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日伪对浙江的文化侵略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永忠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34,共6页
抗战时期,日伪通过设立伪学校教育体系和组织成立多种伪教育文化团体,以及多种宣传手段与方法,对浙江沦陷区广大民众实施了以扑灭中华民族意识和文化精神为主要内容,以及消除抗战意识的文化侵略。虽然这种配合侵略者军事占领、政治统治... 抗战时期,日伪通过设立伪学校教育体系和组织成立多种伪教育文化团体,以及多种宣传手段与方法,对浙江沦陷区广大民众实施了以扑灭中华民族意识和文化精神为主要内容,以及消除抗战意识的文化侵略。虽然这种配合侵略者军事占领、政治统治和经济掠夺的侵略手段产生了一些效果,但由于广大民众的抵制,尤其是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抗战力量所燃起的抗战烽火对敌伪势力的沉重打击,日伪所实施的文化侵略最终遭遇了失败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伪 浙江沦陷区 奴化教育 文化侵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天子都、仙都、鼎湖,知在何方?——浅议地方史研究的一种方法转向 被引量:1
2
作者 卢敦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2-145,共4页
以“小五金”享誉全国的浙江省永康市,目前在寻黄帝文化的根,计划在当地石城山建立黄帝文化旅游区,依据是:黄帝曾在这里炼铜铸鼎。黄帝与石城山的故事据说记载于《山海经》。《隋书·经籍志》云:“初,萧何得秦图书,故知天下... 以“小五金”享誉全国的浙江省永康市,目前在寻黄帝文化的根,计划在当地石城山建立黄帝文化旅游区,依据是:黄帝曾在这里炼铜铸鼎。黄帝与石城山的故事据说记载于《山海经》。《隋书·经籍志》云:“初,萧何得秦图书,故知天下要害。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史研究 《山海经》 黄帝文化 天子 文化旅游区 永康市 浙江省 经籍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康手艺人:一个独特社会群体的生产经营和生活特点——以口述史为视角的研究
3
作者 卢敦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5-143,160,共9页
浙江省永康市以"中国五金城"闻名于世,近30年经济迅速腾飞,时人皆归结为永康手艺人的基础。课题组历时两年多,采访了20多位50岁以上的永康手艺人,完成了《永康手艺人口述史》。本文在口述史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归纳了其特色,并... 浙江省永康市以"中国五金城"闻名于世,近30年经济迅速腾飞,时人皆归结为永康手艺人的基础。课题组历时两年多,采访了20多位50岁以上的永康手艺人,完成了《永康手艺人口述史》。本文在口述史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归纳了其特色,并细致研究了他们的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艺人 永康 经营 日常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政治文化转型中的俞明震现象
4
作者 项义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8-135,159,共8页
本文以俞明震诗文及相关史料为据,对其生平和思想发展状况作了考证性的研究,深入分析了俞氏一家几代寄籍宛平应试的科举文化背景,俞明震早年清寒的家庭生活背景对其心态的影响,他与清流派的思想分歧及其人事背景,在乙未保台之役、查办... 本文以俞明震诗文及相关史料为据,对其生平和思想发展状况作了考证性的研究,深入分析了俞氏一家几代寄籍宛平应试的科举文化背景,俞明震早年清寒的家庭生活背景对其心态的影响,他与清流派的思想分歧及其人事背景,在乙未保台之役、查办《苏报》案等历史事件中的政治表现以及在任江南陆师学堂总办期间倡导新学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力图还原俞明震其人其事的历史本相,并将其置于近代社会政治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对他的一些逾越官员职守的行为背后的文化意义作了新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明震现象 政治文化 近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茶的历史回顾和发展思考
5
作者 俞为洁 《农业考古》 2018年第2期203-210,共8页
天目山是浙江最早出现茶事活动的地方之一,起于汉晋,名显唐宋明清,然现代之天目山茶业却远不符其历史之地位。主要原因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特色定位不准。为此本文提出四个建议:建议以"天目茶"为总名,下括天目青顶、天目龙井... 天目山是浙江最早出现茶事活动的地方之一,起于汉晋,名显唐宋明清,然现代之天目山茶业却远不符其历史之地位。主要原因是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特色定位不准。为此本文提出四个建议:建议以"天目茶"为总名,下括天目青顶、天目龙井等品牌,主打"云雾"和"野茶"概念,着重开发道教养身茶,并尝试性地恢复以天目盏为特色的宋元佛寺茶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目茶 历史回顾 发展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末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与楚汉战争胜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白效咏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5,共11页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为重大的战争之一,关于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有用人说、刘邦项羽性格素质说和地理因素说。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两大集团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回应。项羽在主持分封时损害...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为重大的战争之一,关于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有用人说、刘邦项羽性格素质说和地理因素说。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两大集团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回应。项羽在主持分封时损害了旧贵族和豪杰出身的义军领袖利益,导致他们起兵反叛。又不能分利与士,失去士阶层的支持。他完全忽略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使他丧失民心,无法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最终陷入各种势力的联合剿杀,兵败而亡。而刘邦则相反,他不仅"饶人爵邑",与士同利,赢得士阶层的支持;又顺应民意,废除秦之酷法苛政,并把秦之苑囿园池与关中民耕种,与民同利,赢得关中民心,有关中作根据地,这是其取胜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汉战争 刘邦 项羽 与天下同利 约法三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侠情与侠意:以悲为美与以侠为累--王度庐武侠小说再认识 被引量:4
7
作者 庄国瑞 卢敦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4-169,共6页
王度庐在民国武侠小说家中以写"悲剧侠情"见长,成功之处在于男女主角具有真实情感联系、善用悲剧笔调、具有现代性。缺陷则在于悲剧模式格调单一且不适合于武侠创作,另外由于主人公感情发展停滞,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也受... 王度庐在民国武侠小说家中以写"悲剧侠情"见长,成功之处在于男女主角具有真实情感联系、善用悲剧笔调、具有现代性。缺陷则在于悲剧模式格调单一且不适合于武侠创作,另外由于主人公感情发展停滞,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发展也受到限制。在"侠意"方面,由于特定时代"英雄没落"局面的压力、写作者由生活窘境而产生的价值感失落、以及外部政治环境的制约,直接影响到作者对"侠"的定位,鲜明地表现出"以侠为累"的"侠意"认知。对王度庐武侠小说的再认识,既要肯定他的突破与创新之处,也毋须回避具有明显缺憾的地方。目前,关于王度庐武侠小说的研究成果较多,如何由武侠小说进而拓展到对他的整体创作有深入研究,并在内容阐释、文学思想、美学风格、历史影响等方面形成系统性的认识,是下一步需要用力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小说 侠情 侠意 《卧虎藏龙》 《荒江女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学的跨江传播与两浙的地位互换 被引量:6
8
作者 钱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4-94,共11页
王阳明去世后,绍兴作为曾经的王门讲学中心之一,其地位逐渐被杭州所取代。绍兴地位的下降,一方面缘于因天真书院的建立而使杭州在王门中影响力的相对上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阳明学者在绍兴讲学的相对沉寂和绍兴王府的快速衰落。除此之外... 王阳明去世后,绍兴作为曾经的王门讲学中心之一,其地位逐渐被杭州所取代。绍兴地位的下降,一方面缘于因天真书院的建立而使杭州在王门中影响力的相对上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阳明学者在绍兴讲学的相对沉寂和绍兴王府的快速衰落。除此之外,两浙地区阳明学地位的相互转换,还与当时阳明的两大高足钱德洪、王畿把居住地和注意力由浙东转移到浙西,以及越人讲学过于空疏狂野有密切关系。而发生在阳明以后浙江学术中心从"东"到"西"的转移,到了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东西并重的局面,刘宗周传人在钱江两岸并驾齐驱、互为补充,便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学 传播 两浙 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祖谦的游离与回归:论《宋元学案》对南宋浙学的认识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5-141,160,共7页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恢复了吕祖谦作为浙学启蒙者的本来面目,维护了他作为"东南三先生"之一的理学大师的地位。但是由于无法理解思想话语的表面冲突,全祖望没有在学理上很好地解释吕祖谦与陈亮、永嘉学派的思想联系。同时...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恢复了吕祖谦作为浙学启蒙者的本来面目,维护了他作为"东南三先生"之一的理学大师的地位。但是由于无法理解思想话语的表面冲突,全祖望没有在学理上很好地解释吕祖谦与陈亮、永嘉学派的思想联系。同时,黄宗羲对南宋浙学的思想本质和陈亮与永嘉学派的思想联系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但他对吕祖谦缺乏兴趣,忽略了其在"功利浙学"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不过,由于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都为《宋元学案》倾注了心血,使得《宋元学案》对南宋浙学的认识较之以前的论著更加准确、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祖谦 浙学 《宋元学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时期的服饰制度与服饰风尚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吉军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7-33,共7页
服饰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阶级社会中,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能御寒暑和装饰的欲望,而是作为维持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和长上尊严的目的而出现的。宋代同样如此,统治者十分重视冠服之制,对社会各阶层的服饰做了极其严... 服饰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阶级社会中,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能御寒暑和装饰的欲望,而是作为维持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和长上尊严的目的而出现的。宋代同样如此,统治者十分重视冠服之制,对社会各阶层的服饰做了极其严格而具体的法律规定,并用礼法加以约束,力图做到"贵贱有级,服位有等"。然而这样一个僵滞不变的服饰制度,经常在同私人财产的冲突中遭到破坏。服饰成为人们体现自己意趣、财富和身份地位及价值观念最直接、最普遍的自我表现。这种日新月异的服饰风尚,以致突破贵贱等级的阶级堤防,涉及宋代社会的各个阶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服饰 制度 风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与“非礼”:金庸《神雕侠侣》对武侠男性特质内涵的扩展创新 被引量:4
11
作者 卢敦基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3-59,共7页
对中国文化中男性特质的研究,是非常晚近的事。对金庸《神雕侠侣》中杨过的褒贬,实质上跟对男性特质的看法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民国武侠小说中男性特质"礼"的内涵的两个演变阶段,而将杨过置于开始不完全遵礼的"非礼&qu... 对中国文化中男性特质的研究,是非常晚近的事。对金庸《神雕侠侣》中杨过的褒贬,实质上跟对男性特质的看法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民国武侠小说中男性特质"礼"的内涵的两个演变阶段,而将杨过置于开始不完全遵礼的"非礼"的第三阶段,从而重新界定了杨过这个人物形象的男性特质,阐述了金庸对于武侠小说男性特质内涵的扩展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特质 金庸《神雕侠侣》 杨过 民国武侠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途并行,同道共进:蔡元培与章太炎的早期经历和思想异同 被引量:2
12
作者 项义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4-212,共9页
蔡元培与章太炎是浙江近代文化名人中的一对双子星座,两人一生行事多有交集,思想各有异同。本文以史料为据,对章、蔡二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方面的异同作了分析,探讨了两人在维新运动期间的交集与互动,并对两人从维新走向革命的思... 蔡元培与章太炎是浙江近代文化名人中的一对双子星座,两人一生行事多有交集,思想各有异同。本文以史料为据,对章、蔡二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方面的异同作了分析,探讨了两人在维新运动期间的交集与互动,并对两人从维新走向革命的思想轨迹作了比较分析。文章提出,在晚清时期从维新走向革命的潮流中,蔡元培和章太炎是知识界两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殊途同归,既不无浙江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更是共和思想在新知识界逐渐成为主流的表现。这是近代中国走向共和、建立民国的思想基础,也是今人比较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思想异同的价值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章太炎 晚清士绅 人文教养 科举经历 维新思想排满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纸质明器的盛行及其原因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吉军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52,共8页
宋代处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因此其时的丧葬风俗也较前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明器由唐代的登峰造极逐渐衰落,而纸钱、纸人纸偶、纸房屋等纸质明器,由于具有使用方便,价廉物美,防止盗墓等优点,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关键词 宋代 丧葬 明器 纸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柴氏四隐集》误收《白云庄》组诗辨正
14
作者 白效咏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64,共1页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库本”)《柴氏四隐集》收有题为《白云庄》的组诗四首,系于柴望名下,这四首诗又见库本赵扦《清献集》。《全宋诗》的编者在整理编辑柴望诗时,“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库本”)《柴氏四隐集》收有题为《白云庄》的组诗四首,系于柴望名下,这四首诗又见库本赵扦《清献集》。《全宋诗》的编者在整理编辑柴望诗时,“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本”(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6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9915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全书》 文渊阁 组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宋诗》 辨正 误收 1998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俞明震《觚庵诗存》诗艺分析与诗史定位
15
作者 吴蓓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104,共8页
晚清俞明震诗感时伤世,摄时代风云变幻于笔底,沉郁苍凉,传达出易世之际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歌哭,笔含"杜意",耐人寻味。工写景,有庄、列高致。时有谢(灵运)柳(宗元)之姿、常(建)刘(眘虚)之趣;法追钱起,托体简斋,而结穴在于学... 晚清俞明震诗感时伤世,摄时代风云变幻于笔底,沉郁苍凉,传达出易世之际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歌哭,笔含"杜意",耐人寻味。工写景,有庄、列高致。时有谢(灵运)柳(宗元)之姿、常(建)刘(眘虚)之趣;法追钱起,托体简斋,而结穴在于学宋。接壤厉鹗浙派,与"同光体"声气相求,洵为晚清诗坛名家。俞明震诗名随"同光体"的暗淡而长期隐于文学史,评论亦处于"失语"状态。梳理"宋诗"一派的传承历史,为"同光体"溯源,找准其历史定位,重建评价体系,方能正确估量俞明震诗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明震 《觚庵诗存》 杜意 艺术渊源 诗史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与人性的冲突及其可能的未来——读爱德华·威尔逊《知识大融通》
16
作者 卢敦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7-133,共7页
爱德华·威尔逊的《知识大融通》是一部当代科学名著。他用知识融通的眼光(其实基本上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来认识社会科学和艺术,能给出不少启示。但是,科学固然可能统一知识,但不能统一人性。本文以实例说明今日科学与人性的冲突... 爱德华·威尔逊的《知识大融通》是一部当代科学名著。他用知识融通的眼光(其实基本上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来认识社会科学和艺术,能给出不少启示。但是,科学固然可能统一知识,但不能统一人性。本文以实例说明今日科学与人性的冲突愈演愈烈,并且展望了科学与人性冲突的一些发展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艺术 人性 爱德华·威尔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学,宋学,抑或汉宋兼采?——试论李慈铭所属的学术营垒
17
作者 卢敦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1-94,共4页
晚清名士李慈铭,除了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外,也做了不少学术工作。处身于汉宋兼采的学术环境,李慈铭的学术观也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然而,要判别他属何处学术营垒并非简单。本文探讨李慈铭对汉学、宋学的姿态,并引入客观化和去道德化审视... 晚清名士李慈铭,除了在文学上有所建树外,也做了不少学术工作。处身于汉宋兼采的学术环境,李慈铭的学术观也被打上了时代的印记。然而,要判别他属何处学术营垒并非简单。本文探讨李慈铭对汉学、宋学的姿态,并引入客观化和去道德化审视他的学术观,见出时代大转型期学人的典型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宋学 汉宋兼采 李慈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宗学考论
18
作者 何勇强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本文对两宋宗学、宫学文献记载混乱进行辨析考证,认为北宋时曾置专门的宗室教育机构——宗学,建立于北宋元丰年间,但废置不常;同时又有宫学,它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诸王宫学的合称,两者的管理机构与所招学生各不相同。诸王宫学... 本文对两宋宗学、宫学文献记载混乱进行辨析考证,认为北宋时曾置专门的宗室教育机构——宗学,建立于北宋元丰年间,但废置不常;同时又有宫学,它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而是诸王宫学的合称,两者的管理机构与所招学生各不相同。诸王宫学招收皇室近属,宗学兼收皇室疏属,宫学地位高于宗学。南宋前期的所谓"宗学",与北宋宗学显然有别,它实际上是宫学,南宋真正宗学的建立是在嘉定九年(1216)。造成两宋宗学、宫学文献记载混乱的原因是宗室族属亲疏的变化:北宋原有诸王宫学,教育宗室近属子弟;到元丰以后,由于宗室繁衍,为方便疏属子弟教学,建立宗学;南宋初建,宗室近属几乎全被金国俘虏北上,因此,宗学、宫学的区分也失去了现实意义。绍兴十四年(1144)虽宫学,但也招收疏属子弟。到南宋中期以后,随着宗子弟重新繁衍,人口增加,适合疏属子弟就学的宗学才又重新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宗学 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灵隐天竺“月中落桂子”传说的考证
19
作者 俞为洁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67,共7页
灵隐天竺"月中落桂子"的传说起于唐,因白居易而闻名。但"桂子"的指向复杂,据史料大致可归纳出桂花和桂花树、月桂、天竺桂的子实四类。其他地方的月夜植物落子现象也多被附会于此传说。
关键词 月中落桂子 桂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学”的现代呈现——以绍兴知识群的阳明情结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钱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2-128,103,共8页
民国年间绍兴知识群所流露出的浓烈阳明情结,可谓浙学在现代的重现与复兴。曾在中国现代舞台上独领风骚的绍兴几位泰斗级人物,无论感情上还是思想上,都与王阳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蔡元培所倡导"自由精神"与竺可桢所倡导... 民国年间绍兴知识群所流露出的浓烈阳明情结,可谓浙学在现代的重现与复兴。曾在中国现代舞台上独领风骚的绍兴几位泰斗级人物,无论感情上还是思想上,都与王阳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蔡元培所倡导"自由精神"与竺可桢所倡导的"求是精神",都是对阳明精神的提炼与升华。马一浮为学虽以程朱为重,但他并不轻视陆王,甚至还有点偏爱,由此亦铸成了他较为独特的阳明学观。其"良友"王心湛在抗战爆发后于上海创办阳明学社、创刊《阳明学》的重要举措,也为现代中国的阳明学发展史提供了有力注脚,留下了想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绍兴知识群 阳明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