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材料细胞毒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马凤森 喻炎 +1 位作者 章捷 陈海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5,共10页
随着生物材料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临床前的生物安全性评价亦愈加重要。细胞毒性检测是一种体外试验方法,与体内试验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干扰少、可避免伦理问题等优点,已成为生物材料临床应用前的常规检测项目... 随着生物材料在医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临床前的生物安全性评价亦愈加重要。细胞毒性检测是一种体外试验方法,与体内试验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干扰少、可避免伦理问题等优点,已成为生物材料临床应用前的常规检测项目,在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胞毒性评价试验中出现了一些国内外标准尚未收录的评价新指标与新方法。同时,材料不同的使用目的与使用部位以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决定了细胞毒性试验方法的多样性。就生物材料相关的细胞毒性试验方法、常用材料细胞毒性评价以及生物材料细胞毒性评价尚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细胞毒性检测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构建可溶性微针的基质材料及其复合材料 被引量:18
2
作者 章捷 马凤森 +1 位作者 占浩慧 黄颖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29-134,161,共7页
可溶性微针作为新型透皮给药制剂,打破了传统皮肤给药制剂不能用于大分子药物经皮给药的局限,且具有无痛、无创、无出血、卫生、生物相容性好、便于患者自主使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可溶性微针的研究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基质材料的选... 可溶性微针作为新型透皮给药制剂,打破了传统皮肤给药制剂不能用于大分子药物经皮给药的局限,且具有无痛、无创、无出血、卫生、生物相容性好、便于患者自主使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可溶性微针的研究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基质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微针的制备及皮肤刺入、药物释放等性能。介绍了可溶性微针的研究现状,对基质材料进行了分类与介绍,并综述了基质材料的复合使用及效果。同时介绍了韧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的特性及其复合后的协同效果,进而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材料分类 复合 韧性材料 脆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针阵列用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递送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颖聪 马凤森 +1 位作者 占浩慧 章捷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57-768,共12页
生物大分子药物难以跨过皮肤的角质层屏障,而微针作为一种微创、无痛、高效的经皮给药方式,能有效破解大分子药物透皮速率和吸收量低下的难题.本文详细综述了微针阵列技术在各类生物大分子药物经皮递送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单独微针阵列(... 生物大分子药物难以跨过皮肤的角质层屏障,而微针作为一种微创、无痛、高效的经皮给药方式,能有效破解大分子药物透皮速率和吸收量低下的难题.本文详细综述了微针阵列技术在各类生物大分子药物经皮递送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单独微针阵列(固体实心微针、空心微针、涂层微针和可溶性微针)以及微针与其他制剂技术(如微粒给药系统)、医疗器械和智能释药系统等结合对大分子药物的促渗作用和控释作用.同时对微针用于大分子药物递送领域目前面临的问题、发展前景等作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大分子药物 微针阵列 经皮给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或复合高分子材料用于载药可溶性聚合物微针的制备 被引量:6
4
作者 占浩慧 黄颖聪 马凤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38-1744,共7页
微针是一种新型的经皮药物递送技术,近年来可溶性微针作为其中的一类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文献及实验筛选优化可溶性聚合物微针的最适制备工艺;选择透明质酸(HA)、硫酸软骨素(CS)、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 微针是一种新型的经皮药物递送技术,近年来可溶性微针作为其中的一类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文献及实验筛选优化可溶性聚合物微针的最适制备工艺;选择透明质酸(HA)、硫酸软骨素(CS)、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羧甲基纤维素(CMC)、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Gantrez)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这几种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分别以单一或复合的方式将高分子材料制备为载有模型药物盐酸利多卡因的可溶性聚合物微针。微针阴模模具通过金属微针倒模制得,可溶性微针通过阴模浇注制得。根据材料和药物的溶解性,以针型和气泡现象作为评判指标筛选出去离子水作为合适的微针制备溶剂。微针基质溶液中的气泡可以通过离心法快速、有效地去除。以外观形态、力学性能及吸湿性为评价指标,研究各个聚合物材料制备载药可溶性聚合物微针的可行性。调整优化处方中各个组分间的比例,以筛选出力学性能优良、不易吸湿且载有大剂量药物的聚合物材料;并对最优处方制备的可溶性微针进行表征及力学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以Gantrez S-97和HPMC这两种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的微针能载有70%的盐酸利多卡因,可顺利穿刺皮肤,力学性能优良且不易吸潮,可实现大剂量药物的顺利递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盐酸利多卡因 高分子材料 力学性能 高载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材料的微针阵列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勇 刘哲 +2 位作者 高广志 李志勇 马凤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3-222,共10页
近年来,微针因具有无痛微创、安全高效等优点,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已被广泛应用于透皮给药、医学美容和生物诊断等领域。但传统微针尤其是由聚合物材料直接制备的微针普遍存在机械强度较低、药物释放模式单一、生物传感性能差、可... 近年来,微针因具有无痛微创、安全高效等优点,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已被广泛应用于透皮给药、医学美容和生物诊断等领域。但传统微针尤其是由聚合物材料直接制备的微针普遍存在机械强度较低、药物释放模式单一、生物传感性能差、可实现功能较简单等问题。由于纳米粒具有独特的机械强度、小尺寸特性以及光电效应,将纳米技术与微针巧妙结合可有效改善上述问题。本文综述了用于微针的纳米粒,包括无机(金属、无机非金属)纳米粒、有机(高分子、脂质)纳米粒和药物纳米颗粒(纳米晶体药物、病毒样颗粒),并介绍了纳米粒在增加力学性能、协同改善药物释放和免疫增强等方面的作用,讨论了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纳米粒 力学性能 缓控释 免疫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微针加载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特点 被引量:5
6
作者 马凤森 占浩慧 +1 位作者 黄颖聪 章捷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1-548,共8页
可溶性微针是微针中的一大类,现已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活性物质经皮递送方式。该文主要介绍当前可溶性微针加载小分子化合物种类,包括功能类、治疗类、诊断类及美容类等。通过分类描述在各领域应用的可溶性微针,从不同类化合物的性质分... 可溶性微针是微针中的一大类,现已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活性物质经皮递送方式。该文主要介绍当前可溶性微针加载小分子化合物种类,包括功能类、治疗类、诊断类及美容类等。通过分类描述在各领域应用的可溶性微针,从不同类化合物的性质分析小分子化合物用可溶性微针加载相较于传统给药制剂的优势,并结合具体微针制备实例来阐述相关进展。总结出可溶性微针加载化合物所应具备的特点,如高活性、高稳定性、使用传统皮肤给药制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高附加值、与微针的特点相结合等,为其他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小分子化合物可溶性微针提供了参考及借鉴。该文也对可溶性微针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作出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微针 研究进展 小分子化合物 加载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模型与微针穿刺性能评价的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缘 马凤森 +4 位作者 王延妮 修雪亮 刘勇 宋伟民 胡夏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406-1421,共16页
微针阵列作为新型透皮给药技术,受到广泛关注。通常以刺入力、刺入率和刺入深度来评价微针刺入皮肤的程度和效率。皮肤是其性能评价的基础。皮肤的物理特性主要由角蛋白丝、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皮下组织综合决定,并且从厚度、弹性、硬... 微针阵列作为新型透皮给药技术,受到广泛关注。通常以刺入力、刺入率和刺入深度来评价微针刺入皮肤的程度和效率。皮肤是其性能评价的基础。皮肤的物理特性主要由角蛋白丝、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皮下组织综合决定,并且从厚度、弹性、硬度和韧性等维度反映其对微针刺入的影响。机械的、渗透的、组织的和屏障的等皮肤模型被用于解读和模拟真实皮肤的该方面功能。同样,通过皮肤力学分析后建立的包括本构模型在内的各种皮肤力学模型也从物理维度解析皮肤的力学特征。真实皮肤具有复杂性,存在差异性大、不易获取和储存,以及伦理等问题,而皮肤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真实皮肤辅助微针递送系统设计、开发和性能评价。本文系统回顾分析了皮肤组织的物理特性、各种皮肤模型的制备及特点、真实皮肤和模拟皮肤在评价微针穿刺性能方面的应用,为开发及建立合适的皮肤模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针 皮肤 物理特性 皮肤模型 穿刺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ckett-Burman设计结合响应面法优化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哲 刘勇 +3 位作者 高广志 李奇贵 包阳阳 马凤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593-599,共7页
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可溶性微针的机械、穿刺和吸湿性能的影响,并优化微针的制备工艺。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主要影响因素,运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微针的制备工艺。通过3D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针的外观形态,石蜡... 研究了制备工艺对可溶性微针的机械、穿刺和吸湿性能的影响,并优化微针的制备工艺。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主要影响因素,运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微针的制备工艺。通过3D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针的外观形态,石蜡膜穿刺法评估微针的穿刺性能,称重法考察微针的吸湿性能,物性分析仪表征微针的机械性能,组织学切片验证微针穿刺皮肤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微针韧脆材料比(P=0.0023)、药物占比(P=0.0075)、固化温度(P=0.0013)、空气流速(P=0.0027)和离心时间(P=0.0028)对穿刺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微针韧脆材料比(P=0.0177)对机械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各种因素对吸湿性能无显著影响。最优微针制备工艺参数为:韧脆材料比:9,50,药物占比:6.0%,溶媒占比60%,离心转速4000 r/min,离心时间28 min,离心温度25℃,干燥温度38℃,干燥湿度10%,空气流速0.5 L·min^(-1),微针的刺入深度为(412.03±2.85)μm,与预测值的偏差小于1%。最优微针的应力可达1.3 N/针,可成功刺破角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CKETT-BURMAN设计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 可溶性微针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脂质创面敷料透皮液和溶出液中三溴苯酚及铋元素的分析测定及其细胞毒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蓉蓉 王缘 +5 位作者 刘勇 刘哲 郑燕 胡修元 陈海波 马凤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490-495,共6页
本文通过体外实验(溶出、透皮)、细胞毒性实验建立脂质创面敷料的安全性评价。建立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量溶出液、透皮液中新型脂质创面敷料残留物(三溴苯酚和铋)的分析方法。同时,使用四唑盐(... 本文通过体外实验(溶出、透皮)、细胞毒性实验建立脂质创面敷料的安全性评价。建立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量溶出液、透皮液中新型脂质创面敷料残留物(三溴苯酚和铋)的分析方法。同时,使用四唑盐(MTT)比色法判断新型脂质创面敷料的材料毒性。结果表明,溶出液在2天、4天、7天内三溴苯酚的单位面积溶出量分别为(6.91±1.34)μg/cm^2、(6.71±0.81)μg/cm^2、(6.41±1.40)μg/cm^2,铋的单位面积溶出量分别为(0.0086±0.0005)ng/cm^2、(0.0097±0.0018)ng/cm^2、(0.0556±0.0068)ng/cm^2。透皮液在1天、2天内三溴苯酚的单位面积透过量分别为(0.16±0.01)μg/cm^2、(1.11±0.01)μg/cm^2,铋的单位面积透过量分别为(0.0036±0.0001)ng/cm^2、(0.0117±0.0015)ng/cm^2。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证明本实验所用的脂质创面敷料对Hacat、HSF两种细胞毒性较小,等级为0或1。本实验所用新型脂质创面敷料的残留物在溶出液和透皮液中含量较低,细胞毒性等级较低,足以说明脂质创面敷料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创面敷料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细胞毒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