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花粉蛋白对HepA-H细胞和HeLa细胞抑癌活性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豆长明 李继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80-984,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商品天花粉蛋白(TCS1)和从鲜药材中提取分离出的天花粉蛋白粗品(TCS2),对HepA-H细胞(腹水型肝癌高转移株细胞)和HeLa细胞(人宫颈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抑癌作用机理。方法MTT法检测药物的细胞毒作用,电镜观... 目的比较分析商品天花粉蛋白(TCS1)和从鲜药材中提取分离出的天花粉蛋白粗品(TCS2),对HepA-H细胞(腹水型肝癌高转移株细胞)和HeLa细胞(人宫颈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抑癌作用机理。方法MTT法检测药物的细胞毒作用,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电泳检测细胞DNA生物化学特征改变。结果TCS1和TCS2对HepA-H细胞作用不明显(P>0.05),而对HeLa细胞具有显著性作用,呈明显时效、量效关系(r>0.864,P<0.05或P<0.01)。在相同作用时间内,TCS2作用组对细胞生长抑制率均高于TCS1组(P<0.01)。进一步研究发现,HeLa细胞经TCS2作用后,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胞膜发泡,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并出现凋亡小体,细胞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呈典型的梯形带。结论HepA-H细胞对天花粉蛋白不敏感,而HeLa细胞对TCS1和TCS2敏感,其中TCS2抑癌活性明显强于TCS1,细胞生长受抑制作用显著,作用机制与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花粉素 HEP A-H细胞 HELA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卢海英 李继承 +1 位作者 梁晓岳 张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732-1736,共5页
目的:研究人类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对肝细胞癌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肝细胞癌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揭示nm23H1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发生、转移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 目的:研究人类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对肝细胞癌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肝细胞癌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为揭示nm23H1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发生、转移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进行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研究。结果:①48例肝细胞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性的发生率为35.42%。LOH的发生率在有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和有无肝内转移或门静脉栓的癌组织中有显著差异(P<0.01),临床TNM分期Ⅲ期LOH的发生率显著高于Ⅰ、Ⅱ期(P<0.01)。此外,在侵袭转移高危组LOH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侵袭转移低危组(P<0.01)。MSI检出率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均无关。②nm23H1蛋白阳性率为56.25%,nm23H1蛋白阳性率在Edmondson分级Ⅲ+Ⅳ组低于Ⅰ+Ⅱ组(P<0.01),在有淋巴或远处转移组显著低于无淋巴或远处转移组(P<0.01),TNM分期Ⅲ期显著低于Ⅰ+Ⅱ期(P<0.01);在侵袭转移高危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侵袭转移低危组(P<0.01)。此外,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显示,在各临床病理参数影响下,nm23H1蛋白的表达强度没有差异。③LOH阳性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为27.27%,显著低于LOH阴性组64.86%,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nm23H1基因的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肝细胞癌的发生和转移,后者可抑制肝细胞癌局部nm23H1蛋白的表达,并赋予肝细胞癌高转移、预后差的特性。提高肝细胞癌局部nm23H1蛋白的表达,可减缓肿瘤的侵袭转移倾向,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基因 NM23H1 微卫星不稳定性 杂合性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CLB1增强泰素帝抗Lewis肺癌细胞体内外增殖作用的研究
3
作者 张涛 张伶 +4 位作者 魏东 张汝 程朋 李继承 张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65-469,共5页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B1反义全长cDNA(AS-CLB1)对抗Lewis肺癌细胞(LL/2)体内外增殖作用的影响,为将AS-CLB1联合用于人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0.01nmol/L~0.1μmol/L)处理LL/2亲本(LP),LL/2空载体(LV)及LL/2/AS-CLB1...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B1反义全长cDNA(AS-CLB1)对抗Lewis肺癌细胞(LL/2)体内外增殖作用的影响,为将AS-CLB1联合用于人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0.01nmol/L~0.1μmol/L)处理LL/2亲本(LP),LL/2空载体(LV)及LL/2/AS-CLB1(LA)三种细胞,分别于1h及24h后用MTT比色法评估对各组细胞的杀伤作用。将上述三种细胞分别接种C57BL/6小鼠,成瘤后用(15mg/kg.d)处理各组动物,3d1次,一共4次,进行成瘤性及动物生存时间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动物肿瘤组织细胞周期及凋亡。结果:无论是泰素帝处理1h还是24h,LA细胞存活率较LP、LV两对照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处理1h后,泰素帝80nmol/L组LA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9倍以上,处理24h后,20nmol/L组LA细胞存活率低于对照7倍左右。LA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P<0.05),接种后30天,LP组肿瘤体积大小为1981.29±318.56mm3,LV组为1673.36±297.96mm3,LA组仅为421.68±30.16mm3。LA组肿瘤组织中细胞在G1期所占比例为(89.7±0.5)%,凋亡率为(79.5±1.2)%,均较对照明显增加(P<0.05)。接种后60天,LA组尚有70%的小鼠存活,LP组仅30%,LV组仅40%存活,LA组动物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AS-CLB1可以明显增强抗LL/2细胞在体内外的增殖作用,此增强效应可能与AS-CLB1诱导细胞发生G1期阻滞及凋亡,增强了抗肿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CDNA 细胞周期蛋白B1 泰素帝 LEWIS肺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淋巴途径在二次打击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牛春雨 李继承 +2 位作者 赵自刚 张静 薄爱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982-1985,共4页
目的: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二次打击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凋亡相关基因以及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5只,均分为结扎组、未结扎组、假手术组,以失血、LPS复制二次打击模型,结扎组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在手术创... 目的: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二次打击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凋亡相关基因以及TNF-α、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5只,均分为结扎组、未结扎组、假手术组,以失血、LPS复制二次打击模型,结扎组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在手术创伤后24 h,选择肺固定位置制作切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并制备肺组织匀浆,ELISA法检测血清、肺匀浆TNF-α、IL-6。结果:二次打击后,未结扎组肺组织细胞凋亡率、Bax表达、血清及肺匀浆TNF-α、IL-6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结扎组,Bcl-2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及结扎组(P<0.01,P<0.05),细胞凋亡以上皮细胞为主;结扎组肺组织细胞凋亡率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肺组织Bcl-2表达显著增高,Bax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P<0.05)。结论:阻断肠淋巴途径可减轻失血-LPS致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肠系膜淋巴管结扎降低促细胞凋亡介质TNF-α、IL-6水平、提高Bcl-2表达有关。提示二次打击的肠源性淋巴液在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损伤 细胞凋亡 肠系膜淋巴管 结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合突变的PCR产物中包含异源双链DNA片段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咸宁 何新辉 李继承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17-420,共4页
目的:验证杂合突变的PCR产物中包含异源双链DNA片段。方法:采用PCR、PAGE电泳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人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致病基因KRT9第1外显子的杂合的碱基插入/缺失突变(497delAinsGGCT)进行实验验证。结果:KRT9基因... 目的:验证杂合突变的PCR产物中包含异源双链DNA片段。方法:采用PCR、PAGE电泳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人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致病基因KRT9第1外显子的杂合的碱基插入/缺失突变(497delAinsGGCT)进行实验验证。结果:KRT9基因第1外显子碱基插入/缺失突变(497delAinsGGCT)杂合子的PCR产物,本身包含2种异源双链DNA片段和2种同源双链DNA片段,不需要经过额外的变性、退火处理。结论:在用DGGE、TGGE、DHPLC和HA等需要形成杂合双链体的基因突变检测技术进行突变检测时,如果突变为杂合子,则PCR产物可以直接进行突变检测,不需要预先加热/冷却等预处理以形成异源双链DNA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突变 色谱法 高效液相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 DNA突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淋巴转移时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和树突状细胞分布 被引量:1
6
作者 宿志弘 李继承 季一鸣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用ICAM-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shigami分级记数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结肠癌淋巴转移时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分布.正常结肠组织淋巴管... 用ICAM-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shigami分级记数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结肠癌淋巴转移时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分布.正常结肠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阴性,癌组织淋巴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呈阳性.随着癌组织浸润深度的增加,ICAM-1阳性淋巴管数目逐渐增多(P<0.01).当肠周淋巴结有癌转移时,ICAM-1阳性淋巴管明显多于无癌转移组(p<0.01);与ICAM-1的表达相反,树突状细胞(DCs)局部浸润强度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62,p<0.01),肠周淋巴结无癌转移组DCs数目多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1).ICAM-1的表达和DCs的分布与结肠癌的浸润和淋巴转移有密切关系,并对结肠癌的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淋巴转移 细胞间粘附分子 树突状细胞 ICAM-1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胆囊癌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国强 张永奎 +1 位作者 卢海英 李继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179-2184,共6页
目的:研究人类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对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为揭示nm23-H1基因、hMLH1和hMSH2基因与肿瘤发生和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 目的:研究人类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对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为揭示nm23-H1基因、hMLH1和hMSH2基因与肿瘤发生和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50例胆囊癌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进行D17S396位点MSI、LOH的检测和nm23-H1、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研究。结果:①原发性胆囊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发生率为42.55%,LOH的发生率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差异显著(P<0.05);在肝脏侵润和淋巴转移组高于无肝脏侵润和无淋巴转移组(P<0.01),在Ne-vinⅣ+Ⅴ期高于Ⅰ+Ⅱ+Ⅲ期(P<0.01);而MSI发生率则相反;②nm23-H1蛋白阳性率为46.81%,在淋巴转移组低于无淋巴转移组(P<0.01);NevinⅣ+Ⅴ期低于Ⅰ+Ⅱ+Ⅲ期(P<0.05);③hMLH1和hMSH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1.06%和42.55%,hMLH1蛋白表达在有无淋巴转移组和Nevin分期有显著差异(P<0.01),肝脏侵润组低于无肝脏侵润组(P<0.05);④MSI阳性组中hMLH1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MSI阴性组(P<0.05)。LOH阳性组中nm23-H1和hMSH2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LOH阴性组(P<0.05);⑤hMSH2蛋白阳性组中nm23-H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hMSH2蛋白阴性组(P<0.05)。结论:nm23-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是胆囊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子机制。nm23-H1基因的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胆囊癌的发生和转移。hMLH1/hMSH2表达异常可能是胆囊癌的早期分子事件。提高胆囊癌局部nm23-H1、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可减缓肿瘤的侵润转移并提高预后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肿瘤 基因 NM23-H1 基因 hMLHI 基因 HMS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RAQ技术研究滋阴降火方药知柏地黄丸对阴虚“上火”SD大鼠血清蛋白组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昌铭 毛连根 +8 位作者 杨粟 江婷婷 陈钟梁 屠慧惠 陈静 胡玉婷 甘霖 李仲杰 李继承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2期2876-2880,共5页
目的:研究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上火"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iTRAQ-2DLC-MS/MS蛋白组学技术检测阴虚"上火"大鼠在知柏地黄丸治疗前后的血清蛋白组学表达谱,筛选并鉴定与知柏地黄丸治疗作用相关的蛋白质群,并应用生... 目的:研究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上火"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iTRAQ-2DLC-MS/MS蛋白组学技术检测阴虚"上火"大鼠在知柏地黄丸治疗前后的血清蛋白组学表达谱,筛选并鉴定与知柏地黄丸治疗作用相关的蛋白质群,并应用生物信息学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揭示知柏地黄丸对阴虚"上火"治疗作用的生物学机制。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阴虚"上火"对照组大鼠血清中有47个差异蛋白,其中有20个表达上调,27个表达下调。知柏地黄丸治疗后,有19个差异蛋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蛋白主要集中在免疫反应与物质代谢过程。其中参与免疫反应的蛋白主要有有补体成分4(C4)、凝血因子X(F10)、激酶相关磷蛋白2(Skap2);参与代谢作用的蛋白有L乳酸脱氢酶A链(Ldha)、果糖二磷酸醛缩酶A(Aldoa)、花生四烯酸脂肪氧合酶(Alox12)、GDP分解酶抑制剂1(Arhgdia)、肌球蛋白轻链(Myl6)。结论:阴虚"上火"主要表现为机体免疫反应与物质代谢发生紊乱,知柏地黄丸可以通过调节免疫与物质代谢反应治疗阴虚"上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虚“上火” 知柏地黄丸 蛋白组学 ITRAQ 免疫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乙酰化修饰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宇 万群 +2 位作者 金露琪 闫春兰 丁世萍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9-385,共7页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细胞自噬的关系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自噬的发生需要多类蛋白质协同完成.在此过程中,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对细胞自噬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从两个角度进行了总结:一方面总结了蛋白质乙酰化修饰...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细胞自噬的关系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自噬的发生需要多类蛋白质协同完成.在此过程中,蛋白质的乙酰化修饰对细胞自噬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从两个角度进行了总结:一方面总结了蛋白质乙酰化修饰与自噬关系的功能性研究,主要涉及组蛋白、转录因子以及与乙酰辅酶A代谢过程中相关酶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概括了细胞自噬过程中蛋白质乙酰化修饰组学的研究进展.乙酰化酶/去乙酰化酶是蛋白质乙酰化修饰水平的主要调控者,阐明酶与底物的关系将是深入探讨乙酰化修饰与细胞自噬关系的关键所在.这些研究结果必将为揭开细胞自噬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蛋白质乙酰化修饰 乙酰化组学 乙酰化酶 去乙酰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休克大鼠肾功能不全的干预机制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自刚 牛春雨 +5 位作者 张静 陈瑞华 刘艳凯 张玉平 姜华 李继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43-748,共6页
目的: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不同时期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自由基、炎症介质的影响,探讨肠淋巴途径对休克大鼠肾功能不全的干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8只,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结扎组。休克组与结扎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模... 目的:观察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不同时期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肾组织自由基、炎症介质的影响,探讨肠淋巴途径对休克大鼠肾功能不全的干预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8只,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结扎组。休克组与结扎组复制重症失血性休克模型,结扎组于休克复苏后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于休克后90min、输液复苏后0h、1h、3h、6h、12h、24h等时点处死大鼠,制备肾组织匀浆,检测MDA、SOD、NO、NOS、TNF-α、IL-6以及MPO水平,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肾组织iNOS mRNA表达。结果:休克组大鼠输液复苏后不同时点肾组织匀浆MDA、NO、NOS、TNF-α、IL-6水平和MPO活性以及iNOS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6h-12h持续在较高水平,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肾组织匀浆SOD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P<0.05);结扎组输液复苏后6h、12h、24h肾组织匀浆MDA、NO、NOS、TNF-α、IL-6水平和MPO活性以及iNOSmRNA均显著低于休克组相应时点,SOD活性高于休克组相应时点(P<0.01,P<0.05)。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干预重症失血性休克大鼠肾功能不全的机制与减少肾PMN扣押、降低TNF-α、IL-6的释放、抑制NO生成及iNOSmRNA表达、减少自由基释放与SOD消耗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肾功能衰竭 肠系膜淋巴管 结扎术 炎症介导素类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牛春雨 李继承 +2 位作者 赵自刚 张静 薄爱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566-1570,共5页
目的:探讨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失血-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拮抗作用。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45只,均分为结扎组、未结扎组、假手术组,以失血、LPS复制二次打击模型,结扎组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致肠淋巴液断流。在手术创伤后2... 目的:探讨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对失血-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拮抗作用。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45只,均分为结扎组、未结扎组、假手术组,以失血、LPS复制二次打击模型,结扎组行肠系膜淋巴管结扎术致肠淋巴液断流。在手术创伤后24 h,所有大鼠颈总动脉放血,进行血气分析;从左肺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观察WBC、NO及其合酶、SOD、MDA以及肺泡通透性指数等指标的水平;右肺制备10%组织匀浆,检测MPO、ATPase活性等指标;观察右肺后叶超微结构。结果:二次打击后,未结扎组动脉血PaCO2、BALF中细胞总数及PMN、NO2-/NO3-、NOS、MDA含量以及肺匀浆MPO活性、肺通透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动脉血pH、PaO2、BALF中SOD、肺匀浆ATPase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P<0.05);结扎组大鼠BALF中细胞总数及PMN、MDA、NO2-/NO3-含量、肺通透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BALF中SOD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P<0.05)。但结扎组大鼠动脉血pH、PaO2、肺匀浆ATPase活性显著高于未结扎组,动脉血PaCO2、BALF中细胞总数及PMN、NO2-/NO3-、NOS、MDA含量、肺通透性指数及肺匀浆MPO显著低于未结扎组(P<0.01,P<0.05);且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较未结扎组轻微。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可减轻失血-LPS致大鼠的急性肺损伤。提示二次打击的肠系膜淋巴液在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损伤 肠系膜淋巴管 结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链华游蛇消化道粘膜上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仲杰 杨友金 李继承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53-456,共4页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赤链华游蛇消化道粘膜上皮表面细微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其食道前段粘膜上皮由纤毛细胞、柱状细胞组成,后段为假复层上皮细胞组成;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细胞表面无微绒毛;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同时...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赤链华游蛇消化道粘膜上皮表面细微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其食道前段粘膜上皮由纤毛细胞、柱状细胞组成,后段为假复层上皮细胞组成;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细胞表面无微绒毛;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同时,还讨论了这些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链华游蛇 消化道 粘膜 上皮细胞 细微结构 扫描电镜 形态学 微绒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癌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月琴 陈学荣 +2 位作者 林兴秋 宿志弘 李继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79-1083,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人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对胃肠癌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胃癌、结肠癌进展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单链... 目的:研究中国人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对胃肠癌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胃癌、结肠癌进展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对40例石蜡包埋胃癌标本和30例石蜡包埋结肠癌标本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进行D17S396位点MSI、LOH的检测和nm23H1蛋白表达研究。结果:D17S396位点MSI检出率在胃癌、结肠癌的TNMⅠ+Ⅱ期高于Ⅲ+Ⅳ期,并且胃癌MSI发生率随着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而降低。LOH检出率在胃癌、结肠癌的TNMⅢ+Ⅳ期高于Ⅰ+Ⅱ期,并随淋巴转移的发生而增高。nm23H1蛋白阳性率在胃癌、结肠癌的TNMⅠ+Ⅱ期显著高于Ⅲ+Ⅳ期,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组。结论: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胃癌、结肠癌的进展。MSI是胃癌、结肠癌的早期分子标志,LOH多发生于胃癌、结肠癌的晚期阶段并赋予癌细胞高侵袭、预后差的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结肠肿瘤 基因 NM23H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胃癌中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小红 甘西西 +3 位作者 杨月琴 林兴秋 梁勇 李继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4期2828-2830,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胃癌中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阐明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其基因组DNA,进行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 目的:研究原发性胃癌中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阐明BRCA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其基因组DNA,进行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对石蜡包埋胃癌标本及对应的正常组织进行D17S579、D17S855位点MSI、LOH检测和BRCA1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40例胃癌D17S579位点MSI、LOH检出率和BRCA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2.5%、15.0%、37.5%。37例胃癌D17S855位点MSI、LOH检出率和BRCA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8.9%、18.9%、37.8%。在肿瘤TNM分期中,上述2个位点MSI检出率在TNMⅠ+Ⅱ期分别高于TNMⅢ+Ⅳ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17S579位点,MSI检出率随着胃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在TNMⅠ+Ⅱ期,BRCA1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TNMⅢ+Ⅳ期,并随着胃管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呈下降趋势(P<0.05)。BRCA1蛋白阳性率在MSI阳性组高于MSI阴性组(P<0.05)。结论:MSI和LOH可能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胃癌的进展。MSI可作为检测胃癌发生的早期分子学标志之一。BRCA1蛋白有可能阻止胃癌向低分化发展,并可能有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BRCA1基因 微卫星不稳定性杂合性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上皮性肿瘤中nm23H1基因的突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甘西西 李小红 +2 位作者 王崇宇 叶玲玲 李继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9期3011-3013,共3页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性肿瘤中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卵巢肿瘤进展的关系,为揭示nm23H1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Lei... 目的:研究卵巢上皮性肿瘤中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卵巢肿瘤进展的关系,为揭示nm23H1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对石蜡包埋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及相应的正常组织,进行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杂合性缺失的检测和nm23H1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本实验中,卵巢上皮性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的10%,而在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未见该位点遗传不稳定的发生。结论:nm23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是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杂合性缺失的发生可作为卵巢组织恶变的判断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NM23H1基因 微卫星不稳定性 杂合性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柏地黄丸对阴虚“上火”证血清抗炎凝血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毛连根 刘昌铭 +8 位作者 杨粟 江婷婷 陈钟梁 屠慧惠 陈静 胡玉婷 甘霖 李仲杰 李继承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2期2889-2891,2896,共4页
目的:探究知柏地黄丸(Zhibai Dihuang Granule;ZDG)对阴虚"上火"证血清抗炎凝血蛋白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处理SD大鼠建立阴虚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往大鼠牙龈出滴加牙龈卟啉单胞... 目的:探究知柏地黄丸(Zhibai Dihuang Granule;ZDG)对阴虚"上火"证血清抗炎凝血蛋白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处理SD大鼠建立阴虚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往大鼠牙龈出滴加牙龈卟啉单胞菌叠加口腔牙龈炎模型,建立阴虚"上火"证大鼠模型。用滋阴降火药知柏地黄丸对大鼠进行治疗,以i TRAQ-2DLCMS/MS蛋白组学技术与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治疗前后阴虚"上火"大鼠血清差异性蛋白表达谱,探索知柏地黄丸治疗阴虚"上火"的生物学机制。结果:知柏地黄丸观察组大鼠血清凝溶胶蛋白(Gsn)、纤溶酶原(Plg)、纤维蛋白原α链(Fga)、胸腺素β4(Tmsb4x)比值显著上调(Fold Change>1.25);胶原蛋白α2-I型链(Col1a2)比值显著下调(Fold Change<0.8)。Gsn是机动蛋白丝的切割蛋白,参与细胞凋亡、清除损伤组织、调节炎性介质等生物学功能;Plg是血液纤维蛋白水解酶无活性的前体,参与机体纤溶、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降解等多种生物过程;Fga是由肝脏合成的纤维蛋白前体,能在内源凝血因子或外源组织因子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参与机体的凝血过程;Colla2是由肝、巨核细胞合成的凝血蛋白酶,是活化Fga的凝血稳定因子,Fga在Colla2的作用下参与完成凝血过程;T-β4是由胸腺产生的淋巴生长因子,具有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迁移、增强抗原提呈细胞功能、抑制炎性因子、促进组织重塑、血管生成和伤口愈合修复等生物学功能。结论:知柏地黄丸通过对Gsn、Plg、Fga、Colla2、T-β4水平的调节,清除损伤组织,释放肌动蛋白、细菌脂多糖,抑制细胞凋亡作用;并且可以调节炎性因子,改变炎性反应部位血液流变动力学障碍,促进炎性反应损伤的愈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柏地黄丸 阴虚“上火” 蛋白组学 抗炎 凝血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