64hm2。它们主要分布于青尖、古田山、巧观尖、催顶尖附近区域。目前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麂栖息地基本上处于多斑块破碎化状态。为了使黑麂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对这两个研究区域黑麂栖息地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麂 栖息地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栖类动物抗菌肽对病原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雯 叶书培 +4 位作者 李秋燕 陈爱乐 赵紫扦 何蕾 郑荣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75-178,共4页
两栖动物抗菌肽是体内经诱导产生的1种对抗外源性致病菌作用的防御性小分子多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是构成防御病源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对两栖类动物皮肤抗菌肽的种类、功能、在两栖类中的作用及其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两栖类 抗菌肽 分类 病原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长序榆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文巧 刘鹏 +5 位作者 吴玉环 邱志军 高建国 蔡妙珍 刘春生 徐根娣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3-206,共4页
长序榆(Ulmus elongata)是1979年我国发现的一个榆属新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现存的野生原种数量极其稀少,分布范围狭小,天然更新不良,濒临灭绝边缘。对长序榆的深入研究对于拯救濒危植物、保存珍贵种质资源具有重要... 长序榆(Ulmus elongata)是1979年我国发现的一个榆属新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现存的野生原种数量极其稀少,分布范围狭小,天然更新不良,濒临灭绝边缘。对长序榆的深入研究对于拯救濒危植物、保存珍贵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从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态学、种群、群落、繁殖特性等方面对我国长序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了相应补充。利于构建更为合理的濒危植物优先保护种群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长序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清湾红树林和光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郑荣泉 葛宝明 +1 位作者 张永普 郑祥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4期299-302,共4页
2004年5月,对浙江乐清西门岛的人工红树林及周边滩涂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构组成介于红树林和光滩之间,三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452ind..m-2,310ind..m-2,620ind..m-2,生物量分别为40.53g.m-2,44.80g.m-2... 2004年5月,对浙江乐清西门岛的人工红树林及周边滩涂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构组成介于红树林和光滩之间,三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452ind..m-2,310ind..m-2,620ind..m-2,生物量分别为40.53g.m-2,44.80g.m-2和42.75g.m-2。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和难解种,隶属6门7纲15科;主要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底上生活类群(groupofsurface,GS)种类数少于底内生活类群(groupofsurfacebelow,GSB)种类数。通过在红树林、幼红树林和光滩三种生境的调查发现,幼红树林群落结不等蛤Enigmoniaaenigmatica。三种生境中,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优势度最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红树林生境的复杂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红树林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南方铁杉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志祥 刘鹏 +4 位作者 刘春生 李成惠 张家银 廖进平 徐晟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4,共8页
为了揭示南方铁杉的种群特征,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南方铁杉主要分布地设置400 m2样方10个,以种群年龄结构和存活曲线分析南方铁杉种群的基本数量特征,应用扩散系数、丛生指标、聚块性指数、平均拥挤度指数、负二项式分布参数、Cassie指标... 为了揭示南方铁杉的种群特征,在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南方铁杉主要分布地设置400 m2样方10个,以种群年龄结构和存活曲线分析南方铁杉种群的基本数量特征,应用扩散系数、丛生指标、聚块性指数、平均拥挤度指数、负二项式分布参数、Cassie指标6种聚集强度指数和Greig-Smith和Kershaw 2种格局规模分析方法确定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南方铁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南方铁杉种群年龄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同种群均表现为增长型,幼年阶段的个体较丰富,成年个体数量相对较少;不同年龄阶段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主要体现在:幼苗和幼树阶段都为集群分布,中树和大树向随机分布发展;不同区组大小的南方铁杉种群分布格局不同,但在不同样地之间差异不明显,南方铁杉种群的聚块规模大体为8 m2和32 m2;种群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岩石裸露率、土壤有机质含量、郁闭度和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南方铁杉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铁杉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聚集强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芋浸提液对稗草化感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瑞 张琪 +5 位作者 张婷婷 崔乐怡 杨蓉 杨蕾 余之琳 刘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99-105,共7页
【目的】通过探索不同品种的菊芋浸提液对稗草的化感影响,以期揭示菊芋浸提液的作用机理并为其应用于杂草防治提供有力依据。【方法】以稗草种子为试材,进行土培试验,研究徐州和潍坊菊芋不同器官浸提液对稗草的化感作用,测定稗草根长、... 【目的】通过探索不同品种的菊芋浸提液对稗草的化感影响,以期揭示菊芋浸提液的作用机理并为其应用于杂草防治提供有力依据。【方法】以稗草种子为试材,进行土培试验,研究徐州和潍坊菊芋不同器官浸提液对稗草的化感作用,测定稗草根长、芽长、发芽率、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土壤碱性磷酸酶、转化酶活性与电导率。【结果】随着浸提液浓度升高,种子发芽率不断降低,最高抑制率达到52.08%,而根长与芽长的最大降幅分别达到81.96%和19.89%;叶过氧化物酶(POD)、叶过氧化氢酶(CAT)、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随浸提液浓度先升后降,浸提液处理稗草SOD活性普遍受抑制。潍坊菊芋浸提液能诱导稗草积累MDA,而徐州菊芋浸提液使稗草MDA含量先升后降。随着浸提液浓度提高,土壤电导率逐渐升高,其最大增幅达180.56%;而转化酶活性随潍坊菊芋提取液浓度升高均表现为促进效应。【结论】菊芋浸提液对稗草的生长、抗氧化能力、MDA、根系土壤酶活性和电导率都有一定的作用,可用于进行杂草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芋 浸出液 化感作用 稗草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锰复合胁迫下臭牡丹抗逆性及其DNA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建新 闵佳丽 +5 位作者 俞沁媛 郑佳梦 陈楚 吴玉环 楼泱泱 刘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56-1864,共9页
以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幼苗为试验对象,配制Al^(3+)浓度梯度为0.00、0.05、0.20、0.40和0.80 mmol·L^(-1),Mn^(2+)浓度梯度为0.00、2.00、4.00、8.00和12.00 mmol·L^(-1)的胁迫液,在土培条件下进行单一和复合... 以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幼苗为试验对象,配制Al^(3+)浓度梯度为0.00、0.05、0.20、0.40和0.80 mmol·L^(-1),Mn^(2+)浓度梯度为0.00、2.00、4.00、8.00和12.00 mmol·L^(-1)的胁迫液,在土培条件下进行单一和复合胁迫处理,研究10、20、30 d后臭牡丹幼苗的抗氧化酶含量等生理应答及DNA状态,以探究臭牡丹对Al、Mn胁迫的抗性,以期为臭牡丹的扩大生产提供参考,为植物抗逆性研究奠定基础。实验结果表明:(1)Al-Mn复合胁迫对3种抗氧化酶的互作效应有所不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胁迫浓度升高而降低,最高抑制率达45.1%,趋势与单一胁迫处理大致相似;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复合胁迫下呈先升后降趋势,且低浓度复合胁迫处理所受影响小于单一胁迫处理,高浓度下则抑制效应加重;相较铝、锰单一胁迫处理,低浓度复合胁迫使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84.1%和140.1%,高浓度则分别降低61.5%和40.1%;(2)Al^(3+)、Mn^(2+)共存时均促进丙二醛、脯氨酸含量的积累,表现为协同效应;(3)利用CASP软件对彗星电泳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低浓度Al^(3+)、Mn^(2+)单一及复合胁迫下,臭牡丹根系DNA几乎没有受到损伤,而当胁迫较强时(Al 0.80 mmol·L^(-1)、Mn 12.00 mmol·L^(-1)、Al 0.40 mmol·L^(-1)-Mn 8.00 mmol·L^(-1)、Al 0.80 mmol·L^(-1)-Mn 12.00 mmol·L^(-1)),OTM大幅增加,Al 0.40 mmol·L^(-1)-Mn 8.00 mmol·L^(-1)复合胁迫分别是单一胁迫的1.40倍和1.44倍,且T3较T4增幅达67.9%,说明高浓度胁迫造成的损害较严重,复合胁迫产生的损伤较单一胁迫更强。综合分析认为:低浓度单一金属离子对臭牡丹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当铝、锰浓度分别大于或等于0.40 mmol·L^(-1)和8.00 mmol·L^(-1)时则会对其造成损伤,且复合处理对不同指标具有不同效应。因而,在实际大规模生产中应考察土壤金属离子的种类和浓度,依据臭牡丹的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培育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 MN 复合胁迫 臭牡丹 抗逆性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鼠肥满度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庭林 刘志鹏 +5 位作者 韩金巧 郝学红 邹波 常文英 杨新根 李卫伟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5年第5期65-67,69,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花鼠的肥满度,为花鼠的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M3颊齿的生长及磨损作为年龄划分的标准,划分出花鼠种群各年各月的年龄组成进行肥满度的研究。结果:花鼠的肥满度从亚成年组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在年龄Ⅱ... 目的:通过研究花鼠的肥满度,为花鼠的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M3颊齿的生长及磨损作为年龄划分的标准,划分出花鼠种群各年各月的年龄组成进行肥满度的研究。结果:花鼠的肥满度从亚成年组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在年龄Ⅱ组和Ⅳ组中,肥满度均值在性别间的差异是十分显著的,而在年龄Ⅰ组和Ⅲ组中则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性别的花鼠肥满度随季节变化不同,在繁殖季节因产仔雌鼠肥满度低于雄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鼠 肥满度 年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亲权鉴定的千岛湖社鼠家群遗传结构与亲缘关系特征研究
17
作者 叶彬 鲍毅新 +2 位作者 王艳妮 章书声 方平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1-820,共10页
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对浙江千岛湖两个岛屿上的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并采用8个高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两个岛屿的社鼠种群进行家群分析和亲权鉴定,探讨了社鼠家群的亲缘关系特征。结果显示,8个微卫星位... 于2009年7月至2010年11月,对浙江千岛湖两个岛屿上的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种群进行标志重捕,并采用8个高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两个岛屿的社鼠种群进行家群分析和亲权鉴定,探讨了社鼠家群的亲缘关系特征。结果显示,8个微卫星位点能可靠地对两个岛屿社鼠种群进行亲权鉴定,A岛已确定亲缘关系的71只社鼠分为12个家群,家群中的个体数最多达到19个,B岛已确定的49只社鼠个体共分为11个家群,家群中的个体数最多达到14个。家群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表现为配对繁殖的个体对间亲缘系数最小,揭示了社鼠倾向于选择亲缘关系较远的异性作为配偶。家群中雄性后代个体之间与雌性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相比,两岛表现情况相反,该结果暗示两岛屿上社鼠扩散行为可能有所不同。通过计算与同一雄性(或同一雌性)交配的个体间的亲缘系数,发现两个岛屿上的社鼠在与不同异性交配时也存在选择性,即避免选择亲缘关系较近的异性作为混交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鼠 微卫星位点 亲权分析 家群 亲缘系数 千岛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种鼠类头骨自动分科识别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花慧贞 邹波 +8 位作者 袁雄峰 王庭林 高灵旺 韩金巧 日高伸 王登 常文英 杨新根 侯玉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6年第3期26-28,30,共4页
本研究借助计算机技术,初步探讨鼠类头骨自动分科的识别模型。研究选择4个科的8种鼠的成年组作为研究对象,用Bugshape V1.0提取数学形态特征。对这些特征进行比值化处理后分析建模,用于鼠类的分科识别。从交叉判别结果来看,利用数学形... 本研究借助计算机技术,初步探讨鼠类头骨自动分科的识别模型。研究选择4个科的8种鼠的成年组作为研究对象,用Bugshape V1.0提取数学形态特征。对这些特征进行比值化处理后分析建模,用于鼠类的分科识别。从交叉判别结果来看,利用数学形态比值化特征建立的模型可以进行很好地识别,但要提高识别率或再增加鼠种时,需要进一步提取新特征并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骨 数学形态学 手工测量 识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西县扁桃干果园社鼠肥满度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常文英 毕敬豆 +9 位作者 康璐 孙佼 白一丹 李祎可 甄达昊 王庭林 杨新根 侯玉 李卫伟 邹波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8年第11期94-96,共3页
在汾西县境内扁桃干果园林地全年布署捕鼠夹和捕鼠笼捕捉社鼠,将各月采集到的社鼠测量体重与体长,逐只计算肥满度数据,统计各月肥满度。调查结果表明:扁桃林社鼠肥满度呈现单峰型季节性变化,全年肥满度10月最高,11月—12月社鼠肥满度快... 在汾西县境内扁桃干果园林地全年布署捕鼠夹和捕鼠笼捕捉社鼠,将各月采集到的社鼠测量体重与体长,逐只计算肥满度数据,统计各月肥满度。调查结果表明:扁桃林社鼠肥满度呈现单峰型季节性变化,全年肥满度10月最高,11月—12月社鼠肥满度快速下降,次年1月—3月缓慢下降,3月肥满度全年最低,随后4月—7月社鼠肥满度平缓增加,8月—9月快速上升至10月的全年最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鼠 肥满度 扁桃园 汾西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黑麦草和狼尾草对Cu、Pb复合污染土壤修复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42
20
作者 朱剑飞 李铭红 +1 位作者 谢佩君 乔云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3-313,共11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安全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目前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主要以植物修复为主。为了寻找适宜修复Cu、Pb复合污染土壤的牧草,采用盆栽试验法,将试验的植物设置9组处理:1组对照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安全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而目前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主要以植物修复为主。为了寻找适宜修复Cu、Pb复合污染土壤的牧草,采用盆栽试验法,将试验的植物设置9组处理:1组对照组(CK),不添加任何重金属盐;4组单一污染,即单一Cu低(Cu1,200 mg×kg-1)、高浓度(Cu2 400 mg×kg-1),单一Pb低(Pb1 300 mg×kg-1)、高浓度(Pb2 800 mg×kg-1);4组Cu、Pb复合污染(Cu1Pb1、Cu1Pb2、Cu2Pb1、Cu_2Pb_2)。通过比较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黑麦草(Lolium perenne)、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的适应能力和富集特征,研究了这3种常见牧草植物对受Cu、Pb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均在Pb1处理组时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黑麦草地上部生物量在Cu1Pb1处理组最大,根部生物量在Pb1处理组最大;狼尾草地上部生物量在Cu_2Pb_2处理组最大,根部生物量在Cu2处理组最大。2)Cu单一污染下,狼尾草抗性系数最大;Pb单一污染下,紫花苜蓿抗性系数最大;Cu-Pb复合污染下,狼尾草的抗性系数较大。高浓度Cu处理组3种牧草植物的地上部生物量、根部生物量和抗性系数均呈现:狼尾草>黑麦草>紫花苜蓿,且狼尾草显著大于黑麦草和紫花苜蓿。3)种植3种牧草植物后,土壤重金属Cu、Pb含量均有所降低。在一定浓度下,土壤Cu-Pb重金属间会相互促进对方在牧草植物中的吸收。4)3种牧草中紫花苜蓿地上部对Cu的富集系数在Cu_2Pb_2处理组最大,达1.61;黑麦草根部对Cu的富集系数在Cu_2Pb_2处理组最大,达3.80;3种牧草地上部和根部对Pb的富集系数只在黑麦草根部的Cu1Pb1处理组时大于1,达1.46。5)黑麦草对Pb的吸收能力较强,且主要积累在根系;紫花苜蓿对Cu-Pb复合污染综合修复效果最好。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分别在Cu-Pb复合污染和Pb单一污染土壤中对Pb的转运系数大于1,分别为2.72和2.06,反映其对土壤中的Pb具有富集潜力。综合表明,黑麦草对重金属Pb具有较强的耐性,在Pb单一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尾矿废弃地的植被重建中,可优先作为选择的材料;紫花苜蓿对重金属Cu、Pb均具有较强的耐性,在重金属Cu单一或Cu-Pb复合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尾矿废弃地的植被重建中,可优先作为选择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黑麦草 狼尾草 重金属 CU Pb 复合污染 富集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