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电磁学研究的难点及可能突破 被引量:3
1
作者 曾群力 许正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3,共3页
文中分析了目前在生物电磁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难点和困难,提出了未来研究中可能的突破方向,供我国生物电磁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参考。
关键词 电磁场 定群研究 辐射剂量 辐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电磁场对人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智东 曾群力 +5 位作者 郑云 张建宾 陈海祥 鲁德强 邵传森 夏大静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研究手机射频电磁辐照对人树突状细胞(DC)的表型和功能的影响,为评价手机射频电磁场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比吸收率(SAR)为4 W/kg的1800 MHzGSM射频电磁场间断(5 min开10 min停模式)辐照DC细胞0 h、1 h、12 h... 目的:研究手机射频电磁辐照对人树突状细胞(DC)的表型和功能的影响,为评价手机射频电磁场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比吸收率(SAR)为4 W/kg的1800 MHzGSM射频电磁场间断(5 min开10 min停模式)辐照DC细胞0 h、1 h、12 h或24 h,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处理组DC表面HLA-DR和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CD40及CD11c)的变化;以CCK-8试剂检测各组DC的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的差异;以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DC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TNF-α功能的差异。结果:与假辐照组相比,各辐照处理组DC表型分子HLA-DR、CD80、CD86、CD40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明显下降(P<0.05),但CD11c无明显变化;各辐照处理组DC的同种MLR能力明显降低(P<0.05),尤其以24 h处理组为甚。各辐照处理组DC的IL-12p70、TNF-α的分泌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射频电磁场辐照对DC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对同种T细胞的刺激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免疫学 电磁场/副作用 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混合 细胞因子类 细胞 培养的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与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关联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新元 方文攀 +1 位作者 林晨 陈光弟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83-1389,共7页
随着现代化电力工业的发展和家用电器的普及,环境极低频电磁场的磁感应强度越来越高,因此,公众日益关注极低频电磁场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为此,主要对近年来有关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 随着现代化电力工业的发展和家用电器的普及,环境极低频电磁场的磁感应强度越来越高,因此,公众日益关注极低频电磁场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为此,主要对近年来有关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研究集中于高压输电线路及视频显示终端来源的极低频电磁场对出生体质量、流产、早产及出生缺陷。有限研究提示妊娠期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与低出生体质量、流产发生存在相关性,但是剂量-反应关系尚不明确,结果有待验证;研究结果未支持极低频电磁场与早产和出身缺陷有关。流行病学研究对极低频电磁场是否能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没有得到一致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频电磁场 低出生体质量 流产 早产 出生缺陷 流行病学研究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DPH氧化酶在电磁辐射生物效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戴阿惠 孙文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22-1227,共6页
电磁辐射是一种复合电磁波,而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敏感,因此,电磁辐射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关于电磁辐射诱导的生物效应研究虽多,然而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发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 电磁辐射是一种复合电磁波,而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敏感,因此,电磁辐射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关于电磁辐射诱导的生物效应研究虽多,然而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发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ADPH氧化酶),又称呼吸爆发氧化酶(respiratory burst oxidase homologue,Rboh)在电磁辐射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中扮演重要角色,电磁辐射可直接或间接活化NADPH氧化酶复合体,然后NADPH氧化酶可以将细胞内NADPH的电子转移而形成活性氧,或者通过一系列炎症因子和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参与炎症、防御以及组织修复等生命过程.本文对NADPH氧化酶在电磁生物学效应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DPH氧化酶 活性氧 电磁辐射 生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杠杆定位手法对正常腰椎影响的生物力学实时测试 被引量:18
5
作者 吕立江 陆森伟 +5 位作者 王晓东 朱朝阳 范炳华 应晓明 应航 杨国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7,I0002,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的作用机理,为手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学依据。方法:应用模拟杠杆定位手法建立生物力学建模,用CT对健康志愿者的腰椎4~5进行实时扫描,观察3种体位下的腰椎生理曲度、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距离与腰... 目的:探讨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的作用机理,为手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学依据。方法:应用模拟杠杆定位手法建立生物力学建模,用CT对健康志愿者的腰椎4~5进行实时扫描,观察3种体位下的腰椎生理曲度、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距离与腰椎管前后径的变化。结果:平躺位、后伸位、加力后伸位分别实时测试取腰椎4~5最中间层数据比较,发现后伸加力位的腰椎生理曲度、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距离与腰椎管前后径的距离均变大。结论:杠杆定位手法可使腰椎生理曲度发生变化,即腰椎在原有基础上曲度加大,增加了腰椎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使椎间盘与神经根发生位移和腰椎管前后径的距离变大,初步明确了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杆定位手法 腰椎间盘 生物力学 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场暴露海马神经元自由基和胞内Ca^(2+)的变化 被引量:14
6
作者 苏海峰 包家立 李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318,共6页
电磁场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包括流行病调查、人体与动物、细胞、生化与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5个层次,电磁生物效应最初是通过物理作用产生化学反应,继而产生后续生物反应.自由基、电磁能量和生物钙是分属于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3个概念,... 电磁场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包括流行病调查、人体与动物、细胞、生化与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5个层次,电磁生物效应最初是通过物理作用产生化学反应,继而产生后续生物反应.自由基、电磁能量和生物钙是分属于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3个概念,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电磁生物效应的原初作用具有意义.选择海马神经元,观察在0.1mT、0.5mT和1.0mT电磁场暴露48h,海马神经元ROS水平和胞内Ca2+浓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暴露于0.1mT,0.5mT和1.0mT电磁场海马神经元的ROS水平和Ca2+浓度都比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P<0.01).暴露于0.1mT和0.5mT电磁场的ROS水平和暴露于0.1mT电磁场的Ca2+浓度与自由基清除剂+电磁场(Trolox+EMF)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暴露于1.0mT电磁场的ROS水平和暴露于0.5mT和1.0mT电磁场的Ca2+浓度比Trolox+EMF组有显著性提高(P<0.01).表明电磁场可以促进细胞自由基的产生,并且ROS水平与胞内Ca2+浓度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自由基 CA^2+ ROS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噪声阻断1800MHz手机辐射所致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内活性氧增加及DNA损伤 被引量:4
7
作者 吴炜 姚克 +4 位作者 王凯军 鲁德强 何继亮 徐立红 孙文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1800 MHz手机辐射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活性氧(ROS)和DNA损伤的影响,以及叠加电磁噪声后对该效应的阻断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受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为4 W/kg的1800 MHz手机频段间断辐射2... 目的:探讨1800 MHz手机辐射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活性氧(ROS)和DNA损伤的影响,以及叠加电磁噪声后对该效应的阻断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受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为4 W/kg的1800 MHz手机频段间断辐射24 h或与2μT电磁噪声联合作用24 h后,利用荧光探针检测ROS水平及用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水平。结果:4 W/kg手机辐射可明显诱发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ROS及DNA损伤(P<0.001);与2μT电磁噪声联合暴露后可明显阻断该效应,与手机单独辐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但与假辐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磁噪声可阻断1800 MHz手机辐射所诱发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内ROS及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副作用 活性氧 DNA损伤 电磁场 彗星试验 辐射 晶体/细胞学 上皮细胞/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凝胶电泳比较三种常用蛋白质提取方法 被引量:25
8
作者 翁瑜 曾群力 +1 位作者 姜槐 许正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1-694,共4页
组织(或细胞)的蛋白质提取效率直接影响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的分辨率.为探索建立适用于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蛋白质提取的最佳条件,比较目前在双向凝胶电泳中常用的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对MCF-7细胞总蛋白的提取效率.MCF-7细胞经培养后... 组织(或细胞)的蛋白质提取效率直接影响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的分辨率.为探索建立适用于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蛋白质提取的最佳条件,比较目前在双向凝胶电泳中常用的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对MCF-7细胞总蛋白的提取效率.MCF-7细胞经培养后,分别采用M-PER试剂、标准裂解液或含硫脲裂解液提取其总蛋白质,然后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并根据凝胶上蛋白质斑点的丰度和分布特点判断所得双向电泳图谱的质量,以确定MCF-7细胞蛋白质提取的相对最佳方法.结果显示,M-PER试剂法得到的图谱分辨率较低,蛋白质主要集中分布在分子量15~70 kD,pH 4.7~6.3的范围内;标准裂解液法得到的图谱分辨率有所提高,蛋白质分布比M-PER试剂法得到的图谱广;硫脲裂解液法得到的图谱是三者中分辨率最高的,尤其是高丰度蛋白和高分子量蛋白分离效果比前两者好.结果表明,在3种常用的蛋白质提取方法中,硫脲裂解液对细胞蛋白质的溶解性最佳,相对更适合于提取MCF-7细胞的蛋白质,并与双向凝胶电泳条件更兼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提取 双向凝胶电泳 MCF-7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频磁场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DNA双链断裂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杜晓刚 徐珊珊 +3 位作者 陈苘 鲁德强 许正平 曾群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采用γH2AX免疫荧光法观察工频磁场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DNA双链断裂的影响。方法: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暴露于0.4 mT、50 Hz工频磁场2 h、6 h、12 h、24 h、48 h,以0.1μmol/L的DNA损伤剂4-硝基喹啉-1-氧化物作用1 h作为阳性对照,结... 目的:采用γH2AX免疫荧光法观察工频磁场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DNA双链断裂的影响。方法: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暴露于0.4 mT、50 Hz工频磁场2 h、6 h、12 h、24 h、48 h,以0.1μmol/L的DNA损伤剂4-硝基喹啉-1-氧化物作用1 h作为阳性对照,结束处理后进行γH2AX免疫荧光检测。计算细胞平均焦点数。将细胞平均焦点数及焦点阳性细胞率作为评价细胞DNA双链断裂程度的指标。结果:工频磁场暴露24 h的平均焦点数、γH2AX焦点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93±0.43)、(27.88±2.59)%,与假辐照组(1.77±0.37)、(19.38±2.70)%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工频磁场暴露48 h的平均焦点数、γH2AX焦点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14±0.35)、(31.00±3.44)%,与假辐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工频磁场暴露2 h分别为(2.11±0.61)、(22.44±5.09)%,6 h分别为(2.18±0.47)、(22.59±3.08)%和12 h分别为(2.35±0.43)、(23.35±2.93)%,与假辐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实验表明,0.4 mT工频磁场长时间辐照可以使人晶状体上皮细胞DNA双链断裂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辐射 电离 晶体/细胞学 上皮细胞/代谢 电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裂解液对蛋白质定量方法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徐珊珊 阎春兰 +1 位作者 刘黎明 曾群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细胞裂解液对Bradford法和bicinchoninic acid(BCA)法的影响,以确定适合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细胞全蛋白含量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Bradford法和BCA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样品溶液,样品BSA溶... 目的:观察不同细胞裂解液对Bradford法和bicinchoninic acid(BCA)法的影响,以确定适合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细胞全蛋白含量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Bradford法和BCA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样品溶液,样品BSA溶液分别由双蒸水和不同裂解液(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裂解液、三种传统双向凝胶电泳裂解液)配制;然后,采用这两种方法测定上述裂解液所提取的细胞全蛋白样品;采用Bradford法定量反复冻融、不同比色杯和不同时期标准曲线下的样品。结果:各细胞裂解液对Bradford法均有显著性影响,使所定量的BSA浓度普遍偏高1.2至2倍,但定量值可随着加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r=0.989~0.996,P〈0.05);各裂解液对BCA法也均有显著性的干扰,多数定量结果超出仪器读数范围;对于同批全蛋白溶液样品,BCA法的定量结果与Bradford法相比可有千倍差异;反复冻融后蛋白浓度变化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有下降趋势,不同比色杯和不同时期标准曲线对Bradford法无显著影响。结论:Bradford法是蛋白质组学中细胞全蛋白定量的较适方法,但需根据具体实验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类/分析 电泳 凝胶 双向 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吕立江 冯喆 +5 位作者 廖胜辉 包家立 范炳华 应航 初真秋 朱朝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5期971-973,I0001,共4页
目的:研究适合于杠杆定位手法的腰椎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并分析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自愿者采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构建后伸40度体位,然后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L3-S1节段腰椎三维有限元,同时生成无... 目的:研究适合于杠杆定位手法的腰椎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并分析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自愿者采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构建后伸40度体位,然后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L3-S1节段腰椎三维有限元,同时生成无腰椎肌肉和有腰椎肌肉两组对比模型,根据实际杠杆定位手法实验收集的力学参数设置边界条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腰部肌肉对于推拿手法具有明显的协同和拮抗作用,有腰椎肌肉模型计算的腰部椎体各部分应力分布更自然合理。另外,结果表明杠杆定位手法使使纤维环有明显的回纳效果,使髓核向前中部靠拢、前中部内压增大。结论:腰椎三维有限元建模分析适合于分析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影响,为探讨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杆定位手法 腰椎间盘 生物力学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筏在工频磁场诱导受体聚簇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勇 陈苘 +3 位作者 鲁德强 许正平 姜槐 孙文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研究50 Hz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表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聚簇与脂筏(lipid rafts)结构以及酸性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ASM)之间的关系,探索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受体聚簇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将人羊膜上皮细胞(FL)暴... 目的:研究50 Hz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表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聚簇与脂筏(lipid rafts)结构以及酸性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ASM)之间的关系,探索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受体聚簇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将人羊膜上皮细胞(FL)暴露于50 Hz、0.4 mT工频磁场15 min,设立假辐照组和EGF阳性对照组,同时各组增加制霉菌素(nystatin)预处理组,细胞经处理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用相应抗体标记EGFR和ASM,用FITC标记的霍乱毒素B亚基标记脂筏结构。制片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阳性对照组和50 Hz磁场处理组均能观察到EGFR的聚簇现象;制霉菌素预处理1 h后,细胞膜上脂筏结构被破坏,阳性对照组和磁场处理组中受体聚簇现象基本消失。在ASM转位分析中,阳性对照组和磁场处理组Cy3标记的ASM和FITC标记的脂筏结构产生共定位现象,并且在胞膜表面形成特定的富集区域,而在假辐照组中基本处于散在状态。结论:工频磁场诱导FL细胞膜表面EGFR发生聚簇与脂筏结构密切相关,ASM有可能参与了工频磁场诱导的受体聚簇及/或信号转导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羊膜/细胞学 磷脂酶类 细胞膜/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噪声磁场干预工频磁场对人绒毛滋养细胞分泌功能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潘永苗 孙惠兰 +3 位作者 胡根林 许正平 姜槐 孙文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研究噪声磁场与50 Hz正弦工频磁场对原代培养人早孕绒毛滋养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探索噪声磁场对工频磁场生物效应的可能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早孕绒毛滋养细胞,以0.4 mT强度的工频磁场、噪声磁场以及工频磁场与噪声磁... 目的:研究噪声磁场与50 Hz正弦工频磁场对原代培养人早孕绒毛滋养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探索噪声磁场对工频磁场生物效应的可能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早孕绒毛滋养细胞,以0.4 mT强度的工频磁场、噪声磁场以及工频磁场与噪声磁场叠加的复合磁场分别辐照处理6、12、24、48和72 h,同时设立相应的平行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每组细胞培养液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孕酮的含量。结果:0.4 mT工频磁场单独暴露72 h,可抑制滋养细胞分泌HCG和孕酮(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0.4 mT噪声磁场单独暴露不影响滋养细胞分泌HCG和孕酮(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5);相同强度的噪声磁场与工频磁场叠加后,则可以抵消工频磁场对滋养细胞分泌功能的抑制作用。结论:0.4 mT工频磁场长时间暴露能抑制滋养细胞分泌HCG和孕酮。相同强度的噪声磁场可干预工频磁场对人绒毛滋养细胞分泌功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代谢 绒毛膜绒毛/代谢 孕酮/代谢 滋养层 噪声/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血压反馈控制系统的状态分析方法 被引量:5
14
作者 毛连根 朱朝阳 +1 位作者 包家立 汪蔷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9-264,269,共7页
通常在判断血压状态时,先划一个界限,然后将实际血压与这个界限作比较,以此来判断血压状态。这样的判断强调了血压的现值,而没有将血压变化率的信息展现出来。提出血压状态分析法,包括血压状态图和血压稳定性。以家兔为对象、去甲肾上... 通常在判断血压状态时,先划一个界限,然后将实际血压与这个界限作比较,以此来判断血压状态。这样的判断强调了血压的现值,而没有将血压变化率的信息展现出来。提出血压状态分析法,包括血压状态图和血压稳定性。以家兔为对象、去甲肾上腺素为扰动剂,采集动物在给药前血压平稳期、药物起效期、快速上升期、剧烈振荡期、血压恢复期和给药后血压平稳期的血压数据,建立血压反馈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结构和血压状态图。根据采集的血压数据,分析血压状态图中血压的稳定态和稳定域、血压变化率的稳定域。通过动物实验,对这种血压状态分析法进行检验,为进一步研究血压控制技术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反馈控制系统 状态图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毫米波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苘 鲁德强 +1 位作者 姜槐 许正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研究低强度毫米波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30.16 GHz、强度为1.0和3.5 mW/cm2的毫米波分别每天连续辐照HaCaT细胞30 min。细胞经不同次数辐照后,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毫米波反应基因,并以RT-PCR验证基因芯... 目的:研究低强度毫米波对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30.16 GHz、强度为1.0和3.5 mW/cm2的毫米波分别每天连续辐照HaCaT细胞30 min。细胞经不同次数辐照后,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毫米波反应基因,并以RT-PCR验证基因芯片筛选得到的结果。结果:经基因芯片筛选和RT-PCR证实,30.16 GHz、3.5 mW/cm2的毫米波辐照4次后,人角质形成细胞PAR-2、ERGIC-53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相对值分别为1.72±0.11 vs 1.24±0.09、1.52±0.21 vs 0.86±0.09,P均<0.01),而经1次毫米波辐照的细胞,均未见上述基因表达上调;30.16GHz、1.0 mW/cm2的毫米波辐照4次后,ERGIC-53基因表达亦明显上调(相对值为1.49±0.19 vs0.84±0.09,P<0.01),而PAR-2基因表达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毫米波辐照影响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的改变与辐照功率密度的大小和次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辐射 角蛋白细胞 基因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芯片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给药电穿孔仪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应磊 包家立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20,共5页
本文分析了一种经皮给药电穿孔仪的性能。在该仪器中,电压发生器将12 V的直流电源电压提升到400 V,并对4个蓄能电容2.2μF、22μF、47μF和100μF充电。在脉冲控制器的控制下,蓄能电容通过Ag-AgC l电极向皮肤放电产生指数衰减脉冲电压... 本文分析了一种经皮给药电穿孔仪的性能。在该仪器中,电压发生器将12 V的直流电源电压提升到400 V,并对4个蓄能电容2.2μF、22μF、47μF和100μF充电。在脉冲控制器的控制下,蓄能电容通过Ag-AgC l电极向皮肤放电产生指数衰减脉冲电压。记录了4种电容器放电的脉冲电压,结果表明:当截断系数ε≤1/5,可以获得完整的指数衰减脉冲,并且皮肤电阻为3.57±0.66 kΩ。ε受经皮能量ES和脉冲选择的制约,通过设计并行电阻RI和蓄能电容C,可以使蓄能电容释放的能量效率η最高,ε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 电穿孔 截断系数 经皮能量 脉冲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频磁场对人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光弟 鲁德强 +1 位作者 姜槐 许正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5-22,共8页
目的:了解工频磁场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筛选工频磁场的可能反应基因,判断工频磁场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体外传代培养的MCF-7细胞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0.4 mT的50 Hz磁场连续辐照和假辐照24 h。辐照结束后,... 目的:了解工频磁场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筛选工频磁场的可能反应基因,判断工频磁场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体外传代培养的MCF-7细胞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0.4 mT的50 Hz磁场连续辐照和假辐照24 h。辐照结束后,立即提取细胞总RNA,用Affymetrix公司的人类基因组芯片U133A进行基因组转录水平分析,芯片实验数据采用MAS5.0软件和DMT 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芯片分析筛选到的候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MCF-7细胞受50 Hz磁场辐照后,有30个100%一致变化的候选差异基因。6次重复定量RT-PCR实验结果表明,MCF-7细胞受50 Hz磁场辐照后,SCNN1A基因和METTL3基因被显著性上调(P<0.05),GPR137B基因被显著性下调(P<0.05);而其它基因则未发生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本研究检测到50 Hz工频磁场对MCF-7细胞基因表达的微弱变化,并确定了MCF-7细胞3个50 Hz工频磁场反应基因SCNN1A、GPR137B和METTL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乳腺肿瘤/遗传学 电磁场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肿瘤细胞 培养的/辐射效应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O_2对小窝蛋白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分布与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红颖 姚克 +3 位作者 马进 杨春虎 李宏武 汤霞靖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以H_2O_2刺激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小窝蛋白(caveolin)在LECs膜及胞浆内的分布和表达量的改变。方法用1mmol/LH2O2刺激LECs不同时间,MTT法观察细胞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veolin在细胞膜和胞浆内的分... 目的观察以H_2O_2刺激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后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小窝蛋白(caveolin)在LECs膜及胞浆内的分布和表达量的改变。方法用1mmol/LH2O2刺激LECs不同时间,MTT法观察细胞活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veolin在细胞膜和胞浆内的分布;Western-blot法检测caveolin表达量的变化。结果H2O2作用时间越长,细胞活性越低;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人LECs有丰富的caveolin;无刺激时主要分布在膜上;刺激后在膜及胞浆内的分布增多。Western-blot法发现H2O2作用后,caveolin的表达量减少。结论H2O2对人LECs的活性产生影响,并导致细胞caveolin重新分布、表达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晶状体 上皮细胞 小窝蛋白 H2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培皿构形对毫米波辐照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建勋 鲁德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5-118,共4页
对细胞层次上进行的毫米波生物学效应实验中使用的培皿内的毫米波辐照剂量进行了分析.以8mm波长的毫米波为参考,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了两种典型构形的培皿中辐照到细胞上的毫米波功率密度和细胞对毫米波的比吸收率的数据,并对结果进... 对细胞层次上进行的毫米波生物学效应实验中使用的培皿内的毫米波辐照剂量进行了分析.以8mm波长的毫米波为参考,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了两种典型构形的培皿中辐照到细胞上的毫米波功率密度和细胞对毫米波的比吸收率的数据,并对结果进行了定量表示和定性分析.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培皿构形对辐照到细胞上的毫米波功率密度和细胞对毫米波的比吸收率在培皿内分布的作用十分显著,对实验结果会造成较大影响,在相关实验中必须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皿 毫米波 辐照剂量 时域有限差分法 生物电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金闻(综述) 许正平(综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7-432,共6页
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在原有微血管的基础上通过出芽或其它方式形成新血管的过程,在机体的生理或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血小板也参与了血管生成。文中就血小板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式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血小板 内皮生长因子/生物合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肿瘤/血液供给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病理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