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电磁学研究的难点及可能突破 被引量:3
1
作者 曾群力 许正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3,共3页
文中分析了目前在生物电磁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难点和困难,提出了未来研究中可能的突破方向,供我国生物电磁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参考。
关键词 电磁场 定群研究 辐射剂量 辐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鲁棒性对电磁防护仿生的借鉴 被引量:5
2
作者 包家立 朱朝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33-2441,共9页
随着电气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种电气和电子系统或设备混叠在同一空间使用的情况愈来愈多,并且电气和电子系统或设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高频、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灵敏度、高密度(小型化、大规模集成化),大功率、小信号、... 随着电气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各种电气和电子系统或设备混叠在同一空间使用的情况愈来愈多,并且电气和电子系统或设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高频、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高灵敏度、高密度(小型化、大规模集成化),大功率、小信号、复杂性等方向发展,使电磁兼容问题更加突出,对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军用装备、医疗设备等等的安全有效性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电磁防护仿生是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的一个潜在方法。因此,综合评述电磁防护仿生现有技术和未来可以仿生的生物鲁棒性研究方向。在介绍生物鲁棒性的自然属性基础上,着重介绍生物鲁棒性反馈、简并和冗余、模块、演化或进化的结构机制,鲁棒性与脆弱性的权衡、稳定鲁棒性、品质鲁棒性等行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借鉴生物鲁棒性设计电子或电气系统的电磁防护是一种电磁兼容设计途径,尤其是生物系统的遗传、进化、变异、突变的行为可以提示电子或电气系统的电磁防护设计应该是时变的、自适应的和权衡的。数学模型、网络理论、热力学理论,尤其是非平衡耗散结构理论是生物鲁棒性仿生研究的基本理论。未来的研究关注几个主题:1)仿生物鲁棒性的系统结构;2)系统的结构和参数的时变性;3)鲁棒性与脆弱性的权衡;4)系统稳态、鲁棒裕度、鲁棒度的电磁防护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防护 电磁兼容 生物鲁棒性 复杂电磁环境 仿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DPH氧化酶在电磁辐射生物效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戴阿惠 孙文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22-1227,共6页
电磁辐射是一种复合电磁波,而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敏感,因此,电磁辐射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关于电磁辐射诱导的生物效应研究虽多,然而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发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 电磁辐射是一种复合电磁波,而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敏感,因此,电磁辐射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关于电磁辐射诱导的生物效应研究虽多,然而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发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ADPH氧化酶),又称呼吸爆发氧化酶(respiratory burst oxidase homologue,Rboh)在电磁辐射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中扮演重要角色,电磁辐射可直接或间接活化NADPH氧化酶复合体,然后NADPH氧化酶可以将细胞内NADPH的电子转移而形成活性氧,或者通过一系列炎症因子和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参与炎症、防御以及组织修复等生命过程.本文对NADPH氧化酶在电磁生物学效应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DPH氧化酶 活性氧 电磁辐射 生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杠杆定位手法结合电磁经络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吕立江 包家立 +3 位作者 朱朝阳 王晓东 范炳华 应晓明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755-3761,共7页
为比较杠杆定位扳法结合电磁经络通与电磁经络通单独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以233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统计比较。被观察患者包括男127例、女106例,年龄在18~72岁之间,其中50岁以上39例;患者病症包括膨出型97例、突出... 为比较杠杆定位扳法结合电磁经络通与电磁经络通单独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以233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统计比较。被观察患者包括男127例、女106例,年龄在18~72岁之间,其中50岁以上39例;患者病症包括膨出型97例、突出型85例、游离型51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结合组(118例)和对照组(115例)。结合组采用杠杆定位扳法结合电磁经络通仪中的频脉冲电场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电磁经络通仪单独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指标积分,并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比较了2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治疗1个疗程后,结合组的症状与体征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中P〈0.001)。因此采用杠杆定位扳法结合电磁经络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场 电磁经络通 正骨手法 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杠杆定位手法对正常腰椎影响的生物力学实时测试 被引量:18
5
作者 吕立江 陆森伟 +5 位作者 王晓东 朱朝阳 范炳华 应晓明 应航 杨国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7,I0002,I0003,共5页
目的:探讨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的作用机理,为手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学依据。方法:应用模拟杠杆定位手法建立生物力学建模,用CT对健康志愿者的腰椎4~5进行实时扫描,观察3种体位下的腰椎生理曲度、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距离与腰... 目的:探讨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的作用机理,为手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实验学依据。方法:应用模拟杠杆定位手法建立生物力学建模,用CT对健康志愿者的腰椎4~5进行实时扫描,观察3种体位下的腰椎生理曲度、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距离与腰椎管前后径的变化。结果:平躺位、后伸位、加力后伸位分别实时测试取腰椎4~5最中间层数据比较,发现后伸加力位的腰椎生理曲度、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距离与腰椎管前后径的距离均变大。结论:杠杆定位手法可使腰椎生理曲度发生变化,即腰椎在原有基础上曲度加大,增加了腰椎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使椎间盘与神经根发生位移和腰椎管前后径的距离变大,初步明确了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杆定位手法 腰椎间盘 生物力学 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场扰动下的细胞系统鲁棒性 被引量:14
6
作者 郑秀秀 包家立 朱朝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837-3845,共9页
生物鲁棒性是生物系统抵抗外界扰动或内部参数摄动引起系统行为变化的一种能力。电磁场是一种外界物理因素,可以对生物体产生影响。为了建立一种电磁场扰动下生物系统稳定鲁棒性的研究方法,以Lyapunov理论为基础,用电磁场细胞暴露系统... 生物鲁棒性是生物系统抵抗外界扰动或内部参数摄动引起系统行为变化的一种能力。电磁场是一种外界物理因素,可以对生物体产生影响。为了建立一种电磁场扰动下生物系统稳定鲁棒性的研究方法,以Lyapunov理论为基础,用电磁场细胞暴露系统实时记录了在磁感应强度B为0、0.09、0.38、0.76、7.33、14.78 m T的电磁场暴露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和钙离子(Ca2+)的含量,分析了电磁场扰动前的细胞状态稳态点和稳定域,以及电磁场扰动后的状态转移和稳定鲁棒域。结果表明:(1)细胞无扰时ROS的稳态点是46.157~120.913,Ca2+的稳态点是25.430~55.686,ROS的稳定域半径是1.688~10.278,Ca2+的稳定域半径是2.782~13.345;(2)B〈7.33 m T的电磁场扰动没有提高胞内ROS含量,B为14.78 m T的电磁场扰动可阶跃性提高胞内ROS含量,B为0和0.09 m T的电磁场扰动没有提高胞内Ca2+含量,B为0.38 m T的电磁场扰动可持续性提高胞内Ca2+含量。结论是:(1)无电磁场扰动时,细胞内ROS和Ca2+状态可以保持稳定;(2)电磁场扰动在较高水平(如B为14.78 m T)时,才能改变细胞内ROS和Ca2+的状态;(3)细胞的鲁棒域与电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频电磁场 ELF-EMFs 生物鲁棒性 细胞 LYAPUNOV稳定性 钙离子 活性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电磁场对人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周智东 曾群力 +5 位作者 郑云 张建宾 陈海祥 鲁德强 邵传森 夏大静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研究手机射频电磁辐照对人树突状细胞(DC)的表型和功能的影响,为评价手机射频电磁场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比吸收率(SAR)为4 W/kg的1800 MHzGSM射频电磁场间断(5 min开10 min停模式)辐照DC细胞0 h、1 h、12 h... 目的:研究手机射频电磁辐照对人树突状细胞(DC)的表型和功能的影响,为评价手机射频电磁场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比吸收率(SAR)为4 W/kg的1800 MHzGSM射频电磁场间断(5 min开10 min停模式)辐照DC细胞0 h、1 h、12 h或24 h,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处理组DC表面HLA-DR和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CD40及CD11c)的变化;以CCK-8试剂检测各组DC的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能力的差异;以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DC分泌细胞因子IL-12p70、TNF-α功能的差异。结果:与假辐照组相比,各辐照处理组DC表型分子HLA-DR、CD80、CD86、CD40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明显下降(P<0.05),但CD11c无明显变化;各辐照处理组DC的同种MLR能力明显降低(P<0.05),尤其以24 h处理组为甚。各辐照处理组DC的IL-12p70、TNF-α的分泌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射频电磁场辐照对DC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对同种T细胞的刺激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免疫学 电磁场/副作用 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混合 细胞因子类 细胞 培养的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场暴露海马神经元自由基和胞内Ca^(2+)的变化 被引量:14
8
作者 苏海峰 包家立 李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3-318,共6页
电磁场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包括流行病调查、人体与动物、细胞、生化与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5个层次,电磁生物效应最初是通过物理作用产生化学反应,继而产生后续生物反应.自由基、电磁能量和生物钙是分属于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3个概念,... 电磁场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包括流行病调查、人体与动物、细胞、生化与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5个层次,电磁生物效应最初是通过物理作用产生化学反应,继而产生后续生物反应.自由基、电磁能量和生物钙是分属于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3个概念,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电磁生物效应的原初作用具有意义.选择海马神经元,观察在0.1mT、0.5mT和1.0mT电磁场暴露48h,海马神经元ROS水平和胞内Ca2+浓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暴露于0.1mT,0.5mT和1.0mT电磁场海马神经元的ROS水平和Ca2+浓度都比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P<0.01).暴露于0.1mT和0.5mT电磁场的ROS水平和暴露于0.1mT电磁场的Ca2+浓度与自由基清除剂+电磁场(Trolox+EMF)组比较没有差异(P>0.05),暴露于1.0mT电磁场的ROS水平和暴露于0.5mT和1.0mT电磁场的Ca2+浓度比Trolox+EMF组有显著性提高(P<0.01).表明电磁场可以促进细胞自由基的产生,并且ROS水平与胞内Ca2+浓度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自由基 CA^2+ ROS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电磁场细胞暴露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顺 包家立 朱朝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09-1416,共8页
为进行极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的动态研究,研制了一种实时电磁场细胞暴露系统。该系统由细胞暴露工作台、电磁场细胞暴露仪、荧光显微镜、CCD摄像头、摄像头操作系统、荧光图像处理系统和电脑等组成。细胞暴露工作台上放置一个C... 为进行极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及其机制的动态研究,研制了一种实时电磁场细胞暴露系统。该系统由细胞暴露工作台、电磁场细胞暴露仪、荧光显微镜、CCD摄像头、摄像头操作系统、荧光图像处理系统和电脑等组成。细胞暴露工作台上放置一个C形电磁铁芯,细胞皿放置在C形电磁铁芯的细胞槽中。采用CCD摄像头及其操作系统连续采集细胞荧光图像并生成图像集。通过荧光图像处理系统将图像集中目标细胞的荧光亮度转换为时间序列荧光数据值,以实现像线转换。最后电磁场暴露并同步检测活性氧自由基(ROS)、Ca^2+、线粒体膜电位(MMP)荧光的飞升特性。结果表明:该系统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在0.01-25.37 m T内可调,其绝对误差〈5%;磁场频率在0-340 Hz内可调,其绝对误差〈2%;传感器电压在1-200 m V内可调;灵敏度在0.011-0.127内可调;其线性度〈1.566%,精度〈2.694%。因此,所研制的仪器具有较高的线性度和精度。此外,在像线转换中研发的细胞定位、细胞识别、荧光测算、曲线校正等一系列技术可以满足电磁生物效应的实时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频电磁场 实时 细胞 暴露 胞内钙 活性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与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关联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新元 方文攀 +1 位作者 林晨 陈光弟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83-1389,共7页
随着现代化电力工业的发展和家用电器的普及,环境极低频电磁场的磁感应强度越来越高,因此,公众日益关注极低频电磁场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为此,主要对近年来有关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 随着现代化电力工业的发展和家用电器的普及,环境极低频电磁场的磁感应强度越来越高,因此,公众日益关注极低频电磁场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为此,主要对近年来有关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研究集中于高压输电线路及视频显示终端来源的极低频电磁场对出生体质量、流产、早产及出生缺陷。有限研究提示妊娠期极低频电磁场暴露与低出生体质量、流产发生存在相关性,但是剂量-反应关系尚不明确,结果有待验证;研究结果未支持极低频电磁场与早产和出身缺陷有关。流行病学研究对极低频电磁场是否能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没有得到一致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频电磁场 低出生体质量 流产 早产 出生缺陷 流行病学研究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电磁场的健康效应 被引量:26
11
作者 包家立 胡亚楠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65-2478,共14页
由通信基站、移动电话、无绳电话、无线路由器等产生射频电磁场(RF-EMFs)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阐述射频电磁场对人类健康可能存在的风险,评述了近几年射频电磁场健康效应的研究成果。在介绍射频电磁场物理特性的基础上... 由通信基站、移动电话、无绳电话、无线路由器等产生射频电磁场(RF-EMFs)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阐述射频电磁场对人类健康可能存在的风险,评述了近几年射频电磁场健康效应的研究成果。在介绍射频电磁场物理特性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近年来射频电磁场在流行病学调查、人体志愿者、动物实验、细胞和分子、生物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使用手机与脑瘤呈阴性结果,但也有阳性报道。人体志愿者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认知、感觉放大、听力和脑电图等方面,以阴性结果为多。动物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认知、记忆、生殖、血脑屏障、感觉、免疫等方面。细胞和分子研究主要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与修复、干细胞增值和分化、生殖和发育、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组织结构、昼夜节律等方面。生物物理学研究主要包括非热效应理论、窗效应、活性氧自由基(ROS)机理、钙离子(Ca2+)等方面。射频电磁场的国际标准有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指南和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标准,国内标准有电磁环境控制限值标准。结论是为人类健康应该管理好电磁场;加强电磁生物效应整体论研究;开发实时研究的相关技术;关注生物效应原初作用的电磁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讯基站 射频电磁场 RF-EMFs 生物效应 健康效应 流行病学 人体 动物 细胞 生物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噪声阻断1800MHz手机辐射所致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内活性氧增加及DNA损伤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炜 姚克 +4 位作者 王凯军 鲁德强 何继亮 徐立红 孙文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1800 MHz手机辐射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活性氧(ROS)和DNA损伤的影响,以及叠加电磁噪声后对该效应的阻断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受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为4 W/kg的1800 MHz手机频段间断辐射2... 目的:探讨1800 MHz手机辐射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活性氧(ROS)和DNA损伤的影响,以及叠加电磁噪声后对该效应的阻断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受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为4 W/kg的1800 MHz手机频段间断辐射24 h或与2μT电磁噪声联合作用24 h后,利用荧光探针检测ROS水平及用彗星试验检测DNA损伤水平。结果:4 W/kg手机辐射可明显诱发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ROS及DNA损伤(P<0.001);与2μT电磁噪声联合暴露后可明显阻断该效应,与手机单独辐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但与假辐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电磁噪声可阻断1800 MHz手机辐射所诱发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内ROS及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副作用 活性氧 DNA损伤 电磁场 彗星试验 辐射 晶体/细胞学 上皮细胞/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频电磁场的健康效应 被引量:68
13
作者 包家立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50-2561,共12页
来自于输电线路、变压器、家用电器的极低频电磁场已经在现代生活中无所不在,但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险还不清楚。为了综合评述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以指引未来极低频电磁场健康效应的研究方向,在介绍极低频电磁场物理特性的基础上,着... 来自于输电线路、变压器、家用电器的极低频电磁场已经在现代生活中无所不在,但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险还不清楚。为了综合评述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以指引未来极低频电磁场健康效应的研究方向,在介绍极低频电磁场物理特性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近年来极低频电磁场在流行病学调查、人体志愿者、动物实验、细胞和分子、生物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极低频电磁场的健康风险比值比在1~2之间。人体志愿者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心肺生理、脑电与神经、血常规、褪黑素等方面。动物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认知、血管渗透性、褪黑激素、免疫系统、转基因白血病动物模型、协同致癌作用等方面。细胞和分子研究主要包括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分裂、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方面。生物物理学研究主要包括ROS机制、胞内Ca^2+、离子通道、鲁棒行为、信噪比、体内磁性颗粒等方面。极低频电磁场限值方面的国际标准主要包括ICNIRP指南和IEEE标准,国内标准主要包括职业卫生标准和环境控制标准。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极低频电磁场的生物系统特性如鲁棒性和涌现性等、电磁场作用下的生物实时响应和电磁能量的生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极低频电磁场 ELF-EMFs 生物效应 健康效应 流行病学 人体 动物 细胞 生物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神经元ROS和Ca^(2+)对极低频电磁场实时响应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岑泽南 黄伟伟 +2 位作者 包家立 郑秀秀 朱朝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87-1095,共9页
现有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electromagnetic fields,ELF-EMFs)生物效应的研究方法是非实时组间对照,这种方法无法排除细胞对电磁场反应个体敏感性的差异,以及实验过程中条件变化的差异.本文提出一种对同一个细胞在同一... 现有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electromagnetic fields,ELF-EMFs)生物效应的研究方法是非实时组间对照,这种方法无法排除细胞对电磁场反应个体敏感性的差异,以及实验过程中条件变化的差异.本文提出一种对同一个细胞在同一条件下的前后对照实时观察ELF-EMFs反应的方法.采用稳定域鉴别ELF-EMFs暴露前海马神经元的稳定性,在电磁场加入时刻(t=60 s)分别用0、0.09、0.38、0.76、7.33、14.78 mT的ELF-EMFs作用于海马神经元,实时记录海马神经元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Ca^(2+)荧光响应曲线,建立ELF-EMFs与ROS和Ca^(2+)的自相关函数.结果表明:a.在ROS暴发时间和Ca^(2+)暴发时间,ROS和Ca^(2+)荧光响应具有阶跃性,这是判断实时响应的重要标志;b.ROS和Ca^(2+)对ELF-EMFs响应时间具有延时性,并且不一致;c.ROS和Ca^(2+)对ELF-EMFs实时响应具有剂量性;d.海马神经元ROS对ELF-EMFs响应具有复杂性;e.海马神经元Ca^(2+)对电磁场响应主要是渐进稳定.当ELF-EMFs与ROS和Ca^(2+)实时响应的相关函数大于0.3可以判定具有相关性.由此得出,一种ELF-EMFs暴露下细胞ROS和胞内Ca^(2+)的实时响应方法对电磁生物效应评价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频电磁场 实时 ROS 钙离子 海马神经元 稳定性 随机过程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凝胶电泳比较三种常用蛋白质提取方法 被引量:25
15
作者 翁瑜 曾群力 +1 位作者 姜槐 许正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1-694,共4页
组织(或细胞)的蛋白质提取效率直接影响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的分辨率.为探索建立适用于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蛋白质提取的最佳条件,比较目前在双向凝胶电泳中常用的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对MCF-7细胞总蛋白的提取效率.MCF-7细胞经培养后... 组织(或细胞)的蛋白质提取效率直接影响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的分辨率.为探索建立适用于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蛋白质提取的最佳条件,比较目前在双向凝胶电泳中常用的3种蛋白质提取方法对MCF-7细胞总蛋白的提取效率.MCF-7细胞经培养后,分别采用M-PER试剂、标准裂解液或含硫脲裂解液提取其总蛋白质,然后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并根据凝胶上蛋白质斑点的丰度和分布特点判断所得双向电泳图谱的质量,以确定MCF-7细胞蛋白质提取的相对最佳方法.结果显示,M-PER试剂法得到的图谱分辨率较低,蛋白质主要集中分布在分子量15~70 kD,pH 4.7~6.3的范围内;标准裂解液法得到的图谱分辨率有所提高,蛋白质分布比M-PER试剂法得到的图谱广;硫脲裂解液法得到的图谱是三者中分辨率最高的,尤其是高丰度蛋白和高分子量蛋白分离效果比前两者好.结果表明,在3种常用的蛋白质提取方法中,硫脲裂解液对细胞蛋白质的溶解性最佳,相对更适合于提取MCF-7细胞的蛋白质,并与双向凝胶电泳条件更兼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提取 双向凝胶电泳 MCF-7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吕立江 冯喆 +5 位作者 廖胜辉 包家立 范炳华 应航 初真秋 朱朝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5期971-973,I0001,共4页
目的:研究适合于杠杆定位手法的腰椎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并分析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自愿者采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构建后伸40度体位,然后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L3-S1节段腰椎三维有限元,同时生成无... 目的:研究适合于杠杆定位手法的腰椎三维有限元建模方法,并分析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自愿者采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构建后伸40度体位,然后采用专用生物力学软件建立L3-S1节段腰椎三维有限元,同时生成无腰椎肌肉和有腰椎肌肉两组对比模型,根据实际杠杆定位手法实验收集的力学参数设置边界条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腰部肌肉对于推拿手法具有明显的协同和拮抗作用,有腰椎肌肉模型计算的腰部椎体各部分应力分布更自然合理。另外,结果表明杠杆定位手法使使纤维环有明显的回纳效果,使髓核向前中部靠拢、前中部内压增大。结论:腰椎三维有限元建模分析适合于分析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影响,为探讨杠杆定位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杆定位手法 腰椎间盘 生物力学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裂解液对蛋白质定量方法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徐珊珊 阎春兰 +1 位作者 刘黎明 曾群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细胞裂解液对Bradford法和bicinchoninic acid(BCA)法的影响,以确定适合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细胞全蛋白含量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Bradford法和BCA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样品溶液,样品BSA溶... 目的:观察不同细胞裂解液对Bradford法和bicinchoninic acid(BCA)法的影响,以确定适合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细胞全蛋白含量的定量方法。方法:采用Bradford法和BCA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样品溶液,样品BSA溶液分别由双蒸水和不同裂解液(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裂解液、三种传统双向凝胶电泳裂解液)配制;然后,采用这两种方法测定上述裂解液所提取的细胞全蛋白样品;采用Bradford法定量反复冻融、不同比色杯和不同时期标准曲线下的样品。结果:各细胞裂解液对Bradford法均有显著性影响,使所定量的BSA浓度普遍偏高1.2至2倍,但定量值可随着加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r=0.989~0.996,P〈0.05);各裂解液对BCA法也均有显著性的干扰,多数定量结果超出仪器读数范围;对于同批全蛋白溶液样品,BCA法的定量结果与Bradford法相比可有千倍差异;反复冻融后蛋白浓度变化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有下降趋势,不同比色杯和不同时期标准曲线对Bradford法无显著影响。结论:Bradford法是蛋白质组学中细胞全蛋白定量的较适方法,但需根据具体实验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类/分析 电泳 凝胶 双向 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碎石成功率密度分布的能量效应 被引量:9
18
作者 林友岳 包家立 +2 位作者 陈俊飞 岳强 林黎知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70-2476,共7页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是一种无创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医疗技术,临床上有95%以上的成功率,冲击波能量是这种医疗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阐述了冲击波的形成、传播、聚焦,冲击波发生器的电场能量和碎石原理等,然后从ESWL成功率密度分布中... 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是一种无创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医疗技术,临床上有95%以上的成功率,冲击波能量是这种医疗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阐述了冲击波的形成、传播、聚焦,冲击波发生器的电场能量和碎石原理等,然后从ESWL成功率密度分布中分析冲击波最佳能量。ESWL病例入选条件是门诊输尿管结石患者,年龄在18~83岁之间,左、右单侧或双侧输尿管具有放射影像学结石特征,ESWL数据完整,并且输尿管结石ESWL成功者。通过建立能量的ESWL成功率密度分布函数,得到其数学期望和均方差,从而获得ESWL成功的最佳能量。研究结果表明:从入选的5 747例ESWL病例中,获得ESWL成功率密度分布函数的数学期望为535 m J/mm^2,均方差为157 m J/mm^2,最佳能量在418~732 m J/mm^2范围内;该最佳能量可以通过能级来确定,能级一般分为Ⅰ级(约10 m J/mm^2)、Ⅱ级(20~40 m J/mm^2)、Ⅲ级(30~300 m J/mm^2)、Ⅳ级(400~1 200 m J/mm^2);可以根据结石的大小和密度来选择能级。该结果有助于临床医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能量,以提高ESWL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碎石 ESWL 能量 输尿管结石 成功率 密度分布 能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频磁场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DNA双链断裂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杜晓刚 徐珊珊 +3 位作者 陈苘 鲁德强 许正平 曾群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采用γH2AX免疫荧光法观察工频磁场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DNA双链断裂的影响。方法: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暴露于0.4 mT、50 Hz工频磁场2 h、6 h、12 h、24 h、48 h,以0.1μmol/L的DNA损伤剂4-硝基喹啉-1-氧化物作用1 h作为阳性对照,结... 目的:采用γH2AX免疫荧光法观察工频磁场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DNA双链断裂的影响。方法: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暴露于0.4 mT、50 Hz工频磁场2 h、6 h、12 h、24 h、48 h,以0.1μmol/L的DNA损伤剂4-硝基喹啉-1-氧化物作用1 h作为阳性对照,结束处理后进行γH2AX免疫荧光检测。计算细胞平均焦点数。将细胞平均焦点数及焦点阳性细胞率作为评价细胞DNA双链断裂程度的指标。结果:工频磁场暴露24 h的平均焦点数、γH2AX焦点阳性细胞率分别为(2.93±0.43)、(27.88±2.59)%,与假辐照组(1.77±0.37)、(19.38±2.70)%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工频磁场暴露48 h的平均焦点数、γH2AX焦点阳性细胞率分别为(3.14±0.35)、(31.00±3.44)%,与假辐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工频磁场暴露2 h分别为(2.11±0.61)、(22.44±5.09)%,6 h分别为(2.18±0.47)、(22.59±3.08)%和12 h分别为(2.35±0.43)、(23.35±2.93)%,与假辐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实验表明,0.4 mT工频磁场长时间辐照可以使人晶状体上皮细胞DNA双链断裂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辐射 电离 晶体/细胞学 上皮细胞/代谢 电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筏在工频磁场诱导受体聚簇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勇 陈苘 +3 位作者 鲁德强 许正平 姜槐 孙文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研究50 Hz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表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聚簇与脂筏(lipid rafts)结构以及酸性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ASM)之间的关系,探索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受体聚簇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将人羊膜上皮细胞(FL)暴... 目的:研究50 Hz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表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聚簇与脂筏(lipid rafts)结构以及酸性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ASM)之间的关系,探索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受体聚簇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方法:将人羊膜上皮细胞(FL)暴露于50 Hz、0.4 mT工频磁场15 min,设立假辐照组和EGF阳性对照组,同时各组增加制霉菌素(nystatin)预处理组,细胞经处理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用相应抗体标记EGFR和ASM,用FITC标记的霍乱毒素B亚基标记脂筏结构。制片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阳性对照组和50 Hz磁场处理组均能观察到EGFR的聚簇现象;制霉菌素预处理1 h后,细胞膜上脂筏结构被破坏,阳性对照组和磁场处理组中受体聚簇现象基本消失。在ASM转位分析中,阳性对照组和磁场处理组Cy3标记的ASM和FITC标记的脂筏结构产生共定位现象,并且在胞膜表面形成特定的富集区域,而在假辐照组中基本处于散在状态。结论:工频磁场诱导FL细胞膜表面EGFR发生聚簇与脂筏结构密切相关,ASM有可能参与了工频磁场诱导的受体聚簇及/或信号转导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羊膜/细胞学 磷脂酶类 细胞膜/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