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进红 王兆骞 张贤林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79-483,共5页
以浙江省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资源持续开发利用角度首次提出了由小流域地形地貌类型、水资源条件类型及土地资源状况类型组成的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的三级分类体系;明确了浙江省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主要有8 种类型,其中... 以浙江省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资源持续开发利用角度首次提出了由小流域地形地貌类型、水资源条件类型及土地资源状况类型组成的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的三级分类体系;明确了浙江省红壤小流域生态系统主要有8 种类型,其中以低丘岗地地形地貌、缺水或引水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小流域 生态系统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及模式建设建议 被引量:32
2
作者 李新平 黄进勇 +1 位作者 马琨 王兆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83-85,共3页
生态农业模式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随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开展,生态农业模式的系统工程概念逐步明确,生态农业模式分类体系也日趋完善。分析了生态农业模式的机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指出今后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模式研究 模式建设 生态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热带地区胶-茶-鸡农林复合模式生态效益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孟庆岩 叶旭君 +1 位作者 严力蛟 王兆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193-195,共3页
以海南省文昌市典型的胶- 茶- 鸡农林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单作胶园、胶茶间作园为对照,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生态效益进行。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胶、茶产量,改善鸡的... 以海南省文昌市典型的胶- 茶- 鸡农林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单作胶园、胶茶间作园为对照,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生态效益进行。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明显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胶、茶产量,改善鸡的品质,因此,该模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系统 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效益 胶-茶-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业模式下水土流失的生态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马琨 王兆骞 陈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87-191,共5页
利用径流小区及Eu定位土芯中子活化示踪技术,对不同区域多年、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下土壤侵蚀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坡度<10°时,林、农林、作物、作物+工程这4种模式的土壤侵蚀模数、径流系数无明显差异;坡度为15... 利用径流小区及Eu定位土芯中子活化示踪技术,对不同区域多年、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下土壤侵蚀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坡度<10°时,林、农林、作物、作物+工程这4种模式的土壤侵蚀模数、径流系数无明显差异;坡度为15°时其侵蚀模数分别达1 707.46 t.km-2.a-1、2 127.3 t.km-2.a-1、2 144.81t.km-2.a-1、1 847.06 t.km-2.a-1,是坡度<10°时土壤侵蚀模数的10.78倍、11.33倍、8.55倍、9.41倍。不同农业模式在不同时期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但所有农业模式在发展前期,水土流失较严重,农林复合模式到中期土壤侵蚀趋于稳定。纯林和农林模式后期能明显减少水土流失。流域内不同农业模式下土壤侵蚀表现为侵蚀与沉积交错出现的趋势,侵蚀与沉积量的大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坡度、农业活动的强弱等因素。复合结构的农业模式优于单一结构的农业模式,农业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其本身群落、物种结构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模式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模数 生态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兼论其保护途径与今后研究方向 被引量:39
5
作者 陈欣 唐建军 王兆骞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8-41,共4页
重点论述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害虫控制、土壤侵蚀防治、退化环境恢复、消除污染和促进养分循环等方面。探讨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及今后应开展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生态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赵兴征 卢剑波 +2 位作者 赵多 李全胜 丁立仲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3-354,共2页
关键词 浙江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 环境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趋势度的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全胜 叶旭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95-700,共6页
在对农业生态系统时间演替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以评价指标年际变异性、评价指标的时间发展斜率变化率和评价指标的初始阈值水平为评价领域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趋势度的概念。并以德清县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结果表明该县的可持续度为 0 .... 在对农业生态系统时间演替过程分析的基础上 ,以评价指标年际变异性、评价指标的时间发展斜率变化率和评价指标的初始阈值水平为评价领域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趋势度的概念。并以德清县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结果表明该县的可持续度为 0 .6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趋势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5
8
作者 严力蛟 杨京平 朱有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简述了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 现状 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被引量:8
9
作者 濮小英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9-111,共3页
浙江是经济大省、农业大省 ,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的压力和各种人为破坏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突出 ,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概述当前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导致其恶化的主要原因 。
关键词 浙江 农村生态环境 问题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影响的计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韦新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68,共4页
发展生态旅游是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系统科学和森林经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分析了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影响的方式和途径 .以森林资源变化量作为指标 ,提出影响度来量化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程度 ,并对... 发展生态旅游是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系统科学和森林经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分析了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影响的方式和途径 .以森林资源变化量作为指标 ,提出影响度来量化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程度 ,并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建立计量分析模型 .影响度计量分析模型中 ,生态旅游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度由占用林地、毁坏森林植被、林地恢复、林相改造、采伐改变等直接影响各分量和改变大气、水质、土壤等生态因子间接影响各分量所组成 .采用这种计量分析 ,能比较直观地掌握和分析生态旅游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影响 计量分析 生态旅游 计量模型 森林资源变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慈溪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严力蛟 赵左士 +1 位作者 孙士林 潘利波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6-299,共4页
针对慈溪市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加快慈溪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参 4。
关键词 生态环境问题 慈溪市 生态环境建设 农业产业化 政策 管理机构 生态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生态环境问题与整治对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汤金尧 严力蛟 叶旭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2期70-71,共2页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动态 ,针对浙江省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生态环境问题 整治对策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雨强条件下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115
13
作者 马琨 王兆骞 +1 位作者 陈欣 尤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19,共4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对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雨强较大情况下 ,土壤养分以泥沙形式随径流迁移 ;当雨强较小时 ,随径流迁移的可溶态养分流失量占流失泥沙养分量的比例较高 ,土壤养分流失氮、磷、钾分别达...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对红壤坡地养分流失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雨强较大情况下 ,土壤养分以泥沙形式随径流迁移 ;当雨强较小时 ,随径流迁移的可溶态养分流失量占流失泥沙养分量的比例较高 ,土壤养分流失氮、磷、钾分别达到 5 3.12 % ,2 3.1% ,2 1.5 % ;不同形态的养分在流失泥沙中均有养分富集现象 ,但富集率各不相同 ;土壤养分流失量与雨强及泥沙流失量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养分流失特征 人工模拟降雨 雨强条件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78
14
作者 袁东海 王兆骞 +2 位作者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8-198,共11页
从红壤小流域坡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磷流失的特征 ,结果表明 :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 3,由于其水土流失量最低 ,氮、磷流失量最小。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 ,由于水土流失量最大 ,磷的流失量最大 ,但其... 从红壤小流域坡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磷流失的特征 ,结果表明 :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 3,由于其水土流失量最低 ,氮、磷流失量最小。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 ,由于水土流失量最大 ,磷的流失量最大 ,但其有效磷、水溶性磷及氮素流失量低于不注重水土资源保持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1、注重水土保持措施的试验区 2和试验区 4。由于采用了水土保持综合农林措施 ,有效地减轻了水土流失 ,试验区 2和试验区 4的土壤氮、磷流失量明显小于试验区 1土壤氮、磷流失量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中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能有效地控制土壤养分流失。2 0 0 0年不同试验区土壤氮、磷的流失主要集中于 5、6及 8月份 ,其流失量占全年氮、磷流失量的 90 %以上 ,这与当地的降雨季节性分配特征有关。土壤氮、磷的坡面流失方式为推移质流失和径流流失 ,磷的流失形态主要为泥砂结合态 ,约占总磷流失量的70 %以上。除试验区 3以外 ,其它试验区泥沙结合态氮素的流失量大于水溶态氮素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小流域 利用方式 氮磷流失特征 坡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1
15
作者 袁东海 王兆骞 +2 位作者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6-69,共4页
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措施相比 ,其它农作措施均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 ,休闲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2 .8% ,减少泥沙流失量 85 .0 2 % ;等高土埂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70 .2 0 % ,... 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措施相比 ,其它农作措施均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 ,休闲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2 .8% ,减少泥沙流失量 85 .0 2 % ;等高土埂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70 .2 0 % ,减少泥沙流失量 95 .0 4 % ;水平草带能减少径流流失 3 2 .3 3 % ,减少泥沙流失量 4 5 .88% ;水平沟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5 .6% ,减少泥沙流失量 63 % ;等高农作能减少径流流失 5 6.3 3 % ,减少泥沙流失量 87.70 %。等高土埂、等高农作、休闲处理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优于水平草带和水平沟处理 ;泥沙流失除等高土埂和等高农作以外 ,其它处理均是推移质流失量大于悬移质流失量 ;径流流失和泥沙流失主要集中在 5~ 8月份 ,约占全年流失总量的 80 %以上。影响径流和泥沙流失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降雨侵蚀力、植被覆盖度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农作系统 红壤坡耕地 推移质 悬移质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污泥能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6
作者 张辉 胡勤海 +1 位作者 吴祖成 潘慧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45-1151,共7页
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能源化利用的价值逐渐得到研究者重视。本文在对城市污泥成分和性质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污泥能源化利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包括厌氧消化、热解和气化、燃烧和混烧、微生物燃料电池等... 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能源化利用的价值逐渐得到研究者重视。本文在对城市污泥成分和性质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污泥能源化利用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包括厌氧消化、热解和气化、燃烧和混烧、微生物燃料电池等,从原理、工艺、产物、污染控制等方面对上述方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几种技术方法对比分析,指出燃烧和混烧可直接实现能量转化,是目前可直接应用推广的技术,但成本较高、污染气体及灰分需进一步处理处置;气化、热解可避免污染气体等二次污染,但工艺和设备较复杂,尚未实现应用;厌氧消化和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通过微生物作用实现污泥减量和能源产出,是污泥能源化利用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厌氧消化 气化 燃烧 微生物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的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杨京平 姜宁 陈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8-324,共7页
本文描述了土壤氮和肥料氮素对水稻不同时期生长的影响及水稻对氮素吸收和在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模式 ,借助水稻生长模型ORYZA - 0 ,通过田间和水槽的氮肥试验结果对水稻模型和氮素动态模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模型模拟的水稻生物量、... 本文描述了土壤氮和肥料氮素对水稻不同时期生长的影响及水稻对氮素吸收和在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模式 ,借助水稻生长模型ORYZA - 0 ,通过田间和水槽的氮肥试验结果对水稻模型和氮素动态模块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模型模拟的水稻生物量、产量、叶片吸氮量和地上部吸氮量与实测值呈明显的正相关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生物量r=0 9889;产量r =0 992 2 ;叶片吸氮量r =0 95 97;地上部吸氮量r =0 92 34。模拟生物量、产量和实测的生物及产量的相关性较高 ;而对叶片吸氮量、地上部吸氮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稍低一些。但总体来看 ,该模型不仅能较准确地模拟水稻生长动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吸氮量 干物质积累 模拟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坡地侵蚀定位土芯Eu中子活化示踪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琨 王兆骞 +2 位作者 陈欣 眭国平 杨遂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1-367,共7页
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和径流小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Eu定位土芯的布设、取样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Eu定位土芯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可以准确测定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侵蚀量.利用Er-Es的经验模型可以描述坡面单位面积流失量的变化趋势,预... 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和径流小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Eu定位土芯的布设、取样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Eu定位土芯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可以准确测定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侵蚀量.利用Er-Es的经验模型可以描述坡面单位面积流失量的变化趋势,预测坡面土壤流失量,最大误差为7.671t/hm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泥沙的输移比(SDR)也不相同.顺坡种植作物后,泥沙输移比(SDR)与休闲裸坡地相比减少了30%左右,从而使植被覆盖下坡面泥沙流失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地 土壤侵蚀 铕定位土芯 中子活化分析 土壤流失 泥沙输移比 同位素示踪 Er-E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袁东海 王兆骞 +2 位作者 郭新波 陈欣 张如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28,共5页
研究了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的试验区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的特征 ,结果表明 :径流、泥沙及有机碳流失主要集中在 5月、6月及 8月份 ,其间径流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 68.8%~ 73 .1 %,泥沙流失量和有机碳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 90 %以... 研究了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的试验区水土流失和有机碳流失的特征 ,结果表明 :径流、泥沙及有机碳流失主要集中在 5月、6月及 8月份 ,其间径流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 68.8%~ 73 .1 %,泥沙流失量和有机碳流失量占全年流失量的 90 %以上。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大小顺序均为无保护性措施、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粗放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1 >保护性经营利用试验区 2 >保护性经营利用试验区 4>恢复保护性植被试验区 3 ;流失的泥沙主要为推移质 ,有机碳流失量的大小顺序为粗放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1 >保护性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2 >保护性经营利用的试验区 4>无保护措施、侵蚀严重的试验区 5>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 3 ,径流流失的有机碳和推移质流失的有机碳基本接近。从保护资源角度来看 ,恢复保护性植被试验区 3的利用方式控制水土流失和有机碳的效果最好。从农林利用角度来看 ,以有保护性经营利用综合性措施 (等高梯田、植被篱笆、农林间作等措施 )的试验区 2和试验区 4利用方式 ,既有利于水土保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小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水土流失 有机碳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WOFOST模型对浙江水稻潜在生长过程的模拟与验证 被引量:28
20
作者 谢文霞 严力蛟 王光火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9-323,共5页
通过2001~2003年在金华市和2004年在杭州市的水稻田间试验,应用WOFOST模型对浙江水稻潜在生长进行了模拟和验证。对于常规晚稻秀水11和杂交晚稻协优46,用2001年和2002年的试验数据作参数校正,得到一套参数后,用2003年试验数据作模... 通过2001~2003年在金华市和2004年在杭州市的水稻田间试验,应用WOFOST模型对浙江水稻潜在生长进行了模拟和验证。对于常规晚稻秀水11和杂交晚稻协优46,用2001年和2002年的试验数据作参数校正,得到一套参数后,用2003年试验数据作模型验证;对于单季稻两优培九,则以2004年试验数据用于校正,2003年的用于验证。通过对几种水稻品种模拟结果的综合分析,主要结论如下:WOFOST模型可以成功地用于浙江主要水稻品种潜在生长过程的模拟,可以较好地分析浙江水稻的生长过程和产量潜力。由WOFOST模型计算得到浙江中部地区连作晚稻的生产潜力为8100kg/hm^2左右,中稻为9300kg/hm^2左右。目前两种水稻的实际平均产量分别为模拟产量的78%和70%。判断结果表明,有必要对目前水稻中、后期的田间管理措施进行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 验证 模型 水稻 产量 作物生长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